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施肥水平和不同株高刈割对王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生长第1年不同刈割株高的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typhoideum年产草量随刈割株高增高呈增加趋势,刈割株高220 cm时鲜草、风干草产量最高,产量受施肥影响很大。茎叶比与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受施肥影响较小。营养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随刈割株高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含量和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钙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则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与刈割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从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产量角度来评价,生长第1年的王草在株高为100 cm施肥时刈割利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甘肃中部地区种植的饲用高粱青干草品种,通过种植陇草1号、魔术师、萨博、NXD-61、NX-4264、百战等6个高粱品种,测试了每一茬次的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质(CP)、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以及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分析了刈割茬次和品种对饲用高粱产草量及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百战的CP含量为刈割2次第1茬最高外,其余品种CP含量均为刈割2次第2茬最高,萨博NDF、AD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品种(P0.05);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除NX-4264外,其余品种刈割2次总产量均大于刈割1次产量。综合饲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来看,选择品种NX-4264采用刈割1次的生产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3.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4.
在陇东旱塬地区研究了海牛、BJ0603和大卡,共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刈割次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时,各品种都处于抽穗或开花期,不能完成生殖生长。收获前测定表明,品种间在株高、节间数、叶数和茎粗方面差异不显著(P >0.05),但叶片和单秆重差异显著(P <0.05);每个品种全年刈割1茬的标准草产量(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全年刈割2茬的,但差异不显著(P >0.05),全年刈割2茬的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P <0.01)1茬的。无论全年刈割1茬或2茬,品种间的鲜草、标准草(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差异显著(P <0.05),产量依次为海牛>BJ0603>大卡;从拔节前期到孕穗期,各品种茎秆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上升趋势,粗纤维(CF)、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粗灰分(ASH)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茎秆中 CP、ADF、NDF、ASH、NFE 及可溶性糖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 <0.05),但 EE、CF 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综合考虑产量和养分含量变化,我们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春播光敏型极晚熟高丹草生产模式中,作为青贮利用时,以全年刈割1茬且在霜降前收割最佳;作为干草调制或青饲利用时,以全年刈割2茬且第1茬在拔节后期孕穗前刈割,第2茬在霜降前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5.
在陇东旱塬地区研究了海牛、BJ0603和大卡,共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刈割次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时,各品种都处于抽穗或开花期,不能完成生殖生长。收获前测定表明,品种间在株高、节间数、叶数和茎粗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叶片和单秆重差异显著(P<0.05);每个品种全年刈割1茬的标准草产量(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全年刈割2茬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全年刈割2茬的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P<0.01)1茬的。无论全年刈割1茬或2茬,品种间的鲜草、标准草(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差异显著(P<0.05),产量依次为海牛>BJ0603>大卡;从拔节前期到孕穗期,各品种茎秆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上升趋势,粗纤维(CF)、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粗灰分(ASH)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茎秆中CP、ADF、NDF、ASH、NFE及可溶性糖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但EE、C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产量和养分含量变化,我们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春播光敏型极晚熟高丹草生产模式中,作为青贮利用时,以全年刈割1茬且在霜降前收割最佳;作为干草调制或青饲利用时,以全年刈割2茬且第1茬在拔节后期孕穗前刈割,第2茬在霜降前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6.
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多次刈割处理的平均株高、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著(P 0.05)低于常规刈割,但株高累积量、总分蘖枝条数和总产量较常规刈割分别增加99.6%、315.0%和255.5%(P 0.05),并且第2次刈割(M2)的分蘖数和产量显著(P 0.05)高于其他刈割茬次。2)多次刈割可显著(P 0.05)降低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提高平均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灰分(Ash)含量,且在5次刈割中M2的CP含量最高。多次刈割较常规刈割显著(P 0.05)提高了Ash、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的总产量,降低了NDF和ADF总产量。3)在多次刈割条件下,燕麦产量与NDF、ADF和CP含量极显著(P 0.01)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多次刈割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一种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对象,采用全生育期刈割一茬和两茬处理,测定各茬次产草量、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糖锤度(BX),计算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分析刈割茬次和品种对产草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鲜草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刈割茬次对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总鲜草产量以刈割两茬最高,平均为128.87t/hm~2;总干物质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27.65t/hm~2;品种间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对刈割茬次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品种对CP、ADF和TD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NDF和BX影响显著(P0.05);刈割茬次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的CP、NDF和TDN含量对刈割茬次响应不一致。品种对CP和TDN产量影响不显著,刈割茬次对二者影响极显著(P0.01);CP产量以刈割两茬之和最高,平均为2.52t/hm~2;TDN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14.07t/hm~2。综合分析表明,从生产优质饲草料和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出的角度考虑,以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两茬的生产方式最佳;以干物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一茬的生产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8.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紫花苜蓿二茬草刈割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石风善 《草业科学》2004,21(6):28-29
