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读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指出 :“不能忽视农业 ,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江西农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以水稻为主的基本农情表明 ,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核心是实行水稻结构战略性调整。而且我省再生稻的生产实践也说明 ,大力发展再生稻 ,是调优水稻结构 ,实现粮食产业优质高产、降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彭生在本期特稿中立足水稻结构战略性调整 ,就江西省发展再生稻对再创农业新优势的战略意义和积极作用进行了一番深刻的理论思考 ,并希望全省各地有关部门把大力发展再生稻作为一项重要农业…  相似文献   

2.
罗秀华 《云南农业》2005,(10):24-25
大力示范推广选择良种、加强管理、合理施肥、综合防病等再生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是调整农业结构,再创农业优势的一项新举措。发展再生稻是提高粮食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是缓解农业市场风险和促进农业新发展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汉中传统农业中的主体优势作物,在市场经济、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前提下,汉中水稻生产能否持续发展和发挥优势,关系列汉中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而,我们应大力发展优质稻,调整粮食产业结构,使汉中稻谷生产由数量优势变为质量优势和经济优势。2004年,我们从近两年汉中审定的优质稻中选出六个进行了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最适宜汉中推广种植的优质稻品种,推动汉中粮食生产的优质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编前话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 ,有比较优越的种植粮食的自然条件 ,江西农民有长时期的种植“双季稻”的生产习惯 ,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又历来很大。因此 ,早籼稻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如何引导农民在调减早籼稻种植面积的同时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并保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通过新的结构调整模式创造出新的农业生产优势。针对上述情况 ,中共江西省委农工委书记彭生曾经撰写《大力发展再生稻再创农业新优势》(见《论丛》理论版第6期) ,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为了帮助全省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农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联系实际,探讨了粮食生产在广东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本省农业生产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模式应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为主,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论证了粮食基本自给,适当调进是广东粮食发展的正确战略方针,并围绕到本世纪末的农业战略目标,提出解决广东粮食问题的七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00,(2)
衙县是个农业大县,但大而不强。在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和农业发展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深层次的问题凸现,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实行结构优化、产业提升、机制创新、优势再造,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此,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依托,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促进农业三个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以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为抓手,依托科技进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争创名牌,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走“科技兴业”、“质量兴业”之路。粮食生产,以建设国家和省、市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龙头,提高粮食品质和效益,并建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应;柑桔生产,深入实施一品红椪柑名牌战略,提高“三疏一改”技术到位率,打响“一品红”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生猪生产,全面实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各地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各项主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粮食生产在连续三年大丰收的基础上,2006年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初贵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与重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纪之初贵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的目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发展特色农业,是世纪之初贵州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安徽省肥东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扎实开展粮食优质绿色生产,着力提升粮食品质和效益.2016~2018年在店埠镇、石塘镇、民族乡等地开展了约1.5万亩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再生稻是“一种两收”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具有省种、省工、省秧田、节肥、节药、节水等优点.发展再生稻生产既能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新形势下落实“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一、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农业、农村内部寻求突破。第一,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做大做强粮食产业。要立足粮食优势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并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直补政策,把粮食补贴真正落实到农户,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强调了农业结构战略性高速中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归纳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提出了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兰溪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以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种植为主的粮油生产,以杨梅、枇杷、早熟犁为主的特色水果业,以生猪、蜜蜂、蛋鸭为主的养殖业,以兰溪小萝卜为主的蔬菜业、中药材及蚕桑生产等6大类12种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格局,农业增加值已达14亿元。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内容和方式日趋复杂。传统的农业推广的指导思想、思维观念、方式途径等各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次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在大农业意义上稳定粮食等种植业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及渔业生产。其中,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是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次是在种植业内部,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植业经济效益;再次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最后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生态脆弱地区,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粮食主产区则要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稳定产量,提高品质,搞好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可见,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与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初期的两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实质上是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飞跃,是农业产业升级的过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五戒五坚持:   一戒一哄而起,坚持科学可行。有的地方似乎忘记了农业结构调整是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寄希望于一步到位,在资金、技术准备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一、以提升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努力提升粮食产业整体水平抓好42个粮食主产县优质稻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稻生产面积;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大力发展高效园艺产业突出抓好蔬菜、水果、花  相似文献   

16.
订单农业正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与市场链接的重要纽带。介绍了江西浮梁县以江西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积极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了种粮农户增收,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自贡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特点,主要表现为种植业比例过大,林,牧,副,渔业比重过小,种植业内部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不能适应自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措施有,稳定粮食生产,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畜徼业,林果业和水产业。  相似文献   

18.
修水县以发展再生稻作为调整常规农业产品结构的突破口 ,运用政策牵动、宣传发动、科技驱动、领导推动 ,使全县再生稻面积一举达到6万亩 ,较好地优化了粮食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来,针对信阳市光热资源生产一季水稻有余、两季不足、水稻收割留茬高、农民有焚烧习惯以及冬闲田面积较大等现状,信阳市农业及科研部门确定以发展再生稻生产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秸秆禁烧工作的抓手。目前,再生稻生产已成为新的种植模式,在信阳市商城县、光山县等县区大面积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再生稻的特点再生稻,就是利用中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高留桩、灌溉、施肥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立足现实,不能跨越现实去侈谈战略性调整。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种植业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从现实出发,结构调整必须优先解决种植业的稳定和发展问题。粮食是安徽的主体作物和优势所在,确立粮食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是首要的现实的选择。结构调整必须加快以粮食为重点的农产品优质化进程,狠抓优质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和种子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