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易旱、易风蚀特性,开展了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背风面距林缘1~6H处削弱风速约50%,随树高(H)倍数的增加效果递减;林网内扁杏//花生(间作)增强了花生裸茬抗风蚀能力,土壤防风蚀效果达90%;林网内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收获后秸秆站立(农田休闲期)玉米带完全不受风蚀,花生裸茬防风蚀效果达95%;林网内作物残体平伏覆盖防风蚀效果达120%,综合评价作物残体覆盖玉米秸秆站立的防风、保土和保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易旱、易风蚀的农业生态系统,探讨了风沙土秋翻耕、秋旋耕和春旋耕(秋留茬)不同耕法保土、保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播种前春整地比传统秋整地水土保持效果好。春旋耕(秋留茬)土壤风蚀量比秋翻耕和秋旋耕2种耕法少1.3~1.6 cm,0~3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比秋翻耕和秋旋耕平均高3个百分点。表明风沙土春整地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杜蒙县土壤风蚀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风蚀造成土壤肥力减退,生产力降低、土地退化,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治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土壤共5个土类,其中风沙土是分布广泛的一种土壤,其特点是:通体含沙,黑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易受风蚀。通过阐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土壤风蚀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风蚀问题所采取的植树造林,建立优良的农田生态环境,农田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牧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土层结构疏松,适宜种植花生。花生由于不当的种植模式和刨收后裸茬土壤在风力的作用下易风蚀沙化,降低土地生产性能。风沙土花生玉米间作模式研究表明,当季玉米产量比清种增产20.9%,花生产量与清种持平;利用玉米残茬覆盖削弱距地表20 cm高度瞬间风速玉米带81.3%、花生带46%;降低土壤风蚀率玉米带89.3%、花生带60.7%;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带7.4个百分点、花生带3.4个百分点。下季花生玉米定位倒茬间作,花生带上季存留的破碎玉米残茬覆盖率达70%以上,防护花生幼苗沙割危害达1级。花生玉米间作是风沙半干旱区生计与生态和谐友好型的一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风蚀预报,风因子是该模型的重要参数。RWEQ将风蚀力定义为风因子(wind factor,Wf),RWEQ最初要求使用逐小时风速数据计算Wf。基于中国河北省康保县、拉伯克市两地长时间逐小时风速数据计算了月均、年均Wf(Wf24),并对比了由当地标准时间(local standard time,简称LT)1日4风速(02:00、08:00、14:00、20:00)计算的Wf(Wf4)。结果表明,对于康保县,Wf24与Wf4符合得很好(年均Wf24与Wf4误差为-2.60%),1日4风速能够用于计算土壤风蚀量;对于拉伯克市,Wf24与Wf4之间的误差相对较大(年均Wf24与Wf4误差为11.16%),1日4风速可用于评估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防风蚀效果;1日4风速的其他组合、1日3风速以及1日2风速等风速组合类型亦可以用于RWEQ模型。可以看出,站点风速的日变化特点是选取风速数据组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风沙地区风沙土耕作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土主要分布于东北科尔沁沙地边缘,面积较大约有2926000亩。风沙土土壤瘠薄,风蚀严重,易春旱、秋吊,耕作粗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彰武县章古台公社对风沙土的耕作措施进行了调查,并在所内进行了试验研究,情况概述于下。一、春旱特点风沙土(即风积沙土),土质松散,无结构,质地为沙粒。90%以上的土壤颗粒粒径在0.5~0.05毫米之间,土壤组成以粗沙粒和细沙粒为主(按我国土壤颗粒的分级标准)。土壤母质为颗粒均匀的石英砂,粒径在0.5~0.05毫米之间。粘粒很少,成土作用微弱,非毛管孔隙多,毛管孔隙少。渗水性强,保水性差。水分在耕层中保蓄量很少,即使在湿润的情况下,也只能含有7~10%的水分。地表不易看到径  相似文献   

7.
一、自然条件本区属典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风少雨,日照丰富,降水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多年平均降水量396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2002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6倍。夏季炎热,冬季严寒而漫长,最低气温为零下30.9℃,最大冻土深度1.50米。冬春两季风力较大,风速一般为1.7~2.6米/秒,历年平均风速2.3米/秒,多以西北风为主。主要的土壤类型有黄土、风沙土、砒砂岩土,由于长期强烈的水蚀和风蚀作用,砒砂岩土和黄绵土与风沙土交错分布。梁峁顶多为黄绵土,坡中下部多为风沙土,砒砂岩土主要分布在沟道内。二、研究内容与方…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自然地貌作为试验样地,应用诱捕法收集风蚀沙粒,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沙粒粒径后,判断各试验点的土壤组成,分析评价沙粒粒径与地表风蚀相关性。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以及沙柳林地风蚀沙粒以细沙粒为主,占比95%左右,粗砂粒占比5%左右,无粉粒,风蚀沙源主要以就地起沙为主;花棒林、沙蒿林和农田防护林带内风蚀沙粒有8%~12%粉粒,天然草地粉粒占比29.04%,放牧草地粉粒占比69.38%,细沙粒含量较少,植被固沙效果明显,风蚀强度呈下降趋势,沙源以就地起沙为主,但有部分沙源属于外来沉降,土壤状况逐步改善;柠条退耕地、废弃村庄以及封育草地的固沙效果较好,风蚀沙粒主要以粉粒为主,占比90%,风蚀沙源多外来沉积,风蚀强度降低;耕作农田中黄绵土粉粒比例一般高于风沙土,抗风蚀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甘肃河西地区农田土壤的防风蚀效应.【方法】通过大田实验,设置了8个处理:CT-W、NT-W-30 cm、CT-W(WR)、NT-W-30 cm(WR)、 CT-In-W、NT-In-W-30 cm、CT-In-C、NT-In-C,在来年返青之前采样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且二者为幂函数关系.14 m/s是风蚀速率随风速急剧增加的转折点,风速在14 m/s以内,风蚀速率处于缓增区,当风速超过14 m/s风蚀速率加快.6 m/s风速条件下,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非常显著;随风速增大,NT-W(WR)、NT-In-W-30 cm较相应的传统耕作,风蚀效果降低明显.【结论】低于6 m/s风速,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更优,随风速增大,不同免耕处理的防风蚀效果变化不一,其中NT-W(WR)、NT-In-W-30 cm较相应的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羊滩沙地风速、粗糙度、防风效能、输沙量的野外观测,分析了不同治理措施下的农田土壤风蚀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小网窄带防风效能高,是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合理的配置方式;此外,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留茬方式的地表粗糙度与秋翻裸地均是数量级的差别。在覆盖物和留茬密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地表粗糙度和防风蚀效果均随覆盖度和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覆盖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地表粗糙度和防风蚀效果均随覆盖物和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