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及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等不同功能植物以不同比例进行间作,在田间系统监测基础上,研究基于有害生物推拉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苜蓿蓟马生态调控技术。结果表明,苜蓿刈割前,苜蓿草田内蓟马及天敌小花蝽Orius similis的数量均显著高于对应间作的功能植物区;刈割1周后,与百脉根、红豆草、白三叶和除虫菊间作的苜蓿草田内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的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数量显著上升,其中,百脉根、红豆草及白三叶3种功能植物区内小花蝽种群密度分别由刈割前的3.67头/10复网、3.00头/10复网、3.67头/10复网增加到了刈割1周后的11.50头/10复网、29.17头/10复网、15.00头/10复网,分别是刈割前的3.13倍、9.73倍和4.09倍,苜蓿草田内蓟马种群密度显著下降,对应不同功能植物区内蓟马种群密度不同,在红豆草和白三叶功能植物区...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和黄蓟马在冬季蚕豆植株上的发生情况及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的室内捕食控害能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盘拍法调查了蚕豆植株上黄蓟马及其天敌南方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实验室内用捕食功能反应法研究了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对黄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及其自身密度对捕食黄蓟马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黄蓟马在3月初达种群密度最大值18.2头/株,南方小花蝽种群高峰晚于黄蓟马19 d出现,在3月中旬达到最高峰3.4头/株;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的捕食效应受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影响,捕食效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功能反应模型,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Na=0.5655N/(1+0.0193N)和Na=1.1864N/(1+0.0346N);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3头/d和34.3头/d;当猎物密度不变时,南方小花蝽成虫对黄蓟马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平均捕食量随南方小花蝽密度升高而下降,其干扰反应方程为E=0.3009P-0.4290。南方小花蝽种群在野外蚕豆上种群对黄蓟马种群有跟随现象,其种群随着黄蓟马的增加而增长,在2―3月,蚕豆进入花期时黄蓟马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可作为黄蓟马生物防治实践中重要的天敌资源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蓟马类害虫的控制效果,通过3年田间试验系统调查花生单作、玉米单作和花生-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下蓟马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的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及不同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和蓟马的益害比。结果显示,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高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82.94%以上的东亚小花蝽来源于玉米斑块;与2种单作种植模式相比,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未显著减少蓟马的种群密度;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与蓟马种群密度呈显著线性关系;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与蓟马的益害比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单作种植模式。表明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在局域农田小范围空间尺度下能显著提高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但并不能显著减少蓟马类害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相似文献   

5.
载体植物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应用价值。蚕豆蚜Aphis fabae偏好豆科植物,对茶树安全,且作为猎物可满足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因此本研究以蚕豆蚜作为替代猎物、蚕豆Vicia faba作为载体植物及南方小花蝽作为天敌昆虫构建“南方小花蝽-蚕豆-蚕豆蚜”载体植物系统来防治茶叶害虫。为探究该载体系统是否可有效控制茶叶害虫,本研究事先在室内比较了该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茶蚜Toxoptera aurnantii的防治效果;之后在田间调查中发现茶树上主要有茶蚜、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及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共3种害虫混合发生,且它们均可被南方小花蝽捕食,因此在田间试验中本研究同时评价了载体植物系统及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这3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在室内试验中,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相比,在前3次调查中茶蚜种群数量显著降低,且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其中载体植物系统对茶蚜的控制效果最高可达92.16%,而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茶蚜的防治效果仅为72.25%,表明该载体植物系统有应用于田间防治茶叶害虫的潜力。在田间试验中,载体植物的布局(条状、块状及点状)对载体植物系统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影响;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均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最高防效均在90%左右,但对茶蚜及茶棍蓟马则无明显的控制作用,表明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均可用于茶叶害虫的防治,但在应用时需考虑到多种害虫同时发生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捕食性天敌—小花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花蝽Orius minutus L.是棉田强大的天敌种群之一,捕食范围广泛,发生时间长,是一种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对小花蝽的生物学特性、室内繁殖、发生规律及与主要害虫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一、生物学特性 1.分布范围与数量小花蝽在棉花、玉米、高粱、黄豆、多种蔬菜作物、绿肥,以及其它一些蜜源植物和杂草上均有分布。在早春,杂草上以开花和有蚜虫危害的幼嫩香蒿上最多,据4月中旬调查,百株虫量可达100头以上;夏熟作物以蚕豆田里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 (Poppius)作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被广泛用于多种温室害虫的防控。由于该天敌具有在植物组织内产卵的特殊习性,其卵的发育离不开植物,导致筛选适宜的产卵基质植物一直是其规模繁育的重要基础。豆科植物不仅可以作为绿肥和保护型生物防治的功能植物,而且还可以作为东亚小花蝽的适宜产卵基质。因此,本研究以产卵量、产卵持续时间、卵孵化时间、卵孵化率及净生殖力等为指标,在实验室内评价了豇豆、菜豆、大豆、豌豆、绿豆和花生6种豆科植物作为东亚小花蝽产卵基质的适合度。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在绿豆上的总产卵量和净生殖力最高,分别为72.0粒和59.5头,显著高于菜豆、大豆和花生;卵孵化率最高的是花生,为86.79%,但与绿豆并无显著差异;东亚小花蝽在6种植物上的产卵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在绿豆上卵的孵化时间最短,显著低于菜豆和花生。东亚小花蝽在绿豆上的产卵位置也优于其他植物,所以综合考虑绿豆为所试6种植物中东亚小花蝽的最适产卵基质植物。  相似文献   

