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几种药剂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6年在广西靖西县进行几种药剂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田间对比试验,两年试验结果显示,第3次药后10d 4%嘧肽霉素250倍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效最好,两年的防效分别为58.54%和48.93%,与对照药剂2%菌克毒克250倍的防效相当;其他几种供试药剂对烟草花叶病毒病也有一定的防效,第3次药后10d的防效均在40%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嘧肽霉素、2%菌克毒克、植物基因活化剂、比施壮和3.95%病毒必克Ⅱ号对烟草花叶病毒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均可作为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的一项辅助措施在生产中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为开发和创制新的烟草病毒病控制药剂提供依据,从而指导烤烟生产中花叶病的防治问题;【方法】试验设芸苔素内酯400倍,8%宁南霉素水剂800倍与清水对照(cK)3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结果】在重庆市黔江烟区,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和宁南霉素两种生物药剂进行了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侵染烟草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烟草花叶病均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效果,相对防效均在70%左右,且对烟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芸苔素内酯不但能发挥其生长调节剂的功能——促进烟草生长,而且也是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较为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来自植物、微生物、动物和海藻的天然产物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效果,并对在生产实践中利用不同来源的天然产物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几种植物提取液对TMV体外活性及烟草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是对烟叶产量和质量影响严重的一种病害.本研究为利用环保型植物源制剂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水煎煮和乙醇浸提2种方法提取白花蛇舌草、莲叶和配伍多种植物的提取液.取等体积的植物提取液与烟草花叶病毒混合,观察TMV粒体形态及体外钝化效果,将提取液喷施感染TMV的烟叶上,观察烟草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并进行大田试验.[结果]正常的TMV粒体呈刚直、杆状,植物提取液与TMV等体积混合后,由于提取液的种类和作用时间不同,TMV粒子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断裂或凝聚,感染TMV叶片细胞中存在大量杆状病毒粒子及其垛叠成的结晶体,叶绿体肿胀,外膜破裂,基粒片层紊乱、解体,细胞器消失,细胞空泡化.经植物提取液处理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植物提取液对TMV的体外钝化效果分别为:白花蛇舌草50.77%-60.61%、莲叶73.39%-85.19%、制剂91.30%-92.13%,制剂比其它2种效果明显,大田试验验证制剂防治效果达71.02%-81.92%.[结论]植物提取液对TMV粒体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因而能减轻TMV对烟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这是目前烟草生产上分布最广、发生最为普遍的一大类病害.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烟草病毒病有16种,其中,导致烟草花叶病的病毒主要有TMV、CHV、PVY 3种病毒.大部分地区病毒病是以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HV)、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几种病毒病混合发生,重复感染(如山东、河南等).田间病株率一般在20%~40%,重的达40%~80%(有些局部地块高达100%).烟草感染病毒后,叶绿素受破坏,光合作用减弱,叶片生长被抑制,叶小、畸形,减产幅度可达20%~80%.病毒病发生后,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6.
植物源农药VFB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植物源农药VFB及其主要成分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L.)、板兰根(Isatis Indigoti-caFort)、甘草(Glycyrrhiza uralersisFisch)等3种植物粗提物的抗病毒活性,为VFB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病毒A为对照药剂,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了VFB及其主要成分马齿苋、板蓝根、甘草等3种植物粗提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体外钝化作用及对TMV初侵染和增殖抑制作用,并用盆栽法研究了VFB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VFB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钝化0.5,1和2 h后,其抑制率分别达到44.41%,55.62%和64.43%;对TMV的初侵染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50倍剂量下,其24和48 h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4.33%和55.60%;对TMV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差,在50倍剂量下,其24 h的抑制率为36.15%;3种植物粗提物对TMV有一定的体外钝化作用,对TMV初侵染和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差,且均显著低于VFB。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VFB对烟草花叶病毒病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采用"喷雾+灌根"的施药方法,其14和21 d的保护效果分别达到75.00%和51.11%,治疗效果分别达到68.75%和41.67%,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病毒A。【结论】VFB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这是目前烟草生产上分布最广、发生最为普遍的一大类病害。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烟草病毒病有16种,其中,导致烟草花叶病的病毒主要有TMV、CMV、PVY3种病毒。大部分地区病毒病是以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几种病毒病混合发生,重复感染(如山东、河南等)。田间病株率一般在20名~40%,重的达40%-80%(有些局部地块高达100名)。烟草感染病毒后,叶绿素受破坏,光合作用减弱,叶片生长被抑制,叶小、畸形。减产幅度可达20%-80%。病毒病发生后。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8.
烟草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影响烟草业发展的病害主要是烟草花叶病毒,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病毒病和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近年来,烟草花叶病毒病逐年加重,上等烟比率、单产量以及产值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降低,本研究通过分析烟草花叶发病的原因、发生的特点及症状,探讨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治,以期为提高烟草产量与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药剂对防治烟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防治烟草病毒以6%抗坏血酸水剂、0.36%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治效果略好,20%克威特灵防治效果最差;4种药剂防治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的效果总体效果略好,防治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总体效果略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检测技术(ELISA)对攀枝花烟区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了该次病毒病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结果表明,从74份采集样品中检出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53份,检出率71.62%;黄瓜花叶病毒病(CMV)41份,检出率55.41%;马铃薯Y病毒病(PVY)37份,检出率50.00%;番茄花叶病毒病(ToMV)8份,检出率10.81%。74份检测样品中受2种或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的样片有68份,检出比91.89%。该次病毒病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品种因素、病原因素和栽培管理因素;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选种抗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1.
