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干式(粘胶)诱捕器、水盆型诱捕器对小菜蛾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其中以干式诱捕器诱蛾效果最为理想,显著高于水盆型诱捕器,极显著高于黄板+性诱芯,而单纯使用黄板诱杀小菜蛾几乎无效。在小菜蛾综合治理工作中可推广使用干式诱捕器和水盆型诱捕器诱杀雄蛾,并可用于小菜蛾的测报。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 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 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虫活性, 诱芯A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诱芯B和诱芯C, 是诱芯B诱蛾量的1.38倍, 诱芯C诱蛾量的1.62倍; 水盆式诱捕器对玉米螟雄蛾诱捕效率明显高于倒漏斗式诱捕器, 诱捕到玉米螟雄蛾数量是倒漏斗式诱捕器的1.94倍。2019年和2020年诱芯不同悬挂高度处理诱捕到玉米螟雄蛾的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0.8、0.4、1.3、1.8 m和0 m, 悬挂高度0.8 m处理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果, 使用水盆式诱捕器, 将诱芯A悬挂至0.8 m高度更适合哈尔滨地区田间玉米螟的防治和种群监测。  相似文献   

4.
2010年在通海县开展的4种不同性诱剂产品对甜菜夜蛾的诱杀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性诱剂产品对甜菜夜蛾的诱杀效果差异显著.在有效试验期以诱芯A的平均日诱蛾、最高单日诱蛾效果最好,显著高于诱芯C和诱芯D,也高于诱芯B.但在不同时间段内,4种甜菜夜蛾性诱剂产品的诱捕性能表现各异.其中在1~20 d内,诱芯B的平均诱蛾量最...  相似文献   

5.
3省同期试验结果表明,装有1个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水盆诱捕器诱蛾量略多于装有2个诱芯的诱捕器,统计差异不显著,可见增加1个诱芯并不能增加诱蛾量,表明该种性诱芯的剂量是比较合适的。同时在山西省临汾市试验,1个性诱剂水盆诱捕器的诱蛾量比1支黑光灯高出2.78%,统计差异不显著,表明该种性诱剂在测报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性诱剂诱杀蔬菜甜菜夜蛾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凤英  陈齐信  余昌喜 《江西植保》2003,26(2):90-90,79
制作不同的诱捕器和使用不同数量的性诱剂诱芯(1、2、3个)诱杀甜菜夜蛾成虫。从中筛选出水盆诱捕器和1个性诱剂诱芯的诱杀甜菜夜蛾成虫效果最好.累计诱蛾量l枚诱芯为1145头、是2枚诱芯(707头)的1.6倍,是3枚诱芯的(460头)2.5倍:性诱区卵块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区2.75倍。  相似文献   

7.
本文调查了不同厂家生产的二化螟性诱芯和不同类型的诱捕器对田间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芯的持效期均达40d以上,但北京中捷四方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在诱杀效果更好。诱捕器类型对诱杀效果影响则表明用三角型诱捕器最佳,其次为自制的可乐瓶诱捕器,最差的为UMT-B型诱捕器。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性诱剂在稻田的应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进行二化螟性诱剂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悬挂高度50、75、100、125和150cm的诱蛾效果差异不显著;水盆诱捕器和粘胶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集效果差异不大,两者明显好于黄板的诱集效果;一个诱捕器放置2支、1支、0.5支诱芯,对二化螟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明显;不同型诱芯速效性和持效性不同。因此,在稻田应根据用途合理选择和放置性诱剂。  相似文献   

