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广州长岗山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功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认识植被类型通过影响土壤生物进而影响整个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对城市森林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2010年1—12月,对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4种典型林分(木荷、青皮、尾叶桉和粉单竹)的凋落物层、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逐月调查,采用Baermann漏斗法分离线虫;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进行测定;应用营养类群组成、c-p类群结构及营养结构特征指数等特征值分析城市林地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及其特征。4种林分样地共分离得到32 879头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8目39科93属,土壤线虫的平均个体密度为669头/100 g干土;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的表聚性明显。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植物寄生性线虫和食真菌性线虫是调查区域的主要营养类群。c-p类群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线虫cp2类群为优势类群,所有类群的生活策略以r-对策为主;cp1和cp2类群在木荷林与青皮林中个体密度较高,木荷林与青皮林的线虫食物资源在4种林分中相对丰富;竹林中cp1和cp2类群的个体密度最低,但cp3~cp5类群个体密度最高。竹林PPI值最高,其受扰动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林型;通过竹林土壤线虫的MI值、PPI/MI值及cp3~cp5类群个体密度值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林的稳定性相比其他林型高。4种林型的F/B及NCR值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分解均主要依靠真菌分解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影响,利用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对比研究了海南香蕉枯萎病发病蕉园和未发病蕉园土壤线虫营养类群及生态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发病区和对照区共鉴定出土壤线虫属31个,发病区26个,对照区28个;发病区土壤线虫总数、10~30cm土层食细菌线虫数量、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10~20cm土层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发病区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逐渐降低(P0.01),植物寄生线虫数量逐渐增加(P0.05),对照区土壤线虫总数、植物寄生线虫数量逐渐降低(P0.05);发病区香农多样性指数(H′)、成熟度指数(MI)、结构指数(SI)和富集指数(EI)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优势度指数(λ)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发病区和对照区(10~20cm土层)的结构指数(SI)逐渐增加(P0.01).说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改变了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降低了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9月在川西北红原县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内选取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15 sheep/hm2)、中度放牧(medium grazing,MG,22 sheep/hm2)、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36 sheep/hm2)及无放牧(对照)(no grazing,NG) 4个样地。使用Vortis便携式吸虫器采集地表小型节肢动物;用环刀采集0-5、5-10和10-15 cm层土样,每层采2份,分别用干漏斗法(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分别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和土壤线虫。【结果】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无放牧处理与其他放牧处理样地间的3类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放牧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而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在3种放牧强度之间的差异最明显,其次是地表节肢动物,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3中放牧强度间的差异相对最小。3种放牧强度样地中的土壤节肢动物及土壤线虫的群落密度均显著高于无放牧处理样地(P<0.01),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则以轻度放牧样地最低。地表节肢动物的类群数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放强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以无放牧处理最高,中度放牧处理最低,不同放牧强度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是中度放牧强度样地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强度样地(P<0.05);而Pielou 均匀度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土壤线虫的类群数以轻度放牧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是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Pielou均匀度指数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以中度放牧最低,无放牧处理最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指数在各放牧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和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土壤线虫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放牧强度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同,重度放牧有利于地表节肢动物,中度放牧利于土壤节肢动物,轻度放牧利于土壤线虫。因此在评价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时选取合适的土壤动物类群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广州市白云山6种林分修复模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得到土壤线虫7184头,分别隶属于37科63属。不同修复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从季节变化来看,秋末冬初时线虫种类和数量均高于冬季。