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源于枯草芽孢杆菌168的木糖启动子xylR和来源于载体pGFPuv的gfp基因连接,插入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载体pIM,成功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pIM-GFP.转化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S523,突变株在荧光显微镜及紫外灯下均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同时PCR鉴定结果正确.表明重组载体pIM-GFP成功转入菌株BS523,并且gfp基因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2.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穿梭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乳酸菌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红霉素耐药性基因/thy A基因双筛选压力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W425et为基本骨架,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插入该载体,构建GFP标记的穿梭表达载体pW425et-GFP.通过连续的荧光强度检测,验证gfp基因能否在重组菌中得到稳定表达.重组表达质粒pW425et-GFP酶切和PCR鉴定结果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SDS-PAGE显示27 kD的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表达,在蓝光的激发下,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且荧光稳定性强,连续传代30次仍可见荧光.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了GFP标记穿梭表达载体pW425et-GFP,为乳酸菌作为益生生理菌载体进行体内定植规律研究和食品级、疫苗级乳酸菌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青枯雷尔氏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车建美  蓝江林  刘波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626-3635
【目的】采用电击法对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进行gfp/luxAB基因双标记,研究标记前后菌株的生长差异、以及侵染性和致病性的变化。【方法】通过电击法进行青枯雷尔氏菌的遗传转化,采用番茄组培苗对标记菌株的侵染条件和侵染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成功地采用gfp/luxAB基因标记了青枯雷尔氏菌。标记后的菌体细胞形状与亲本菌株形状相同,均为长椭圆形,近杆状,整个细胞呈现绿色荧光,PCR结果表明,从标记青枯雷尔氏菌菌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约3.0 kb的gfp基因片段。标记菌在对数生长期,荧光素酶活性快速增加,到稳定期,荧光素酶活性降低。在无选择压力条件下连续移植20次,仍然保持均匀而且强烈的绿色荧光,荧光稳定性保持在100%。gfp基因标记前后的菌株在培养的最适温度、最佳pH值及生长曲线上基本一致,在番茄组培苗内的侵染路线相同,致病力均达到90%以上。【结论】将gfp和luxAB融合基因成功转入青枯雷尔氏菌,融合基因在标记菌株中的表达高效稳定。导入的gfp基因对宿主的生长特性及致病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水稻白叶枯病菌中克隆hrpF基因,hrpF与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基因融合,连接pET30a( )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30a( )::hrpFXoo::gfp,转化宿主菌BL21 (DE3) 产生表达菌株pOFG.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培养,获得了HrpF的GFP融合蛋白.收集菌体通过超声波破碎后,分别取上清和沉淀进行SDS-PAGE电泳,可见116 300 大小的组氨酸标记的HrpF与GFP的融合蛋白条带,与分析软件推测大小一致.该研究结果将促进HrpF蛋白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野生型菌株YBT-9602基因组中通过PCR扩增到编码一种具有细胞壁锚定活性的芽胞皮层水解酶的编码基因mbA。序列测定和编码产物结构域预测分析显示,mbA编码产物在结构上由1个具有肽聚糖结合性能的N-末端结构域和1个具细胞壁水解酶活性的C-末端结构域组成,具有作为细胞表面展示系统的运载蛋白的潜力。通过体外构建mbA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融合基因(mbA-gfp)并导入苏云金芽胞杆菌受体菌中进行表达,经对重组菌全细胞免疫荧光显微镜观测、蛋白酶pronase消化试验和SDS处理,证实GFP被成功展示于受体菌细胞表面;经流式细胞仪测定,以细菌β-1,3-1,4-葡聚糖酶为靶蛋白的表面展示系统有42.97%的重组菌细胞可展示融合酶,重组菌具有13.5U/mL的全细胞酶活性。结果表明,MbA作为一种细胞壁锚定蛋白可用于构建新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细胞表面展示系统。  相似文献   

6.
