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探究2种水分条件下,氮素对甘蔗脯氨酸合成积累的效应,为甘蔗生产中氮素的施用提供理论参考。以粤糖55为材料,采用桶栽试验,在2种水分条件下,测定4个氮素水平间的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5CS与δ-O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以及有效茎数、茎径、株高、蔗茎产量、锤度的表现值。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脯氨酸的含量及δ-OAT、P5CS基因表达量逐渐提高,δ-OAT、P5CS活性先增后降;正常水分下,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脯氨酸含量、P5CS活性、δ-OAT活性不断下降。有效茎数、株高、蔗茎产量等性状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茎径、糖锤度则是先增后降。通过分析结果认为,在过磷酸钙(P肥)、氯化钾(K肥)施用量分别固定为1 800、750 kg/hm~2时,砖红壤土尿素(N肥)施用量在456~918 kg/hm~2范围内最佳,甘蔗抗逆性不断增强,产量不断增加,糖分高但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给大麦高产优质栽培中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蒙啤3号、甘啤4号、蒙啤5号、垦啤7号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了375万、450万、525万和600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下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大麦干物质花前积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积累率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后升趋势,茎叶的干物质转运量在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最高。氮素花前积累量和转运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花前积累率、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呈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大麦品种茎秆干物质转运量均大于叶片,转运效率则表现为叶片大于茎秆,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茎秆较高。蒙啤3号和甘啤4号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以叶片较高,蒙啤5号和垦啤7号则以茎秆较高;转运效率均以叶片较高;蒙啤3号和甘啤4号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叶片较高,蒙啤5号和垦啤7号则以茎秆为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范围为550万~558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外源Zn对小麦植株生育后期Zn吸收积累的影响,以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周麦18和矮抗58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网室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的Zn(0、200、400和800mg.kg-1干土,分别以Zn0、Zn2、Zn4、Zn8表示)处理下,小麦灌浆初期及成熟期植株叶片、茎鞘、穗部、籽粒及根等部位的Zn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分析了各部位的Zn积累量和分配比例。结果表明,外源Zn处理下,灌浆初期至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Zn含量为4.22~174.98μg.g-1,以叶片Zn含量最高。Zn含量的变异主要是外源Zn所导致,品种及品种×外源Zn的互作对各部位Zn含量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外源Zn水平的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200mg.kg-1处理时,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植株Zn积累总量亦随外源Zn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Zn8〉Zn4〉Zn2〉Zn0,周麦18植株Zn积累量高于矮抗58。灌浆初期,植株Zn的主要积累部位是叶片,至成熟期,籽粒和根是Zn的主要积累部位,植株Zn有50%左右分配至籽粒中。在Zn2处理下,籽粒Zn的分配比例最高。土壤中施加适量Zn肥,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和Zn的吸收积累。  相似文献   

4.
苗期甘蔗对干旱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砖红壤条件下,苗期甘蔗(Sarcharum oficinarumL.)植株对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反应不同。结果表明,在该土壤条件下,随着水分胁迫加强,叶片数、株高和植株的鲜重、干重呈减少的趋势,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细胞质膜透性增大,净光合速率下降,蒸腾速率加快,脯氨酸含量上升。但在轻度水分胁迫与正常供水的处理差异不明显。可见,在轻度水分胁迫时,不会明显影响甘蔗正常生长以及干物质的积累,且能达到节约用水灌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氮素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重要养分之一,为深入理解菠萝氮素营养生理,本研究以金菠萝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25、50、100、150、300 mg/kg)对金菠萝苗期植株生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增加,金菠萝植株的叶片数、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都持续增加,在300 mg/kg时生长最好;D叶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施氮水平增加提高了金菠萝植株N、P、K的吸收;随施氮水平升高,茎、叶中Ca、Mg、Mn、Cu、Zn含量上升,但茎、根中Fe含量下降,除Fe以外的中微量元素吸收量呈增加趋势。