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研究3个施期(基肥和蘖肥、穗肥、粒肥)的氮肥用量、调节肥施用时间及穴距等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源库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和蘖肥用氮量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单位面积结实颖花数呈显著正相关;调节肥施用时间与单位面积结实颖花数呈负相关;穴距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单位面积结实颖花数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说明通过适当加大前期用氮量或协调前期用氮量与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的互作,可在适当范围内(即基、蘖肥用氮量达到140 kg/hm2,穗肥,粒肥用氮量为0 kg/hm2, 调节肥施用时期6.7叶,穴距12 cm)提高群体结实颖花数并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因素对产量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互作效应;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对产量作用显著,且前期施氮量和穗肥用氮量的互作对产量的作用仅次于前期施氮量对产量的单独作用;穴距对产量的作用不显著.适当增大前期施氮量可提高群体有效穗数,获得高产;也可以通过协调前、中期用氮量的关系对产量构成因素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胡法佳 《农技服务》2011,28(7):969-970
重点分析了不同施肥期氮肥用量配比对杂交中稻产量及结构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控制氮肥施用总量前提下,不同施肥期氮肥用量配比对水稻全生育期、株高及总茎蘖数影响不显著。提高分蘖期氮肥施用比重有延缓茎蘖高峰期、减缓茎蘖数日增量的趋势,分蘖氮肥施用比重与茎蘖日均增量呈反相关。适当提高拔节长穗期氮肥施用比重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结实率,但穗肥用量与千粒重有一定的负相关。氮肥施用偏迟可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这主要与后期氮营养过度导致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与积累减少有关。综合分析,黟县杂交中稻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3次施用,其中40%~50%作基肥,35%~30%作分蘖肥,25%~20%作穗肥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在水稻基蘖肥纯氮总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开展了基肥、分蘖肥不同用量的肥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基蘖肥会明显加深水稻叶色;在本试验条件下,基蘖肥中不同的纯氮用量分配比例,对高峰苗数和分蘖率的影响不大,但基蘖肥纯氮总用量作基肥施用较多时,秧苗素质明显较好,最终分蘖率、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实际产量等均较不施基肥只施分蘖肥的CK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行氮肥后移;(2)分蘖速率由群体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提高成穗率要从控制最高苗数和提高已有分蘖成活率两方而人手,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适当控制幼穗分化前生长速率和提高幼穗分化后生长速率,是提高群体成穗率的重要物质基础;(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主要由气候条件和植株群体指标决定,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最高茎蘖数、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呈负相关,为通过群体调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优质的实现途径,以龙粳20为供试材料,以氮、镁为变量,采取裂区设计,构建不同群体,研究群体茎蘖动态对水稻产量和食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配合低镁或高氮配合高镁时群体最高茎蘖较多;单独施用时以低镁处理收获穗数较多,镁与氮肥配合施用后,以公顷施硫酸镁225.0 kg.hm-2时收获穗数较多;施氮量与群体有效分蘖率呈典型的单峰曲线,施用镁肥对有效分蘖率无明显影响;有效分蘖率与产量呈典型的单峰曲线、与品质(食味值)无显著相关;群体最高茎蘖数、分蘖成穗率、有效茎数与产量和品质均呈显著单峰曲线,试验条件下公顷产量达到9 000 kg稻谷以上的水稻群体最高茎数平均为671.9个.m-2,变化幅度在594.4~759.1个.m-2之间;收获穗数为594.9个.m-2,在541.7~680.6个.m-2之间;有效分蘖率变化范围为75.0%~95.5%、平均为86.6%;分蘖穗比率平均为81.2%,变化范围为79.3%~83.7%。  相似文献   

8.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盛湘1号"为供试材料,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早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足够的分蘖肥能够通过促进植株分蘖数增多来提高早稻产量,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则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籽粒数来保证水稻的高产;提高分蘖肥比例和穗肥比例以及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均可以提高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但对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现出负相关;氮肥不同基追分施比例处理间各时期植株体内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稻吸收氮素养分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减少基蘖肥对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时,基肥不施氮、分蘖肥减半,小麦产量增加;基肥、拔节孕穗肥不减,分蘖肥减氮50%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与成穗率;基肥、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