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水稻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籼型强恢复系密阳46、H804,含广亲和基因S5n的粳型恢复系02428、T984及H921分别与三种水稻雄性不育胞质野败(CMS-WA),矮败(CMS-DA),印尼水田谷败育(暂名CMS-IA)不育系测交,分析各组合F1、F2及BCF1代的育性表现以研究雄性不育胞质恢复性的遗传。密阳46和H804对CMS-WA、CMS-DA、CMS-IA的恢复性均由两对主效恢复基因控制。T984及H921对野败、矮败和印尼水田谷败育均含有一对主效恢复基因。02428对野败和印尼水田谷不育胞质不含恢复基因,对矮败可能含一对弱恢复基因。对矮败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作了讨论,推测存在强弱差异的可能。籼粳杂种后代育性表现较品种间组合育性表现更易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稻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杂交、花药培养和籼粳属性分子标记检测, 育成广亲和保持系国广B. 以生产上广为应用的6种不育质源野败型、矮败型、冈型、 D型、印水型和K型为不育细胞质供亲, 以广亲和保持系国广B为细胞核供体, 进行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的转育, 经过连续7代回交作核置换育成一套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 并对该套不育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分  相似文献   

3.
<正>果树有些遗传特性对坐果及果实发育不利,如有的树种或品种自花不实或自花结实率低,有的树种雌雄异株,有的品种雄蕊败育,有的品种相互授粉正交与反交坐果率悬殊极大等。因此,正确的选择与配置授粉树,克服这些不利于开花坐果的遗传特性,提高坐果率,是果树丰产、稳产及果品优质的关键措施。一、授粉树的选择1.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授粉品种和主栽品种的花期最好一致或大部分花期时间一致,开花期相遇才能完成授粉,相遇的时间越长越好。  相似文献   

4.
47个果梅品种开花生物学特性和花粉萌发率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在生产上保护果梅正常开花,保障优质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参考,以及为进一步开展花粉萌发率研究和杂交育种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对47个不同的中外果梅品种开花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花香、不完全花比例及花粉量的调查,同时测定花粉的萌发率,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品种中,中国品种整体上比日本品种香气浓郁;不完全花比例一般占总花量的1.17%~59.65%;不同果梅品种间花粉量有很大差异,变化值0~1265;品种间花粉萌发率存在很大差异,最高84.76%,最低为0;花粉量与花粉萌发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完全花比例高、花期易受低温危害是造成果梅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试验表明,不同果梅品种不完全花比例、花粉量以及花粉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母本,3个云南小油菜材料为父本,研究了单一授粉、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3种授粉方式对其杂交亲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云南小油菜的杂交为高度不亲和,最强的组合是云油23号×23号小油菜,其亲和指数为0.130.混合花粉授粉降低了其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小油菜的亲和指数为0.092.重复授粉可以提高杂交亲和性,亲和指数比单一授粉和混合授粉的都高,但角果中的种子几乎都是皱瘪的,可见甘蓝型油菜与云南小油菜杂交是受精后不亲和,其杂种胚发育受到阻碍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垂枝梅,枝条自然下垂,潇洒飘逸,深得人们喜爱。在梅花品种分类系统中,真梅系及杏梅系均有垂枝梅。真梅系是梅之嫡亲,其垂枝梅品种很多;杏梅系是梅与杏(或山杏)的杂交种,目前只有一个垂枝梅品种。以前人们误将垂枝梅称为照水梅,其实二者是绝然不同的,垂枝梅是指枝条自然下垂之梅,照水梅是指花开时朵朵朝下之梅。  相似文献   

