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驻大麦三号不同播量各处理茎蘖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有两个分蘖高峰。随播量的增加,成播数增加,而穗粒重和千粒重随之降低,密度对产量三因素的影响是: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驻大麦三号在适期播种情况下,1500万-1800万苗/hm^2为最佳播量,产量可达6000-6750kg/hm^2,其群体动态指标为,冬前群体1200万-1400万苗/hm^2,最高群体1400万-1500万苗/hm^2,成穗数650万-750万苗/hm^2,千粒重42-44g,单穗粒数25-27粒,单株成穗3.5-4个,单穗粒重1.8g左右;其合理叶面积系数为冬前0.7-0.9,返青期1.3-1.7,拔节期3-3.5,孕穗期5-5.5,扬花期3-3.5。  相似文献   

2.
在基本苗 72万~ 2 5 5 4 6万 /hm2 范围内 ,基本苗 135万~ 180万 /hm2 情况下 ,苗期 (11月2 8日 )总苗数 180万~ 2 2 5万 /hm2 ,冬前 (12月 2 2日 )总苗数 6 0 0万~ 75 0万 /hm2 ,产量较高 ,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麦单产是提高大麦效益的关键。大麦产量超 5 2 5 0kg/hm2 群体特征表现为基本苗6 0 0万 /hm2 左右 ,有效穗 75 0万 /hm2 左右 ,实粒数稳定 ,,千粒重高 ,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旺盛。在栽培技术上要做好 :调整播种量 ,保证适宜的基本苗 ,适当调迟播种期 ;合理施肥 :N、P、K合理搭配 ,特别是氮肥的施用 ,一般基、苗、穗肥的比例以 4 5∶3∶2 5为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表明 :沿海垦区稻茬啤麦以 18万 / 6 6 7m2 基本苗及施氮量 15kg/ 6 6 7m2 时产量最高 ;并以基本苗 18万 / 6 6 7m2 、施氮 15~ 18kg/ 6 6 7m2 为最佳组合 ,其穗粒结构合理 ,倒伏风险小 ,有效穗4 6万~ 50万 / 6 6 7m2 ,每穗实粒 2 2粒 ,千粒重 4 1g产量可达 4 0 0 kg/ 6 6 7m2 。  相似文献   

5.
94dm3系大理州农科所 1994年采用系选育种方法选育的六棱大麦新品种。 1998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 ,平均产量 6 85 5 0kg/hm2 ,较对照品种品八增产 34 7% ;1999~ 2 0 0 1年参加大理州大麦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70 2 6 0kg/hm2 ,较对照高产六棱大麦良种V4 3减 11 3% ,全生育期较对照早熟达 9d。该品种生育期 15 1d ,株高 85cm左右 ,穗长 3 7cm ,穗粒数 4 5~ 5 0粒 ,千粒重 4 0 g左右。试验示范表现早熟 ,高产稳产 ,增产潜力大 ,抗倒伏 ,粒多 ,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适应性强 ,抗旱耐寒性较好 ,生长稳健 ,成熟落黄好 ,易脱粒 ,1999~ 2 0 0 1年生产示范 190 5hm2 ,一般产量6 0 0 0kg/hm2 ,最高产量达 975 0kg/hm2 。  相似文献   

6.
豫粳 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分蘖力特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 :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 ,主攻大穗 ,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 ,发挥个体生长优势 ,建立高质量的群体。 9750kg/hm2 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 :每公顷有效穗数 34 5万左右 ,每穗总粒数 130粒左右 ,结实率 95%左右 ,千粒重 2 6 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 :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 ;扩行缩墩减苗 ;适时适度搁田 ;均衡施氮 ,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6∶4 ,增施促花复合肥 ,氮、磷、钾配比以 1∶0 5∶0 6为宜  相似文献   

