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湘西黄牛杂交改良效果,对湘西黄牛、西本杂、安本杂牛的初生重及育肥日增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西黄牛、西本杂交牛、安本杂交平均初生重分别为15.41kg、23.81kg、20.04kg。杂交牛的初生重优于本地黄牛,差异为极显著(P<0.01),西本杂牛平均初生重优于安本杂牛,差异显著(P<0.05)。湘西黄牛、西本杂、安本杂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420.2g、622.5g、605.9g。杂交牛的日增重优于本地黄牛,差异为极显著(P<0.01),西本杂交牛与安本杂交牛的平均日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挖掘湘西黄牛及其杂交肉牛的产肉性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湘西州农村杂交肉牛育肥的最佳途径,分别用湘西黄牛(本地牛)及其与西门塔尔、安格斯杂交肉牛(西本杂交牛、安本杂交牛)进行放牧补饲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每年8~10月份,西本杂交牛采用放牧补饲的育肥方法,可取得明显的育肥效果。  相似文献   

3.
选取18月龄湘西黄牛、西本(西门塔尔牛×湘西黄牛)、利本(利木赞牛×湘西黄牛)、西西本(西门塔尔牛×西本)、利西本(利木赞牛×西本)共24头,于舍饲条件下补饲精料,进行70d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利西本三元杂交牛的增重水平和育肥效益明显优于其他组合和湘西黄牛,利西本三元杂交牛的日增重1.21 kg;屠宰率58.44%,净肉率47.68%;胴体质量与产量等级评定表明:利西本三元杂交牛牛肉指标达到了特级标准;产量达到了国内优质高档牛肉的重量标准。肉质特性测定表明:利本杂交牛肉品大理石纹较为丰富,利西本杂交牛肉品较细嫩、柔软;各组合间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利西本和湘西黄牛臀肌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背肌(P〈0.05),其他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兼用型短角牛改良湘西黄牛的效果,本试验随机选择湘西黄牛和短本F1、F2、F3代各30头,研究其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外貌特征和适应性。结果表明,短本杂牛体重随代次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F1与湘西黄牛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F2与F1相比差异显著(P<0.05),F3与F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短本杂F1的育肥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比湘西黄牛提高69.23%、21.67%和8.41%,骨肉比下降9.82%,差异极显著(P<0.01);短本杂母牛10日龄、30日龄、60日龄和120日龄的泌乳量分别比湘西黄牛提高150.70%、106.10%、162.12%和209.94%,差异极显著(P<0.01);短本杂牛随改良代次的增加,体型外貌逐渐趋于短角牛;短本杂牛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选择不同杂交品种肉牛和本地黄牛共40头,即西黄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夏黄牛(夏洛来牛×本地黄牛)、皮黄牛(皮埃蒙特牛×本地黄牛)的F1和黄牛(本地黄牛)公牛各10头,进行了100 d育肥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夏黄牛(1 334 g)、西黄牛(1 309 g)和皮黄牛(1 121 g)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黄牛(827 g,P<0.05),西黄牛和夏黄牛平均日增重也分别显著高于皮黄牛,而西黄牛和夏黄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夏黄牛(61.3%)、西黄牛(60.8%)和皮黄牛(58.2%)屠宰率均显著高于黄牛(51.2%,P<0.05),杂交组肉牛屠宰率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杂交组肉牛净肉率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虽然西黄牛和夏黄牛净肉率间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却分别显著高于皮黄牛(P<0.05).3个杂交组牛肉眼肌面积均比黄牛大,而杂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西黄牛和皮黄牛牛肉大理石纹状度较好,夏黄牛肉嫩度不如西黄牛、皮黄牛和黄牛.4个组之间牛肉的pH和灰分没有差异(P>0.05),但是黄牛肉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个杂交组牛(P<0.05),皮黄牛肉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牛.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6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安本杂牛、西本杂牛、利本杂牛、秦本杂牛)35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贵州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西本杂交牛、利本杂交牛、秦本杂交牛、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育肥效果较好的湘西黄牛杂交组合。