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鳞四须鲃(Barbodes schwanenfdi)俗名双线鲫、泰国鲫、红鳍银鲫、红翅鲫,属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四须鲃属(Barbodes),原产地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是一种热带鱼类。多鳞四须鲃体形侧扁,酷似团头鲂,其尾鳍边缘为红色,靠近尾鳍边缘上下为黑色,由此得名"双线鲫"。该鱼成年个体体长30cm~35cm,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个体;杂食性,以素  相似文献   

2.
红鳍银鲫又名双线鲫,也叫泰国鲫、红鳍鲫,英文名Barbodes schwanengeldi,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等地,分类中属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鱼体约长30cm~50cm,外形很像我国的鲫鱼,但体幅宽且侧扁,体色清灰.红鳍银鲫的成鱼体色银白,背鳍、尾鳍鲜红色,背鳍边缘黑色,尾鳍上下边缘黑色;幼鱼没有色彩,成鱼则银鳞闪闪;雄鱼色彩鲜明,较细长,雌鱼体幅较高,腹部稍微隆起.  相似文献   

3.
刺鲃[Barbodes(Spinbarbus)caldwelli(Nichol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鱼类。因食性杂、宜驯养、体厚肉肥、味鲜嫩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赣州市水产研究所自2001年引进刺鲃至今,规模化养殖已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出版专著一篇。  相似文献   

4.
<正>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Nichols)]在分类学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倒刺鲃亚属,俗称青棍、鲣鱼、阳鲣、光鱼等,是我国长江以南江河中的一种重要野生经济鱼类。刺鲃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肉嫩味美、鳞片脆而爽口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陡水湖地跨江西省崇义、上犹两县,陡水湖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主要养殖对象有草鱼、斑点叉尾、刺鲃和鳙等,刺鲃养殖属中等规模。刺鲃[Barbodes(Spinbarbus)caldwelli(Nichol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鱼类。因食性杂、长速快、抗逆性强、味鲜嫩等,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四大家鱼等传统养  相似文献   

6.
吴雅雅 《水产养殖》2011,32(3):17-18
中华倒刺鲃俗名青波,隶属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倒刺鲃亚属,多生活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系的江河中。具有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25kg)、生长快、适温范围广(0~36℃)、抗病力强、饵料容易解决、易驯养、成活率高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一系列适宜养殖和消费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  相似文献   

8.
正黄壳鱼属地方名,学名为保山四须鲃(Barbodes wynaadensis),属鲤科,鲃亚科,新光唇鱼属~([1])。为云南省独有的江河土著鱼类,仅分布在云南的怒江水系~([2])。分布范围相对狭窄,种群数量相对有限,已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由于其体形较大、肉质细嫩、口味鲜美、体形优美,色泽鲜艳,并具  相似文献   

9.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又名青波、乌鳞、青板、岩鲫,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常见规格30 cm,最大个体可达50 cm以上.其食性为杂食性,人工喂养时,两年可达商品规格.此鱼肉质细嫩、富含油脂、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养殖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张德志 《内陆水产》2008,33(4):25-26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ner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地方名叫乌鳞、青波、青板等,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域中的一种温水性名优经济型鱼类,其肉质肥嫩、营养丰富,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上佳食用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生长较快,食性杂,以高等水生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饲料来源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刺鲍[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Nichols)]在分类学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鱼巴亚科、四须鲍属、倒刺鲍亚属,俗称青棍、鲣鱼、阳鲣、光鱼等,是我国长江以南江河中的一种重要野生经济鱼类。刺隹巴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肉嫩味美、鳞片脆而爽口等特点,因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一直稳中有升,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四带小鲃(Puntius tetrazona)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小型热带观赏鱼。我们对野生型和长鳍突变型四带小鲃的体长、尾鳍长、尾鳍分节数目和分节长度共4个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月龄野生型(n = 30)与突变型(n = 30)成鱼体长没有显著差异(P = 0.904 2),但两者在尾鳍长、尾鳍分节数目和分节长度3个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 < 0.000 1)。同时,我们对不同体长野生型(n = 80)和突变型(n = 80)尾鳍长度、分节数目和分节长度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突变型尾鳍长度增加速率更快(野生型:k = 0.28,突变型:k = 0.62,P < 0.000 1),尾鳍分节数目增加频率基本一致(野生型:k = 0.79,突变型:k = 0.82,P = 0.006),尾鳍分节长度更长(野生型:k = 0.006 8,突变型:k = 0.000 4,P < 0.000 1)。野生型和突变型成鱼尾鳍组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转录组从头组装共获得56 271个unigene,野生型组(n=3)和突变型组(n=3)之间共有1 30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71个基因上调,333个基因下调。差异表达基因 KEGG通路显著富集到细胞周期和DNA复制等与细胞增殖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A,cyclin B和cyclin 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1)等基因显著上调。最后,对ckap2l、ki-67、cdc20、prc1、urgcp和cdks共6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qRT-PCR分析,其结果与转录组分析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长鳍四带小鲃突变基因引起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量上升,造成尾鳍分节片段的细胞增殖速率加快,尾鳍分节长度增加,呈现为长尾鳍表型。本研究结果为鉴定突变基因和揭示长尾鳍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倒刺鲃具有食性广、生长快、肉味鲜美、病害少、成鱼价格高等优点,颇受群众欢迎,是一种优良的新兴养殖品种。目前一些单位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人工繁殖试验。 近年来,笔者对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和倒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denticulatus donticulatus](以下统称倒刺鲃)的亲鱼培育进行探讨,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现谈点粗浅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哲生 《齐鲁渔业》2011,(10):26-27
黑脊倒刺鲃(Spinbaybus cacdwelli)属鲤科,鲤亚科,倒刺鲃属,俗称光鱼。因其背鳍前方有一根平卧前伸的倒刺,隐于皮下,故称倒刺鳃。该鱼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建瓯市江河溪流自然水域,是该市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优质野生鱼类之一。由于黑脊倒刺鲃个体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有降血脂等特殊保健功能,常年以较高价格畅销省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15.
鲫鱼小传     
鲫,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分鲫属、须鲫属两类。鲫属,现知有2个种(黑鲫、鲫)和1个亚种(银鲫);须鲫属仅有1种,即须鲫。  相似文献   

