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浅谈桑园覆草技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园覆草是充分利用麦杆、麦壳、菜籽壳、蚕豆壳、稻草等植物秸杆 ,撒在桑树空行间 ,实施桑园土壤覆盖的一项实用技术。近两年来 ,我市在重点乡镇进行了示范推广 ,取得良好的效果。1 桑园覆草的适期以桑园夏伐和秋蚕结束两期最为适宜 ,时值春收和秋收结束 ,秸杆资源充足 ,操作方便。2 桑园覆草的作用2 1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养分由于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 ,蚕农主要是妇女、老人 ,桑田普遍施用化肥 ,肥料单一 ,土壤有机质减少 ,桑园板结 ,腐熟质减少 ,透气性能较差。桑园覆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使土…  相似文献   

2.
应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在长期免耕条件下覆盖对桑园土壤某些肥力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从同一处理 ,无论覆盖与否其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的含量均为上层 (0~ 2 0cm)大于下层 (2 0~ 4 0cm) ;同一土层不同处理 ,上述养分含量均为覆盖大于不覆盖 ;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最大田间持水量比不覆盖处理分别增加了4 5 4 %、5 0 9% ;覆盖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 ,通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桑园地膜覆盖对土壤及桑树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黑色农用聚乙烯吹塑薄膜覆盖桑园地表,是现代设施农业在桑树栽培上的应用.地膜覆盖不仅适用于桑苗培育和幼龄桑园,也可以在成林桑园长期覆盖.地膜覆盖既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改善桑树生长环境,增加桑叶产量.通过3年多来的桑园地膜覆盖试验和生产应用,对地膜覆盖后桑园土壤温湿度变动幅度、土壤肥力的流失以及桑树根系的分布变化等方面作了详细调查,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稀释平板法与Biolog-Eco技术对桑树单作、桑树-大豆间作的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以及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桑树合理间作其它作物改良桑园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桑树间作大豆的桑园,桑树根际(IMR)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可培养细菌种群结构、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平均单孔颜色变化率(AWCD)及多样性指数(H)均显著高于单作桑园,而真菌数量低于单作桑园。争论贪噬菌(Variovorax paradoxus)和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是间作桑园的桑树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菌属。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及主成分分析表明,糖类、氨基酸、聚合物和混合物是间作桑园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利用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作桑园的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间作桑园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亦显著高于单作桑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桑树间作大豆改变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增强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多样性,改善了土壤养分条件。  相似文献   

5.
研究覆盖材料(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与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豌豆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对土壤呼吸速率和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变化曲线因覆盖与种植模式而异,峰值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同一种植模式下,玉米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膜生物膜裸露种植秸秆,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生物膜普通膜裸露种植;不同种植模式,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豌豆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的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提高35%和25%,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提高38.14%和84.75%;经相关分析,土壤呼吸与根际微生物数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呼吸速率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但根际微生物不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试验表明,秸秆覆盖降低土壤呼吸速率,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间作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根际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桑园种草养鸡模式对土壤化学质量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种草养鸡3年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探索桑园种草养鸡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鸡群生理代谢的作用和影响,桑园种草养鸡后,增加了土壤中N、P、K和Mg元素的含量,桑园土壤存在着酸化的趋势,种草养鸡模式加速了桑园土壤的钙素退化。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不同类型的土质有不同的微生物区系,并随着土壤剖面、季节有明显的变化。不同的植物对土壤微生物有不同的选择作用。桑树的品种、树龄、耕作水平,均会影响桑园土壤微生物区系。为了搞清嘉兴市44.45万亩桑园土壤微生物区系,1991年初我们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将桑品种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活菌量的影响调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园艺地布在桑园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桑园地面的应用试验,并调查其对桑叶桑枝产量的影响及防除桑园杂草的效果,探讨园艺地布对桑园土壤的保温保湿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桑园覆盖园艺地布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使用后平均温度略高于农用黑膜,土壤含水率高于对照,保温保湿效果优于农用黑膜。2016年桑园覆盖园艺地布比空白对照每667m~2桑叶产量增产达10.04%,比覆盖农用黑膜增产2.02%;桑园采用隔行覆盖的形式,覆盖园艺地布杂草防除率达82.63%,比覆盖农用黑膜的75.21%高7.42%,1年节省除草用工4.8个/667 m~2。桑园覆盖园艺地布对于促进桑树生长、提高桑叶产量和防除杂草有良好效果,可以在桑园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氧化微生物是执行土壤氮素养分转化的关键微生物类群。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采用不同施肥方案的桑园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桑园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NPK)及未施肥(CK)的桑园土壤比较,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桑园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不同肥料处理区桑园土壤样品的AOB和AOA扩增条带的大小与明亮程度存在差异,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区桑园土壤样品间的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且优势种群有一定差异。相关分析表明,AOA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而AOB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 H值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区与未施肥处理区(CK)土壤间的AOB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而AOA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桑园土壤中的氨氧化微生物对施入不同肥料的响应不同,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提高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省桐庐县桑园土壤性质与肥力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桑园土壤总体肥力水平中等,土壤酸化明显,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中等,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在不同乡(镇)之间,土壤肥力水平差异性变化较大,桑园土壤总体肥力水平是分水镇最高,为中等偏上水平;其次是合村乡和瑶琳镇,桑园土壤肥力为中等偏低水平;百江镇最低,桑园土壤肥力处于低等水平,且土壤酸化程度最高.结合各乡(镇)桑园土壤的肥力状况,提出要防止土壤进一步酸化,加强有机肥投入,分水镇需调整氮、磷、钾投入比例,严格控制磷肥施用;合村乡主要考虑增加钾肥投入,适当增氮,稳磷;瑶琳镇要注重氮肥和钾肥的投入;百江镇则需要全面增氮、补钾,稳磷等措施,以提升桑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泰安市28个桑园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评估不同桑园的土壤肥力状况,采用比色法、原子吸收法等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8个桑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利用模糊数学方法中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结合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8个桑园土壤的15项土壤肥力属性进行分析之后,对各桑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调查的28个桑园的土壤pH适宜,大部分桑园土壤有机质和氮、镁、锌元素含量偏低,个别桑园缺乏其它营养元素。桑园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最小数据库集(MDS)包含全氮、pH值、碱解氮、有效铁、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全磷8项指标,指标权重为各自公因子方差的百分比,据此测算28个桑园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值为0.25,变幅为0.18~0.34,可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偏低4个肥力等级,各等级桑园的比率分别为21.4%、25.0%、39.3%及14.3%。采用上述数值化综合评价与分析方法,可提高土壤肥力评价的定量化水平和科学性,减少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今后应根据桑树生长需求规范桑园土壤肥力丰缺标准及隶属度函数阈值,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3.