7.
粳稻品种4502与广亲和品种间杂种F1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勇  杨振玉 《作物学报》1998,24(5):590-594
利用9个籼、粳稻品种,7个广亲和品种,配制单交F1、回交及三交组合,研究了粳稻品种4502与广亲和品种间F1不育性的遗传。根据与品种4502杂交F1的亲和性,可将参试的广亲和品种分为两组,I组是4502亲和的品种,如Dular和02428;Ⅱ组是与4502不亲和的品种,如热研1号、Moroberekan和CPSLO17。回交和三交组合的育性分离表明,4502和Ⅱ组广亲和品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受单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的发展与品种选育进程息息相关.但是远缘杂交不亲和仍是现代杂交育种的首要困难.近年,虽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胚抢救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在远缘杂交中的应用,对克服小麦及其他作物远缘杂交不亲和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选用杂交亲和性高的材料作亲本仍然是克服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提高远缘杂交成效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杂交不亲和及杂种后代不育是影响远缘杂交的两大因素.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及其杂种后代的育性存在差异.杂种后代的育性则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Ph基因能够通过影响染色体的部分同源配对而影响杂种后代的育性.我国具有许多高亲和的小麦品种,通过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后代育性的分析鉴定,探明杂交亲和性与杂种后代种子生活力及其育性的关系,并能从中选择具有较高亲和性和较高杂种后代育性的小麦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花生栽培品种豫花15为母本分别与野生种A. correntina和A. macedoi杂交,以栽培品种间杂交组合豫花15×白沙1016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花生杂种胚胎发育进程,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花生杂种胚胎内源激素含量, 分析胚胎发育进程与胚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3个杂交组合的下针率无明显差异,表明栽培种与2个野生种杂交不存在受精前障碍;与对照相比,豫花15×A. correntina表现杂交可亲和,其胚胎发育中激素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合基本一致;而豫花15×A. macedoi杂交授粉后12 d内胚胎发育基本正常,17~27 d发育缓慢,之后珠被迅速向内增生抑制了胚的进一步发育并最终败育,在同一时期的杂种胚胎中,3-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二氢玉米素核苷(ZR+DHZR)等促进生长的激素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脱落酸(ABA)含量以及脱落酸与某一促进生长激素或3类促进生长激素之和的比值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推测可能是激素代谢的失衡导致种间杂种胚胎的败育。用IAA、激动素(KT)单独或混合处理不亲和组合豫花15×A. macedoi杂交授粉后的果针基部表明,外施促进生长的激素能够明显增加胚珠的长度,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推测。  相似文献   

10.
萝卜雄性不育小孢子发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萝卜雄性不育花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种类型的不育花,即花粉败育型和雄蕊萎缩型。比较研究了可育花及花种类型的不育花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发现萝卜小孢子败育是个连续过程,在造孢细胞时期就已出现败育迹象,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出现液泡化、肥大、增生等异常现象。小孢子的败育与绒毡层细胞异常同步发生,小孢子一直信滞在单核期不再进一步发育,最终消失。另外,在正常可育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还偶尔观察到了不育花粉粒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植物种子败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种子败育在许多植物中普遍存在并一直是植物界研究热点。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十年来在研究影响种子败育的内因(胚胎学、生理生化机制)和外因(环境条件、生长调节物)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种子败育的胚胎学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雄性不育,包括花药退化、花粉败育、绒毡层细胞结构异常等;(2)雌性器官不孕,主要表现为雌性器官形态结构异常、大孢子母细胞及营养器官退化;(3)授粉受精不良,主要表现为自交或异交不亲和;(4)胚中途败育,不同植物胚败育的时间、败育原因及解剖学特征各不相同。不同的内源激素对植物胚胎发育的影响各不相同,激素含量的异常会导致种子败育;田间喷施GA3在提高果树座果率的同时常大大提高无仁率。矿质元素的缺乏会使一些植物发生种子败育。另外,环境胁迫等外在因素会严重影响种子发育。  相似文献   

