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怀着非常感激的心情给您们写信和填答卷。我是一个农村电工,1985年,由于我们的老村长的帮助传授了养蜂经验,还送给我四箱蜜蜂。使我走上了业余养蜂之路。1986年在订报刊时发现了贵刊,后又在《中国农民报》看到了介绍,因此当年我试着订了半年。阅后得益匪浅,我照上面的经验管理蜂群和邮购各种药物,产量超过了养了数十年蜂的老村长和一些老蜂养员,我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订了贵刊和其他养蜂杂志。现在我们村所有的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业余养蜂30年。2000年退休后,养蜂兴趣仍然不减,我只养3~6群蜂,不仅经济上有补贴,还陶冶了情操。我从1986年开始订阅《中国养蜂》,退休后,我又重读这20年的《中国养蜂》,把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剪贴做为老师,用来指导我在养蜂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邱汝民 《中国蜂业》1999,50(3):12-12
去年《中国养蜂》第2期刊登了《王浆高产新秀》一文后,得到许多蜂友庆贺,我表示感谢。大家纷纷要求介绍王浆高产技术。说来我并没有什么丰富经验,但希望与蜂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充分利用《中国养蜂》杂志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养蜂技术。一、培育好越冬蜂,春繁有...  相似文献   

4.
读者─编者     
读者─编者编辑同志:你好!我是一名养蜂爱好者,凭着几年的经验,养了几十群蜂。今年初蜂群得了白垩病,非常严重,而且传染很快。就在这危急之时,我看到《中国养蜂》1996年第1期小经验栏目中介绍河南高端照同志《冰硼散治白垩病效果好》的文章。看后我就买了一盒...  相似文献   

5.
我养蜂已经七八年。因为是业余爱好养得不多 ,去年过冬才十群。前几年养的少 ,只是自给有余 ,亲朋好友送点。每当管理蜂群时 ,都要先看看《中国养蜂》 ,请教我的第二老师。养的时间不长 ,但《中国养蜂》让我获益匪浅。我养蜂是跟附近的朝鲜族权强石老师学的 ,加上自己买书订养蜂杂志。权师傅对我买书订杂志很是赞同。他说 :“你买书不白买 ,是技术投资。我养蜂三十多年 ,有些事还没弄明白。”他不识汉字 ,但汉语很好。权师傅这样说有他的道理。权师傅的蜂有白垩病 ,治就轻 ,不治就重 ,始终不去根。我在《中国养蜂》杂志上看了方法读给他听。…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业余养蜂人,也是《中国蜂业》杂志忠实的读者。未订阅杂志前,在养蜂生产过程中出现了疑难问题,我真的是求知无门,咨询无人。蜂养得品种退化,群势太差,产量平平,效益低下,而如果弃蜂,损失又太大。我自己也充分认识到,要想养好蜂,改变现状,增产增效,就必须加强学习新知识,学习好的经验,经多方打听,查找到一本旧的《中国蜂业》杂志(时名《中国养蜂》),看后心中大亮,这不就是  相似文献   

7.
养蜂成了一项投资小 ,见效快的致富好途径 ,养蜂的人逐渐多起来。我是1996年自费参加第二届《数控养蜂法》学习班的学员 ,在学习班里 ,我目睹了养蜂专家杨多福老师的风采。系统地学习了《数控养蜂法》。在家里又通读了《蜂群生物学》《蜂箱与蜜蜂》等养蜂书刊。做了大量的心得笔记 ,并能活学活用 ,因地制宜 ,取长补短 ,由30群蜂很快发展到100多群 ,年产值4万多元 ,养蜂走上了致富路。村里人看见养蜂能发财 ,便认为蜂好养 ,也纷纷养蜂 ,一度出现了“养蜂热”。特别是一些年轻人 ,养蜂热情很高信心很大 ,却不知蜂养好了是蜂养人 ,养…  相似文献   

