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无柄小叶榕容器苗形态和生理质量评价指标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因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和耐低温、耐盐碱的特征, 无柄小叶榕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泥质海岸防护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苗木质量直接影响到造林成活率及初期的长势。本研究以180 d的无柄小叶榕容器苗为研究材料,测定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形态、生理等共31个指标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定,找出能够反映无柄小叶榕容器苗质量的关键指标以及辅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苗木质量主要决定于苗木的总生物量、地下干物质、地径和根团。评定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质量应以苗木的地径、全株干(鲜)重、质量指数、根干(鲜)重、茎干(鲜)重等形态指标,结合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A、B及总叶绿素)、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为关键指标,并辅以苗高和高径比作为辅助指标来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杂交东方鲀(菊黄♀×暗纹♂)胚胎孵化和早期仔鱼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盐度条件,比较其在0、5‰、10‰、15‰、20‰、25‰、30‰、35‰、40‰、45‰等10个盐度梯度下,杂交东方鲀的受精卵发育和仔鱼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杂交东方鲀受精卵在5‰~45‰盐度范围内均可孵化,适宜盐度为15‰~35‰,孵出期(y)与孵化时间(x)的存在着非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1245.366+15.543x-0.048x2(R2=0.911)。仔鱼生长的最适盐度范围为15‰~30‰,在该范围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东方鲀受精卵发育与仔鱼生长的适宜盐度为15‰~30‰,在该盐度范围内,杂交东方鲀能正常的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3.
柠檬酸对铬污染不同质地土壤萃取与淋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柠檬酸对不同质地铬(Cr)污染土壤的萃取条件及淋洗效率,进行了不同浓度、固液比、时间的萃取和土柱淋洗试验。结果表明:柠檬酸对铬污染不同质地土壤修复效果为:砂土>壤土>粘土;砂土、壤土所需萃取条件较小,粘土较大。不同萃取条件对铬污染土壤萃取效果影响较大:柠檬酸浓度为0.05 mol/L时,3种土壤萃取效果较好。3种质地土壤最佳固液比和时间分别为:粘土1/14,32 h;砂土1/6,16 h;壤土1/10,28 h。通过柠檬酸淋洗,粘土在10~20 cm土层发生再吸附,砂土与壤土在30~40 cm土层发生再吸附。本研究为铬污染土壤修复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影响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限制因子,提高城市绿地在雨水径流调蓄中的作用,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合肥居民区、公园、道路绿化带(市政绿地)和文教区(校园)等不同类型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与质地、容重和空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入渗速率在0~40 min内下降较快,90~100 min后趋于平缓。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呈现:公园绿地(2.42×10-5 m/s)>市政绿地(2.10×10-5 m/s)>小区绿地(0.62×10-5 m/s)>校园绿地(0.56×10-5 m/s)的规律。土壤稳定入渗率属于快和较快级别的占21.1%,中等及较慢等级的占78.9%。合肥市绿地土壤黏粒平均含量在37.6%~44.7%之间;土壤容重在1.22~1.68 g/cm3之间,均值均大于1.40 g/cm3;绿地土壤通气孔隙度在9.21%~17.6%之间,其中小区绿地(14.1%)>市政绿地(13.9%)>公园绿地(13.7%)>校园绿地(11.3%)。研究结果为合肥市城区绿地土壤消减城市面源污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基于福建省18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气象资料(1961—2015年)及植物物候期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和M-K突变检验方法,探讨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5年福建省年平均气温以0.18℃/10 a速率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以65.49 h/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福建省不同植物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乌桕春季物候期普遍以(3.57~29.27) d/10 a的速率呈一致提前趋势,楝树、桂花、木棉春季物候期呈延迟趋势,秋季物候期变化规律不一致,各植物生长季均有所延长;(3)影响乌桕展叶始期关键气象因子是2 月、3 月平均温度(T2、T3)、日照时数(S2、S3)及秋末冬初的极端高温(Tmax秋末冬初),影响其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冬初(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高温)或物候期前2—3 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影响楝树展叶盛关键因子是Tmax2、T3、S2、R4,影响楝树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4 月、5 月、10 月降水量,影响木棉开花始和桂花展叶始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Tmax上11和T2。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其突变点一般早于或同步于各气候因子的突变点,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6.
