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吉育101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育成,品系编号公野02—5288。突出特点是高蛋白(47.94%)、高产(比吉林小粒4号增产13.6%)、抗病虫(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抗大豆灰斑病、高抗霜霉病、抗大豆褐斑病、抗细菌性斑点病、抗大豆食心虫),生育期125d,百粒重8.9g,无硬石粒,适合做纳豆和芽豆。  相似文献   

2.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症状描述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描述了近年来海南省乐东、东方等县西瓜种植区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在西瓜果实和叶片上的危害症状,测定了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寄主范围,将病原菌鉴定为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schaad,et al.)willems,et al.  相似文献   

3.
蝴蝶兰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蝴蝶兰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如花斑病、坏死斑点病;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褐斑病、软腐病;真菌性病害如疫病、炭疽病、灰霉病、白绢病、叶斑病。由于这些病害,严重影响了蝴蝶兰的生产发展,成为限制蝴蝶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重点介绍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豆新品种九农3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新品种九农31号是由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脂肪含量19.56%,蛋白质含量42.30%,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抗灰斑病、褐斑病、细菌性斑点病、霜霉病及大豆食心虫。适宜吉林省无霜期126d以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印度非衰老高粱对根腐和茎腐病原菌的品种反应R.I.Karunakar等高粱的根腐和茎腐病是由一群病原菌引起的一种复合病,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的病原菌有Macrophominaphaseolina(Tassi.)Goid.(炭腐茵)、Fusariummo...  相似文献   

6.
田间条件下的玉米小斑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条件下的玉米小斑病鉴定H.M.,M.C.Co玉米小斑病(病原菌是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ikadoetMiyake)被认为是对玉米有严重为害并广泛传播的病害(Batty,1975)。病原菌最初出现在北高加索的一些发病中心...  相似文献   

7.
1前言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引起的一种侵染性病害。此病于本世纪初已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我国在60年代中期有反映,由于看法不一直至1979年才统一了认识。2分布和危害调查...  相似文献   

8.
玉米自交系P_(502)花粉生产能力的改良──(V.I.Kostyvchemo),Selektsi-yaiSemenovodstvo,Moskva,1992,No.1,18~21(俄文)试图通过增加玉米雄穗侧枝数目来改良花粉产生,测定了来源于杂交种P...  相似文献   

9.
用玉米自交系综3、综31、5003、P9-10(Zea meys L)的幼胚所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继代繁殖后一部分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F.graminearum)毒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并进行变异体选择,现已获得了大量的抗毒素变异体再生植株,并有部分植株移栽成活。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热带和中国南方已上升为一种主要病害。为探讨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对该病的抗性规律,笔者在国际水稻所曾用Xanthomonas campestrisPV.oryzicola的两个菌株(93和335号)喷雾接种于五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上。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对细条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反应,其抗性值接近双亲平均值,且属水平抗性。杂种一 代的抗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恢复杂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涂膜处理对鲜切杨桃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粤好10号"品种杨桃为材料,分别采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的壳聚糖对其鲜切片进行涂膜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5%的壳聚糖涂膜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较好地保持产品色泽,并延缓了组织硬度的上升,提高了果实组织的v.含量,保持了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而0.5%,1.0%低浓度壳聚糖涂膜则会诱发鲜切杨桃腐烂,从而促进组织变色和硬度下降,加快了果实品质劣变.另外,病原菌生长会导致各处理的酸度上升;组织水分损失则与组织表面水分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杨桃草酸的分布及其果实草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新加坡甜杨桃和广州本地酸杨桃的叶、叶柄、根和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及其不同部位进行了草酸含量的测定,同时对不同施肥处理、热水处理的甜杨桃果实分别进行了草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杨桃果实草酸含量先迅速上升,然后逐渐下降,谢花80d左右处于低峰值;杨桃叶片的草酸含量最高,果肉的草酸含量最低;施有机肥可有效降低甜杨桃果实水溶性草酸含量;热水处理3 min可降低果肉水溶性草酸含量42%以上。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闽南地区杨桃病虫害发生情况表明,赤斑病和红蜘蛛在当地发生较为严重;夏秋季多种病虫常混合发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自然条件好的丘陵山地果园,病虫危害较轻;品种对比调查表明,香蜜杨桃抗病虫性较强。同时,根据杨桃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红杨桃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三倍体植株再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红杨桃成熟干种子为材料,萌发后剥离胚乳进行培养。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2,4-D 2mg/L+BA 0.2mg/L,诱导频率可达93.5%:将淡绿色致密的愈伤组织转至MS+ZT 3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上,经连续继代后,形成芽原基并发育成小植株,壮苗后取茎尖染色体显微观察,证明再生植株多为三倍体,其发生频率可达73.7%。   相似文献   

