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目前农村养牛实际情况,提高肉用牛繁殖率,主要表现在母牛受配率、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几项指标的提高上。1繁殖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母牛不发情或发情不正常、难产、流产、胎衣不下、死胎或产弱犊等,往往严重影响牛群的繁殖率。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1营养不良营养对母牛的发情、配种、受胎以及犊牛成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营养不足,会造成生长缓慢、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性成熟延迟、性周期无规律,从而造成繁殖率低下。对于妊娠牛,如果营养不良,还会造成死犊率增加。对于成年牛,会引起发情不正常,发情征象不明,发情期紊乱,排卵不正…  相似文献   

2.
要想提高母牛冻精配种的繁殖率,达到多配、多怀、多产、多活,应该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一、提高母牛受配率1.提高母牛膘情,促进母牛发情,从而提高母牛受配率。当前,母牛的受配率之所以较低,达不到70%,其主要原因是母牛的发情率较低,有一部分母牛因长年不发情而无法参加配种。不发情的母牛多半是膘情不好,体质瘦弱的母牛,俗话说:“满膘才能满怀”就是这个道理。造成膘情差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有的群众养牛不懂技术,仍然采取比较原始的粗放饲养方式,没能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母牛的膘增差,致使母牛受配率降低。为…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成龄母牛长期不发情占18.6%,产后5~6个月不发情的占9.3%,乏情率共占成龄母牛的27.9%,严重影响着养牛业的大发展和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增加养牛的经济效益,我们在几  相似文献   

4.
我县是全省七个牧业县之一,有草原12.1万hm2,现有黄牛5.3万头,其中可繁母牛2.1万头,近十年来,黄母牛繁殖率低下,直接影响黄牛改良效果,为了搞清黄母牛繁殖率低下原因,在全县21个乡镇(场)、201个村进行调查,发现导致黄母牛受配率低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营养不良致使多数母牛不发情;第二是发情没有鉴别出来和人工授精技术员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5.
同期发情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反复多次的母牛发情鉴定,提高母牛同期发情率,通过同期发情达到直接定时授精的目的.研究母牛同期发情技术对于了解不同的发情技术及其具体应用至关重要,同时对于促进母牛同期发情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提高母牛繁殖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力争做到母牛适时全配,是发展养牛生产的关键之一.如果母牛出现不发情,假发情,屡配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胎,新生犊牛死亡等,将大大降低养牛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市几年来在黄牛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母牛受配率较低,每年有一帮分(约30%左右)母牛发情迟缓或长期不发情,致使不能及时参加配种,直接影响母牛的繁殖率。为能利用激素对不发情母牛进行人工促情,并控制在一定时间较为集中地发情,必将提高受配率,从而加快黄牛改良进度。为此,我们1985~1987年在周至县尚村  相似文献   

8.
提高奶牛的繁殖率是发展奶牛饲养业的关键 ,应引起高度重视。影响母牛繁殖率的因素有遗传、环境、饲养管理、配种技术和疾病等。这些因素影响母牛排卵、妊娠以及正常性周期。1 实行科学饲养 ,提高母牛体质按奶牛所需营养标准配制饲料 ,满足母牛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需要。维生素 A缺乏往往导致母牛不发情、不孕、流产、死胎、弱胎、犊牛瞎眼或胎衣不下。磷缺乏可使奶牛发情期推迟 ,或者只发情不排卵。经产母牛磷缺乏 ,还可使生殖能力降低 ,分娩困难 ,产弱胎或死胎。钙缺乏会影响胎儿骨骼发育 ,母牛本身骨质变疏松 ,往往造…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牦牛人工授精工作效率,对未发情的牦牛采用不同激素组合进行处理,结果得出:人工授精牛群繁殖数为63头,繁殖率为76.83%;自然交配牛群繁殖数为125头,繁殖率为100%.经同期发情处理后,1组母牛繁殖数为11头,繁殖率为64.71%;2组母牛繁殖数为14头,繁殖率为82.35%;3组母牛繁殖数为15头,繁殖率为8...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和胚胎移植以及同期发情方法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婆罗门牛和BMY牛同期发情率和妊娠率无显著差异( P>0.05);同期发情后,表观发情牛和表观未发情牛的妊娠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对没有观察到发情症候的母牛实施定时输精是必要的,可以有效提高情期受胎率;体况(4.5)较肥的繁殖母牛可以获得良好受胎率,情期受胎率高达78.9%,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防止体况差影响繁殖率,而不是防止牛体过肥影响繁殖率;同期发情②法比①法能极显著提高胚胎移植受体牛可用率,移植妊娠率差异不显著(P>0.05);埋栓时存在优势卵泡或发情,对胚胎移植受体牛可用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提高繁殖率是高产奶牛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牧场生产效益提高的基础。过去几年随着育种加快,上海地区牧场牛群单产水平呈大幅提高,但母牛的繁殖力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高产奶牛,在产后的泌乳高峰期由于受到各种应激,表现出发情症状不明显、不发情、受胎率低及胚胎死亡等,从而导致繁殖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依据南阳牛保种场母牛繁殖资料和配种实践,总结出南阳牛性成熟和适配年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产后发情、左右侧卵巢机能等发情生理特点,在生产上用于母牛发情鉴定,以提高母牛繁殖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奶牛改良繁殖进程的加快,提高奶牛冷配受胎率是加速改良繁殖进程的有效途径。利用良种公牛的冷冻精液给奶牛输精时技术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母牛发情鉴定的方法要不断完善母牛发情鉴定是适时配种、提高母牛繁殖率的一项重要技术,是输精是否适时的重要依据。1.1发情母牛外观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哞叫,排尿次数增加,阴门肿胀,内壁潮红,有黏液排出,相互间舔舐,嗅闻,被爬跨和爬跨其他母牛,有公牛、阉牛或其他母牛尾随其后,开始不接受爬跨,进入发情旺期后,被爬跨者站立不动并回头探望,这是发情牛最可靠的标志。1.2配种技术人员随时对发情和…  相似文献   

