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售花生油中所含的黄曲霉毒素通过离心可以沉淀60—65%,这部份黄曲霉毒素是以悬浮状态存在于花生油中。用膜过滤法、制备超速离心法和吸附剂法研究黄曲霉毒素状态的实验结果表明,剩余的40—35%毒素可能是以可溶性状态溶解在花生油中。在本实验的较早时期的报告中,曾报道过,榨油后黄曲霉毒素在花生不同组份中的分布,其结果表明10—15%的黄曲霉毒素与油一起分离出来,而其余部分则残留在花生饼中。黄曲霉毒素在油和花生饼中的不均匀分布可能是由于黄曲霉毒素,在油中的有限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大类生物毒素,是危及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主要物质之一。农产品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玉米、花生、棉籽、辣椒籽和一些木本坚果及其产品中尤为严重。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可影响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干旱和高温的综合胁迫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作物抗性对降低毒素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及常规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对黄曲霉菌侵染或产毒的抗性以及对其他病虫害及干旱的抗(耐)性,是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部分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謝产物,具有較强毒性的物質。在天然被污染的食品中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_1最多,而其他如黄曲霉毒素B_2、G_1 G_2、只有一小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检不出来。食品中以花生、玉米等最易污染黄曲霉毒素。为了食品卫生检验工作的需要,我们参考了有关資料,建立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稻谷真菌毒素污染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免疫亲和柱检测体系检测了我国31个储藏稻谷样品的真菌毒素含量。结果显示:阳性率方面,黄曲霉毒素(90.32%)和赭曲霉毒素(87.10%)远高于T-2毒素(35.48%)和呕吐毒素(3.22%)。在稻谷样品真茵毒素安全水平上,T-2毒素的超标较严重,达到29.03%,赭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次之,都是3.22%,黄曲霉毒素的超标率(0)最低。真茵区系和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花生黄曲霉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立红  宾金华 《种子》2004,23(12):39-45
本文对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对花生的侵染机理以及对产生黄曲霉毒素真菌的防治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等单位做了一次进口花生的储藏试验,试验是从秋季到冬季(9月~2月),夏季到秋季(5月~11月)在营业仓库进行.试验所得结论的要点是:在黄曲霉毒素(AF)产生菌存在的状态下,当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79%以下时,未发现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蓄积的现象,也未发现黄曲霉的繁殖.同时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和动物会产生毒害,具有极强的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一般在食品生产和农作物贮藏过程中比较常见。要想控制食品及农作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就必须充分了解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其特性。以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类型为出发点,分析比较了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及其特性、危害和检测方法等,重点阐述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去除方法及其效果,概述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安全的影响,展望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研究与去除方法的创新,并提出了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者测定了1978年和1979年刚收获的高水份玉米(22.9—25.6%)在贮藏期间二氧化碳,麦角固醇,黄曲霉毒素,真菌感染率,水份含量及温度的变化。玉米是贮藏在二个100蒲式耳的箱子中,并且从箱的底部以0.17—0.66米~3/分钟/吨的量通风。在箱的顶部真菌侵害最严重而在底部则侵害最轻。实验结果表明:(1)在干物重损失达0.5%以前不会受到真菌侵害和黄曲霉毒素污染。(2)谷物上接种物的起始量对贮藏期间真菌的侵害程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黄曲霉。当表面霉菌通过在一股空气流中搅动被去除时,标准的直观检查方法已不能充分地揭示玉米样品内部真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我们过去的工作表明,玉米极易引起黄曲霉菌(A.flavus)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黄曲霉毒素是一强烈的致癌物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能诱发实验动物的肝癌。人类肝癌的高发与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AFT,下同)污染有密切联系。因此,玉米的防霉是急待解决和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极利于各种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玉米霉变的主要环节在于田间收获期和收获后的处理期以及储存保管期,为进一步探讨玉米霉变环节及其规律,为制定防霉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与天等县防疫站、县农业局配合,对玉米进行综合防霉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坚果中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坚果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样品用甲醇—水提取,经免疫亲和色谱柱纯化,应用液相色谱法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空白样品分别按照5.2,26,52μg/kg添加黄曲霉毒素,回收率为81.3%~96.0%,精密度<10%,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05,0.10,0.15μg/kg。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坚果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是一种简单、快速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样品粉碎后取25克用氯仿—甲醇—乙酸乙酯(8 2 1)提取,过滤,滤液挥干,残渣溶于95%甲醇,于分液漏斗用正己烷净化,甲醇液挥干,残渣溶于苯—乙腈中备用。黄曲霉毒素 B_1用双向薄层层析展开,喷20%硫酸溶液确证。杂色曲霉素采用单向薄层层析展开,喷25%乙酸溶液显色,R_f 值高,位于干扰物色斑之上。黄曲霉毒素 B_1和杂色曲霉素检出限量低,分别为5ppb 和10ppb。回收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众多食品安全相关项目中,粮食黄曲霉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引发的污染备受重视。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由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nomius,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危害很大。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25%的农  相似文献   

14.
