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40年中国东部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络17个站点的物候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中国东部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全变色期变化总体表现为推迟的趋势,推迟的幅度为3.7d.(10a)-1;从年代上看,20世纪80年代后木本植物叶全变色期的推迟趋势明显;最低气温每升高或降低1℃,植物叶全变色期平均推迟或提前约3d;气候增暖可能是导致植物叶变色期推迟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对丰富物候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1980-2004年对多年生植物旱柳和中国槐物候期、1981-2008年对一年生植物春小麦和玉米发育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建立了关键物候期的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在分析期内,多年生木本植物相同物候期最晚与最早出现日期相差达20~38d,一年生草本植物达11~30d,反映出物候期对气象条件年际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期内多年生植物春季多数物候期提前(线性倾向率-2.008~-3.246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迟(线性倾向率6.631~7.108d/10a,P〈0.01)。一年生植物的春、夏季物候期均有提前的趋势(线性倾向率-1.494~-4.122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后不显著。(3)从各物候间隔期变化看,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延长速率为1.046~7.738d/10a,营养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877~8.454d/10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速率为4.392~7.738d/10a,秋季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477~3.015 d/10a。一年生植物春季营养生长期缩短速率为2.17~3.41d/10a,秋季生殖生长期延长速率为3.322d/10a。(4)对多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是影响春、夏、秋季物候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越高春季物候期越提前,夏、秋季物候期越推迟。对一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也是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春、夏、秋季物候期均提前。  相似文献   

3.
青海小叶杨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青海省4个农气观测站的小叶杨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了小叶杨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小叶杨呈现出近10多年来树木绿叶期延长的趋势,但物候的早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小叶杨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比较敏感,上年9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小叶杨平均叶芽开放期提早5d,展叶普期提早4d,开花始期提早4d;上年9月至当年6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平均种子成熟提早3d左右;上年9月至当年8月的平均气温升高1℃,平均叶全变色期约推迟4—5d,树木绿叶期延长12d;但小叶杨物候对降水的响应不明显,对日照时数变化的响应各地不一。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994-2014年典型植物物候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典型植物展叶始期、展叶盛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等春季物候期和叶初变期、叶全变期、落叶始期、落叶末期等秋季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揭示黄土高原典型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在展叶期,草本植物历史最早和最晚出现日期相差20~36d,木本植物为20~38d;(2)草本植物春季物候期表现为明显的提前趋势,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牡丹、旱柳展叶始期提前趋势明显;草本植物叶变色始期、黄枯始期以及木本植物落叶始期等秋季物候期的推迟趋势明显;(3)研究期内牡丹生长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余典型植物生长季均一致表现为显著延长趋势(P0.05);(4)典型植物开花始期对前1月、前第3月(车前草为当月)以及春季(3-5月)气温的响应明显,春季气温每升高1℃,植物开花始期提前5~8d。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本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木本植物更明显,因此,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选用对气候变化反应较为迟钝的杏树、榆树等乔木进行地区生态恢复重建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1998-2008年黑龙江省木本植物物候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998-2008年黑龙江省2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紫丁香(Syringa oblata)、旱柳(Salix matsudana)、榆树(Ulmus pumila)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等木本植物物候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木本植物的演变。结果表明,旱柳进入萌动期-叶芽开放期最早,在3月末-4月末,其余3种植物在4月中旬-5月初进入该期;4种植物在4月下半月-5月中旬进入展叶始期,4月下旬-5月末进入开花始期;旱柳和榆树的果熟期在5月下半月-6月初,小叶杨则在5月末-6月末;4种植物的叶初变色期集中在9月中旬-10月中旬,在9月末-10月末进入落叶始期。4种植物春、秋季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其中紫丁香的展叶期、开花盛期、叶变色期,榆树的开花期、叶变色期和落叶始期以及小叶杨所有秋季物候期均明显推迟(P<0.05)。除少部分站点外,大多站点4种植物的生长季长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鲁西南木本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鲁西南地区9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升温最显著,在春、秋、冬季及年际水平的气温变化中,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2)随着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其中旱柳的整个物候期及毛白杨和榆树的春季物候期均呈极显著提前(P0.01),榆树的落叶期和梧桐的叶全变期和落叶末期呈极显著推迟(P0.01)。(3)春季物候期与前1~2个月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秋季物候期主要与其前2旬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9种木本植物中,旱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明显,其次是毛白杨和榆树,合欢和梧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则较迟钝。