并增加了每穗粒数;基、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减少基蘖肥对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时,基肥不施氮、分蘖肥减半,小麦产量增加;基肥、拔节孕穗肥不减,分蘖肥减氮50%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与成穗率;基肥、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并增加了每穗粒数;基、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在其它肥量因子不变的前提下,以不同氮肥施用比例栽培的水稻空育131为材料,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叶片总氮含量、绿色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重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不同氮肥处理的反应不同,氮肥前重施用法(前中后期氮肥比例为7:2:1)对空育131的群体茎数动态、叶片氮含量、叶面积、光合势、有效分蘖及地上干物重均产生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穗粒数,而对结实率及粒重影响不大,说明在寒地条件下,水稻本田生长前期高氮条件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生产与积累,并最终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华中地区麦—稻轮作系统中小麦季不同施氮水平对后季直播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此系统中最佳的氮肥管理模式,为制定合理的氮肥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小麦季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105和210 kg/ha,分别记作WN0、WN105和WN210),副处理为后季水稻3个不同氮处理(施N 0、90和180 kg/ha,分别记作RN0、RN90和RN180),测定小麦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秸秆和籽粒氮含量。【结果】与其他施氮量相比,麦季施氮210 kg/ha对后季直播水稻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其中WN210RN90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较高,整体表现较好。在麦稻季均施氮的情况下,系统周年产量表现为WN210RN180>WN105RN180>WN210RN90>WN105RN90,前3个处理的系统周年产量均在13.50 kg/ha以上;结合小麦产量来看,WN210RN180和WN210RN90处理(3.55 t/ha)高于WN105RN180处理(2.79 t/ha)。【结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季应充分考虑前季小麦的氮肥后效,适当降低后季直播水稻的施氮量。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麦季210 kg/ha和稻季90 kg/ha的施氮组合(WN210RN90)为华中地区小麦—直播水稻轮作系统的最佳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氮肥运筹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辽星1号和辽优5218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星1号以处理2(4∶3∶2∶1)的产量为最高,达到771.5 kg/667m2,比处理3(3∶5∶2)增产16.7%,辽优5218以处理3(3∶5∶2)的产量为最高,达到851.3 kg/667m2。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同时,粒肥的施用能够促进水稻的灌浆,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胡润  王允青  唐杉  叶北朝  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97-22398
[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750kg/hm^2。和沼液15000ks/hm^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和穗粒数。氮肥运筹方式中均以氮肥运筹基蘖穗为5:3:2的比例最高。[结论]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大,施用稻草处理产量较沼液处理要高;氮肥的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也有影响,具体运筹方式与单施无机肥相似。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三因素的随机区组分析 ,得出组合、密度、不同茎蘖苗、组合×不同茎蘖苗、密度×不同茎蘖苗、组合×密度×不同茎蘖苗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不同茎蘖苗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组合以协优 5 7的产量较高 ,密度和秧苗素质以 2 2 .5万穴 /hm2 和 3个茎蘖苗的产量较高 ;组合×不同茎蘖苗以汕优 6 3在茎蘖苗为 3个时产量较高 ,而协优 5 7因其成穗率高 ,穗子大 ,在不同的茎蘖苗下均能获得较高产量 ,说明其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冈优527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5﹕3﹕2(穗肥于倒4叶龄期施入)、3﹕3﹕4(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2﹕2﹕6(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分别记为N1、N2、N3、N4),并设置不施氮处理,记为N0,分析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AI)、抽穗期粒叶比、剑叶净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分解分析表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处理、W2处理对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且氮肥运筹效应大小表现为:N3>N2>N1,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至N4处理水平、W3处理均会加重灌水处理的负效应;而水氮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W2