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施氮水平增加促进了金菠萝苗期生长与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镉(Cd)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为明确Cd胁迫对裸燕麦种子萌发、光合作用、活性氧代谢、Cd累积特性和植株生长的影响,以裸燕麦定莜6号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Cd^2+处理种子并进行盆栽土培试验。结果表明,5~100mg·L^-1Cd^2+处理对裸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没有影响,对活力指数、胚根长和幼苗干重的抑制程度随C^d2+浓度增加而增强。在5~50mg·kg-1Cd^2+胁迫下,随着Cd^2+浓度上升,抽穗期裸燕麦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下降速率增大,胞间CO2浓度、O2^-·、H2O2和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升-降-升趋势,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逐渐下降,谷胱甘肽含量提高。抽穗期裸燕麦根系和地上部Cd含量和Cd累积量随Cd^2+处理浓度增加而提高,根系和地上部对Cd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依次下降。成熟期裸燕麦的株高、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随Cd处理浓度上升而下降。总之,Cd胁迫抑制了裸燕麦壮苗形成;使植株Cd积累增加;诱导活性氧代谢紊乱和光合作用下降,使植株生长受抑和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土培条件下不同盐分梯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粳9108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6个土壤含盐量(0%、0.07%、0.14%、0.21%、0.28%、0.35%),研究不同盐分梯度对水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胁迫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进程。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等形态指标均随盐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稻谷产量亦随盐浓度增加而下降,在0.14%、0.21%、0.28%、0.35%盐浓度处理时产量显著下降,南粳9108分别减产14.14%、43.65%、58.91%、65.68%,甬优2640分别减产20.25%、31.97%、40.41%、49.82%。(2)随着盐浓度的增加,2个参试品种抽穗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0.07%处理下达最高值。(3)抽穗期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的上升而增加,盐浓度大于0.14%,游离脯氨酸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4)盐胁迫下,水稻植株吸收Na~+并置换出K~+,除叶片中K~+变化无规律之外,随着盐浓度上升,各部位K~+含量均下降,Na~+含量均上升,K~+/Na~+均呈下降趋势。茎鞘与叶运输的SK、Na随盐浓度的上升而上升,茎选择性运输K~+而抑制Na~+进入叶片;根与茎的SK、Na随盐浓度的上升而下降,茎吸收Na~+并输出K~+到根系。总体而言,低盐浓度对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无显著影响,盐浓度大于0.07%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施硫肥对棉花各生育期干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棉花各生育期段的干物质分配规律 :苗期干物质主要积累在叶片 ,蕾期后叶、茎、根所占干重的比例逐渐降低 ,干物质集中于蕾铃。施硫肥可增加棉花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使皮棉产量增加6.5 %~ 1 5 .0 %。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氮素供应对油菜苗期碳氮积累及其在地上与地下部分配的影响,开展营养液水培试验,蒸馏水育苗移植后即开始全量营养培养。试验设置6个氮素培养浓度,分别为0. 01、0. 05、0. 1、0. 5、1. 0和6. 0mmol/L,每7d取样,动态监测培养35d内的油菜地上和地下部的干物质及碳氮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随氮素营养供应增加,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各部位氮含量及氮积累量显著增加;根系干物质及碳氮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各部位碳含量不受影响。分别在培养后第7~21d,各处理间以0. 1、0. 5和1. 0mmol/L处理根系物质积累量较高,第28d后根系物质积累随氮素供应增加而增加。增加氮素供应显著降低植株根冠比(R/S)。单位面积叶片碳积累速率和单位质量根系氮吸收速率在氮素缺乏条件下,随氮素含量增加而增加。综上可知,氮素供应不足时,碳氮向根系的分配增加,植株碳氮积累速率显著降低,地上部受氮素缺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一熟春棉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转Bt+CpTI抗虫棉中棉所45为材料,研究了华北平原一熟春棉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特性。结果表明:花铃期是棉花一生干物质及氮、磷和钾养分积累最旺盛的时期,此期干物质及氮、磷和钾养分积累速率与数量最大,其次为蕾期;吐絮期干物质及磷、钾积累速率与数量高于苗期,而氮素积累速率与数量低于苗期。棉株干物质与氮、磷、钾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的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棉花出苗后80~117 d、73~109 d、75~114 d和69~110 d,积累速率最大的日期分别在出苗后98 d、91 d、95 d和89 d。成熟棉株各器官的干物质、氮素和磷素积累量顺序:子棉+铃壳>叶柄+叶片>茎>根;钾素积累量顺序:子棉+铃壳>茎>叶柄+叶片>根。各器官氮素含量:叶柄+叶片>子棉+铃壳>茎>根;磷素含量:子棉+铃壳>叶柄+叶片>茎≈根;钾素含量:子棉+铃壳>茎>根>叶柄+叶片。棉花全生育期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为213.83,30.11,156.45 kg·hm-2,全株养分吸收比例为N∶P∶K=1∶0.14∶0.73。  相似文献   

11.