王进  牛虹 《蚕业科学》1999,25(1):53-56
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72℃,降雨450mm以上,气候较宜种桑养蚕。利用栽植隔坡反坡梯田桑、垄槽灌桑、沙田条桑、地埂桑、条墩桑等构成生态-生产型桑园,既可发展蚕茧生产,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又可防风固沙、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本文提出在陕北建成10个生态蚕业基地县,达到有效桑园4万hm2,年产茧18万t的生产规模,即可构成陕北生态蚕丝产业格局,获得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选择云南省蒙自、陆良、楚雄、祥云、鹤庆、保山6个县(市)坝区桑园为试验点,调查各试验点桑园主要害虫桑红蜘蛛、桑蓟马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因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区域的各试验点微观气候环境不同,以及桑园栽植的桑树品种不同,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和消长规律存在差异;春、夏、秋季干旱或短时期少雨、无雨,均会导致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加剧。根据各试验点的调查结果建议:正常年份蒙自、陆良坝区桑园应同时防治桑红蜘蛛和桑蓟马,保山、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红蜘蛛为主,鹤庆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蓟马为主;春夏之交、夏末初秋各试验点桑园害虫的发生进入高峰期,当田间调查虫情指数为15.0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控制害虫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串红、大10、红果2号3个果桑品种的3年生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方法,分别在适宜水分、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土壤水分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45%~50%、25%~30%、75%~80%)条件下测试分析3个果桑品种的光合作用、光响应和CO2响应特征,评价果桑品种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3个果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瞬时光能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效率,增加了胞间CO2浓度;3个果桑品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光强度和CO2浓度的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干旱胁迫下,3个果桑品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瞬时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等均较适宜水分下降,复水处理后,各项响应值均有所回升。根据3个果桑品种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幅,比较品种的抗旱能力为:红果2号>大10>一串红。红果2号可在干旱缺水、光照较强的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16.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桑树幼苗生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50%、70%~80%、90%~100%的干旱(DH)、正常水分(CK)、渍水(WH)3个处理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桑树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桑树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的适应能力。桑树幼苗在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30 d后,幼苗叶水势、根冠比、根表面积、侧根数量、根系活力、受害指数均出现差异:干旱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低18.0%,渍水组的叶水势比正常水分组高54.0%;干旱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高24.9%,渍水组的根冠比较正常水分组低17.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表面积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45.9%和25.4%;干旱组和渍水组的侧根数量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85.8%和43.6%;干旱组和渍水组的根系活力分别比正常水分组低13.9%和78.9%;干旱组和渍水组的受害指数分别比正常水分组高50%和100%。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桑树幼苗叶水势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呈增加趋势,证实桑树具有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全年干旱和水淹交替的土壤水分变化的能力,尤其具有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择适合开发桑叶药用及保健产品的桑树品种,以山东蚕区栽培的具有代表性的59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品种春季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桑树品种间的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含量最高和含量最低的桑树品种之间相差3.2倍,鲁桑品种沂源黄鲁和白桑品种红玛瑙桑叶中的DNJ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分别达到0.409 7%和0.382 8%。综合考虑各品种的桑叶DNJ含量以及单位面积桑园桑叶年产量和抗逆性等因素,认为青黄桑和选792两个桑品种的实用价值比较高,适合直接作为桑叶DNJ开发专用桑品种或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嘉兴平原桑园土壤分类及肥力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浙北嘉兴平原桑园代表性土壤,进行调查,研究其成因、分类及特性,并对高低产桑园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化验分析,明确了嘉兴平原桑园土壤是历史上由人工堆迭而成,在分类系统上归属于潮湿土纲、正常潮湿土亚纲、潮土土类、暗潮土亚类、堆迭土土属,又分为粘质堆迭土、壤质堆迭土、粉质堆迭土3个土种。在统计众多土壤理化性状数据的基础上,暂拟本区高产桑园土壤16项理化性状,作为本地区桑园地力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桑树(Morus alba)/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作种植模式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苜蓿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单作苜蓿提高了30.0%和21.4%,达显著差异水平;而间作桑树则相反,分别比单作桑树降低了23.8%和2.6%,达显著差异水平;间作桑树和间作苜蓿的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单作提高了23.0%和28.9%,而脲酶活性则分别降低了52.4%和44.3%,二者差异显著.在桑树/苜蓿间作体系下,间作桑树的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强弱平均颜色变化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单作桑树,而间作苜蓿均低于单作苜蓿,达显著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种植模式改变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碳源类型,使苜蓿的主要碳源变为氨基酸、聚合物和其他化合物,与单作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桑树/苜蓿间作提高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主要碳源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