7.
行距配置与密度对兰考906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研究了在高产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对兰考906群体结构、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7cm的行距配置由于冬前分茶蘖多,春季分蘖少,减缓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成穗数、穗粒数较多。;23.3cm行距配置无效分蘖多,后期群体较小,功能叶衰老慢,粒重高;密度增加,产量并未提高。16.7cm行距配置375万/hm^2基因苗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高产群体形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米品种掖单22不同群体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群体密度(X)与产量(y)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27.53+406.16X-39.42X2;与单株粒数、穗重、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 9**、-0.9949**和-0.981 6**;穗位以上叶面积(X)与产量(y)呈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54.44+0.308 6X,r=0.961 3**;节间长度与穗重、穗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穗粗、重量与之呈正相关.每公顷产量13 500kg时,适宜群体密度为6.69万~8.75万株/hm2,单株穗位以上叶面积为3 406.2~4 765.7 cm2,单株地上根条数达到35~46条.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就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运用综合农艺措施培育健壮水稻茎蘖,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使蘖、穗、粒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创造出超高产的产量水平.超级稻要实现12t/hm2的产量,必须有理想的穗、粒结构,如协优9308组合要求每hm2移栽19~20万丛多蘖壮秧,每丛平均5个左右茎蘖,落田苗100万左右,通过肥水管理有效实现早发促蘖,12叶期前最高苗数达300万/hm2,适时搁田,有效穗达225万/hm2,成穗率85%,早管强蘖大穗,每穗总粒数20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量对面条专用小麦小偃 5 0 3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有较显著的影响。分蘖发生和消亡规律、有效成穗数、次生根数、产量在不同播量条件下有较大差异 ;小偃 5 0 3在关中平原种植 ,播量为 10 5 kg/ hm2时 ,群体、个体特征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协调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青稞新品系 87- 9- 5是甘南州农科所 1987年用 83A - 19- 1为母本 ,肚里黄为父本组配组合杂交、南繁北育、系统选育而成。 1992年参加品种 (系 )比较试验 ,平均产量 550 0 5kg/hm2 ,较对照品种肚里黄和长芒青稞平均增产 4 8 4 % ;1993~ 1995年参加甘南州青稞联合区试 ,平均产量 372 7 5kg/hm2 ,较对照甘青一号增产 13 9% ,居第 2位 ,差异极显著 ;1996~ 1999年多点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 4 2 94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 2 5 38%。该品系生育期 110~ 115d ,株高 84~116cm ,穗长 6 9~ 9 4cm ,穗粒数 4 4~ 52粒 ,千粒重 4 2 1~ 4 8 8g。籽粒粗蛋白含量 11 2 % ,赖氨酸 0 4 9% ,淀粉 6 2 6 %。表现早熟 ,抗倒伏 ,穗大、粒多 ,穗脖坚韧 ,落黄好 ,较抗大麦条纹病。  相似文献   

12.
对 39个食用大麦的株高 (x1)、平均穗长 (x2 )、基本苗 (x3)、最高苗 (x4 )、有效穗 (x5)、穗粒数 (x6 )、千粒重 (x7)、全生育期 (x8)和公顷产量 (y)之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x5、x6 、x7对 y的贡献达极显著水平 ,它们和 y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730 8 84 14 +187 92 4 0x5+10 0 5 5 5 1x6 +10 4 3931x7(F =10 0 30 0 ,R =0 94 6 5 ,根据这一方程可对四棱食用大麦的产量进行预报 ;(2 )八个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为 :有效穗 >穗粒数 >千粒重 >基本苗 >全生育期 >株高 >最高苗 >平均穗长 ,因此在食用大麦的育种实践中 ,应把提高有效穗、穗粒数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13.
肖志强 《北方水稻》2010,40(2):33-34
通过对直播稻的产量、各时期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寒地水稻折衷直播产量7 500 kg/hm2的理想生育和产量构成为:总粒数36千粒/m2,穗数520穗/m2,穗粒数70~75粒/穗,成熟度80%~90%,千粒重25~26g,分蘖盛期的茎数645株/m2,其出苗数为210株/m2。  相似文献   