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总体趋势是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食细菌类群和植物寄生类群土壤深度间差异显著(p0.05),植物寄生类群和杂食/捕食类群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生态学指数中Iw和线虫成熟指数(Im)在土层间差异显著(p0.01)。在不同调查层和修复模式中的丰富度最大的是食细菌类群线虫。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棉花黄萎病菌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新疆棉花黄萎病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总数、各营养类群数量和生态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萎病区和对照区共鉴定出土壤线虫属42个,其中黄萎病区36个,对照区35个。黄萎病区0~40 cm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从相对丰富度来看,黄萎病区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P<0.01),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P<0.01)。从生态指数来看,黄萎病区土壤线虫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营养多样性指数(TD)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优势度指数(λ)、通道指数(NCR)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总体而言,棉花黄萎病菌会明显改变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对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1年5-11月,对西藏北部高寒草甸3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30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采用浅盆法分离线虫,土壤性质指标,如pH、含水量、电导率分别采用电位法、烘干法、电导率仪法进行测定,应用营养类群组成、c-p类群结构及营养结构特征指数,以及营养类群、c-p类群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等特征值分析高寒环境下土壤线虫群落的功能结构特征,以了解高寒环境下植被对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调查共分离得到33038条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6目51科93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847条/100g干土;表聚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植食性线虫和食细菌性线虫是调查区域的主要营养类群,不同植物群落间植食性线虫和杂食/捕食性线虫的相对多度差异明显.c-p类群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的土壤线虫cp2类群均为优势类群,生活策略以r-对策为主;高山嵩草植物群落土壤中的线虫食物资源在3种植物群落中最丰富;藏北嵩草群落土壤线虫数量低的可能原因是线虫食物资源的减少限制了cp1、cp2类群的增殖.PPI值表明:委陵菜群落受扰动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余两种植被类型,而MI、PPI/MI值及cp5类群数量的结果则表明:委陵菜群落的稳定性较高,受到的干扰在3种植物群落中最少.F/B及NCR值均说明了3种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均主要依靠细菌分解途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杂食/捕食性线虫在枯草期明显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食真菌性线虫与土壤pH之间的关系密切,在盛长期则明显受到土壤电导率的影响;食细菌性线虫仅在返青期与pH有相关性.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特征的分异显示出线虫指示环境因子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方芳芳  由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16-9119
为了解上海市外环绿地(闵行段)土壤动物和土壤有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于2009年7月对闵行段外环线内外两侧的2样带中6样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凋落物层和真土层土壤动物共5 120只,隶属于6门12纲20目,共38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其中凋落物层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长角虫兆科,真土层为线虫纲。栾树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6样地中最高,外环线内侧杉树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土壤有害动物密度在样地外环线内侧的樟树群落中最高,总密度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荒漠灌丛群落特征和土壤性状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西鄂尔多斯广泛分布的霸王、沙冬青和四合木灌丛为对象,对3种放牧强度下灌丛生长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区灌丛覆盖度、平均冠幅、高度和基径显著低于轮牧区和围封区;2)牲畜对霸王和沙冬青灌丛的啃食主要发生在叶结构部分,而四合木灌丛主要啃食三级枝结构;不同放牧强度下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围封区>轮牧区>放牧区,围封区3种灌木总生物量分别为放牧区的1.78,1.98倍和1.84倍;3)各放牧强度下,3种灌丛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放牧干扰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灌丛均为放牧区显著低于围封区和轮牧区;轮牧区深层土壤(20~40、40~60 cm和60~80 cm)的全N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区和围封区;全P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规律与有机碳和全N恰好相反,为放牧区显著高于围封区和轮牧区;放牧干扰后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放牧区>轮牧区>围封区。