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为筛选抗旱性强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本试验以1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设置了100 g·L-1和200 g·L-1两个胁迫梯度,分别测定叶片、茎、根颈、根系4个器官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植株根冠比,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植株各器官生理指标在抗旱性评价过程中所占权重,结合抗旱系数评价苜蓿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100 g·L-1和200 g·L-1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根长均减小,根冠比增加;各器官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在所有的生理指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较敏感。不同器官生理调节物质的抗旱系数存在差异,叶片各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小于茎和根系,根颈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大于叶片、茎和根系。在评价品种抗旱性时,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根颈脯氨酸含量、根颈可溶性糖含量、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过氧化氢酶活性占权重较大。综合分析得出,100 g·L-1 PEG处理时,‘公农1号’、‘中苜1号’和‘前景’的抗旱性比较强;200 g·L-1PEG处理时,‘骑士2’、‘东苜1号’、‘巨能2’和‘斯贝德’的抗旱性较强,可作为苜蓿抗旱栽培的参考品种。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水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李文娆  张岁岐  山仑 《草地学报》2007,15(3):206-211
变水条件下(利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48 h,ψs=0.2MPa,之后复水48 h),测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tva L,品种阿尔冈金和陇东苜蓿)幼苗根系水力学导度与光合参数变化规律,旨在研究变水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的响应机制、植株水分吸收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地上与地下部可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得紫花苜蓿根系水力学导度(Lpr)受到显著影响.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根系吸水能力呈现快速--缓慢下降趋势,即根系水力学导度逐渐下降,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水势亦随之而显著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先随之降低但最终上升而累积.复水后,根系水导呈现缓慢--慢速的恢复趋势,Pn、Gs、Tr、叶片水势随着根系水导速率的增加而逐渐恢复;Ci则随复水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但各参数除Ci外,均没有恢复到胁迫前水平.紫花苜蓿根系水导与光合参数在复水后的恢复程度说明,紫花苜蓿对干旱逆境的抵御与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但陇东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忍耐能力强于阿尔冈金.  相似文献   

3.
采用网室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0,5%,10%,20%,30%和40%)处理下罗勒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水胁迫显著降低罗勒植株生长速率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而根系在30%海水处理下基本不受影响。高盐(30% 和40%)处理显著促进罗勒植株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积累、提高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但光合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由气孔因素所引起。海水胁迫下植株大量吸收Na+的同时伴随根系或茎部K+和Ca2+含量的显著降低,而叶片K+、Ca2+ 含量维持不变或显著增加。盐胁迫植株体内57.1%~64.6%的Na+ 积累在根系,而超过50%的K+ 和Ca2+分布在叶片中。海水胁迫明显降低罗勒植株K+/Na+ 和Ca2+/Na+,但所有盐处理的植株均维持较高的叶片K+/Na+ 和Ca2+/Na+,40%海水处理的叶片K+/Na+ 值仍高于3。研究结果表明,罗勒通过将Na+主要区隔于根系并维持叶片K+/Na+ 或Ca2+/Na+的稳定,以及在高盐环境下积累可溶性糖和脯氨酸进行渗透调节来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胁迫。  相似文献   

4.