8.
一种适于繁殖东亚小花蝽的产卵植物——寿星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比较了3种植物组织(寿星花嫩茎、黄豆芽和燕子掌叶片)作为东亚小花蝽产卵植物的适合性。东亚小花蝽对这3种产卵植物无明显的选择性,在单雌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期和雌成虫命等指标上也明显差异。以米蛾卵和桃蚜为饲料,东亚小花蝽单雌产卵量平均为42.1粒、产卵前期3.3d、产卵期9.7d、雌成虫寿命15.0d。产于寿星花嫩茎上的小花蝽卵孵化率高,在4-6℃条件下冷藏13d不影响孵化率。较之黄豆芽及燕了掌叶片,寿星花嫩茎具有能满足若虫发育期间对植物的需求和植件易于栽种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小花蝽产卵植物。  相似文献   

9.
营养和生态因子对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果园中几种植物及其上的蚜虫、温度和光周期对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东亚小花蝽捕食多种植物上的蚜虫,同时也从这些植物的花粉、花蜜及汁液中汲取营养。其中夏至草最有利于该虫的生长发育。在20~2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发育历期缩短。长光周期能明显缩短东亚小花蝽的发育历期。在同一光周期中,该虫雄性个体的发育速率略快于雌性,尤其以接近13小时光照处理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苹果园混合覆盖植物对害螨和东亚小花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苹果园种植紫花苜蓿,为捕食性天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补充猎物,使苹果园天敌数量增加,叶螨种群下降。夏至草是苹果园杂草的优势种,该杂草可提供天敌生存所需的花粉、花蜜和猎物,使东亚小花蝽发生时间提早,发育速度加快。在6月中旬前,东亚小花蝽可在夏至草上完成2代,在紫花苜蓿上完成1代。夏至草与紫花苜蓿的比例变化影响苹果园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当混合植被中夏至草的覆盖度大于25%时,对覆盖植物和苹果树冠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为有利。夏至草与紫花苜蓿混合(1∶4),比单一紫花苜蓿上天敌的数量增加2~3倍,苹果树冠天敌数量增加70%,苹果叶螨种群数量降低30%  相似文献   

