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控关键技术示范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的重大灾害,常导致花腐和叶斑、流脓枝枯、死树毁园,经济损失巨大。为科学、安全、高效防控该病害,基于前期研究,集成创新了一套猕猴桃"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即"花前、花后"喷雾防花腐、叶斑,"采果后、落叶前"药液喷淋或涂刷枝干防枝干溃疡,并从2016-2019年连续4 a在眉县、周至及杨凌3县区13个示范点进行了技术示范,累计示范面积926 hm~2。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对溃疡病均防控效果良好,4 a间示范园平均病株率为3.61%,主干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与常规对照园比较,示范园的平均防效达75%以上,果园病死株率及产量损失显著降低,估算保产2 388 kg·hm~(-2),总经济损失降低884.5万元。该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有效遏制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保障了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一、防控重点时期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后,在发病部位流出菌脓,枝干溃疡,严重时甚至导致死树。采果后、落叶期、冬剪后至萌芽前、萌芽后至开花前、花后五个时期,是该病害防控的重点时期。二、不同时期的防控方法1.采果后。全树普喷1次1.5%噻霉酮水乳剂500~8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防止病原菌从果柄、叶脉等部位侵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四川猕猴桃产区制定科学、合理、综合防控溃疡病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以‘红阳’猕猴桃溃疡病高发园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避雨栽培、复配化学药剂、不同时期冬剪及剪口保护方式、土施生物菌剂等田间措施在溃疡病上的防控效果。【结果】①避雨栽培可显著降低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病情指数,并随盖棚年份增加,防控效果更明显,盖棚后第3年棚内溃疡病发生率为0,但避雨栽培需做好肥水精准管理。②复配化学药剂试验中,分别于采果前20 d,采果后7~10 d以及萌芽期(2月)喷施2%春雷霉素300倍+43%戊唑醇1000倍+56%丙森醚菌酯600倍+45%咪酰胺1500倍3次或80%全螯合态代森锰锌800倍+0.15%四霉素1200倍+50%嘧菌环胺800倍3次的病情指数为4.67和5.67,均极显著低于CK(病情指数为17.00)。③适当提早冬季修剪时期并对剪锯口喷0.15%四霉素、2%春雷霉素或全树涂抹勃生肥对溃疡病防控效果均不理想。④采果后15 d和萌芽期,将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芽孢杆菌悬浮液和中药复配剂混合土施,对溃疡病防控效果也不理想。【结论】避雨栽培以及两种复配化学药剂均可显著降低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病情指数,避雨栽培有望成为四川盆地猕猴桃产区溃疡病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筛选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有效药剂,为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划线法分离纯化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用于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抑菌圈法测定1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2014年选用11种杀菌剂分别采用枝干病斑直接涂抹50倍药液和纵刻枝干病斑后涂抹50倍药液及叶面喷施药剂商品推荐用量的方法进行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防效试验;2015年选用10种药剂进行枝干病斑直接涂抹10倍药液及辛菌胺等4种原药涂抹进行猕猴桃溃疡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0.15%四霉素AS、1.8%辛菌胺醋酸盐AS、3%中生菌素WP、20%叶枯唑WP和80%乙蒜素EC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7.3114、8598.8929、19486.8899、20482.1833和42113.8064 mg/L.枝干直接涂抹50倍80%波尔多液WP和20%叶枯唑WP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达70.6%和64.1%;纵刻病斑涂药防效仅为47.6%和8.6%;枝干直接涂抹10倍液80%乙蒜素EC、0.15%四霉素AS、80%波尔多液WP及20%叶枯唑WP的防效分别为79.3%、60.0%、50.1%和41.3%;叶面分别喷施80%乙蒜素EC 1000倍、0.5%香菇多糖AS 1000倍、0.15%四霉素AS 600倍、1.8%辛菌胺醋酸盐AS 500倍及46%氢氧化铜WG 500倍液,对猕猴桃叶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80.0%以上.[结论]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猕猴桃溃疡病时先使用波尔多液冬季清园;1月下旬~3月上旬可选用10~50倍乙蒜素、四霉素和波尔多液涂抹枝干病斑;3月中下旬开始喷施乙蒜素、香菇多糖、四霉素、辛菌胺醋酸盐或氢氧化铜等药剂防治叶片病害,也可选择叶枯唑、松脂酸铜等药剂替代使用,间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分离自黄瓜叶片的内生淡紫灰链霉菌gCLA4菌株(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其抗菌活性物质,通过室内离体枝条接种及田间喷淋树干的方法评价其预防效果;借助“生物活性追踪”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凝胶柱层析、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手段对gCLA4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室内离体枝条和田间树干喷施结果表明,gCLA4菌株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为83.43%和71.07%,明显优于市场对照生防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168 WP和枯草芽孢杆菌WP。室内分析鉴定显示其主要抑菌成分为链丝菌素F。皿内抑菌结果表明,链丝菌素F与商品中生菌素原药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mm和22 mm,大于gCLA4发酵滤液的抑菌圈直径16 mm。综上可见: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效果显著,其活性成分链丝菌素F,具有溃疡病绿色防控生物药剂开发应用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筛选拮抗猕猴桃溃疡病内生放线菌,为猕猴桃溃疡病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筛选猕猴桃内生放线菌,在使用管碟法进行抗生素效价测量的同时,对其中发酵液的部分内容进行测定,重点进行抑菌活性测定,以此筛选高抗性菌株。