15.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方法,分析同一果园台湾软枝杨桃(20年树龄)和荔枝乌叶品种(15年树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杨桃根区不同样品检测到25 ~32种微生物PLFAs,特有PLFAs为:i13:0,11:0 3OH,14:0 2OH;荔枝根区检测到23~40种微生物PLFAs,特有PLFAs为:16:0 3OH,i18:0,i12:0,12:1 AT11-12,a14:0.杨桃根区由PLFAs指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特征脂肪酸16:0(细菌)、18:1w9c(真菌)、10Me16:0(硫酸盐还原细菌)含量大小:距植株1.0m土壤≈1.5m土壤>0.5m土壤;而荔枝根区Simpson指数和以上各种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大小为:距植株1.0m土壤>0.5m土壤≈1.5m土壤.脂肪酸10Me17:0(放线菌)和16:1w5c(甲烷氧化菌)含量在杨桃根区无水平分布上的显著差异,而在荔枝根区则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香蜜杨桃果实不同部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在三亚市、五指山市香蜜杨桃果园的不同地段、坡向,采集样品果实,测定果实不同部位及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结果表明,同一果实的下端、中部、上端TSS含量差异极显著,中部、全果TSS含量差异不显著。果实下端TSS含量最高,中部次之,上端最低。果棱间、不同果棱中部TSS含量差异圴不显著。对果实中部、全果TSS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表明果棱中部TSS含量可直接表示全果TSS含量状况。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差异下,果实不同部位TSS含量有一致性的显著性差异,果实下端TSS含量最高,中部次之,上端最低。  相似文献   

17.
钙处理对杨桃果实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用CaCl2溶液对甜杨桃果实进行真空浸渗处理,结果表明:1.低浓度Ca处理(0.025mol/LCaCl2)抑制杨桃果实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效果不明显;2.高浓度Ca处理(0.15mol/L和0.2k0mol/L CaCl2)能显刺激杨桃果实采后生理生化的变化;3.适当浓度的Ca处理(0.05mol/L和0.10mmol/LCaCl2)能显抑制杨桃果实采后呼吸、乙烯释放,减少可溶性固形物、还  相似文献   

18.
詹嘉红 《热带作物学报》2016,37(8):1489-1493
以愈创木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杨桃果实过氧化物酶(POD)的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桃POD反应时间不宜超过3.5 min,最适pH为 5.6,最适温度为30 ℃,100 ℃处理 30 s 后 POD 活性完全丧失。POD催化的酶促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动力学参数Km=1.68×10-2 mol/L,Vmax=15.267 U/min,相应的动力学方程为v=15.267[S]/(0.0168+[S])(U/min)。抑制剂对 POD活性的抑制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本研究可为杨桃保鲜贮藏和深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危害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花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本研究对湛江地区芒果、杨桃、番荔枝、番石榴桔小实蝇成虫的年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桔小实蝇成虫在上述4种水果上拥有1 ̄2个发生高峰期,发生高峰期基本上与果实成熟期相吻合。杨桃果园桔小实蝇诱捕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果园桔小实蝇诱捕量。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辛硫磷乳油、48%乐斯本乳油对芒果桔小实蝇幼虫的防治效果为100%。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30%敌百虫和2.5%功夫对番荔枝桔小实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47%,88.74%和13.28%。甲基丁香酚 敌敌畏对桔小实蝇雄性成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水解植物蛋白对桔小实蝇雌性成虫具有一定的诱杀作用。  相似文献   

20.
Effects of processing methods including pressing, enzyme-assisted extraction,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by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nd alcohol fermentation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on total and soluble oxalate contents of carambola juices were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pressing, the use of enzyme increased juice yields (15.89–17.29%), but resulted in higher total oxalate (1.60–1.73 times) and soluble oxalate contents (1.16–1.49 times). In addition, extension of enzyme incubation periods led to an increase in soluble oxalate contents in the products (p < 0.05). On the other hand, alcohol fermentation with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rom 1 to 5 weeks reduced 37–58% of total oxalate and 39–59% of soluble oxalate contents. Prolonged fermentation also demonstrated better reduction of oxalate contents. Meanwhile,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using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had no effects on total and soluble oxalate contents in carambola juice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arambola juice products should only be consumed moderately, and that alcohol fermentation could be a potential method to reduce oxalate contents in food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risks of forming kidney st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