[方法]随机选择3个湘西黄牛杂交组合(黑安格斯牛X湘西黄牛、西门达尔牛X湘西黄牛、德国黄牛X湘西黄牛)的F1代6月龄犊牛,每个组合10头,组成试验组;随机选择6月龄湘西黄牛犊牛10头,组成对照组,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犊牛6、12、18、24月龄时的体重、平均日增重以及24月龄屠宰时的净肉率、肉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试验组犊牛各阶段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净肉率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对照组( P<0.01),试验组内以西门达尔牛X湘西黄牛组合为佳( P<0.01),试验牛以12~18月龄增重较快( P<0.01);对照组犊牛肉质优于试验组( P<0.01)。[结论]西门达尔牛X湘西黄牛是湘西黄牛育肥较好的杂交组合,杂交牛18月龄后出栏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址.牛提高了38.81%和42.32%( P<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比较云南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的短期育肥性能。[方法]在楚雄州大姚齐和牧业有限公司选择年龄为(14±2)月龄的西门塔尔、短角牛、安格斯牛、云岭牛与本地牛的杂交F_1代公牛及云岭牛公牛各6头,自由采食相同全混日粮(30%鲜啤酒糟、35%精料补充料、20%蚕豆糠、15%稻草),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开展100 d(其中预饲期7 d,正试期93 d)育肥试验,[结果]云岭牛、云岭杂、安本杂、短本杂和西本杂全程日增重分别为(1.194±0.063) kg,(1.312±0.094) kg,(1.014±0.073) kg,(1.105±0.052) kg和(1.314±0.06) kg,西本杂与云岭杂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组增重显著高于安本杂(P0.05),但与云岭杂、短本杂无显著差异(P0.05),云岭牛、安本杂和短本杂全程育肥期日增重也无显著差异(P0.05),料重比分别为7.81,7.12,9.13,8.49,7.56,云岭杂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报道乡雪黑牛的繁殖及生产性能测定效果,试验选用湘中黑牛(安本杂)为母本,用日本和牛或利木赞牛为父本进行三元杂交,构建和安本与利安本两个杂交组合;通过对母本繁殖性能、犊牛生长性状及12月龄牛的育肥试验,测定其两组杂交牛生产高档牛肉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母本牛的繁殖性能良好,犊牛生长发育优良,12月龄牛育肥6个月,平均日增重分别达1000g和1090g,至18月龄高可达500kg(平均443kg~461.5kg),屠宰率58%以上,胴体净肉率80%多,且脂肪沉积好,尤其是和安本三元杂交牛大理石纹明显,等级达1.5,其结果超过已报道的安本杂F2的测定结果。两组杂交牛比较,和安本杂交牛的肉质性(大理石纹等)状略强于利安本杂交牛,而后者的初生重、生长发育、日增重及屠宰性能(屠宰率、净肉率等)略强于前者。经测定两组杂交牛均有开发生产高档牛肉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分析了西本F1代二元杂交牛、利西本F2,代杂交牛和湘西黄牛在放牧 舍饲(补料或不补料)条件下的初生~18月龄体尺、体重指标.结果表明:利西本F2代三元杂交牛生长发育快,各月龄体尺、体重显著大于湘西黄牛,比西本F1代二元杂交牛也有显著提高;补饲生长更快,18月龄达440kg.  相似文献   

12.
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青海黄牛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首次引进安格斯肉牛细管冻精,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改良青海黄牛,并对安本F1牛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安本F1牛初生重平均为29.21kg,比本地黄牛初生重15.00kg相对提高了94.73%,安本F1牛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平均体重分别为73.63kg、112.78kg、195.85kg、268.50kg,比同龄本地牛分别提高了111.58%、109.23%、113.34%、156.45%,各阶段体尺指标比同龄本地牛相应提高。安本F1牛18月龄日增重为0.44kg,比本地黄牛日增重0.17kg,相对提高了158.8%。安本F1牛表现出了较强的杂种优势,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不同杂交品种肉牛和本地黄牛共40头,即西黄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夏黄牛(夏洛来牛×本地黄牛)、皮黄牛(皮埃蒙特牛×本地黄牛)的F1和黄牛(本地黄牛)公牛各10头,进行了100d育肥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夏黄牛(1334g)、西黄牛(1309g)和皮黄牛(1121g)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黄牛(827g,P0.05),西黄牛和夏黄牛平均日增重也分别显著高于皮黄牛,而西黄牛和夏黄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夏黄牛(61.3%)、西黄牛(60.8%)和皮黄牛(58.2%)屠宰率均显著高于黄牛(51.2%,P0.05),杂交组肉牛屠宰率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个杂交组肉牛净肉率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虽然西黄牛和夏黄牛净肉率间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却分别显著高于皮黄牛(P0.05)。3个杂交组牛肉眼肌面积均比黄牛大,而杂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西黄牛和皮黄牛牛肉大理石纹状度较好,夏黄牛肉嫩度不如西黄牛、皮黄牛和黄牛。