棚内模拟不同烟区降雨量对烟叶δ13C值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云南境内不同清香型烟区降雨对烟草种植的影响,以34 年(1971—2004 年)烤烟大田生长期平均降雨量为依据,选降雨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的昆明市东川区(≤500 mm)、玉溪市江川县(500~700 mm)、玉溪市红塔区(500~700 mm)和普洱市(≥1100 mm) 4 地为模拟降雨量值,在红塔区赵桅烤烟试验基地(24°18′N,102°29′E,1645 m a.s.l.)进行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烟区降雨量与烟叶δ13C值及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5 个处理烤烟烟叶δ13C值平均值范围为-26.99‰~-25.34‰,表现为T(2 江川)>T(1 东川)>T(3 普洱)>T(4 赵桅)>CK(赵桅)。各处理间比叶重没有明显差异,而CK叶绿素总量最高,T(4 赵桅)、T(1 东川)、T(2 江川)次之,T(3 普洱)最低。烟叶丙二醛含量T(4 赵桅)最高,T(3 普洱)、T2(江川)、T(1 东川)次之,CK(赵桅)最低。烟叶类黄酮含量T(4 赵桅)最高,T(2 江川)、T(3 普洱)、T(1 东川)次之,CK(赵桅)最低。烟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为T(4 赵桅)>T(3 普洱)>T(2 江川)>CK(赵桅)>T(1 东川)。烟叶δ13C与烟叶可溶性蛋白质、烟叶总碳呈正显著相关;与烟叶类黄酮、碳氮比呈负相关,相关性很弱;与烟叶丙二醛、全氮呈正相关,相关性弱。在降雨量适中的条件下T(2 江川)表现为烟株适生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时期(10年、20~30年、50年以上)马尾松次生林下土壤养分、微生物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P<0.05),但含量峰值点分布有所不同。(2)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总数量为:恢复50年以上>20~30年>10年,均呈显著差异(P<0.05)。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最多,为20.11×104~521.11×104 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的50.25%~89.43%;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3)恢复50年以上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时期的(P<0.05)。(4)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恢复时期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全氮和有效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体叶绿素a及水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5月—12月调查了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四个品种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 a)含量和水环境因子动态变化。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研究池塘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池塘中Chl a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分析方法探讨池塘水质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池塘水体TN、TP和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变化范围分别为1.52~22.76 mg/L、0.20~4.82 mg/L和3.71~50.76 mg/L,呈现出严重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状况;池塘间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从高到低顺序为:草鱼(均值)>乌鳢>加州鲈>笋壳鱼,各池塘Chl a含量的影响因子差异较大;乌鳢池塘中盐度(Sal)、电导率(Cond)、总可溶性固体(TDS)、TP、PO43--P、TN、NO3--N和CODMn等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整个采样期池塘水质状况可分为5大类,并呈现出一定的时序和空间特征,池塘水质优劣顺序为笋壳鱼>加州鲈>草鱼>乌鳢。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稻田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过程中水稻稳产及养分利用效率最大化,设置CK(空白对照)、BC(添加生物炭)、TG(添加土壤改良液)、BT(生物炭及土壤改良液分别减半)4个处理,依据养分运移状况及水稻生长指标的比较,筛选适宜材料类型。结果表明,BC、TG及BT的添加对表层土壤(0~10cm)TN累积、土壤(0~25cm)TP累积及养分损失,BC、TG对土壤(0~25cm)TN累积及养分损失均存在正面效应;TG显著促进表层土壤(0~10 cm)NO3 -累积(P<0.05);除BC外,其他材料的养分表聚作用均促使TN、TP向根部运移(P<0.05);BT处理中灌浆期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TG和CK(P<0.05),材料处理组在第一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CK(P<0.05),其余处理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的理论和实际产量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材料,有效截留NO3 -为主氮素养分,提高养殖尾水养分利用率,降低淋洗污染风险;显著控制水稻底部节间生长,降低倒伏风险;且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性状并无显著抑制作用,因而将其作为水稻消纳罗氏沼虾养殖尾水中养分利用效率提升材料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和W4),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监测土壤5、10、20 cm深的体积含水量,研究不同晒田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分蘖末期W1、W3和W4晒田处理及晚稻W2和W3处理均能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早稻晒田处理效果排序为:W4> W1> W3> CK> W2,晚稻为W2> W3> W1> CK> W4。