8.
<正>1985年的春天,正当油菜开花时节,重庆合川区铜溪镇锣山村林发家来了一群中华蜜蜂,他喜出望外地将其招了进来,在亲戚家借来一旧蜂桶将其养了起来。林发以前没养过蜂,只是过去见老人养过蜂,有点印象,他就去向养蜂户虚心学习,不懂就问,然后自己生麦芽熬糖喂蜂(糖与温开水的比例1∶0.8)。他边养边学,花钱在新华书店购买《科学养蜂技术》《科学养蜂100问》《养蜂饲料加工》《蜜蜂的病虫  相似文献   

9.
王自虎 《中国蜂业》2005,56(1):42-42
我是《中国养蜂》杂志的长期读,深感她是我们养蜂的良师益友。我们不但从中获得养蜂知识,最新科技养蜂成果,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蜂具、蜂药和种王信息。通过《中国养蜂》,我们科学养蜂成为可能,但有的广告也使我蒙受损失。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中国养蜂》编辑部各位老师: 您们好!我是一位农民。从1982年开始养蜂,同时饲养鸡、猪等,可养蜂总是亏本。偶然的机会,听蜂友介绍说:《中国养蜂》杂志内容不错,我抱着试一试看的想法从1989年起订阅你们出的杂志,获益不浅,从杂志上我学习到许多知识和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从而使我的养蜂技术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单从养蜂收入方面就可看出《中国养蜂》对我的帮助是多么的大。1989年  相似文献   

11.
王蜂 《中国蜂业》2003,54(3):11-12
养蜂 ,提倡养强群。何为强群 ?我个人认为有 3万~ 3 5万只工蜂的蜂群就能算为强群 ,即 12~ 14框蜂 ;如果 5、6、7月份利用双王产卵 ,就会有 6万只蜂 ,这就是特强群 ,即 2 4框左右蜂。强群起繁 ,才能强群采蜜。强群室外越冬 ,保温能力强 ,散热能力强 ,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强 ,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强 ,越冬节省饲料。强群采蜜 ,日进蜜量大 ,酿蜜排水能力强 ,蜂蜜成熟快。强群有诸多优点 ,这是大家共知的。“看花容易 ,绣花难” ,养蜂也是一样 ,随着养蜂科技的发展 ,又有良师益友———《中国养蜂》的帮助 ,养强群是不难的。一、购买或选育良种。…  相似文献   

12.
谭健生 《蜜蜂杂志》2005,25(11):42-42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乔师傅很爱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钻研养蜂技术,更可贵的是他能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别人,让蜂友们少走弯路,增加效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曾经在《蜜蜂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他蜂养好了,经济收入高了,可他却忘不了那些养不好蜂,年年见不到效益,已经失去养蜂信心的蜂友,…  相似文献   

13.
拙作《中蜂何来那么多“必逃”》在《蜜蜂杂志》上发表后 ,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求告怎样把中蜂养好 ,还有北方蜂友来电求购蜂种 ,有的还希望不远千里来我处实习。本人既要抓生产 ,又要抓销售 ,实在没时间一一复信 ,更何况养蜂技术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来信者一般为初学养蜂者 ,他们养过一两箱蜂 ,并经历过一两次失败 ,因此我想告诉你们 :a .我并非什么养蜂专家 ,连养蜂学会会员都不是。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与蜜蜂打交道的时间长一点 ,二是运气好一点罢了。b .“未出茅庐 ,先定三分” ,凡是想养蜂者 ,首先就得考虑蜜源问题 ,然后再决定搞…  相似文献   