综合来说,放牧会显著降低灌丛覆盖度、生产力、土壤养分和透气性,而轮牧和围封有助于植被覆盖度和各生长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连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种群结构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种群及其垂直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线虫涉及6个目15个科25个属,根据营养类群将线虫划分为植物寄生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杂食/捕食线虫5大类,其中食细菌线虫在各个土壤层次中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植物寄生线虫:土壤线虫多集中分布在20~30 cm土层,有下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弄清羊柴灌丛与沙地土壤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浑善达克沙地为对象,选择保育状况良好的羊柴种植沙地,构建了样地位置—羊柴灌丛—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沙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沙地恢复15年后,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羊柴植被的盖度与密度对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多有正影响,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01、0.42、0.50和-0.07、0.49、0.79;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均具有正影响,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80、0.89和1.00;样地位置通过影响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而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产生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26和-0.38;样地位置通过影响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及土壤物理性质而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产生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5、-0.02和-0.30;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而间接影响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37和0.50。沙地植被的生态恢复除自然恢复外,可种植羊柴等沙生灌丛以改善沙地土壤的肥力指标,加快沙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白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6个混合盐(等浓度NaCl和NaHCO3溶液)浓度[0(CK)、10(T1)、30(T2)、50(T3)、70(T4)、100(T5) mmol·L-1]对白榆幼苗进行不同时间胁迫处理,分析混合盐胁迫下白榆幼苗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白榆幼苗生长对盐胁迫反应敏感,当盐浓度(10 mmol·L-1)较低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胁迫35 d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白榆幼苗的总生物量、株高及地径增长量均显著降低,当混合盐浓度高于50 mmol·L-1时,各处理间降幅趋于稳定。不同盐浓度胁迫下,根冠比值均大于对照组;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均逐渐增大,而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混合盐浓度为100 mmol·L-1时,不同处理时间下叶绿素含量均为最小值。混合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白榆幼苗可通过渗透调节及提高保护酶活性主动适应逆境,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盐能力。研究结果旨在为白榆在盐碱地区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宝珠  王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81-6683
[目的]探讨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区樟子松疏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性。[方法]通过分析林内0~5、5~10、10~20和20~30cm层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Clab)含量,揭示樟子松疏林草地SOC含量及其稳定性。[结果]樟子松疏林草地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由表层(0~5 cm)的6.77 g/kg降到深层(20~30 cm)的3.51 g/kg,下降了约48%;MBC在土壤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Clab含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樟子松疏林草地Clab含量升高,表明樟子松疏林草地SOC的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以退耕还林后2种不同草本层(自然草、黑麦草)模式下的4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柱法对林地细根和草根按照0~10 cm(上层)、10~20 cm(中层)、20~30 cm(下层)3个土壤层次,2个径级(0~1 mm,1~2 mm)进行每月1次、为期1 a的草根和细根生长及死亡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2种模式林地内,2个径级活细根的生物量,基本为上层中层下层,黑麦草林地在上、中、下层变化趋势均比自然草林地明显,0~1 mm细根上层有明显的年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谷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7月;2个径级死细根的生物量,0~1 mm径级为上层中层下层,1~2 mm径级则全年均为中层下层上层,黑麦草林地变化同样比自然草林地明显。2种模式内3层0~1 mm、1~2 mm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的比值为5∶1。2种模式草根的生物量上层峰值也都出现在5月和9月,与0~1 mm细根上层相同,谷值则出现在8月。草根的年平均生物量,黑麦草仅在上层和中层分布,每层的自然草根系生物量都比黑麦草根系生物量大得多,上层是黑麦草的3.6倍,中层是黑麦草根系的4.6倍。人工种植的黑麦草林地细根生物量(0.614 t/hm~2)较自然草林地生物量(0.465 t/hm~2)高,但细根和草根合在一起后,自然草林地比黑麦草林地高。在自然草林地内,草根占据了0~2 mm根系生物量的53.4%,可见,就0~1 mm的根系来说,在造林初期,生物量在自然条件下要比人为干扰环境下大得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花岗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特征,为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选择桂林新寨花岗岩地区林地、旱地、果园和灌丛4种植被下0~20、20~40和40~60 cm三个深度的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在25℃和7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培养100 d分解释放的CO2-C含量。【结果】4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总体上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分解速率在前期比较快,后期缓慢,最后达到平衡;累积释放的CO2-C含量均是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CO2-C占各自总有机碳的比值以旱地最高,达3.34%~4.84%,其次为林地和果园,分别为1.82%~2.88%和1.91%~2.16%,最低的是灌丛,为1.77%~1.98%。4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全氮、有机质、脲酶呈显著正相关,灌丛的活性碳平均周转时间最长,旱地的缓效性碳平均周转时间最短。【结论】林地、果园和灌丛有机碳库所含难分解物相对较多,土壤有机碳相对较稳定,具有碳汇效应。  相似文献   

15.