俄罗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第.1茬草刈割以后25 d内株高增长速度最快,地上部鲜、干草产量在20 d内增长速度最快,40 d之后下降.茎叶的粗蛋白含量40 d内保持在18%以上.根鲜、干质量25 d内在增加,根的粗蛋白含量第1茬草刈割以后,第25日根的粗蛋白含量最低,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佳木斯地区俄罗斯紫花苜蓿第2茬草应在第1茬草刈割以后的40 d内进行刈割.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红三叶新品系(R)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以岷山红三叶(CK1)和甘红1号红三叶(CK2)为对照,分别测定了3个参试材料初花期的分枝数、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脂肪(EE)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红三叶材料中,R的分枝数(1 409万个/hm2)、鲜草产量(34.02t/hm2)和干草产量(6.98t/hm2)最高、鲜干比(4.94)最大,CK2的株高最高(83.22cm),分枝数(1 096万个/hm2)、干草产量(4.02t/hm2)和鲜草产量(22.06t/hm2)次之。供试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平均鲜(干)草产量和分枝数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红三叶材料的EE和N(A)DF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R的CP(27.39%)含量最高,CK2的EE(2.82%)含量最高,CK1的NDF(43.07%)和ADF(34.03%)含量最低;红三叶材料第1次刈割的CP含量为(28.53%)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24.65%),而EE、NDF和ADF含量则显著低于第2次。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评价3个红三叶材料,结果表明:R的综合性状较好,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1.
孙建平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6,24(6):1323-1330
为研究不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在牛瘤胃中的降解规律,本试验以1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以3头装有永久性瘘管的晋南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测定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和降解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DM,CP,NDF和ADF的降解率随着其在瘤胃内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在同一培养时间段内的降解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有效降解率(ED)的差异较大,‘WL-319HQ DM’的ED最高,显著高于‘中苜一号’和‘首领’(P<0.01);‘金皇后’CP的ED显著高于除‘赛迪’之外的其他品种;‘WL-168HQ’、‘中苜一号’NDF的ED显著高于除‘首领’之外的其他品种;‘三得利’、‘皇后’ADF的ED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由此可见,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瘤胃内的降解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6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及其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M.sativa cv.Longmu 806),最低的是龙牧801(M.sativa cv.Longmu 801);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钙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6,最低的是龙牧801;磷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3(M.sativa cv.Longmu 803)和黄花苜蓿(M.falcata),最低的是杂花苜蓿(M.varia);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肇东苜蓿(M.sativa cv.Zhaodong);产量最高的是龙牧801,最低的是龙牧80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同一指标间差异不显著。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表明,6个苜蓿(品)种营养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肇东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3、龙牧801、龙牧806和黄花苜蓿。本研究结果可对今后苜蓿的引种与选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6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扬州地区生产性能与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1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扬州地区的生产性能与品质,以期筛选出适合扬州地区气候条件的品种。结果表明,各材料间的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其中德宝平均生长速度最快,显著高于多叶王、苜蓿王、猎人河、盛世;爱菲尼特的干草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为皋兰2号、三得利、多叶王;阿尔冈金的粗蛋白(CP)含量最高,但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也较高,爱菲尼特CP含量仅次于阿尔冈金,但ADF、NDF含量显著低于阿尔冈金。综合评价,爱菲尼特的生产性能最好,其次为皋兰2号、三得利、多叶王,这几个半秋眠型品种较适于在扬州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在成都平原推广种植的优质白三叶品种,对10个白三叶引进品种进行了物候期、干草产量、生长高度、茎粗、叶面积等指标的生产性能评价,并对其进行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金宝’的物候期最长,可达306 d,为晚熟品种。各供试白三叶品种在返青第一次刈割后生长速度最快,达0.52~0.67 cm·d^(-1),随后两次刈割后日均生长速度放缓,第3茬刈割后生长速度最慢,为0.34~0.50 cm·d^(-1)。各品种中‘罗特’年度平均干草产量最高,达14436.44 kg·hm^(-2),较对照品种‘海法’‘胡依阿’分别增产20.0%、26.7%(P<0.05)。‘欧米克’年平均干草产量为8898.64 kg·hm^(-2),显著低于对照品种‘海法’‘胡依阿’(P<0.05)。各参试白三叶品种的生长高度、拉伸高度为22.6~30.2 cm、35.4~53.7 cm,‘罗特’的叶面积、茎粗和茎节数最大,‘超级胡依阿’的生殖枝长度,‘金宝’的叶柄长度和‘海法’的叶柄粗均在参试白三叶品种中表现最优。对10个品种的粗蛋白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白三叶品种间差异较大,引进品种‘游侠’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可达22.8%。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白三叶品种的干草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罗特’‘超级胡依阿’和‘金宝’田间性状表现较优,适宜在成都平原地区推广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15.