以质粒pAD123为模板扩增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序列,扩增产物连接到经酶切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整合载体pAXc,构建重组质粒pAXc-gfp. pAXc-gfp线性化后转入野生型枯草芽胞杆菌B411,gfp编码序列通过同源泉重组整合列到B.subtilis B411染色体上,获得在无抗性选择压力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子B412.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水稻基因OsWAK1功能的过程中,利用荧光分子标记的方法,将OsWAK1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构建为融合蛋白,利用注射法使表达OsWAK1::GFP融合蛋白的农杆菌浸入烟草叶片.通过荧光显微观察.根据烟草叶片表皮细胞中是否产生绿色荧光来判断融合蛋白是否表达.研究中同时利用了3个不同的烟草品种,利用同样的方法和操作程序,但是最后根据烟草叶片中绿色荧光的检测结果发现,不同的烟草品种对OswAK1::GFP融合蛋白的表达差异很大.OsWAK1::GFP融合蛋白能够在心叶烟叶片中表达,却未能检测到其在本生烟和三生烟两个品种的叶片中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GFP基因为报告基因,构建HcGK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方法]采用PCR方法和基因枪法.[结果]用PCR法,以pGEM- T- HcGKR质粒为模板,获得HcGKR基因的目的片段.然后将其克隆到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35S:GFP中,获得由CaMV35S启动子调控目的基因的35S - GFP - HcGKR融合表达载体,使目的基因能够和GFP融合同时表达.采用基因枪法将35S - GFP - HcGKR转化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暗培养24 h后,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确定发出绿色荧光的位置,对HcGKR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结论]构建的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可在植物细胞中表达,通过洋葱细胞中绿色荧光的位置确定目的基因定位在细胞膜上,为进一步盐穗木HcGKR基因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瓜尖孢镰刀菌FOV-135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并优化了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成功地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到西瓜尖孢镰刀菌FOV-135菌株中.转化子连续转接5代能够稳定遗传,荧光强度良好,每微克质粒DNA可获得4~6个性状稳定的转化子.PCR验证也表明gfp基因已转入到菌株FOV-135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标记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CQBS03,以研究其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规律。【方法】采用重叠PCR方法将p43启动子和gfp进行融合,并与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HY300PLK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HY43G,以重组质粒电脉冲转化生防菌株CQBS03,培养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通过SDS-PAGE分析工程菌株GFP的表达情况,然后进行工程菌株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试验、生长动力学分析、稳定性测试。采用叶片喷雾方法接种,平皿稀释分离培养方法测定CQBS03-pHY43G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情况。【结果】重组菌CQBS03-pHY43G高效表达GFP,电泳后出现约29kDa的特异蛋白条带,外源质粒对宿主菌的生长未带来明显不利影响,质粒稳定性实验表明重组质粒pHY43G经30次传代后的稳定性为55%,室内平板抑菌实验结果显示CQBS03-pHY43G对柑橘溃疡病菌生防效果与出发菌株没有明显差异(P0.01),CQBS03-pHY43G菌株在叶片喷雾接种后的0—15d,在柑橘叶片上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15d后下降速度稍缓,最后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1.73×103cfu·g-1)。【结论】成功地将gfp转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CQBS03中,构建了荧光标记菌株,初步明确了生防菌的定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烟草与药用植物罗勒进行科间远缘杂交,以期培育出含医药成分的新型烟草,以缓解吸烟与健康的矛盾。采用无性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克服其杂交不孕问题。经酶谱测定,杂种稳定品系含有亲本药用植物的遗传物质;镜检(F1~F18)细胞染色体呈杂合状态;经医药成分鉴定均含有药用植物亲本中相应的医药成分,并产生了新的医药成分;烟叶评吸具有药物香气。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罗勒烟具有低糖,中、高烟碱含量的特点。经卷烟企业验证其可用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和新疆两地采集的巨菌草为材料,从中筛选分离得到内生菌株103株,采用解磷、固氮和产IAA等筛选标准,对初筛菌株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其中4株菌株同时具有多种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 DNA序列分析,对这4株促生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J–4和SX–12均归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X–30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XJ–12归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采用单菌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小麦盆栽试验,测定促生菌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多菌混合接种对小麦的促生效应优于单独接种处理的,经SX–30、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29.94%;经SX–12和XJ–4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幼苗鲜重增加了182.12%。  相似文献   

13.