柳福智  张迎芳  陈垣 《草业学报》2021,30(7):148-156
本研究以甘草无菌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分析50 mmol·L-1 NaHCO3 胁迫下外源海藻糖对甘草幼苗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50 mmol·L-1 NaHCO3 胁迫显著降低了甘草幼苗的生长量、叶绿体色素含量、K+ 浓度、抗氧化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和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了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Na+浓度;施加15 mmol·L-1 海藻糖可显著提高甘草幼苗的生长量,提高叶绿素含量、K+ 浓度和总黄酮含量,降低丙二酸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Na+ 浓度,并且提高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因此,NaHCO3胁迫下施加外源海藻糖对甘草幼苗生长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甘草的抗碱能力,促进甘草幼苗生长。本研究为外源海藻糖提高甘草耐碱性和揭示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2种不同耐旱性的鸭茅基因型(敏感型“01998”和耐旱型“宝兴”) 为研究对象,研究干旱胁迫下鸭茅根、叶膜质过氧化作用,渗透调节和保护酶活性的生理变化,探讨鸭茅耐旱机制。结果表明, 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2种基因型鸭茅根系及叶片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不断积累,而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叶片脂膜过氧化产物MDA累积和膜透性增幅较大,说明在持续的干旱胁迫下叶片所受伤害重于根系。而渗透物质积累方面,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高于根系,而根系中的游离氨基酸的相对增加量则大于叶片,这可能与叶片是糖的主要产生部位,而根系则可以合成氨基酸有关。研究还表明,干旱胁迫第24天,耐旱型品种“宝兴”根系及叶片APX、POD活性显著高于“01998” 表明重度干旱胁迫并没有降低APX和POD酶清除H2O2和单态氧的能力,说明“宝兴”鸭茅在干旱条件下抗氧化清除系统响应更积极、更持久。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伊犁绢蒿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法分析了持续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伊犁绢蒿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幼苗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减慢,重度干旱胁迫下幼苗株高和地上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50.29%和50.82%(P<0.01);幼苗根长、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持续增加,重度干旱胁迫下各指标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1.41%,10.69%和125.09%(P<0.05);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持续下降;叶片和根系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伊犁绢蒿幼苗可以通过调节生长和生物量的分配,并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活性氧,维持其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复水后,叶片和根系的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大多能恢复至中度干旱胁迫水平,表明伊犁绢蒿幼苗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波  刘畅  李红  杨曌 《草地学报》2020,28(4):990-997
为探讨外源氯化钙对干旱胁迫下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对20%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苜蓿幼苗分别施加5,10,15,20 mmol·L-1外源氯化钙,分析外源氯化钙对干旱胁迫下苜蓿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细胞膜透性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最佳外源氯化钙缓解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未施加外源氯化钙时,随着PEG胁迫浓度(10%,15%,20%,25%)的增加,苜蓿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综合分析显示,20% PEG胁迫浓度可以有效模拟苜蓿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苜蓿幼苗在20% PEG胁迫下施加10 mmol·L-1 CaCl2后,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分别增加了32.40%,31.10%,69.41%,21.39%和6.87%,相对电导率最低降低了27.37%;20% PEG胁迫下施加15 mmol·L-1 CaCl2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增加了14.17%,丙二醛含量最低降低了36.36%;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 PEG胁迫下施加5 mmol·L-1 CaCl2浓度为最高;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显示,适宜CaCl2浓度可以缓解干旱对苜蓿幼苗造成的伤害,本试验中以浓度为10 mmol·L-1 CaCl2缓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对苜蓿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苜蓿幼苗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幼苗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在水分胁迫下增加,活性氧清除系统中的SOD和CAT活性降低,P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水分胁迫导致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积累增加,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不同根型苜蓿幼苗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和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沙培盆栽法,以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直根型陇东紫花苜蓿、根蘖型公农 4 号杂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 (CK)、中度(M)和重度(S)3 种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根型苜蓿根系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随干旱胁迫加剧,各根型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和 MDA 含量及 SOD、 POD、CAT 活性绝大部分显著升高,其中清水紫花苜蓿根系 MDA 含量增幅相对较小,这与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保护酶系统(POD、SOD、CAT)有关,且各根型苜蓿幼苗期对脯氨酸、可溶性糖、POD 和 SOD 的响应更敏感;各根型苜蓿根系木质部面积、韧皮部面积、木质部导管数量、导管面积、导管直径均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显著增加,而皮层厚度大多显著减小。 【结论】各根型苜蓿幼苗期根系通过对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保护酶和根系内部解剖结构的调节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抵抗一定的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10.
荆芥的生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荆芥的生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在不同干旱程度[基质相对含水量分别为5%~10%(重度干旱)、45%~50%(中度干旱)和85%~90%(正常灌溉)]和不同干旱时间(15、30和45 d)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荆芥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速率、叶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比叶质量增大;叶中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Na+含量增大;叶片抗氧化能力受到影响,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胁迫15和30 d时逐渐增强,45 d时逐渐减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在胁迫30和45 d时逐渐增强,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在胁迫15 d逐渐增大,分别在30和45 d时中度干旱下的积累量最高。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荆芥叶的渗透调节作用受到影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脯氨酸、K+、Na+和Ca2+的含量降低,SOD和CAT活性先增强后减弱,POD活性持续增强,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先增加后趋于不变。荆芥能对干旱胁迫做出适应性应答,对缺水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这为荆芥的规范化栽培和用水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苗期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瑞宏  卢欣石 《草地学报》2006,14(4):393-394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以下简称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在世界分布广泛。本研究以强抗旱性(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 ongdo ng)、中抗旱性(公农1号Medicago sativ a L.cv.Gongnong No.1)及弱抗旱性(BL-02-329)3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进行抗旱机制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干旱胁迫下3种苜蓿叶片活性氧清除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会造成苜蓿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增大、丙二醛含量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大。与抗旱性弱的相比,抗旱性强的苜蓿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低,丙二醛含量积累少,细胞膜受到的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2.