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绿化及农时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和物候季节变化特征及归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内蒙古呼和浩特近32a物候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编制了呼和浩特1983-2014年自然历。通过对比1983-1998年与1999-2014年两个时段的物候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揭示了1983年以来呼和浩特地区物候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归因,以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气候、物候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与1983-1998年相比,1999-2014年呼和浩特的春季和夏季开始时间普遍提前,秋季和冬季开始时间普遍推迟,其中春季(以垂柳芽膨大期为代表)平均提前7d,夏季(以刺槐盛花期为代表)平均提前4d,秋季(以珍珠梅果实始落期为代表)平均推迟3d,冬季(以榆叶梅叶全变色为代表)平均推迟6d。四季开始物候指标与其前3个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与春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与夏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冬季开始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前1个月的平均日照时数与秋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冬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前1个月的平均降水量与夏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前第2月的平均气温与夏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前第3月的平均降水量与秋季开始物候指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平均气温的升高成为影响呼和浩特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降水量也对物候期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山西南部典型植物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和长治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典型木本和草本植物1982-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及各地1970-2004年气温资料,运用距平、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各地气温和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季物候期普遍呈提前趋势,生长季呈延长趋势;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呈推迟趋势,大部分地区草本植物黄枯始期表现为略提前趋势,黄枯末期表现为推迟趋势。(2)随着年平均气温的不断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呈推迟趋势,草本植物黄枯末期大多呈提前趋势。气温每升高1℃,植物展叶始期提前1~18d。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3-2016年临汾市不同海拔高度上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尧都区、隰县、安泽县)的6种典型木本植物物候期和温度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及四季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尧都区增温幅度最大,春季增温极显著;月平均气温除隰县个别月份略有下降外,大多以增温趋势为主,其中3月增温极显著(P0.01),是年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2)研究区内木本植物物候期最早和最晚平均相差1~2个月,物候期变化呈现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尧都区和安泽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植物生长季延长;隰县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推迟,秋季物候期提前,植物生长季呈缩短趋势。(3)木本植物展叶始期对年、春季及展叶前1~2个月的平均气温响应显著,随着气温升高,木本植物展叶始期表现为一致提前趋势;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在尧都区和安泽县随着气温的升高表现为明显的推迟趋势,受年、秋季及落叶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影响显著,在隰县随气温的升高表现为普遍提前趋势,受年均气温变化影响显著;随着气温升高尧都区和安泽县的木本植物生长季延长,隰县木本植物生长季变化不明显。说明晋南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及其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各代表站典型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和生长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试验田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气温、终霜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春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以1.2℃/10a和1.1℃/10a的速率升高,5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以1.2℃/10a的速率升高;1997年以来4月极端最低气温波动幅度增大,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2001年和2006年出现了最小值,属于反常年份,冻害严重;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d/10a,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1981年以来冬小麦拔节期以4.5d/10a的速率极显著提前(P〈0.01),1997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7-2008年平均拔节期比1981-1996年提前9d。气候持续变暖,冬小麦拔节期提前的速率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冬小麦春季拔节-孕穗期遭受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梁地上小叶杨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释小叶杨根系的适应性,采用根钻取样法对毛乌素沙地东北部梁地上不同坡位小叶杨人工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杨根系大部分分布在0—40cm土层中,在0—20cm土层中达到峰值。细根(根径小于3mm)在不同坡位和距树干不同距离处垂直分布特征相似,粗根(根径大于3mm)的垂直分布特征差异比较明显,而且在距树干1.0和1.5m处的土层中,坡顶部位根系密度大于坡底部位。坡底部位细根和粗根的密度均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而坡顶部位细根与前者相似,粗根在1.0m处达到最大值。在坡底和坡顶坡位距树干任何距离上细根在深层土壤中所占比例大于粗根,但在距树干1.0m以外,粗根在坡顶部位的深层土壤中所占比例大于坡底部位,说明小叶杨根系对坡顶和坡底部位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苜蓿品种再生草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地区栽植较为广泛的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纯林和小叶杨 沙棘混交林中的小叶杨的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坡下位的小叶杨生长良好,郁闭度为30%,树高可达12.67m,而坡中位和坡上位的小叶杨树高仅为5.70m和5.2lm,相差1倍以上。