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凝  王楚茜  赵军  孙可  范野 《农业工程》2021,11(7):52-56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不断增多,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辽宁省阜新市主要农业灾害天气包括冰雹、暴雨、大风、干旱、霜冻和寒潮等,利用2000—2019年阜新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各种灾害天气发生特点、分布情况进行总结,阐述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提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为更好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艳丽 《南方农机》2019,(13):247-247,257
霜冻是农业生产中作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多发生与每年的秋、春、冬三个季节。而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每当天气变冷霜冻的出现时常伴随一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农作物生长非常不利,甚至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鉴于此,文章以春霜冻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并分析春霜冻变化规律,希望为霜冻灾害防御政策的规划和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霜冻对果树的危害较大,预防晚霜冻是保障果园丰产丰收的重要一环。介绍了春季果树霜冻防控管理技术,供果农借鉴。  相似文献   

4.
玉米机制钵育苗移栽增产技术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山区农业县.农业生产常受"倒春寒、晚霜冻和八月低温"侵袭,历来以玉米为主产,而亩产只有300干克左右。近年来.由于推广了营养袋育苗移栽技术,玉米亩产比传统直播种植有较大幅度提局。1.营养袋育苗移栽的...  相似文献   

5.
红心火龙果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保健功效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南部一带。因不耐霜冻,在浙北地区必须要种植在冬季能保温加温的设施大棚内。火龙果设施栽培技术的缺乏影响了江浙沪一带果农的发展兴趣,要使红心火龙果在浙北地区能够安全过冬并达到早产丰产,必须要进行适合当地的栽培技术的探索,形成模式化栽培。提出适合浙北火龙果早结丰产的栽培技术,有利于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红心火龙果生产的高效潜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生态环境,干旱、大风、扬沙、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业上掠夺性生产,致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不断板结,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为此,国家农业部大力提倡推广和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它是用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地表,  相似文献   

7.
茶树在轻度霜冻情况下,不一定会形成霜害,只有当霜冻发生,茶树所承受的低温超过其所处生育期的抗寒极值时,才会发生霜冻害。茶园用机械防除霜害,比传统烟熏、覆盖、喷水等农业措施省工、省时、自动化程度高,是一次性投人多年收效的物理防霜措施,除霜效果已在近年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证实,特别是2013年,在防除连续5次霜冻的过程中,为茶农增收、茶园增效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一维多层水热耦合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在2015年商丘田间实验基础上,模拟冬小麦拔节后晚霜冻敏感期幼穗层气温,并结合拔节后天数对晚霜冻害的发生及其程度进行监测,以研究SHAW模型在冬小麦晚霜冻害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准确模拟晚霜冻敏感期幼穗层20~60 cm高度垂直方向上的每小时气温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绝对误差低于1℃的占44.7%,低于2℃的占72.5%,且夜晚的模拟效果优于白天,相较于气象站日最低气温,SHAW模型模拟的幼穗层日最低气温和低温持续时间更能反映实际冻害发生时的低温环境。由于农田小气候的影响,气象站、农田上方2 m高度和幼穗层气温具有较大差异性,当SHAW模型所需的农田上方2 m高度气象数据缺乏时,将气象站数据转换为农田2 m高度气象数据代入模型的模拟方法优于直接将气象站气象数据代入模型的模拟方法,前者模拟的幼穗层日最低气温与实测值更为接近,所确定的晚霜冻等级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因此,利用SHAW模型对冬小麦晚霜冻害进行监测是可行且适用的,相较于传统的气象站日最低气温监测指标,可提高监测晚霜冻害发生情况和冻害程度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对其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稻油轮作系统农业机械化生产工程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提出以机械装备为基础,以技术路线为核心,以效率为目标的技术模式主线条,同时考虑投入要素和环境要素,建立工程模式结构框架。其次,将机械化作业程度和装备类型特征作为模式分类依据,总结6种主要的模式类型和典型的技术路线。并以湖北省为例,将地形条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作为模式空间分布的依据,选取地形坡度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两项指标,提出确定模式空间适宜性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四川是农业大省,2016年耕地面积398.99万hm~2,占辖区总面积的8.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5位,食用菌及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5、6位,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川地理环境独特,夏季降水集中,历年来汛期频发的洪涝灾害给四川的农业,特别是大春生产造成了较重的损失,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7年四川汛期洪涝灾害发生分布及对农业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对2018年汛期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先进的温室设施及配套作业装备,可以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摆脱自然条件(如高温、暴雨、低温、霜冻、风雪等)的制约与侵袭,实现全天候、反季节和周年生产,从而获得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产品。同时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与调查,将温室生产智能化控制与作业装备新技术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受土地流转、品种布局、种植方式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镇江市水稻收获期越来越晚,小麦晚播、成熟期推迟,如此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稻麦全年高产,影响了粮食生产安全,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此,镇江市农业委员会农业处针对"双晚"现象开展调研分析,力求找出问题之症结,尝试探讨并建立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以期逐步扭转"双晚"局面。  相似文献   

13.
杨文华 《农业工程》2018,8(2):77-80
针对当前农业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加强对区域农业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危险区域划分,进而提出相关的农业防治措施,是解决当前农业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结合上述的需求,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法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以陕西关中农业洪涝灾害为例,以GIS为基础对陕西关中洪涝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划分,进而直观地呈现关中地区农业灾害的严重程度。通过计算与历史数据的比对发现关中洪涝灾害发生风险分布与历史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农业灾害风险的预防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扬中市近年来农业生产上出现的因稻麦双晚而影响周年高产的问题,分析了不利于稻麦双高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改进措施,以促进全年稻麦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四位一体”模式中,结合现代分布式能源系统,提出禽畜养殖-沼气生产-能源供给-温室大棚-农业种植的“五位一体”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根据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分布和地理环境,提出采用生物能源对系统内部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该模式中,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温室大棚和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改变农业只能产出农产品的格局,形成工农商联合的新模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加农村清洁优质能源供应量并转化为收益。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网络计算机对农业生产和管理进行赋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便于决策,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密云区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密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议,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探讨,对密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探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河南省作为我国中原地区粮食大省,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河南省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为研究目标,探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对于稳定农业发展,动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畜牧机械生产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按地区、省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畜牧机械生产企业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当地农民收入的关系。建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调整农机结构,推进都市农机化,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温棚土壤湿度自动控制节水喷灌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资源缺乏而农业用水量增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节水灌溉是促进和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土壤水分运动的原理和作物灌水与土壤水分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温棚土壤湿度自动控制节水喷灌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该系统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特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解决镇江市农业生产"稻麦"双晚问题,对该市稻麦周年高产要求下小麦高产的途径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扬中市(新坝镇)、句容市(白兔镇,边城镇)、丹徒区(宝堰镇)等地区典型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座谈调查,结合对历史气象资料和不同播栽期试验及往年苗情记录数据的研究分析,形成了提高该市小麦产量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