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以TLIF手术治疗,术中先行椎弓根钉内固定,通过椎弓根钉撑开间隙,切除患侧上下关节突和椎板,由健康组织进入复发椎间盘间隙,经椎间孔显露切除椎间盘组织并处理椎间隙,行软植骨后,45°植入PEEK材料融合器。结果手术平均时间90.2min,术中平均出血236.5mL。术后1例脑脊液漏,经俯卧位2d后愈合,无神经系统损伤、无大出血休克、无感染等并发症。全组病例JOA评分优良率为81.3%,术后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单节段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单间隙、特殊类型(巨大突出、脱出、钙化、极外侧型)LDH患者32例,在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微创切除腰椎间盘术(PTED)治疗后,根据患者自觉症状,于术前1d、出院时及术后末次随访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术中因椎间孔穿刺失败改为开放手术1例,余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TED),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失血10~20mL,平均住院时间5.3d,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患者出院后症状加重择期行半椎板切除、椎间隙植骨内固定术,1例患者3月后复发,择期行半椎板切除、椎间隙植骨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均1年以上,术前1d、出院时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是(7.75±0.21)、(3.83±0.21)、(2.65±0.24分),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分进行评价优良率93.75%(30/32)。结论:采用PTED手术切除突出椎间盘,以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受损范围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安全且可取得相当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41例椎间盘钙化、椎间隙狭窄、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明显不适,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及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发生,Macnab标准评分在90.24%以上,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腰椎间盘钙化、椎间隙变窄和巨大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防止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是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1例采用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L4/5节段22例,L5/S1节段14例,联合5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25例,合并腰椎滑脱8例。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ntebral disc height ratio)。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JOA评分、VAS、LL、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缓解症状,稳定融合,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下腰椎失稳,经椎弓根螺钉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56例患者,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优49例,良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4.5%。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弓根钉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椎骨融合率第1年为90%,第2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可使滑移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脊柱间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对2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行后路椎体间融合和上下关节突间植骨以及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结果:全部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神经损伤,26例经8~2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8.5%,术后8个月22例植骨已融合,融便率为84.6%。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度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前方减压、椎体间植骨、Z-形钛钢板内固定,术后卧床3周,3周后戴支架起床活动。结果随访平均12.5个月,术后CT或MR显示椎管内压迫去除,植骨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12.7°,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以上的改善。结论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减压彻底,固定牢固,不破坏后稳定结构,并能一期重建脊柱系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中应用。方法对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并随访。结果随访10~38个月,18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达90.0%;13例Ⅰ度滑脱基本复位,7例Ⅰ度滑脱4例基本复位,复位率达85.0%。结论后路减压并采用GSS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观察术后早期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方法 3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B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术后1 a均在头侧第一邻椎和第二邻椎行常规MRI扫描和T2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扫描,测量头侧两邻椎髓核相应的mapping扫描T2值,分析并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邻椎间盘T2值的差异;同时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神经功能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植骨Cage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两邻椎术后1 a的T2值均低于术前(P〈0.01),且第一邻椎术后1 a的T2值均低于第二邻椎(P〈0.01);A组术后1 a的第一邻椎T2值高于B组(P〈0.05),第二邻椎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a的JOA评分均大于术前(P〈0.01),A组术后1 a时JOA评分大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1 a的ODI评分均小于术前(P〈0.01),A组术后1 a时ODI评分小于B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术后1 a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早期相邻节段退变,但单侧的退变程度较双侧轻;同时单侧和双侧融合术均可有效地促进腰椎神经功能和腰椎功能恢复,但单侧也优于双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S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S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15例,同时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5)%。结果:随访15个月,15例均固定坚固,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15例植骨均融合,12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2例残留15%,1例残留2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2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SSE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5)%,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以及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在伤后6 h~10 d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本组全部病例术前、术后及随诊时均摄正侧位X片、CT或MR I扫描检查.结果经X片、CT检查,病椎高度恢复90%以上,伤前的后突畸形Cobb角平均为25.5°(11°~32°),术后纠正至平均4.4°(1°~7°).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验自制炭纤维增强壳聚糖骨折内固定棒材是否符合生物材料的热原要求.方法:采用家兔热原试验方法,对炭纤维增强壳聚糖复合棒材的24、48、72 h三种浸提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受试家兔体温升高均低于0.6℃;各组家兔体温升高总数在1.4℃以下.结论:炭纤维增强壳聚糖复合棒材不对生物体产生热原反应,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骨水泥充盈,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取钉时统计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角)、伤椎前缘与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对腰背痛症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塌陷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Cobb角、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取钉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并发症,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炭纤维增强壳聚糖内固定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自制炭纤维增强壳聚糖内固定棒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动物对该内固定棒进行刺激试验与致敏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并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国家标准对试验结果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体内外生物相容性试验显示该材料的兔皮肤、皮内刺激未见红斑、丘疹、结节现象发生;急性金身毒性试验为阴性反应;致敏试验动物未出现过敏反应;溶血率1.64%,符合医用材料溶血率不大于5%的要求.结论: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初步满足生物内固定装置的生物相容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肩锁关节全脱位用S形内锁针张力带内固定法与传统克氏针固定法的效果。方法 :根据肩锁关节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 ,本文设计了S形内锁克氏针结合张力带内固定系统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 2 6例 (S形针组 ) ,并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 2 2例作为对照组 (传统组 )。结果 :S形针组优 2 2例 ,良 4例 ,差 0例。传统组优 13例 ,良 5例 ,差 4例 (P <0 .0 5 )。结论 :S形内锁针张力带内固定 ,为肩锁关节脱位的复位固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量元素加复合释放系统对修复大鼠颌骨缺损的影响。方法 :72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左侧下颌骨体部造成全层骨缺损。缺损被脱骨基质 (DBM)或脱钙骨基质复合释放系统 (DBM± DS)充填。术后 ,微量元素行二组灌胃。术后 2、4、8周 ,通过组织学及 X线分析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双因素应用组 (微量元素液及释放系统联合应用 )其骨痂出现和骨形成早于两单因素组 ,且在三时段新骨形成较多。结论 :复合微量元素脱钙骨基质释放系统能促进颌骨缺损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燕翔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4):275-275,27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其中优18例,良12例,可2例,差l例,优良率为90.9%,有效率为97.0%。结论:术前确诊、术中定位准确、采用恰当的手术方法和精心施术,既是防止初次手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也是再次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占运动损伤的20%,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运动康复是运动员术后 重返赛场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其对ACL重建术后的骨隧道的扩大产生影响,导致运动员在韧带二次翻修时 需要植骨修复,并将病程延长至6个月以后,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对ACL重建术后的骨隧道扩大情 况及康复训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给ACL受伤运动员提供适度康复训练参考,使其尽早重返赛场,并 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We show that the plasma and magnetic fields in the inner region of Saturn's plasma disk rotate in synchronism with the time-variable modulation period of Saturn's kilometric radio emission. This relation suggests that the radio modulation has its origins in the inner region of the plasma disk, most likely from a centrifugally driven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an associated plasma outflow that slowly slips in phase relative to Saturn's internal rotation. The slippage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of the plasma disk to Saturn and by the drag force exerted by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Enceladus neutral gas toru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机-环境系统出发,综合分析了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功能系统分析技术,阐述了手扶拖拉机配套驱动式圆盘犁研究过程中有关技术方案,分析了工作偏角α,机组侧向力的平衡、前后圆盘耕深一致等关键技术.文中研究结果可供手扶拖拉机配套驱动式圆盘犁产品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