9.
砀山县桃园梨小食心虫性诱剂3种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梨小食心虫是安徽省砀山县果树的头号害虫,目前种群仍呈上升之势。为改进防治技术,2009年在砀山县对常用的3种梨小性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在2个桃园采用水盆诱捕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诱芯平均诱蛾量分别是北京公司甲和公司乙的5.17倍和3.52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0.
几种诱捕器对斜纹夜蛾的诱集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筒形干式诱捕器、水盆型诱捕器对斜纹夜蛾雄虫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其中以筒形干式诱捕器效果最为理想,极显著高于水盆型诱捕器和黄板+性诱芯,且操作更为方便.在斜纹夜蛾的综合治理工作中建议推广使用筒形干式诱捕器诱杀成虫,并可用于斜纹夜蛾的测报.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南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是新近传入我国的一种外来入侵害虫, 正威胁我国番茄产业, 为提高其监测和诱捕效率, 本研究采用化学生态学技术方法, 以不同性诱芯的诱蛾量占比、诱蛾量占比稳定性、诱蛾数量、性价比等为评价指标, 在鲜食番茄生产温棚开展了4种性信息素产品对该种害虫的诱蛾效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来自青岛罗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S)、北京水光科技有限公司(SG)、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J)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ZK)等4家单位/公司性信息素产品的专一性均比较强, 且对南美番茄潜叶蛾雄性成虫均有明显的引诱效果。田间诱蛾试验期间, 4种性诱芯95 d共计诱集成虫40 186头, 各种诱芯依次诱蛾量SG为11 100头、RS为10 771头、ZK为9 952头、ZJ为8 363头; 不同性诱芯诱蛾量占比中, RS显著高于其他3种性诱芯, 依次为RS>SG和ZK>ZJ, 差异明显; 逐日诱蛾量中, RS和SG比较高, 依次为RS和SG>ZK>ZJ, 差异显著; 性价比中, ZK明显高于其他3种性诱芯。诱蛾效果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 ZK>RS>ZJ>SG。4种性诱芯均具有良好的田间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对新发南美番茄潜叶蛾监测与防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甜菜夜蛾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比较表明,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式杀虫灯所诱到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通过SAS统计分析,干式性信息素诱捕器、水盆性信息素诱捕器和频振杀虫灯的平均诱虫量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50 36,r2=0.934 55,r3=0.853 20。但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蛾量高于频振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与频振灯诱蛾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发挥性诱捕器对棉花主要害虫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和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的监控及诱杀作用, 进一步优化性诱捕器田间设置技术, 笔者研究了不同悬挂高度对3种害虫性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悬挂高度对3种害虫的诱集效果均存在显著影响, 绿盲蝽性诱捕器悬挂高度高于棉株顶尖40 cm时效果最好, 与顶尖持平和高于顶尖20 cm的诱集效果略低, 三者差异不显著; 棉铃虫性诱捕器悬挂高度0~40 cm时诱集效果均较好, 诱捕器处于顶尖以下时诱集效果显著降低; 甜菜夜蛾性诱捕器悬挂高度在高于顶尖20 cm和40 cm时诱集效果差异不显著, 高于顶尖40 cm时诱集效果最好。棉花打顶前, 绿盲蝽和棉铃虫性诱捕器随着棉花株高变化可适当减少调整频次, 但低于棉花顶尖时应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的发生规律和抗药性现状, 2013-2017年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幼虫、性信息素诱集成虫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每年早春存在种群激增现象, 3-5月份出现春季高峰期, 6月后种群数量保持较低水平。抗性测定表明, 该地区小菜蛾对丁醚脲、Bt、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均为低水平抗性, 对氟啶脲和多杀霉素为中等水平抗性; 对阿维菌素为中到高抗,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抗水平。建议该区域1-5月放置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3-4月用丁醚脲、Bt制剂、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等进行化学防治, 6-12月小菜蛾的发生虫量在经济阈值下, 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16.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诱捕器和不同波段LED灯对美国白蛾的引诱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霞  邓建宇  王义平 《植物保护》2021,47(1):103-107
为提高现有诱捕器及灯光诱捕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诱捕效果,本研究对目前应用的6种美国白蛾诱捕器进行筛选,以明确对美国白蛾诱捕效果最佳的诱捕器及LED波段;同时对美国白蛾日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桶形诱捕器对美国白蛾的诱捕效果最好,平均每个7.1头,显著高于其他诱捕器;灯光诱捕美国白蛾成虫效果最好的波段为360~365 nm;性信息素协同360~365 nm LED灯的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美国白蛾昼伏夜出的特性明显,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凌晨02:00-04:00和晚上18:00-20:00的活跃度最高。本研究为性信息素诱捕器及LED灯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美国白蛾监测与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