植物物候变化是气象和水文变化的敏感指标,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参数。研究植物物候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以辽西1980—2020年旱柳、榆树春季物候资料和局部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旱柳、榆树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20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速率为0.365℃/10 a,1—3月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为0.609℃/10 a。旱柳、榆树春季物候期提前显著。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以-2.642 d/10 a、-2.966 d/10 a倾向率提前;榆树开花盛期、展叶始期分别以-4.008 d/10 a、-5.242 d/10 a倾向率提前。3月和2—3月气温与旱柳、榆树春季展叶期、开花盛期相关显著,是影响物候期的主要因子。当平均气温每变化1℃,旱柳展叶期、开花盛期提前0.8~1.5天,榆树展叶期、开花盛期提前0.7~1.4天。研究结果可为农时预报服务、农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湿地周边林地、防护林带、水产养殖地、公园绿地、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有机碳呈现显著的土层表聚性,林地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有更强的碳截存能力。同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配比例随土层深度变化产生的变幅范围较小,公园绿地、防护林带和水产养殖地土壤表层颗粒有机碳质量分配比例出现集聚,然而在10 cm以下土层其变化范围较小。土壤有机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三者在公园绿地与水产养殖地土壤表层质量分数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要比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花岗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特征,为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土壤培养法,选择桂林新寨花岗岩地区林地、旱地、果园和灌丛4种植被下0~20、20~40和40~60 cm三个深度的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在25℃和7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培养100 d分解释放的CO2-C含量。【结果】4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总体上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分解速率在前期比较快,后期缓慢,最后达到平衡;累积释放的CO2-C含量均是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CO2-C占各自总有机碳的比值以旱地最高,达3.34%~4.84%,其次为林地和果园,分别为1.82%~2.88%和1.91%~2.16%,最低的是灌丛,为1.77%~1.98%。4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全氮、有机质、脲酶呈显著正相关,灌丛的活性碳平均周转时间最长,旱地的缓效性碳平均周转时间最短。【结论】林地、果园和灌丛有机碳库所含难分解物相对较多,土壤有机碳相对较稳定,具有碳汇效应。  相似文献   

18.
余清  刘月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295-5298
[目的]了解文山州旱地土壤根结线虫的分布及发生流行趋势。[方法]调查和分析了不同作物土壤中根结线虫的发生密度和分布状况。[结果]土壤中根结线虫的发生密度与种植作物种类密切相关,种植烤烟的地块根结线虫密度在烤烟生长季节呈直线上升趋势,与烤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线虫密度由5月中旬的437.73条/kg干土上升为9月中旬的2 205.93条/kg干土,增幅达403.95%,而种植玉米、辣椒地块根结线虫密度在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变化较小。文山州文山、广南、麻栗坡、丘北、砚山县旱地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线虫密度多在200~800条/kg干土。根结线虫在0~100 cm的土壤中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0~40 cm的耕作层中,40 cm以下随着土层的加深根结线虫数量逐渐减少。[结论]为烤烟种植规划、抗病品种选择及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放牧强度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以羊数量计)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轻度放牧(0.65只·hm-2)、中度放牧(2.09只·hm-2)和重度放牧(4.15只·hm-2)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三种放牧强度样地共获得土壤线虫1698条,分属于32科38属,中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数量最多,达22属1427条,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的种类最多,达到26属191条.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的共同优势属为绕线属(Plectus)和前矛线属(Prodorylamus),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的优势属为丽突属(Acrobeles)和微矛线属(Microdorylaimus).土壤线虫数量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中度放牧强度下食细菌类(Bacterivores)、食真菌类(Fungivores)、植物寄生类(Plant-parasites)和捕食/杂食类(Predators/Omnivores)线虫的数量显著高于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含水量、养分和pH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研究表明,中度放牧强度下土壤线虫个体密度最高,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相对稳定,有利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 088 m,987 m和830 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Ⅰ,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 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 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Ⅰ最低,分别为1.35 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减少,各样地有大于43%的土壤动物个体分布在0~5 cm土层(凋落物层除外),有大于72%的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在凋落物层;除Simpson优势度指数(C)外,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同时,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群落Sorenson相似性系数较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波动更大,表明坡位对柳杉人工林下土壤动物群落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影响较类群数的影响大。图3表5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