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与5、1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早、晚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至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55%时,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无柄小叶榕、浙江樟及木荷生长发育的容器育苗方案,本文采用析因设计进行了基质、容器袋规格及缓释肥用量对2年生无柄小叶榕、浙江樟和木荷容器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基质配比对3种树种2年生容器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无柄小叶榕和浙江樟2年生容器苗生长对基质配比较木荷敏感;容器规格对3种2年生容器苗生长影响显著,均以18cm*18cm的无纺布容器袋最佳;2年生无柄小叶榕容器苗苗高和地径随着缓释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浙江樟和木荷在缓释肥2.0kg.m-3时苗高或地径生长量最大,超过这一施肥量时生长有所下降;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基本上都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各因素对生长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为3个优良造林树种各选出3-5种优化的容器育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盐胁迫对东方杉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东方杉(Taxodium mucronatum ×Cryptomera fortunei)1年生盆栽苗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1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Sod含量前期(15d)逐渐升高,后期(30d)中低浓度下变化不大,高浓度下(0.6%NaC1)明显下降;Pro含量前期也呈现上升趋势,后期在0.4%NaC1胁迫下达到最高点;RC前期变化不明显,后期中低浓度下差异不显著,高浓度下明显升高。综合各项指标说明:东方杉在盐胁迫的前期通过Pro、Sod的迅速积累来抵御造成的伤害,导致前期RC变化不明显;而后期高浓度胁迫下东方杉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变化,所以东方杉耐受的临界浓度在0.4%左右。  相似文献   

13.
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氨氮对菊黄东方鲀的中毒症状,了解急性毒性作用强度,进行了氨氮对菊黄东方鲀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期为科研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盐度20,pH 8.30条件下进行了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40日龄)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菊黄东方鲀幼鱼48 h LC50值和96 h LC50 值(95%可信限)分别为3.855 mg/L (3.356~4.385 mg/L)和2.824 mg/L (2.672~2.987 mg/L),安全浓度为0.282 mg/L。  相似文献   

14.
基质盐含量对2种槲栎幼苗生长及生理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北京槲栎和锐齿槲栎的耐盐性及其机理差异,以2种槲栎的2年生幼苗为材料,用1‰~4‰的不同浓度NaCl水溶液进行处理,研究不同盐含量条件下2种槲栎幼苗生长、生理适应性及k+、Na+离子分布。结果表明,随盐浓度的增加,2种槲栎的总叶面积及生物量显著降低,北京槲栎降低幅度达30%,而锐齿槲栎降低幅度达到50%以上,叶片质膜相对透性总体呈增大趋势,锐齿槲栎的增大幅度比北京槲栎高29%,锐齿槲栎叶片保护酶SOD、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显著低于北京槲栎。盐胁迫下2种槲栎根系吸收的K+离子多向茎叶中运输,而吸收的Na+离子多滞留在根系中,北京槲栎能维持稳定的K+离子含量在15 mg/g左右。由比较得知2种槲栎在基质盐浓度低于3‰时都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且北京槲栎耐盐能力优于锐齿槲栎。  相似文献   

15.
咸水灌溉对9种绿化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盐碱地区咸水灌溉对造林的影响,以便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造林绿化水平,笔者采用咸水直灌和轮灌2种技术,用不同矿化度咸水(0、2、5、8、12、15 g/L)对9种造林绿化树种进行灌溉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条件下各树种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树种生长的情况下,绒毛白蜡、刺槐和紫穗槐造林绿化可用12 g/L咸水轮灌,盐柳和竹柳可用8 g/L咸水轮灌,中国白蜡、小叶白蜡、杜梨和沙枣可用5 g/L咸水轮灌。根据各树种成活情况初步确定:盐柳、竹柳和中国白蜡不适宜咸水直灌,其他6种树种适宜咸水直灌,耐受能力依次为:沙枣(15 g/L)>杜梨(12 g/L)>绒毛白蜡(8 g/L)>紫穗槐、小叶白蜡、刺槐(5 g/L)。