土壤质地对强筋型小麦郑麦366氮代谢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土壤质地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强筋小麦郑麦366为材料,分析了同一生态区三种土壤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间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植株地上部分氮素积累、分配、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三种土壤质地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小麦叶片GS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壤土高峰期在5月12日左右,而砂土和黏土则提前至5月2日,且砂土的GS活性持续时间短。在相同测定时期,砂土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较高,但叶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则以壤土最高。砂土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和转运,花前氮的贡献率高达82.46%,而壤土和黏土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有较大贡献,贡献率分别为41.58%和45.77%。因此,在砂土上应着重提高其保肥性能,保证营养物质的有效供给,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从而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连阴雨天气弱光逆境导致小麦减产的机理,于2017-2018年度对长江中下游流域适宜推广的48个小麦品种开展了灌浆期全程遮光试验(遮去自然光强的45%),初步筛选出两个弱光敏感品种(扶麦1228和生选6号)和两个弱光钝感品种(襄麦55和扬麦158),2018-2019年以此4个品种和江汉平原主推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开花期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氮素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后遮光后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降低,两年度5个品种平均减产49.1%~61.1%,千粒重平均下降34.4%~42.5%,遮光对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两年度均未达0.05显著水平。(2)花后遮光抑制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显著减少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使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较CK平均下降23.4%,降低籽粒灌浆速率。花后遮光增大了营养器官花前同化物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而减少了花后光合同化物量及其贡献率,降低收获指数。(3)花后遮光后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受抑,较多的氮素滞留在营养器官中,茎鞘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了88.0%,穗轴与颖壳次之,叶片增加了32.8%。遮光导致各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均显著下降,使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后吸收氮素的依赖加大。总之,花后遮光会导致小麦显著减产,其主要原因是粒重大幅度下降;遮光加大了籽粒干物质积累对花前碳水化合物再分配的依赖,以及籽粒氮素积累对花后氮素吸收的依赖。襄麦55和扬麦158遮光条件下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小,是稻麦周年高产适宜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3.
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布置氮磷钾肥料基追分配试验,探讨了冬种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茎的氮素含量在齐苗后15 d左右出现小高峰,后逐渐递减;块茎氮素浓度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整体上呈现递减的趋势.马铃薯各器官氮素含量总体表现为叶片>茎>块茎.2009~2010年,每生产1 000kg块茎需吸收氮素(N)2.62 kg; 2010~2011年,每生产1 000kg块茎需吸收氮素(N)4.14 kg.叶片中氮素吸收量在齐苗后25 d达到高峰,用于叶绿体和光合系统的建成,此后,氮素对叶片的吸收量逐渐下降.茎中氮素吸收量在齐苗后35 d达到高峰,然后随着生育进程逐渐下降.块茎对氮素的吸收在齐苗后55 d达到高峰,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稻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规律,推动氮肥高效利用,采取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N_(1/9)、N_(3/7)、N_(5/5)、N_(7/3),施氮量225 kg·hm~(-2))对稻茬冬小麦不同来源氮素吸收与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全生育期小麦植株中肥料氮积累量显著增加,土壤氮积累量则与之呈相反趋势,植株总吸氮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_(5/5)处理最高。小麦植株对基肥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越冬至拔节期,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主要在拔节至开花期;成熟期相同处理下,植株中追肥氮积累量高于基肥氮,肥料氮积累量高于土壤氮。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5.6%~8.9%、8.3%~10.2%、6.7%~7.5%、73.7%~78.6%;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叶片、茎鞘氮素分配比例下降,穗轴+颖壳和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升高。植株总氮转运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转运效率为69.72%~74.91%,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为80.94%~85.81%;植株中基肥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低于追肥氮,肥料氮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高于土壤氮。