晋中盆地15个青贮玉米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在晋中盆地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 L.)品种,本试验应用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粗饲料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2001)、模糊概率法对从河南大京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种的15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了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15个青贮玉米品种间株高、穗位高、干草产量、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雅玉988’株高和穗位高最高,分别为336.0 cm和181.4 cm,抗倒性最差,NDF含量最低(43.97%),但保绿性突出;‘雅玉79491’干草产量最高(31.53 t·hm-2),株高适中,无倒伏;‘新科910’干草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粗蛋白和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8.28%和24.28%,ADF含量最低(24.47%);‘雅玉04889’干草产量较高,保绿性较好,株高较高,抗倒性强。根据田间表现和综合评价结果,在本试验选取的15个玉米品种中,‘新科910’、‘雅玉79491’、‘雅玉04889’为最适宜在晋中盆地推广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20个紫花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对头茬草在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取样,分别测定了各生育期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紫花苜蓿材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差异显著(P0.05),在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等不同生育期,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北极星(22.06%),哥萨克(18.81%),陇东苜蓿(16.4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甘农1号(22.18%),陇中苜蓿(31.16%),苜蓿王(36.97%);各生育期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甘农7号(27.59%),苜蓿王(38.10%),苜蓿王(44.35%);粗灰分含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陇东苜蓿(9.40%),皇后(9.00%),甘农8号(6.02%);粗脂肪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中苜1号(2.91%),哥萨克(2.78%),甘农7号(3.04%)。粗蛋白含量和粗灰分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明显下降;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明显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出现小幅上升。苜蓿王各营养指标在不同的生育期表现最好,在武威地区的黄羊镇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育期和品种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最佳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和刈割期,分别对'关中苜蓿’、'阿尔冈金’、'金皇后’在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进行刈割,了解不同苜蓿品种在各生育期的产量及营养特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中,‘金皇后’的粗蛋白、粗灰分、相对饲用价值含量最高,分别为16.86% DM,7.97% DM和106.22% DM;'金皇后’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51.08% DM和41.04% DM。‘金皇后’在现蕾期,粗蛋白、粗灰分、相对饲用价值含量最高,分别为18.99% DM,9.07% DM和127.15% DM,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44.98% DM和35.78% DM。综上所述,3个苜蓿品种中,‘金皇后’的产量及营养价值最高,品质最好,现蕾期是最佳的刈割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为改良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L.)营养品质,探索不同生育期营养积累分配的动态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基施硒肥用量对其不同生育期营养含量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基施硒肥能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和钾的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以基施硒量0.45kg·hm-2效果最好,营养品质最佳。紫花苜蓿粗蛋白、粗灰分和磷含量分枝期最高,初花期最低;而NDF含量孕蕾期最大,ADF和钾含量盛花期最大,钾、NDF和ADF含量苗期最小;粗脂肪含量初花期最高,苗期最低;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钾的贡献率均高于50%,而叶NDF和ADF贡献率低于50%。适量基施硒肥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叶粗脂肪、叶磷、叶钾贡献率及孕蕾期叶粗蛋白、NDF贡献率(P<0.05),苗期叶ADF贡献率和分枝期叶粗灰分贡献率,以基施硒肥0.45kg·hm-2时达到最大。综上可知,叶是苜蓿营养的重要来源,适量基施硒肥能改善苜蓿营养品质并提高叶营养贡献率;分枝期是苜蓿营养相对较高的生育期,以基施硒肥0.45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绿洲农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12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生长第3年的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在每茬生长初期灌溉后施525 kg/hm2的磷钾肥,测定其株高、叶茎比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对苜蓿生长速度和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对叶茎比影响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各品种表现出对肥料不同的敏感性,其中WL-323、三得利、胖多、野生黄花较为敏感,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都排在前列.  相似文献   

20.
不同苜蓿品种在雁门关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雁门关地区,以28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观测其再生速度、叶茎比、株高和干草产量,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8个营养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阿迪娜”生长速度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2.78和3.19 cm·d-1;“WL363HQ”叶茎比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0.84和0.97;2) “WL298HQ” 在2015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54.90 cm),“巨能7号”在2016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84.27 cm);“鲁苜2号” 在2015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6961.81 kg·hm-2,“巨能7号” 在2016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8587.63 kg·hm-2;3)各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维多利亚”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占干物质的26.80%;“维多利亚”的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10.20%和 2.34%);“肇东”的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94.55%;“康赛”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27.18%和33.31%;“雷达克之星”的瘤胃非降解蛋白含量最高(22.27%);“康赛”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最高(79.93%)。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显示,“维多利亚”、“康赛”、“WL298HQ”、“SK3010”、“巨能7号”5个品种的综合表现最优异,在雁门关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