14.
1 母牛不发情的原因 1.1 母牛自身原因 1.1.1 生理性不发情 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经常反复发生的正常的妊娠心理现象,包括妊娠季节性不反复发情,妊娠期内不反复发情,产后不反复发情,泌乳不全等发情.母牛胎儿处于正常妊娠期,由于其胎儿卵巢中黄体的异常存在和相互影响,不能及时地准确表现其异常发情.母牛产后所有的主要生殖器...  相似文献   

15.
在以农为主的半山区,由于气温偏低劳役繁重,加之饲养条件所限,导至本地可繁母牛发情率及繁殖率下降,据初步调查本地可繁母牛有30~35%不发情或延期发情,严重影响了社员养牛的经济效益和养  相似文献   

16.
提高青年牦母牛繁殖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3头3.5岁进入初情期的青年牦母牛采用生殖激素处理后,发情率达到69.70%,繁殖率达到57.58%;166头对照青年牦母牛的发情率为63.86%,繁殖率为22.89%;试验组比对照组发情率提高5.84百分点,繁殖率提高34.69个百分点(P<0.05)。采用PG-CL FSH和PG-CL LHRH-A3两种不同激素处理方案,PG-CL FSH处理组的发情率高于PG-CL LHRH-A3处理,两种处理的繁殖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湖北畜牧兽医》2007,(10):19-19
提高繁殖率是高产奶牛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提高奶牛养殖生产效益的基础.当前,随着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牛群单产水平呈大幅提高的趋势,但母牛的繁殖力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高产奶牛,在产后的泌乳高峰期由于受到各种应激,表现出发情症状不明显、不发情、受胎率低及胚胎死亡等,从而导致繁殖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正> 母牛卵巢机能不全与排卵延迟都是造成母牛不孕的主要原因。在近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以红花、桃仁、香附为主的中草药治疗母牛卵巢机能不全与排卵延迟,调节生殖机能使其正常化,从而达到了提高母牛受胎率和繁殖率的目的。近年来,笔者共治疗由于卵巢机能不全与排卵延迟致母牛不孕症39例。其中,卵巢机能不全21例,排卵延迟18例,治愈后的母牛,经人工授精有36例怀孕,治愈率、受胎率均达到92%,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1 卵巢机能不全1.1 症状主要表现为母牛屡配不孕,发情不规律,只发情不排卵,且多发生于膘满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乏情的原因、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乏情表现为发情表现及周期异常,主要是不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在奶牛生产中,不发情较常见,是母牛受因素影响使其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母牛不能及时配种,降低奶牛场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由于乏情造成奶牛的空怀,1头空怀的中产奶牛1年的经济损失达20 000元,主要包括牛奶的损失、饲料的损失、配种费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肉牛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商品牛源紧张、牛肉供应不足。基础母牛繁殖率低是造成牛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母牛繁殖率对于缓解牛源紧张、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在短期内补饲催情饲料结合药物诱导催情的方法,来提高母牛繁殖率。结果表明。饲料催情结合药物催情2个月内母牛发情率达到81.8%,妊娠率为63.6%;发情率和妊娠率均有明显提高。对比目前生产模式,该技术方案使用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显著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