采用喷雾法和涂抹法两种方法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从采集的猕猴桃植株的枝条和叶片等组织中,分离得到37株内生放线菌,对其进行培养、分离和纯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拮抗实验、WN34菌株发酵液活性粗提物制备和大田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喷雾法,WN34菌株发酵液粗提活性物在喷药28 d后,防效达到66.0%。采用涂抹法,WN34菌株发酵液粗提活性物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效果为78.2%。【结论】WN34菌株发酵液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猕猴桃溃疡病生物防治药剂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猕猴桃溃疡病是威胁猕猴桃产业的最严重的病害,是引发猕猴桃溃疡病的重要条件之一,防治猕猴桃溃疡病,应当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综合防治切实防控病害,降低发病率,才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讨猕猴桃溃疡病发病原因以及绿色防控技术,旨在进一步提高猕猴桃的生产种植效益,为广大种植农户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长的细菌性病害,隐蔽性很强。树体感病后,遇到低温冻害、风雨天气,加之现阶段还没有可以彻底治疗的药物,就会造成病害流行,甚至毁园。本文对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进行探讨,提出绿色防控措施,促进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猕猴桃溃疡病是严重危害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细菌性病害,由于致病菌潜伏期不表现病症,常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实现猕猴桃溃疡病田间无症带菌状态的早期诊断,本研究对田间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优化,并采集田间无症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猕猴桃溃疡病病健交界处组织用金氏B培养液浸泡8 h可获得质量较高的PCR模板;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φ=10%的甘油能显著增强扩增效果;当检测无症带菌样本时,浸提液中加入Na2SO3,26 ℃浸泡8 h有利于降低PCR反应中抑制物的干扰;进一步优化PCR反应中模板DNA的添加量;无症样本检测结果表明,在猕猴桃孕蕾至开花期的新生枝条中溃疡病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可达91.8%。本试验优化后的PCR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有助于及早发现无症带菌的猕猴桃溃疡病病株,对尽早有针对性实施田间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溃疡病严重危害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该文对贵州六盘水猕猴桃溃疡病的诱发病害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绿色防控技术建议,以期在猕猴桃生产中能给广大种植农户提供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别调查了不采取防治措施田块和采取一定防治措施田块的发病率,详细讨论了在新的栽培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本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关键时期为秧田期。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治虫防病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药剂防治灰飞虱,选用抗耐病品种,并通过一定的农业生产措施,达到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保护地蔬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方法]在2003~2006年研究菌核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基础上,探讨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结果]蔬菜菌核病病菌多为核盘菌,在土壤中以菌核的形式越冬,形成第2年的侵染源。幼嫩果实较老熟果实容易发病。温度20℃左右,大棚相对湿度在85%以上,有利于病菌发育,发病较重。蔬菜栽植密度过大和病田连作地菌核病发病较重。生态防治菌核病的措施包括深翻灌水、覆膜栽培、种子处理(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清洁田园、高温闷棚,均能控制病害的发生。1 000~1 500倍液的50%腐霉利、50%异菌脲、50%乙烯菌核利等可湿性粉剂对保护地蔬菜菌核病的防效较高。植株生长后期,仍要重点防治根茎部。[结论]该研究明确了菌核病病原菌的侵染循环途径,制定了以生态措施为主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烟草生长及耕层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大田栽培,研究了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对烟草生长及耕层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处理明显提高了烟草产量和中上等烟比例,其中产量和上等烟比例分别较对照提高12.3%和14.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微生物土壤改良剂能明显改善旺长期土壤耕层的物理性状和生态环境,土壤相对含水量及土壤温度明显增加,0~20 cm耕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微生物土壤改良剂明显改善烟株各生长阶段的生物学性状,其处理烟株的株高、茎粗及节距在旺长期和圆顶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叶间距分布更趋合理,抗倒伏性增强。第12、13、14和15位叶片的长、宽及面积在团棵期、旺长期和圆顶期均表现为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处理烟株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处理烟株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其中发病指数较对照降低19.3%。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安全植物免疫剂,对 JM-1号原液、JM-1号稀释十倍、粉巧、 清水四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粉巧化学药剂处理的防效较高,JM-1号稀释十倍植物免疫剂处理防效较差。未发病植株JM-1号植物免疫剂病指防效分别为18.54%和21.51% ;未发病植株JM-1号稀释十倍植物免疫剂病指防效分别为 5.34%和7.49%;未发病植株粉巧化学药剂病指防效分别为79.98%和70.51% ;发病植株JM-1号植物免疫剂病指防效分别为18.78%、19.37% 和21.36%。发病植株JM-1号稀释十倍植物免疫剂病指防效分别为24.38%、17.86%和12.65%。发病植株粉巧化学药剂病指防效分别为77.56%、78.36%和78.84%。  相似文献   

15.