以NaCl胁迫下不同根瘤菌处理的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测定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研究共生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尤其是接种根瘤菌激活的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较低,在处理第15天时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别为3.90,0.53,4.16 mmol/g DW,均低于其他2种处理;超氧阴离子含量则在0 ~ 15 d中一直为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在处理第15天时最高,根、茎、叶中含量分别为1 592.48,1 317.86,2 068.88 U/g DW·h;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稳定;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波动较大,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说明接种根瘤菌激活的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甘农5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Gannong No.5’)品种为实验材料,设置两种施加方式(叶施、根施)和六个外源甜菜碱浓度(0,10,20,30,40和50 mmol·L-1)处理苜蓿幼苗,在低温(4℃)胁迫7 d后测定其生长和相关生理指标,探究外源甜菜碱缓解苜蓿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叶施和根施外源甜菜碱均能够有效缓解低温胁迫下苜蓿幼苗苗长、根长、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增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减少叶片相对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同时,外源甜菜碱还可以促进低温胁迫下苜蓿幼苗内源甜菜碱的积累和甜菜碱脱氢酶活性,增强渗透调节能力,进而提高苜蓿对低温胁迫的抗性。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叶施30 mmol·L-1和根施40 mmol·L-1的外源甜菜碱对缓解苜蓿幼苗低温胁迫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即田间持水量(FC)为80%~90%、50%~60%、20%~30%,探究抗寒锻炼前水分对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28d干旱处理后苜蓿的叶片变黄、植株变矮,并且随胁迫程度的增加,根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及根水势呈下降趋势,而根系可溶性糖、淀粉、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复水后,经过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的苜蓿植株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抗寒锻炼后,经过中度胁迫的苜蓿植株相比其他两组能够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根水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较高的低温存活率,及较低的淀粉含量;而经过重度胁迫的苜蓿植株比对照的表现较差。综上,抗寒锻炼前进行适度节水灌溉将有利于苜蓿越冬。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青藏高原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叶、根抗寒性生理特征,本研究对返青期、草盛中期、草盛后期和枯黄期青藏高原高山嵩草叶和根中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叶片中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枯黄期达到最高,而脯氨酸含量在返青期最高;根中丙二醛含量在植物生长后期较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后期则较高;叶片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植物生长后期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根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植物生长后期较强;不同物候期各生理指标叶片中含量均高于根;器官、物候期以及器官和物候期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高山嵩草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P<0.05),且不同物候期其不同器官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不同。综上所述,高山嵩草叶片和根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对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变化积极响应,这可能是其适应高寒环境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盐碱胁迫对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以紫花苜蓿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碱胁迫下,苗期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性指标(可溶性糖、脯氨酸、束缚水和自由水、叶片持水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公农1号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最大值分别达到87.16%和753.49 μg/g;束缚水与自由水比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经盐碱处理7 d后,束缚水/自由水达到0.94;而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离体叶片持水力下降了12%~48%。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施钾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叶茎根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与苜蓿抗蓟马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和‘甘农9号’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在网室盆栽条件下,评价不同钾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并测定了叶茎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施钾后,苜蓿的受害指数下降,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及其根冠比均升高。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各钾水平下苜蓿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0 d时最高,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5 d时最高,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各器官中淀粉含量均持续增加;可溶性糖的叶茎比在受害10 d时最高,淀粉的叶茎比变化不显著,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根冠比均持续升高。施钾提高了苜蓿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调控其在苜蓿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进而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甘农9号’抗性表现较‘甘农3号’好,本试验中最适施钾量为0.6 g·(10 kg)-1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