12.
海甘蓝与芸薹属属间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对海甘蓝和芸薹属属间杂交的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以及珠孔受精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与海甘蓝杂交存在受精前不亲和,而芥菜型油菜与海甘蓝属间杂交时,花粉管生长正常,授粉后3~4天可通过珠孔受精。通过对芥菜型油菜×海甘蓝属间杂种胚与芥菜型油菜自交胚的发育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杂种胚败育的原因是:①对于较早败育的胚囊,胚在2细胞原胚时,珠心组织开始解体,珠被绒毡层开始退化,胚在发育过程中呈饥饿状态。②对于较晚败育的胚囊,杂种后代的胚要比自交胚发育延迟,在32~64细胞原胚或多细胞球形胚阶段,胚体停止发育,胚乳细胞开始形成,要比自交提前4天形成胚乳细胞;到授粉25天后,球形胚体开始解体,胚乳细胞开始退化。这和前人观察到的杂种胚的败育的结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吴能表  朱利泉  王小佳 《作物学报》2004,30(10):996-1001
通过槲皮素处理,研究了自交不亲和甘蓝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蛋白激酶的关系。结果表明,槲皮素能明显抑制自交不亲和甘蓝自花授粉引起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蛋白质磷酸化明显受阻,进而促进自花诱导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同时使SOD、POD、CAT活性升高,Ca2+含量下降,Ca2+在胞内的分布明显改变,而槲皮素对异花授粉抑制作  相似文献   

15.
T461是以籼粳中间型品种轮回422为广亲和、野败恢复基因供体,与意大利粳稻Cripto杂交选育成的具有良好一般配合力、广谱广亲和的偏粳型恢复系。T461能恢野败、矮败、印尼水田谷、滇型和BT型等核-质互作型籼、粳三系不育系,与籼型和粳型测验种杂交的结实率非常接近,小穗育性平均在90%以上,表现亲和力强、亲和谱广。在T461的改良过程中,选用多个不同的三系不育系在分离世代检测恢复性和配合力的同时,还能起到鉴定广亲和性的作用,达到获得广谱广亲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果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原产于中国,为蔷薇科典型的配子体自交不亲和(GSI)品种。GSI至少由S位点的花柱S(S-RNase)基因和花粉S(SFB/SLF)基因决定。主要介绍了果梅GSI决定基因S基因和SFB/SLF基因的研究现状,并对基因型的鉴定技术AS-PCR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对目前国内外已经鉴定出基因型的果梅品种进行了总结,这些将对果梅品种授粉树的合理配置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矮败小麦及应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控制授粉技术的玉米弱势粒发育与库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弱势粒败育和灌浆受限与其库容量或库活性关系,对于探讨弱势粒调控途径、实现密植群体产量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控制授粉条件下(不完全授粉IcP、完全授粉CP),比较成功发育弱势粒(IcP处理)和发育不良弱势粒(CP处理)的库容量和库活性及籽粒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控制授粉处理下,玉米弱势粒胚乳细胞增殖过程和最大胚乳细胞数无显著差异;IcP处理弱势粒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显著高于CP处理,平均差异和最大差异分别达12.6%和21.8%,且实测百粒重、籽粒终极生长量、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皆表现为IcP处理高于CP处理。可见,玉米果穗顶部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停滞不受其库容量的限制,籽粒形成期的库活性是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受限的核心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朱晓红  曹显祖 《作物学报》1998,24(4):421-430
利用携有和不携有广亲和基因的两种籼粳亚种间杂交为材料,观察其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发生过程,明确杂种雌雄配子体败育的特征,结果显示:花粉和胚囊的败育均与小孢子和大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异常有关,前者表现为小孢子间有丝会裂不同步,导致部分花粉不能正常成熟和败育,后者表现为大孢子有丝分裂异常(包括一些大孢子有丝分裂的延迟)在成熟的胚珠中不能形成胚囊,利用整体染色技术直接决定了杂种胚囊的育性,不同于携有广亲和基因  相似文献   

20.
《作物育种信息》2005,(10):13-13
茄子的同源多倍体育种历经20多年,已育成了第一个四倍体品种“新茄1号”。在育种中,由于染色体加倍而引发的有利变异,最明显的是果实营养成分的改善,以及总产量所表现出的潜力,而不利变异则是多方面的,畸形僵果的长期存在即为其中之一。茄子的同源四倍体由原二倍体白花授粉作物变为自交不亲和,这对采用多亲本轮回聚合选择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