医药科技查新的目的及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科学研究的特点,阐述医药科技查新的目的及内容,为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得到一株产胞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的芘降解菌株,以新疆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为样品源,采用芘平板升华法,筛选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的菌株。利用显色反应及酶促反应对菌株所产胞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进行定性定量试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BIOLOG GENⅢ微孔板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通过单因子影响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的生长特性及最佳降解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芘降解菌株W39能分泌胞外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且经芘诱导后,产酶能力提高了3倍;经鉴定,菌株W39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最适培养条件:35℃,p H 7.0,芘浓度50 mg/L。可见,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是降解芘的关键酶之一,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与含药(百菌清)培养基驯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拮抗木霉菌株T32进行改良,获得了4株在百菌清杀菌剂2 000 mg/L浓度水平下仍能较好生长的抗性菌株,并通过测定其生长速率、产孢量、敏感性、拮抗作用以及遗传稳定性等指标,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抗性菌株T32-5-10m。试验结果表明,经诱变的木霉菌株T32-5-10m与亲本木霉菌株T32相比较,其抗药性提高了20倍,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均高于亲本菌株,连续转接10代,其抗药性十分稳定,且对供试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制率达87.56%~89.11%。  相似文献   

16.
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BAU-2对供试各品种(系)均有诱导雄性不育效果,不育率>95%;用0.2%,0.3%浓度的 BAU-2在小麦花粉的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喷施效果最佳,人工饱合授粉结实率为53.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47.8%;喷药后,小麦抽穗推迟2~4天,株高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7.
灵芝属38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8个灵芝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研究及DPS数据分析,发现灵芝菌株间具有很高的多态性,除4号和6号菌株及37号和38号菌株在酯酶同工酶水平上完全一致而外,其它的菌株均有不同的酶谱。13号菌株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最远,只在相异系数为85%时归为一个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高拈抗活性的微生物菌株,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方法】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及平板对峙法从24份取白河南郑州近郊、信阳、新乡、商丘、开封等地区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出间上样中分离、筛选禾谷镰刀菌的拈抗菌株。【结果】从24份土样中分离纯化到65株菌株,对峙实验发现其中8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拈抗作用,其中,菌株Jc-07的拮抗效果最佳。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侏Jc-07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抑菌实验表明,菌株Jc-07发酵滤液明显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使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结论】筛选得到的菌株Jc-07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拈抗活性,具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高拮抗活性的微生物菌株,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方法】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及平板对峙法从24份取自河南郑州近郊、信阳、新乡、商丘、开封等地区发生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土样中分离、筛选禾谷镰刀菌的拮抗菌株。【结果】从24份土样中分离纯化到65株菌株,对峙实验发现其中8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Jc-07的拮抗效果最佳。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Jc-07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实验表明,菌株Jc-07发酵滤液明显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使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结论】筛选得到的菌株Jc-07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拮抗活性,具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One methamidophos-degrading fungus strain, named as ZHJ6,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methamidophos. It was identified as Penicillium oxalicum based on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D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hamidophos, temperature and pH on the degrad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could use glucose as carbon source and the methamidophos as sole nitrogen source. The degradation ratio of methamidophos,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was 1.0× 10^-3 mg mL^-1, could reach above 99.9% in 12 incubation days. The strain could use ethanol, glucose, fructose, sucrose, lactose, starch, and dextrin as its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to degrade the methamidophos. The favorable degrading condition of the strain ZHJ6 was in a mineral salt medium at pH 5.0 and 25℃ with 1% glucose, and further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could degrade folimat, phoxim and glyphosate with glucose as carbon source, but could not degrade chlorpyrifos, phosdrin, trichlorphon, and dichlorv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