14.
薛运波 《中国蜂业》2012,(7X):36-37
<正>与《中国蜂业》的初次邂逅1978年,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2分之差只好从大学门口擦肩而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能再参加高考,回乡务农当了2年农机手。1980年6月得知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招收养蜂学员时毅然放弃了拖拉机,选择了小蜜蜂,开始了学习养蜂,此时的我还不满20岁。当时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刚刚成立了2年。我和单位都处于养蜂事业的起步阶段。这时候在敦化小牡丹林场非常偏僻的蜜蜂育王交尾场初次见到《中国蜂业》(原《中国养蜂》杂志)1980年第1期,之后我们就结上了不解之缘,她一直陪伴我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各位:你们好!我是一位农民,1990年开始学习养蜂,1991年在本地邮局订阅《中国养蜂》,这杂志内容丰富、知识广泛,是我们初学养蜂者生产的良师益友,例如:饲养管理技术、病敌害的防治、防止盗蜂等技术使我受益匪浅。为了把蜂养的更好,我向你们提个要求,在我们包头市养蜂的人很少,这里主要蜜源是向日葵花,其他都是些辅助  相似文献   

16.
廉景阳 《中国蜂业》2001,52(2):16-16
我是一名业余养蜂爱好者 ,在热心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 ,走上了庭院养蜂之路 ,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但始终未摆脱“春买蜂、夏发蜂、冬死蜂”的被动局面。挫折和失败并未使我心灰意冷 ,从 1 995年订阅了《中国养蜂》以来 ,受益匪浅。在《中国养蜂》的指导和帮助下 ,我加强了蜂群越冬及春繁科学管理 ,使自己庭院养蜂有了长足发展 ,收到了明显经济效益。在此我愿与广大的养蜂爱好者交流我养蜂实践体会。一、早春蜂群的调整蜂群经过漫长的越冬期 ,巢内的蜂数死亡率达30 %~ 35% ,要想获得刺槐蜜的较好产量 ,早春管理是关键 ,因为锦葫地区早春…  相似文献   

17.
年青时我就爱上了养蜂这一行,从一箱蜂养起,小打小闹直到1980年购置了几箱蜂,还订阅了《中国蜂业》杂志(原《中国养蜂》),也算得上是科学饲养。当时农业收入太低,每个劳动日才2角钱分红,哪有钱购买白糖,一般年景蜂群总是挨饿,越冬饲料也是用红薯淀粉熬制成糖稀来喂蜂,结果蜂满地爬,越爬越少,越养越穷,又赶上一场大水蜂群被冲得一干二净。后来随着农村政策开放,农民收入提高,我心血来潮重操旧业,蜂群很快发展到二三十箱,现将我的养蜂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切磋。  相似文献   

18.
何庆彪 《中国蜂业》2012,(7X):49-49
<正>养蜂业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作用以及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被社会所认同,要怎样发展养蜂业?《中国蜂业》应起核心推动作用,同时呼吁政府部门加快促进和完善对中国养蜂业的支持政策。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村办养蜂场养蜂并有幸结识了《中国蜂业》杂志。在湖北荆州种蜂场蜂具门市部我购得一本1969年的《中国蜂业》杂志,1972年开始订阅。偏僻的乡村加上转地放蜂,每年很难收集到当时一年6期全部杂志,但作为初学养蜂者,其中很多理论的介绍,特别是关于蜜蜂生物学方面的小经验和国外养蜂的报道使我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震声 《中国蜂业》2006,57(3):30-30
问:我是一位业余养蜂爱好者.2004年开始养中蜂.但群势小,分蜂性强。效益差。2005年试养意蜂,因本地只有荔枝、龙眼大宗蜜源。秋冬蜜源少.春季又缺粉源,试养效果也不理想。最近看到《蜜蜂育种技术》一书介绍。非洲的撒哈拉蜂.有惊人的适应性,且非常善于利用零星蜜源。还较少螫人。请问我国有哪个种蜂场引进过撒哈拉蜂?如果用此蜂和意蜂或中蜂杂交(基因杂交)能否杂交出适合我国东西南北都可养的新西蜂品系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养蜂》编辑部:养蜂是一项对个人和国家都十分有益、但又非常辛苦的工作。为蜂农服务、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是每个单位和个人的起码义务。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一些部门或个人,利用自身权力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刁难、打击蜂农之事时有发生。使蜂农的养蜂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不少蜂农抱怨:“养蜂太难、不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