植物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源活性物质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4个方面:具有抑制TMV活性物质的植物种类;抑制TMV的可能机制;具有抑制TMV作用的活性物质成分;植物源活性物质抑制TMV的作用特点。另外,还阐述了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大蒜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及烟草普通花叶病的生物活性,研究了该乙醇提取物对这2种病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蒜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并以浓度为0.5, 0.4g/mL提取物的大田防治效果较好,其防效分别为71.30%,63.89%;而该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其钝化抑制作用,并以0.3g/mL大蒜乙醇提取物对TMV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增殖抑制率为77.78%。因此,可尝试以大蒜为原料研制烟草保护剂或在烟田种植大蒜来防治烟草青枯病及烟草普通花叶病。  相似文献   

13.
徐兴阳  董家红  端永明  张廷金  杨龙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86-19188,19229
[目的]探讨植物诱导抗病剂组合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控效果。[方法]在模拟病圃环境下,研究了6种植物诱导抗病剂的不同组合对烤烟栽培品种红花大金元的烟草花叶病的防控效果。[结果]多肽保与AHO 2种诱导剂的组合应用对控制TMV有良好效果,能明显推迟带毒隐症烟株TMV的发病时间,移栽后70 d对以清水和东旺毒消为对照的大田期烟株TMV的平均防效分别达到69.64%和43.25%,且在株高、叶数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叶片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烟苗携带TMV病毒与症状能否表现无直接相关性,带毒隐症烟苗只有在发病条件适宜时才会表现症状。带毒隐症烟苗栽后19 d内是TMV发病的高峰期,在育苗阶段与大田期施用有效药剂,以及移栽后促进烟苗早生快发是控制其发病的关键措施。[结论]为制定烟草花叶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海群  田泽华  杨明  刘子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38-19439
[目的]研究几种提取液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为植物源抗病毒类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以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摩擦接种,感染病毒后,喷施白花蛇舌草、莲提取液及由20种植物加工而成的植物源抗病毒制剂(配伍制剂),于接种后第5、10、15、20天测定核酸及类黄酮含量,分析几种提取液对TMV的抑制作用。[结果]喷施植物提取液后,烟株体内的DNA含量升高,均高于阳性对照,说明烟株细胞恢复了正常的合成能力;而RNA含量比阳性对照低,说明烟株体内的TMV含量降低,喷施植物提取液能够恢复植物细胞的正常功能;类黄酮含量增加。植物提取液抑制了TMV在烟株体内的复制能力,其中以配伍制剂的效果最好。[结论]喷施植物提取液能够恢复植物细胞的正常功能,以喷施配伍制剂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中抗植物病毒TMV活性物质PZ_1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烟草花叶病毒 (TMV) /烟草为测试体系 ,研究了天然物 PZ1抗病毒 TMV作用机理。在离体及活体条件下 ,PZ1均可抑制病毒核酸与植物核糖体结合。在活体条件下 ,PZ1抑制 TMV- RNA及 TMV蛋白质合成。实验结果表明 PZ1的主要作用靶标为 TMV- RNA  相似文献   

16.
漂盘培养液中TMV含量对烟草花叶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普通烟K326和心叶烟为材料,用12.7、1.27、0.127、0.0127μg/ml烟草花叶病毒(TMV)液对K326进行漂盘培养,培养5、10、15、20、25d后随机取各处理K326叶片得叶片提取液,用各处理提取液接种8叶期心叶烟叶片,调查K326的发病情况及心叶烟的枯斑数。[结果]12.7ug/mlTMV处理K326表现出发病症状,其他处理未表现明显发病症状;随着培养液中TMV浓度的升高,各处理烟叶提取液接种心叶烟产生的枯斑数逐渐增多,且枯斑数随病毒接种时间的延长迅速增加;12.7、1.27μg/mlTMV处理K326叶片提取液接种20d后心叶烟枯斑数最多,0.127、0.0127μg/mlTMV处理K326叶片提取液接种25d后心叶烟枯斑数最多。[结论]烟草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培养液中TMV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以33份烟草品种(系)为试材,烟叶苗期进行人工诱导接种TMV试验。以病情指数(D)和抗性指数(RI)为基础采用聚类法划分不同烟草品种的抗性分类,并对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33份烟草品种(系)共可分为免疫和非免疫两大类群;病情指数和抗性指数在两大类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非免疫类群的3个亚类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免疫类群包括延晒九号、延晒六号、延晒十号和SZ12-04等15份烟草品种(系),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5.45%。非免疫类群包含中抗、中感和感病3个亚类群,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4.55%。其中,中抗亚类群包含延晒三号、延晒七号和SZ12-07等9份材料(占27.28%);中感亚类群包含延晒一号、延晒二号和NC89等8份材料(占24.24%);感病亚类群仅包含1个品种G140(占3.03%)。基于病情指数(D)和抗性指数(RI)数据,采用欧氏距离-Ward's聚类分析法划分的类群及亚类群中所包含的品种(系)及其数量都相同,抗病性分类结果也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田间废弃鲜烟叶的处理途径,实现烤烟田间清洁生产,研究了采用微生物菌组合对携带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烟叶病残体进行发酵处理的技术。该技术的处理效果用ELISA检测、枯斑检测和烟苗浇根试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含有TMV的废弃鲜烟叶发酵处理中,添加“乳酸菌+光合细菌+放线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的微生物菌组合,不仅能够有效地降解或破坏烟叶病残体中的TMV,抑制TMV的侵染活性,还对烟株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田间废弃鲜烟叶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商陆、落葵、毛叶子花和配伍植物(板蓝根等20种植物混合)的水提取液对感染TMV烟叶中自由基含量和TMV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了其防治TMV的效果。结果表明,不论在接种TMV毒液之前施用,还是接毒后施用上述植物提取液都能使O2·-和.OH含量降低,且对TMV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配伍植物提取液对TMV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植物提取液,并且预防效果大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