环球     
《种业导刊》2011,(9):41
科学家对促使玉米黄曲霉毒素产生的蛋白进行鉴定黄曲霉是玉米的一种真菌病原体。部分菌株可生成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对玉米产量乃至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抗黄曲霉的玉米品系已得到鉴定,但由于缺乏育种标记物,开发有商业价值的玉米品系依然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实验证实用氨熏蒸含黄曲霉毒素B_1(AFTB_1)的稻谷可以有效地降解毒素,抑制和杀灭污染稻谷的霉菌。对未经熏蒸的稻谷表面及谷粒内部霉菌分析得知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白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等为其优势污染菌。其中黄曲霉占被分离霉菌总数的40—70%。了解氨对霉菌纯培养物的作用及对黄曲霉产毒能力的影响,可以为氨熏蒸降解AFTB_1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故进行了此项试验。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B1检测ELISA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曲霉毒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AFB1—BSA)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特异性抗体。以AFB1—STI为检测抗原,利用此抗体,进行间接竞争ELISA法试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抗原包被反应质量浓度为1.0μg/mL;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4℃过夜,一抗和酶标二抗IgG—HRP;最佳稀释度为1∶200000和1∶5000。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抗体检测黄曲霉毒素B1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特定仓内稻谷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以及稻谷的糙米、糠粉、精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粮仓内的各层和各点,稻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极不均匀,含量在0.8μg/kg~88.1μg/kg之间;稻谷籽粒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分布在糙米的皮层(糠粉),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选用抗黄曲霉产毒的花生品种(系)和高产毒品种(系), 采用强产毒菌株AF2202人工接种水分吸涨的花生种子, 培养7 d后,测定接种和未接种的花生种子中白藜芦醇及黄曲霉毒素含量,探讨白藜芦醇与花生种子黄曲霉产毒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黄曲霉产毒花生品种(系)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平均为37.3 µg kg–1,高产毒品种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13.3 µg kg–1,抗、感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吸胀处理后抗产毒花生品种(系)白藜芦醇含量提高2.0倍,感病品种(系)仅提高1.6倍,对不同品种(系)处理后的种子二次接种,令黄曲霉毒素含量下降37.6%~75.8%,但吸胀处理后抗产毒品种(系)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仍低于感病品种(系)。相关分析表明,花生白藜芦醇含量与黄曲霉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在离体培养基中添加浓度大于3.0 μg mL–1的白藜芦醇可导致黄曲霉菌产毒量大幅下降,说明白藜芦醇对黄曲霉产毒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十余年来,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已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这类毒物分子结构和衍生物种类极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_1(以下简称AFTB_1)毒性最强,它广泛的存在自然中.各类粮油及其加工品,由于多种原因,在收获、贮藏、  相似文献   

20.
把寄生曲霉的分生孢子接种到水分为17,20、25%三种水分的大麦上。3天或13天后,即用五种剂量:0、50、100、200和400千拉德的γ辐射处理,其结果表明:(1)水分从17%增加到25%,黄曲霉毒素浓度大量地增加,特别在剂量为0时,60天后为56980ppb;(2)由接种3天后照射,延迟到13天后照射,导致了黄曲霉毒素的积累。例如,水分25%的大麦,接种后3天照射,60天后黄曲霉毒素为74ppb,而13天后照射的为6203ppb;(3)照射后,储藏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