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种质资源包括栽培稻、野生稻及育种材料等各种类型,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研究以及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中国具有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但其利用率却不高,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方法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研究评价。理想的分子标记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检测简单快速和共显性遗传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品种DNA指纹库的构建及分子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的拓展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更充分的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野生稻是生物遗传多样性、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广西是我国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1978年以来,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主持下,科技人员通过对广西野生稻资源普查、野外考察收集、补征和国外引种,共收集保存了近5000份(编号)野生稻种子于种质库并有5200份野生稻种茎种植于国家南宁野生稻圃保存。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017-5029
稻米香味性状是稻米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香稻的培育是提高稻米附加值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而香稻育种面临遗传背景来源单一的瓶颈大大制约了香稻的育种进程。发掘和利用香稻种质资源,扩大香稻遗传多样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利用已知水稻香味基因Badh2的分子标记,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17份水稻种质资源及25份野生稻祖先的Badh2基因型。通过品尝法对具有突变型Badh2的稻米进行了香味性状鉴定,研究结果表明,83份水稻种质资源材料具有突变型Badh2基因,其中包括籼稻52份、粳稻30份、中间型1份;而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均为野生型Badh2,表明香味性状是在栽培稻驯化过程中由香味基因Badh2自然突变产生。通过人工咀嚼法对83份具有突变型Badh2的稻米进行了香味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有28份稻米具有明显的香味,其中籼稻为20份,粳稻7份,中间型1份,并且籼稻香味浓郁程度普遍高于粳稻,推测Badh2受遗传背景影响而导致2-乙酰-1-吡咯啉在籽粒中积累量不同。本研究鉴定的香稻种质资源将为开展稻米香味性状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从事农作物遗传资源研究已有 2 5年的历史 ,收集鉴定和引进了大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近年来致力与水稻、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资源的遗传材料的原始创新 ,以期建立农作物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的材料平台 ,为国内开展植物功能基因的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材料支持。现将陆续在《分子植物育种》上公开水稻、棉花、大豆、甘蔗及热带植物资源目录 ,共国内科学家选用 ,凡需要索取在公开目录上的资源材料 ,请与《分子植物育种》编辑部联系。一、野生稻资源 (2 2份 )HITAR编号学名中文名染色体数染色体组谷粒特征来源…  相似文献   

5.
野生稻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概况、野生稻所具的优良性状、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及其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生物技术上应用等方面论述野生稻种资源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应加强对野生稻中优良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促进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的组织概况全球性稻种资源的搜集、鉴定、保存和分发既是国际水稻所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也是该所进行全球稻种资源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该所自1960年建所起就很重视世界水稻种质的搜集研究和保存。起初,水稻遗传资源课题设置在植物育种系。为了确保已搜集的世界水稻种质的保存与利用,1977年底由日本政府和亚洲开发银行捐助210万美元建成了水稻遗传资源实验室。该室除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南普通野生稻分布减失。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宝贵遗传资源,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利用在三亚市郊区发现的普通野生稻不育株,开展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著名水稻专  相似文献   

8.
AB-QTL分析法及在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栽培稻所不具有或己消失了的优良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野生稻中发掘有利基因是目前稻种资源研究利用中的重点。由于野生稻总的农艺性状表现劣于栽培稻,在实际研究中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不良农艺性状和不利连锁基因的存在、平衡群体中野生稻种较高的不利基因频率、遗传累赘等)的影响,这对野生稻种资源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带来了困难。高代回交QTL分析法(advancedbackcrossQTLanalysis,简称AB-QTL)为实现野生种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许多研究表明AB-QTL分析法对野生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是可行的。本文对AB-QTL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特性、渗入系构建及其在野生稻遗传分化和产量基因发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作物学报》2011,(5):763
由万建民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已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六章分别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的成就,综述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2013,39(4):580-588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存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界推崇的一种保存方式,开展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能为野生稻资源利用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与特异基因;为稻种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认真探讨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方式,保存检测技术方法及保护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并提出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56对SSR引物被用于研究广泛地理分布的55份普通野生稻(其中32份O. rufipogon和23份O. nivara)和25份亚洲栽培稻(14份indica和11份japonica)样本。298个多态性位点被检出,占总扩增等位点的98.68%。野生稻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平均达91%)及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表明普通野生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稻的两个类群(O. rufipogon和O. nivara)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其作为两个独立物种的分类观点。许多普通野生稻中籼粳分化尽管不很明显,然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亚种分化是明显的。亚洲栽培稻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关系更为密切,符合异源起源的遗传分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 平均10.5个; 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 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 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 其中, 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 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 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 在0.7%~46.3%之间, 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 达46.3%。聚类分析表明, 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 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相似文献   

