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D-最优设计的特点及其基本原理,分析了D-最优设计的试验处理点在因子区域上的布局与农化研究要求的不一致性,在适当放弃D-优良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合农化研究要求的近似最优设计方案。报道了由饱和设计试验资料建立的肥效模型所存在的拟合效果良好而预报性质不良的问题,并提出了“扩点建模”方法使两者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制曲发酵床气流分布的均匀性。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气流分布均匀性的主要工作参数冷风开度、热风开度、曲料厚度和导风板角度等进行试验验证,获得了曲料通风层的气流分布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苑试验统计软件包DYES是根据科学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的需要而开发的试验统计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涉及面广(包括试验设计、统计分析、试验设计与分析、遗传分析、教育统计分析、统计图表6个子系统)、包含的统计分析方法多(共包括120个功能模块)、操作简单、界面友好、计算结果准确性高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DYES 1.2.1的设计和开发方法,以及该软件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园艺技术和设施农业专业的大学生设计了综合性试验"2种微生物制剂防治效果比较的试验设计"。该试验立足专业、结合地方特色,详细记述了试验材料准备、试验方法设计、试验结果观察记录与分析、试验结论总结,以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直观准确地观察排种器的工作特性以及抛种勺投种过程中水稻芽种的运动状态,选择压缩旋转勺取种、重力清种、转动递种以及离心力抛种等方式,设计出一种水稻旋转压缩勺式精量穴直播排种器。通过对旋转压缩勺、导种轮工作过程分析,确定排种器关键部件结构参数。以中嘉优9号水稻芽种为播种对象,采用2因素5水平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利用JPS-12排种器检测试验台,分析了容种高度与压缩旋转勺的转速对排种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实验设计软件Design-Expert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旋转压缩勺转速为45r·min-1,容种高度为排种盘半径50mm时,排种合格率为97.13%,重播率为1.9%,漏播率为0.97%。该研究为旋转压缩勺式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器的设计提供依据,并为整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开发的汽车碰撞试验系统的数据处理结果满足CMVDR 294法规要求,研究了汽车碰撞试验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根据汽车碰撞试验的具体要求改进了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并应用Matlab进行了不同频率的幅频特性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够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计算精确性的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在LabVIEW平台上开发了满足法规要求的数字滤波器.同时,通过对大量的碰撞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验证了该数字滤波器能够有效屏蔽原始数据中的噪声与高频分量,幅值不失真.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试验设计方案在农业优化栽培技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常用的二次旋转回归设计的预测值误差特性,找出了此设计的合理预测区间,根据农业优化栽培试验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栽培试验设计方案,该设计在各因子取值区域边沿的预测值方差较原设计可降低90%以上。  相似文献   

8.
《温州农业科技》1989,(2):17-19
汕优36辐是由温州市农科所杂优组用珍汕97A和IR36辐组配选育而成。通过几年的区试和栽培试验,表明该组合具有生育期短、抗病性强、米质好等优点,已在省内外推广。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品种的特性,我们采用了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仿其试验,求寻出回归数学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和交互影响,制导出适合该组合的经济有效的农艺措施方案,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水稻侧深施肥作业相邻秧苗间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穴施肥农艺方法,设计了间歇定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垂直螺旋搅龙强排固体颗粒肥,依据预设的插秧与施肥动作之间的延时,控制步进电机的启停实现间歇的排肥动作,进一步控制螺旋搅龙的旋转角度,从而保证定点精量排肥.应用EDEM软件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进行仿真试验及分析,以行进速度、排肥能力、施肥高度为试验因素,以施肥位置合格率和排肥稳定性为响应指标,对装置排肥性能进行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并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解为行进速度0.47 m/s、排肥能力2.69 g/r、施肥高度16.7 mm,施肥位置合格率93.02%和排肥稳定性6.52%.以最优解为试验参数进行台架试验,验证得到施肥位置的合格率为91.23%和排肥稳定性为7.15%,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满足穴式水稻侧深施肥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抛秧机振动输送机构的模态分析和稳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抛秧机振动输送机构,通过建立有限元力学模型,用ANSYS6.1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稳态响应分析,确定了振动机构工作频率、振型和振幅,得到了良好的振动特性结果,同时该方法避免了传统设计的反复试验修正过程,为农业机械中振动输送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介绍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设计和特点,"3414"肥料效应试验完全设计和不完全设计内容,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对"3414"肥料效应试验的部分实施方案和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具体例子对分析过程中每一步骤、分析结果中各参数意义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根据参数拟合了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氮离子注入法诱变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野生菌,再以透明圈法对平板培养菌进行筛选,用DNS法测定液体培养菌的酶活,从中筛选出1株产几丁质酶能力高的哈茨木霉菌株H-13,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该目标菌株的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0%蛋白胨时产酶量最高,1.0%胶体几丁质对菌体产几丁质酶的诱导性最强,初始pH 5.5、培养96 h时产酶量较高.正交试验表明,H-13以1.0%蛋白胨为氮源、0.5%胶体几丁质为碳源,在初始pH 5.0的培养基中培养96 h时,发酵液中的几丁质酶活可达到731.69 U?mL-1,比同样条件下的野生菌株酶活力提高1倍.  相似文献   

14.
从复杂系统性能指标评估的精确性和可信性方面,研究了复杂系统试验量的确定.考虑到复杂系统试验量的确定与复杂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方法有关,故以经典统计评估方法为例,说明试验量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并以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无矾粉丝。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了豌豆淀粉、蓬灰、魔芋胶及卡拉胶添加量对粉丝断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5%豌豆淀粉、0.5%的蓬灰、0.4%的魔芋胶和0.3%的卡拉胶对粉丝的断条率有很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所研制的免耕播种机中驱动式圆盘松土铲的运动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对驱动式圆盘松土铲单位体积功耗W、机组前进速度v和刀轴转速n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与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计算机对运动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为驱动式圆盘松土铲的改进设计与运动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松散回潮工序工艺参数对卷烟叶丝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松散回潮工序汽水喷嘴蒸汽压力、热风温度以及滚筒转速3个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①松散回潮过程工艺参数对还原糖和总氮的影响显著,对总植物碱、氯、钾以及总糖的影响不显著;②汽水喷嘴蒸汽压力和热风温度对总氮影响显著;汽水喷嘴蒸汽压力和滚筒转速的交互作用对还原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田间试验中,经常需要测定许多土壤参数。确定取样数目的传统作法是盲目的,不定量的。本文论述了在确定土壤参数空间独立的前提下,如何经济合理地确定取样数目,并对计算结果的应用范围问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果-草-兔生态农业模式的综合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1年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果-草-兔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与单纯果园、果-菜结合等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不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土壤蓄水力,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能有效控制杂草及减少果园病虫发生,从而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地力,增加经济效益,改善传统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健强  郑燕飞  赵成刚  陈波  吴定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268-4269,4272
在充分概述室外植物类综合性实验教学所存在的优势的基础上,经过4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建立并运行了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等多门课程的室外植物类综合性实验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