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土壤盐渍化程度对造林结果的影响,以便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在黄河三角洲选择轻(0.8~1.6 g/kg)、中(2.0~3.1 g/kg)、重(4.7~6.9 g/kg)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土地进行绒毛白蜡和侧柏造林,调查分析2种树种在不同盐渍化程度地块上的成活率、株高和地径生长及受害情况。结果表明:绒毛白蜡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地块生长良好,成活率分别为94.1%、83.3%,侧柏在轻度盐渍化地块生长良好,成活率为88.9%;2种树种在重度盐渍化地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成活率分别为22.2%、11.1%,受害叶片增加,达到30%~50%。因此,在黄河三角洲造林,首先要考虑土壤的盐渍化程度,绒毛白蜡可作为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侧柏只能用于轻度盐碱地造林。对重度盐渍化土地首先要进行土壤改良,使土壤含盐量达到中度含盐量以下时,再进行造林才能收到好的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凡纳滨对虾反季节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本实验在合理投饵、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投放健康优质虾苗、应用微生态制剂和微管充氧等措施,结合虾池水质理化因子(D.O、透明度、pH、盐度、NH4+-N)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TSV)的实时监测,结果显示,养殖期间水温、透明度、pH、盐度、溶解氧分别保持在19.5~26.7℃,平均(22.94±0.63)℃;23.2~59.1 cm,平均(37.8±12.0)cm;7.7~8.5,平均(8.1±0.0.2) pH酸碱度?、30.0‰~33.5‰,平均(31.72±0.84)‰,4.0~6.0 mg/L,平均(5.13±0.38)mg/L,虾池氨氮控制在0.05~1.30 mg/L,平均(0.59±0.09)mg/L,池水中异养细菌和弧菌分别控制在(5.05~19.23×104) cfu/mL,平均(10.92±3.45×104) cfu/mL,(0.45~3.71×104) cfu/mL,平均(1.14±0.73×104) cfu/mL。养殖期间对虾体长生长(L)与养殖天数(天)的回归方程:l=0.087d+0.1968(r=0.9843) ,体重生长(W)与养殖天数(天)的回归方程:W=0.0001d2.3847(r=0.9948)。28口实验虾池中只有5口的产量低于500 kg/666.67m2,占17.86%,其余虾池对虾产量均达到500 kg/666.67m2以上,其中有39.29%的虾池产量达到500~1000 kg/666.67m2;28.57%的虾池产量1000~1250 kg/666.67m2;10.71%的虾池产量1250~1500 kg/666.67m2;3.57%的虾池产量1500 kg/666.67m2以上,平均产量(769.08±440.22)kg/666.67m2,对虾平均成活率为(67.84±15.23)%,饵料系数(1.27±0.83)。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评价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为其合理配置和科学栽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引进和选育的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关特征测定,比较5个紫薇优良无性系的生长和光合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征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地径、叶长、叶宽、枝长、枝基径、叶绿素a、叶绿素b等最小值分别为2.41 cm、6.13 cm、3.75 cm、0.72 m、0.95 cm、0.95 mg/g和0.24 mg/g,其中‘速生紫薇’地径(4.86 cm)、叶长(9.99 cm)、叶宽(6.13 cm)、枝长(1.77 m)、枝基径(1.80 cm)、叶绿素a(1.68 mg/g)、叶绿素b(0.49 mg/g)等均较突出;5个无性系光饱和点(LSP)在1672.05μmol/(m2·s)以上,较喜光,光补偿点(LCP)在20~31μmol/(m2·s)之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大小排序为‘鄂薇2号’[25.43μmol/(m2·s)]>‘速生紫薇’[19.67μmol/(m2·s)]>‘鄂薇4号’[18.38μmol/(m2·s)]>‘鄂薇1号’[16.64μmol/(m2·s)]>‘鄂薇5号’[11.17μmol/(m2·s)];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大、叶绿素含量高则耐荫性稍强,叶片暗呼吸速率对地径影响明显。在实际栽培中,可根据生长和光合特性,同时结合培育目标合理配置5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9.
滴灌条件下不同盐水平对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江  鲍建喜  吕宁  侯振安 《棉花学报》2009,21(2):138-14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分布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滴灌水分运移的影响,在0~30 cm土层形成脱盐区,土壤盐分明显下降,养分含量也很低,30 cm以下是积盐区。土壤盐分对棉花根系分布影响显著,0.32 dS·m-1、1.12 dS·m-1和1.90 dS·m-1处理总根长分别为26.35 m、49.54 m和34.40 m,但在土层表现不同。在0~30 cm脱盐区内,1.12 dS·m-1和1.90 dS·m-1处理的根长密度明显高于0.32 dS·m-1处理,而在40~50 cm却低于0.32 dS·m-1处理。研究认为,在盐胁迫条件下,棉花根系分布进行适应性变化,产生补偿效应,通过显著的增加脱盐区(0~30 cm土层)根系数量,来获得更多的水分、养分保证棉花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