4个组之间牛肉的pH和灰分没有差异(P0.05),但是黄牛肉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3个杂交组牛(P0.05),皮黄牛肉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牛。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择本地黄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F1代和利木赞×本地黄牛F1代公犊共25头,按品种分为3组,其中西本F19头、利本F16头、本地黄牛10头.以优质牧草为主,补饲低精料和酒糟,进行为期180 天舍饲育肥.结果,平均日增重西本F1最高(772.78±80.08 g),利本F1(740.33±95.77 g)次之,本地黄牛(560.22±37.01 g)最低.西本F1与利本F1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西本F1和利本F1与本地黄牛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全期增重毛利润西本和利本分别为577.80元/头和536.40元/头,比本地黄牛的309.60元/头,分别提高88.63%和73.26%.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西本和利本杂交牛的育肥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1).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38.81%和42.32%(P<0.01).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至2005年,农业部"948"项目-澳洲矮牛引进及开发试验利用项目在湖南省永顺县顺利实施并通过验收,澳洲矮牛在该县投放以来,澳.本杂牛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增重优势。本次试验通过对6月龄澳.本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黄牛在相同放牧补饲条件下,进行体重增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F1代杂交牛的日增重和9月龄体重均大于本地牛,F1代平均日增重比本地牛大203g,9月龄平均体重比本地牛重49.43kg,生长优势明显;在试验过程中,澳.本杂F1代对本地的饲养条件适应性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三元杂交牛12和18月龄肉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夏洛来×西门塔尔×本地牛(夏西本)、皮埃蒙特×西门塔尔×本地牛(皮西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西门塔尔×西门塔尔×本地牛(西杂二代)各10头,从6月龄开始育肥,测定其增重、饲料消耗及其12和18月龄的屠宰成绩。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以皮西本、利西本较高,分别为0.96kg、0.90kg,并与西杂二代差异显著(P<0.05);饲料消耗以皮西本较少,每kg增重消耗精、粗饲料分别为4.03kg和5.98kg。以皮西本和利西本2个杂交组合的屠宰成绩较好,18月龄屠宰率分别为61.50%、61.17%,净肉率分别为52.59%、49.21%。各组试验牛的高档肉块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8.
育肥牛增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探索不同营养水平下育肥牛的增重效果,[方法]本文设计利木赞杂交牛与本地黄牛、西门塔尔二代杂与本地黄牛试验各一期、同品种添加不同饲料营养试验一期,比较其增重速度、产肉性能、经济效益等.试验结果显示,日增重、产肉性能,杂交牛都比本地牛显著提高.利木赞杂交牛与本地黄牛的试验结果为:育肥日增重,利木赞杂交牛达2 200 g,本地黄牛约为1 170 g,利木赞杂交牛比本地黄牛提高41.51%,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1).西门塔尔二代杂与本地黄牛的试验[结论] 果为:育肥日增重,西门塔尔二代杂达1 200 g以上,本地黄牛为855 g,西门塔尔二代杂比本地黄牛提高22.02%,增重效果显著高于本地黄牛(P<0.05).同品种不同饲料营养试验,添加配合饲料的试验组日增重比不添加配合料的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添加单一玉米粉的试验组日增重介于添加配合饲料组与对照组之间.屠宰测定[结论] 果,胴体净肉重,利木赞杂交牛为154.59 kg,西门塔尔二代杂为133.3 kg,本地黄牛为109.24 kg,利木赞杂交牛和西门塔尔二代杂平均产肉量比本黄牛分别提高41.51%和22.02%.[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推广牛品种杂交改良和科学育肥牛技术,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农户饲养条件下的984头威宁黄牛及西×威F1、安×威F1、利×威F1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西×威F1、安×威F1、利×威F1代牛的体斜长、胸围、体高、管围和十字部高分别平均增加16.69%~22.25%,20.20%~25.93%,16.38%~20.46%,18.03%~28.46%,15.96%~19.80%(P<0.01);(2)杂交F1代♂牛24月龄体重平均提高76.46%(P<0.01),日增重平均提高78.76%,生长系数平均提高12.13%;杂交F1代♀体重提高80.54%(P<0.01)、日增重平均提高67.16%,生长系数平均提高7.18%;(3)三种杂交F1代牛之间体尺差异不明显(P>0.05),增长速度以安×威F1提高幅度最大(P<0.05)。从而认为,用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改良威宁黄牛可以取得良好的杂交效果,其中以用安格斯牛改良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陇东黄牛、南本F1、安本F1育肥效果测定表明,三个组合的育肥和增重效果均以南本F1最高,陇东黄牛次之,安本F1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