16.
以多鳞四须鲃(Barbodes schwanenfeldi)幼鱼(体质量90.3 g±10.1 g)为研究对象,设置0 BL/s和2.0 BL/s两种流速条件,使用自制的活动代谢和游泳行为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不同时段幼鱼的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在此基础上,按鱼体质量以每天50 mg/kg口服盐酸诺氟沙星的剂量连续7 d投喂药饵,研究了两种流速对停药后多鳞四须鲃肌肉组织盐酸诺氟沙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无论哪个时段,2.0 BL/s流速下多鳞四须鲃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显著大于静水组(P0.05);同一流速下多鳞四须鲃摆尾频率和耗氧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有逐渐降低趋势。与静水对照组相比,停药后各时间点(1 d、2 d、4 d)2.0 BL/s流速组鱼肌肉盐酸诺氟沙星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在停药第6 d已低于检出限,而静水对照组则在停药12 d才低于检出限。研究结果说明适当的水流刺激可以诱导鱼类进行逆流运动,促进鱼体代谢和加速药物残留的排除。  相似文献   

17.
中华倒刺鲃(S.sinen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其个体大、抗病力强、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养殖户与消费者喜爱的名贵鱼类。2004年,我们利用济南西郊池塘进行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食性对鲤科鱼类流速选择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滤食性的鲢摘要可以不放拉丁学名,请补充在正文出现第一个的位置和鳙、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以及杂食性的鲫和锦鲫作为实验对象;在(25 ± 1) ℃条件下将单尾实验鱼置于梯度流速选择仪(流速范围为11.86-65 .45 cm/s,等距离划分为5个流速区域)中拍摄1 h,采用Ethovision XT19软件分析视频资料并计算六种实验鱼在不同流速区域平均停留时间(Pt,%)、平均进入频次(F,次 / h)和单次进入停留时间(T,s)等流速选择行为指标。结果显示:(1)六种实验鱼的流速选择行为均呈现出两种流速偏好趋势,一类表现为偏好缓流(或静水)(最低流速区域的Pt >50%),被定义为Ⅰ型;另一类个体Pt随水流速度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大Pt通常出现在某一中等流速区,则定义为Ⅱ型;(2)食性对鱼类流速偏好行为有显著影响,Ⅰ型个体中滤食性鱼类对静水或缓流偏好显著大于其他两种食性的鱼类,其中鳙和鲢的Ⅰ型个体在最低端流速区域Pt大于92%;滤食性鲢和鳙的Ⅱ型个体偏好流速高于杂食性的鲫和锦鲫。草食性的草鱼和中华倒刺鲃Ⅱ型流速偏好均不明显,但其在中间速流速区域F值最大。研究表明:六种鲤科鱼类的流速偏好行为存在Ⅰ型和Ⅱ型的表型分化并且差异明显,实验鱼的流速偏好行为与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名称中华锯倒刺鲃Spinibarbichthyssinensis(Bleeker),又名青波、青板、乌鳞。属鲤形目、鲤科、锯倒刺鲃属。特征体长而侧扁,腹部较园,头较尖,吻钝,稍向前突出。口端位,呈马蹄形。有须2对,吻须略短,颌须较长。眼中等大小。下咽齿为3行,齿式一般为2.3.5/5.3.2。鳞大,侧线鳞28-36,背鳍IV,9,第三不分枝鳍条棘状后缘具锯齿,背鳍前有一匿于鳞下的平卧倒刺。臀鳍Ⅲ,5,末端可达尾鳍基部。身体背部青黑色略带泥黄色,腹部黄白色或银白色。各鳍略带青灰色,末端略带黑色。地理分布中华锯倒刺鲃只分布于长江  相似文献   

20.
工程鲫(鲤)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献  周工健 《内陆水产》1997,22(12):16-17
1工程鲫(鲤)的来历工程鲫、工程鲤(均为暂定名)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为主的协作组,经过多年的研究,运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鱼和鲤鱼。即由协作组培育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四倍体新型鱼类种群为父本,与二倍体鲫鱼(母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称之为工程鲫;而与二倍体鲤鱼(母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则叫做工程鲤。2形态特征工程鲫是完全鲫鱼体型,头小体大,头部、鳞片及鳍条颜色一致,其鳞片与鲫鱼无明显区别,仅背鳍至尾鳍侧线上部的鳞片(特别在靠近尾鳍)排列较为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