15.
海南普通野生稻琼海居群与三亚居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是栽培稻的近缘祖先,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是宝贵的水稻遗传资源。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海南岛是我国普通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曾经非常丰富。三亚是海南岛典型的热带地区,是普通野生稻主要的分布区。最近在海南琼海发现一个原生境普通野生稻居群,尚不清楚海南普通野生稻琼海居群与三亚居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采用37个SSR标记从SSR座位的多态率、SSR座位的基因杂合性、两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以及两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等四方面,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琼海居群与三亚居群进行了遗传分析,旨在为海南普通野生稻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SSR座位在两群体中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且其在普通野生稻三亚居群的遗传变异高于在普通野生稻琼海居群的遗传变异。SSR座位在琼海居群中的多态率为81.0811%,在三亚居群中的多态率为91.8919%;观察杂合性、理论杂合性、非偏性杂合性在三亚居群中的平均值为0.5651、0.4449、0.4661,高于在琼海居群中的相应平均值(0.4097、0.2057、0.2670)。根据Nei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普通野生稻琼海居群与三亚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为0.6385,遗传距离为0.4486。FST检验表明,两群体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3909),表明这两个普通野生稻居群内存在着60.91%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6.
广东高州野生稻应用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广东省高州野生稻(简称“高野”,下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库。以217份高野保存材料为对象,结合按居群分类和系统聚类选择的方法,通过多重比较认为20%为最佳取样比例,从中筛选出了43份材料作为应用核心种质。对表型保留比例、表型方差、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极差符合率、均值符合率、标准差符合率等重要检验指标的分析表明,该应用核心种质很好地代表了总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幅度。利用34对SSR引物对应用核心种质进行分析表明,其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87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0.656,基因杂合度达0.558,76.7%的材料在遗传背景上不同,且各居群材料相对较为独立。高野应用核心种质的筛选为该资源的高效研究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7.
R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the world. The wild species of rice are expected to have novel beneficial alleles that have been lost from cultivated ri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Therefore, wild species could be the potential source to induce lost genetic diversity in cultivated rice.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reservoir of novel genes/QTLs, wild species, in general, are better adapted to different ecologies and can tolerate many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Despite that, only a few wild species are studied and 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 both at the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level is yet to be achieved. Several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QTLs for improving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resistance, productivity and grain quality traits were identified from AA genome donor wild species and were tagged with breeder friendly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ir transfer to elite genetic backgrounds. The present review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important wild rice species harbouring genes/QTLs for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traits and their successful utilization in rice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8.
贵港最大面积原生地新收集普通野生稻分子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11-16
为了对来自贵港市最大面积原生地新收集普通野生稻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居群内的个体进行区分。选择分布于水稻染色体组的25 对微卫星(SSR)引物对来自贵港的 349 份材料进行多样分析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个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6,有效等位基因数 Ae=2.23,期望杂合度He=0.44,实际杂合度Ho=0.40,香农指数I=0.88。该居群可分为4 个亚群结构,并 且90%以上个体可以得到区分。该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SSR分子标记可以简单有效的区分群体内的 大部分个体,提高了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O.rufipogon)新胞质改良不育系稻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2):253-259
通过核置换回交,获得一种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雄性不育细胞质,称为FA细胞质,育成新质源不育系金农1A。研究表明,FA细胞质不育系与WA和HL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野败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红莲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都可以作为FA细胞质的保持系,而不能成为FA细胞质的恢复系。这是一种新发掘的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源。FA细胞质突破了WA和HL细胞质恢保关系的遗传局限,扩大了保持系育种范围,可以用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成优质稻米不育系。新质源不育系金农1A不育度高,不育性稳定,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开花时间早,稻米12项品质指标全部达到农业部颁发的优质米一级或二级标准,实质性地提高了不育系的稻米品质和综合水平,为培育优质米杂交稻奠定良好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