甜瓜霜霉病对喀什地区中晚熟甜瓜生产威胁极大,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可造成重大危害,严重发病田块可能绝收。对7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2.2%普力克水剂、80%大生可湿性粉剂和72%霜疫必克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这种病害,从发病初期开始每星期喷药一次可使病叶减少65%以上、病指减小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樟树黄化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秀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040-2041
樟树黄化病是安庆市樟树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和绿化效果。对安庆市区樟树黄化病的症状、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的调查结果表明:樟树黄化病主要是由于缺铁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嫩梢黄化、整株黄化、梢头枯死和全株枯死。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质地太差,受建筑垃圾污染严重,导致土壤碱化,影响铁离子的有效吸收。街道两旁樟树的黄化率高,为39%,其中又以幼树黄化重,黄化率为54%。提出了土壤改良或改土为主,药液治疗为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滁州地区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方法]进行田间调研及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滁州地区水稻旱青立病的原因,并总结常用的防治措施。[结果]滁州地区水稻旱青立病表现为单株发病、单丛发病、丛间夹杂发病,籽粒发病时,病穗中也有零星结实正常的稻粒。主要致病因素为富砷或缺素,属生理性病害,也不排除其他致病因素的影响。在防治措施上应重施有机肥、轮作,白土田多注意病情变化、干干湿湿多烤田、注意微肥施用时期、分蘖末期和花粉形成期调整避开高温、改善水浆管理等。[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稻旱青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烟粉虱在"一品红"上的消长,为烟粉虱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一品红"不同生育生长期内烟粉虱的数量,研究其消长;比较不同处理在不同时期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优化综合防治措施。[结果]"一品红"全生育期有2个危害高峰;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一品红"的白茎病从2005年的30%下降到2006年的1.5%,2007年无发病植株。[结论]综合防治措施对烟粉虱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防治水稻稻飞虱和小麦蚜虫的药剂,采用共毒系数法确定吡蚜酮磺酸盐和呋虫胺的最佳配比,筛选助剂体系获得25%吡蚜酮磺酸盐·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OD)最优配方,并考察制剂对水稻稻飞虱及小麦蚜虫的田间药效。最优配方为:吡蚜酮磺酸盐12.5%、呋虫胺12.5%、农乳601#8%、T-809%、SP SC-3 5%、改性土4%,油酸甲酯补足至100%。田间药效试验显示,25%吡蚜酮磺酸盐·呋虫胺OD对稻飞虱及小麦蚜虫的速效性、防效均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磺酸盐·呋虫胺OD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可分散油悬浮剂的要求,对水稻稻飞虱及小麦蚜虫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不同化控剂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降低藜麦倒伏率的有效农艺措施。本研究对比5种不同化控剂(多效唑、金得乐、矮壮素、缩节胺和乙烯利)和打顶措施对藜麦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正常田间栽培的藜麦对照(CK)相比,喷施多效唑和矮壮素能够有效降低植株株高,提高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2)喷施矮壮素和打顶措施能增加藜麦单株叶面积,分别较CK高18.2%和9.7%,缩节胺处理抑制植株叶面积的增长,较CK处理降低12.1%。化控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矮壮素效果最佳;3)打顶能显著促进一级分枝数的增加,但侧枝折断率较高,喷施矮壮素显著降低一级分枝数和侧枝折断率;喷施化控剂能促进植株茎秆增粗,且金得乐和缩节胺处理茎秆增粗效果优于其他处理;4)化控处理显著增加单株籽粒重和产量,以矮壮素处理下产量最高,较对照高114.7%;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打顶措施能显著提高藜麦千粒重。因此,喷施矮壮素能够显著控制株高,降低侧枝折断率,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可作为藜麦高产栽培适宜的化控抗倒伏措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