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状况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位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相对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l%,33.36%;但小叶杨与沙棘混交后,生长表现较为良好;混交林的覆盖度最高、并且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较多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小叶杨作为该地区的一个隐域树种,除沟谷等一些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外,不宜进行大面积栽植。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省境内10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9年逐年春季物候序列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的趋势变化特征及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09年山东地区春季气温明显升高,春季水汽压呈增大趋势;(2)山东地区近29a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提前的线性倾向率为0.13~1.11d.a-1;(3)山东地区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与其前期活动积温、春季气温和3月份水汽压呈负相关关系,物候前期的活动积温是诱发春季物候现象的重要因子,春季气温升高和3月份水汽压增大是近29a春季物候现象提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陕北丘陵沟壑区常见树种叶片的吸水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不同树种叶片的吸水性能,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浸水法测定刺槐、臭椿、小叶杨、新疆杨、河北杨、84K杨(银白杨×腺毛杨)6种常见树种叶片的吸水能力。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的吸水量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叶片浸水后0~60min吸水速率较大,是叶片的主要吸水阶段。2)不同树种叶片吸水量、吸水速率表现为:新疆杨〉刺槐〉84K杨〉臭椿〉河北杨〉小叶杨,其中新疆杨叶片的吸水量为0.415g/g,小叶杨为0.179g/g。3)不同树种中,新疆杨的吸水量、吸水速率最大,新疆杨在树冠截留方面应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北京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3,自引:7,他引:53  
分析了北京近50年春季物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北京各种春季物候的多年变化具有相关性、同步性、顺序性;(2)各种春季物候现象出现的早晚与春季月份的气温波动有高度相关,与生长季的积温和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这说明用物候做农时预报是有科学根据的;(3)用积分回归法作了气温对春季物候影响的统计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时期的气温波动对物候的影响系数是变化的;春温波动的影响系数是正的,而且愈近该物候出现期,其影响系数愈大,可以说该时期是这种物候现象的温度敏感期;冬温的影响系数是负的,说明较冷的冬温有利于打破冬季休眠,其值虽然不大,但它的生态意义不可忽略;(4)近50年来,北京春季物候经历了3个周期的早晚振荡,近十几年来北京春季物候持续偏早,特别是近10年,其偏早天数创历史记录,这与北京近年持续的暖冬相一致。现阶段正处于北京春季物候偏早期的峰区,估计未来10多年春季物候仍持续偏早。  相似文献   

16.
沙地小叶杨和柠条细根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生长在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上的人工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kii)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法调查2个树种的细根分布特征,通过2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研究,初步分析沙地小叶杨和柠条细根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地小叶杨和柠条随土层深度增加,细根表面积密度逐渐减小,0~100cm土层分别集中了整个剖面细根总量的63%和95%;2)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剖面土壤水分与细根垂直分布密切相关,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类似,可分为3个层次:0~50cm土层为速变层,50~200cm土层为缓变层,200cm以下土层为缓慢衰减层;3)2年观测期内,小叶杨和柠条林地总蒸散量接近,与同期降水量基本持平,而裸沙地土壤储水量增加;4)小叶杨和柠条细根趋于浅表化的分布特征是对沙地浅层土壤经常获得雨水补给适应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杨和油松是晋西地区重要的建群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了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采用胸径(DBH)、树高(H)、树木因子(D2H)、平均冠幅(CW)和冠长(CL)等变量建立了叶、枝、干、根、地上部分及整株生物量模型,并选取了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山杨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3.42%,11.23%,64.30%和21.06%,油松的叶、枝、干、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13.44%,19.86%,47.52%和19.18%;山杨和油松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比值分别为3.32∶1和3.99∶1.(2)山杨和油松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3)山杨和油松各器官生物量拟合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类型,模型解释量均超过92%.(4)基于树木胸径D的山杨和油松各器官单变量模型可解释量除叶(解释量>83%)外均达到或超过了90%,树高不宜单独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预测.综合考虑模型的可解释量和生产实践中的需要,胸径是预测山杨和油松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可靠变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宜杨树伐根嫁接更新的优良品种,以小美旱杨为砧木,选择038杨、中林46杨、107杨、108杨、埃瑞达诺110杨、中林2001杨、中林2025杨、84K杨和转基因杨9个杨树品种作接穗进行伐根嫁接,调查比较伐桩与不同品种接穗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不同品种杨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蓄积量。结果表明:1)以小美旱杨为伐桩,84k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最低,其余8种新品种接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在80%和90%以上;2)84k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平均蓄积量均最低;3)中林2001杨、107杨、108杨、埃瑞达诺110杨以及中林2025杨平均胸径均较大,且之间无显著差异,埃瑞达诺110杨、107杨、108杨以及中林2001杨平均树高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埃瑞达诺110杨、107杨、108杨以及中林2025杨之间平均蓄积量均较大,且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埃瑞达诺110杨、107杨和108杨是适宜杨树伐根嫁接造林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