14.
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 2 85 %硝萘酸快丰收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试材、探讨该产品对啤麦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为指导快丰收在春啤麦上合理的施用 ,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快丰收拌种可提早出苗 1~ 1 3d ,喷施有利于促苗 ,促进分蘖和次生根增多 ,以及改善麦株群体结构、增加成穗数 10 4万~ 4 2 7万 /hm2 ,提高产量 2 7%~ 11 2 % ,增加经济效益 177 6~ 6 6 2 2 8元 /hm2 。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漯优7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优质小麦育种室选育的小麦品种,该品种稳产、高产,综合抗性好,节水高效,光和效率高,肥水利用力强,产量三要素协调:成穗数564万/hm2,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8.8g,适宜在黄淮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稻棵套播小麦轻型栽培技术 ,1997~ 1999年在张湾乡和平明乡进行了 6种密度和 7种施氮量的试验。通过分析密度、施氮量与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关系 ,初步明确淮北地区稻棵套播麦单产 6 0 0 0 kg/ hm2 的基本苗范围为 2 2 9.5 0~46 4.85万 /公顷 ,施氮量为 2 47.80~ 2 6 9.2 5 kg/ hm2。为提高群体质量 ,基本苗以 2 2 5~ 30 0万 /公顷为宜 ,施氮量以 2 2 5 .0kg/ hm2增产增收效果较好 ,比空白区增产 3133.35 kg/ hm2 ,每公顷增收 2 5 48.35元。  相似文献   

17.
试验表明 ,用 30 0 ml/hm2 “绿灵宝”复合植物营养液对水 150 kg拌种 ,能促进大麦的生长发育 ,冬前总苗数、成穗数、千粒重等有明显提高 ,成熟期提早 3~ 5d。用 150 0 ml/hm2 “绿灵宝”对水750 kg,分别在大麦孕穗期、灌浆初期叶面喷施 ,能促进籽粒灌浆充实 ,大麦的穗实粒增加 0 .3~ 0 .6个 ,千粒重增加 0 .3~ 0 .8g。用“绿灵宝”既拌种又叶面喷施的效果最好 ,大麦单产 4 331.0 kg/hm2 ,比喷施“活力素”的常规对照增产 4 55.4 kg,纯收益增加 354.0 0元 /hm2 。  相似文献   

18.
2 0 0 1~ 2 0 0 2年 ,大麦新品种扬农啤二号在江汉平原引进种植 ,表现出高产、耐肥、抗倒、高抗黄花叶病。该品种生育期 185d ,株高 75~ 80cm ,在 2 0 0 2年 4~ 5月低温、多雨、寡照情况下 ,实收单产 5 730kg/hm2 ,比本地当家品种增产 112 % ,穗实粒数 18 1粒 ,千粒重 4 0 9g ,生长清秀 ,熟相好。在江汉平原种植 ,最佳出苗期为 11月 7~ 17日 ,目标单产为 75 0 0kg/hm2 。  相似文献   

19.
插植密度与插植苗数对超级稻产量和抗倒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早、晚季以常规超级稻桂农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插植密度和栽插苗数对产量、产量构成和植株抗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晚季水稻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高密度有利于高产,但对早季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插植苗数对早、晚季的产量影响较小,未达显著水平。(2)栽插密度对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插植苗数对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对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3)丛、株抗倒力随插植密度的增大和插植苗数的增多而下降。综上所述,对于常规超级稻品种桂农占在高肥力稻田、适宜的施N量和合理的N肥运畴条件下,早季插植密度以24万丛/hm2、每丛插3苗,晚季插植密度以30万丛/hm2、每丛插4苗,能较好兼顾高产、高效和有效防止倒伏。  相似文献   

20.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在宁夏淡灰钙土地区条件研究,其最适播种量99~159kg/hm2。合理群体结构:基本带225万~300万/hm2,最高总茎数1200万~1350万/hm2,分蘖成穗率达50%以上,收获穗75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20拉左右,千粒重40g,增产4.9%~8.9%,增加效益525.60~974.40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