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能促进氮肥肥效,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且W2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与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为3﹕3﹕4氮肥运筹模式(N3处理)相配套,其水氮交互正效应不同程度的高于其他处理,能及时对群体分蘖数进行调控,提高成穗率,保证抽穗期水稻适宜的LAI及粒叶比,适当降低了上3叶叶倾角,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及保持了群体透光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及结实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增加,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而其他各水氮处理出现交互优势减弱,甚至出现负效应,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尤其W3处理和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为负值,且氮肥后移比例过重会导致负效应加重;本试验旱作模式下,结合产量表现,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以缓解水氮互作下的负效应,而淹灌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相关分析表明,水氮互作下各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589*-0.978**),尤其以抽穗后群体干物质增加量、齐穗至齐穗后20 d群体透光率的减少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3为最优的水氮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优化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体系,提高稻谷产量,W1模式与N3氮肥运筹为宜,而W3模式下可适当减少氮肥的后移量以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叶龄期一次性施入)为5﹕3﹕2的氮肥运筹模式(N2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产量与碾米品质协调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寒地水稻产量与碾米品质的关系,探讨了品种生育期、施氮技术和密度等因素对寒地水稻碾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水稻的碾米品质与产量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影响,因而可以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上实现协调统一:在同一地区,水稻的碾米品质会因品种的生育期加长而明显下降,在整精米水平上表现尤其明显;株距的增大会导致碾米品质的降低;适当增加施氮量,可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碾米品质,但在氮肥分配上应适当偏向前期。选择早熟品种,采用合理而不过稀的密度配置,结合前重、中轻、后补的施肥技术。是实现寒地水稻高产前提下提高碾米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小麦精量播种条件下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本试验条件下 ,施纯氮量小于 30 0kg/hm2 时 ,氮肥对小麦株高、1~ 5节间长度、上部叶片长度、分蘖、穗数、粒数、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对粒重效应不明显 ;施纯氮量大于 30 0kg/hm2 时 ,氮肥对株高、1~ 5节间长度、穗数、粒数的效应不明显 ,对倒 3、4、5叶片长度仍有一定的正效应 ,对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负效应。适当扩大中后期施肥比例 ,对株高、后期叶片、粒数、粒重和成穗率有正效应 ,对前期叶片、分蘖和穗数有一定负效应 ;扩大前期施肥比例 ,对前期叶片、分蘖、穗数有正效应 ,对株高的效应不明显 ,对成穗率、粒数、粒重有负效应。最佳产量结构和最高产量时的施纯氮量为 2 5 4.0kg/hm2 ,分配方式为基肥∶苗肥∶腊肥∶拔节孕穗肥∶粒肥等于 3∶2∶0∶3∶2或 4∶2∶0∶2 .5∶1.5。  相似文献   

19.
氮肥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5个施肥水平下,探讨了6个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稻谷产量以及米质的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升高。不同施肥水平下,对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75、150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下降。因此,降低施肥量可以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不同品种在不同的氮肥水平下表现也不相同:协优57在75kg/hm2施肥水平下的农学利用率最高,达14.6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高的品种也需在适宜的施肥水平下才能体现。试验表明:不同的产量目标下,宜选择不同的品种。而无论在何产量目标下,以选择协优9019风险最小,因为它的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较高。多产稻和汕优63是较耐低肥的品种。从改善米质来讲,150kg/hm2的施氮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冬水田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与施氮处理,研究了超稀栽增产的作用时期、影响因素与施氮方法。结果表明,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是栽秧后第5周以前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大穗而增产,最高苗期是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水稻生长中期群体光照条件是影响成穗率和穗部性状的主导因素,该期增施氮肥只有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才有效果;在超稀栽培的较小群体下,于最高苗期施氮肥具有降低苗峰、壮苗大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而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