11.
豆蚜Aphis craccivo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是为害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是重要捕食性食蚜天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对豆科作物上3种蚜虫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不同龄期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捕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5龄若虫,雌成虫,低龄若虫。对豆蚜的捕食量均大于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对豌豆蚜的捕食量最小,雌成虫对以上3种蚜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豆蚜63.69头/d、豌豆蚜36.23头/d和豌豆修尾蚜49.26头/d。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寻找效应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小花蝽龄期的增加而升高,相同龄期的南方小花蝽对3种蚜虫的寻找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豌豆修尾蚜,豆蚜,豌豆蚜。南方小花蝽对猎物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干扰,当猎物密度不变时,随着小花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小花蝽平均捕食量下降,其干扰反应符合HasseⅡ模型方程。南方小花蝽对豆蚜、豌豆蚜和豌豆修尾蚜的喜好性指数分别为0.186、-0.245、0.027,对豆蚜和豌豆修尾蚜表现出正喜好性,且对豆蚜的喜好性强于豌豆修尾蚜,但对豌豆蚜表现出负喜好性。综上所述,南方小花蝽对豆科作物上的3种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2.
 杨梅衰弱病在杨梅主产区发生严重,但其成因尚未明确。为明确根际土壤真菌与衰弱病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来自仙居、临海和兰溪3个不同地区的健康植株和衰弱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种与连作障碍相关的土壤真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根际真菌群体的含量比较丰富;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p.)和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正相关关系;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建立了杨梅根际土壤真菌的快速检测体系,明确了健康株和衰弱株根际真菌菌群的差异,为杨梅衰弱病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野外原位测定混生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人工杨树(Populus spp.)的光合特性,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种天然和人工植物干旱时期与降水后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生理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其对干旱和降水的适应特性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 干旱时期,两种混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大幅下降,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且峰值提前,降水后小叶锦鸡儿“午休”现象消失;② [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小叶锦鸡儿和人工杨树Pn的主要生理和环境因子,干旱时期,小叶锦鸡儿光合特性主要受气孔调节作用的影响,降水后主要受环境因子(PAR)的影响;人工杨树不论在干旱时期还是降水后,其光合生理特性都相对较为稳定,且主要受PAR的影响;③ 小叶锦鸡儿通过保持较低的气孔开放程度,维持较低的Tr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以适应干旱环境,人工杨树则通过较高的Pn、Tr和较低的WUE避免干旱胁迫的影响;降水后,小叶锦鸡儿光合特性的变化较人工杨树显著,对降水的响应更加强烈。混生群落中,小叶锦鸡儿和人工杨树对干旱和降水的适应机制明显不同,小叶锦鸡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温室黄瓜复种指数的增大,线虫病害日趋严重。植物线虫不仅本身直接危害植物根系,导致黄瓜减产20%~50%,还常诱发一些病菌的侵害。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温室黄瓜发生较严重的一种植物线虫,在常规栽培管理条件下,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spp.)也具有相当高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几种禾谷类植物上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新疆、内蒙、西藏、北京和山东等省区的小麦、大麦、野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上分离到13个黑颖病菌株,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接种16属27种禾本科植物,对其中感病的6属15种植物和燕麦又做注射接种。根据各个菌株对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的致病性差异,初步将其划分三个致病变种:1.禾谷类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cerealis (Hagborg) Dye.]:包括7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冰草、雀麦和偃麦草上;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2.小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undulosa):包括4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小麦上,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和黑麦,但有一个菌株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雀麦。3.大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hordei):包括2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大麦上,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偃麦草。13个菌株喷雾接种猫尾草、早熟禾、画眉草、马唐、狗尾草、稗草、披碱草、羊茅草和水稻、均不侵染。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豆科植物作为繁育烟蚜和扩繁烟蚜茧蜂寄主植物的潜力,本研究测试了烟蚜在豌豆、蚕豆、大豆和绿豆4种豆科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随后比较了豆科植物和烟草繁育的烟蚜茧蜂以及蚕豆烟蚜茧蜂回接烟草所获得的子代蜂在羽化率、体型、成虫寿命和寄生力等重要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豌豆和蚕豆相比,大豆与绿豆上蚜虫发育历期更短;大豆与绿豆单头烟蚜总产蚜量为22.3头和25.2头,显著高于豌豆和蚕豆的21头和18.2头;不同植物上蚜虫扩繁速度有显著差异,绿豆不适合作为扩繁烟蚜和烟蚜茧蜂的寄主植物;豌豆与大豆上僵蚜羽化率为67.5%和78.33%,显著低于其他植物;各植物上子代蜂性比无显著差异;烟草繁育的子代蜂成虫寿命(6.89 d)和后足胫节长(雌蜂573.5 μm,雄蜂493.5 μm)均显著高于豆科植物;不同寄主植物繁育烟蚜茧蜂的寄生力由大到小为烟草,蚕豆,豌豆,大豆;回接组烟蚜茧蜂各项指标均不低于烟草组。综合考虑扩繁周期、时间、空间利用率及经济成本等因素,蚕豆有望成为烟蚜茧蜂规模化扩繁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7.
2016—2017年,利用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的非作物生境中9科13种常见植物上的食蚜蝇种群发生情况。研究发现,食蚜蝇种群密度在不同植物上有显著差异,种群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各种植物开花期,种群消长还与这些植物上的蚜虫发生有明显跟随关系。5—6月,食蚜蝇在大部分植物上都有发生,但主要集中于新疆大蒜芥和罗布麻等;7—8月,在碱蓬、大麻、顶羽菊等上种群密度高;9月,主要在甘草、顶羽菊、罗布麻等上。本研究为今后充分利用棉田周边非作物生境,提升对食蚜蝇种群保育功能及棉花害虫生态控制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麦黄花叶病的病状是黄色花叶,有时叶片生短坏死条斑,植株矮缩。寄主仅大麦属(Hordeum spp.)8种。小麦属(Triticum spp.)17种,山羊草属(Aeoilops spp.)11种,黑麦(Secale cereal)和燕麦(Arena sativa)等40种禾本科植物不感染。  相似文献   

19.
北疆棉区食蚜蝇种类及其生境选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蚜蝇是北疆地区棉花蚜虫的一类常见天敌。本研究于2014-2015年系统调查棉田及其周边生境中不同植物上食蚜蝇种类和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细腹食蚜蝇属、小蚜蝇属、粗股蚜蝇属为优势属,短翅细腹食蚜蝇、宽尾细腹食蚜蝇、短舌小蚜蝇和黄环粗股蚜蝇为优势种,黑带食蚜蝇为常见种;在两年的调查中,各食蚜蝇均喜选择有蚜虫或开花的植物,其中,宽尾细腹食蚜蝇、短翅细腹食蚜蝇、短舌小蚜蝇、阔斑食蚜蝇、黄环粗股蚜蝇等均比较偏好访问被蚜虫侵染的植物。本文还提出了食蚜蝇田间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为下一步发展北疆棉区食蚜蝇种群保育与利用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