籽粒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_(5/5)处理产量最高,N_(1/9)处理产量最低;N_(1/9)、N_(3/7)、N_(5/5)、N_(7/3)处理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6.2%、45.1%、46.7%、41.8%。在225 kg·hm~(-2)的施氮条件下,追肥比例为50%有利于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三江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植株生长、抗病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的叶片、茎鞘和穗的干物重大致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当达到14 kg/667 m2时,干物质积累量略有下降。瘪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结实率和实测产量以中氮水平为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不是以最低氮和最高氮水平为最高,而是中氮水平处理最高,水稻外观品质垩白率和垩白度都是低氮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机插超级粳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淮北地区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常规中熟中粳超级稻和非超级稻(对照)为试材,设置3个氮肥水平即0、225、300 kg/hm2。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等角度分析不同氮肥水平下粳型超级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超级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对照产量则是先增加后减少。粳型超级稻最高产量平均值较对照最高产量平均值高10.98%。与对照相比,超级稻在3个氮肥水平下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移栽后早发快长,最终成穗率高;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比对照低,拔节后比对照高,超级稻粒叶比在3个氮肥处理下均高于对照;拔节前,超级稻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低,而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高7.77%和6.96%;植株氮素阶段积累量和植株阶段吸收速率,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超级稻均比对照高。淮北地区粳型超级稻籽粒产量在3个氮肥处理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超级稻移栽后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和光合势较高,最终茎蘖成穗率高;穗型大,群体总颖花量高,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多;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粳超级稻产量高于对照与其较强的氮素吸收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植株体内氮素浓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长势的强弱,马铃薯生育期间各器官氮素浓度的变化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叶片中的氮素浓度高低反映了叶片光合活性的大小。马铃薯对氮的吸收与营养生长和块茎的增长密切相关,植株对氮的需求量受其生长状况所控制。而且,氮在植物体内很容易流动,块茎形成后,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和营养贮存。马铃薯植株在淀粉积累开始后,各器官中氮素加快了向块茎的转移,使叶片和地上茎的衰老进一步加剧。因此,在马铃薯高产栽培实践中,须注重氮、磷、钾的适量与配合施用,使之既能满足块茎的形成与生长的需要,又可防止植株生长过旺或后期发生早衰。本试验表明,在因素中量(适量)组合下,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纯N2 65kg。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春小麦在不同密度、施肥处理下氮素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一生中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在苗期至分蘖末期最高,为3.10%左右,此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下降,到完熟期下降至一生中最低值。春小麦全生育期中氮素吸收高峰在拔节至孕穗期,且在不同密度和施肥处理下,高密和高氮处理氮素吸收高于其他处理。春小麦一生中,氮素积累量与生育进程间符合S型曲线变化。各器官氮素的分配,生育前期主要以营养器官叶、茎鞘为主,生育后期则主要分配在籽粒中。叶片氮素的转移发生在孕穗之后,茎鞘氮素转移时期因不同处理而异,而穗部氮素转移发生在开花后。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土壤镉胁迫对甘蔗生长及镉积累、转移的影响,以4个不同品种甘蔗为材料,通过土壤盆栽的方法,分析镉胁迫下不同甘蔗株高、茎径、生物量、镉含量、积累量、转移系数及分配系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镉胁迫下甘蔗的株高,茎径显著下降,耐镉性品种YT666根系和茎的生物量分别是镉敏感品种ROC22的3.23和2.92倍;在正常土壤生长的甘蔗植株各器官的镉含量与积累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镉胁迫下,各器官镉含量和积累量显著增加,其中各器官镉含量表现为根老叶茎新叶,而镉积累量为根茎老叶新叶;耐镉性品种YT666总镉积累量最高,镉在根系中的分配系数最高,而敏感品种ROC22总镉积累量较低,但在根系中的分配系数低。由此可见,镉胁迫下耐镉的甘蔗品种保持较高的生长量可能是通过降低镉向地上部分转移来降低镉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2013~2016年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研究拔节期追氮量(0、150、300 kg/hm2)对鲜食糯玉米产量(鲜果穗和鲜子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子粒产量和果穗产量均随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追氮150 kg/hm2时产量最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表现趋势与产量一致。氮素利用率以子粒作为收获产品时随追氮量增加逐渐降低,以果穗作为收获产品时,在150和300 kg/hm2时无显著差异,低于不追氮处理。在鲜食糯玉米生产中,拔节期适量追氮150 kg/hm2可有效增加鲜食糯玉米产量、后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