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和社会投入水平等4个方面入手,运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区)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是海南、北京、上海、青海、天津,排名后五位的是湖北、甘肃、江西、山西、辽宁.在此基础上,依据低碳农业得分、能源利用低碳化水平,将各省按“高水平-低排放”“低水平-高排放”“高水平-高排放”“低水平-低排放”分类.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省份属于“高水平-低排放”地区,河北、云南、湖南等9个省份属于“低水平-高排放”地区,贵州、四川、陕西、内蒙古、河南等5个省份属于“高水平-高排放”地区,福建、广东、安徽、辽宁等4个省份属于“低水平-低排放”地区.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态环境承压能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黄娟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157-161
为了探讨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承压能力受地区条件差异呈现的异质性变化规律,基于2011 年的省际面 板数据,选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省的农村生态环境承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 山东和河南农村生态环境的承压能力位于全国前3 位;北京、天津、上海位于后3 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生态环 境水平评价矩阵对31 个省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四川、山东、河南等12 地属于野承压能力强-高效益冶型地区;甘 肃、云南、内蒙古3 地属于野承压能力强-低效益冶型地区;广西、新疆属于野承压能力弱-高效益冶型地区;陕西、西藏 江西等14 地属于野承压能力弱-低效益冶型地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西部农业发展进行测度和评价,对产业结构进行规划及建议,采用偏离-份额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12省市(区)进行结构贡献和竞争力贡献的评价及分类,研究结果得出:四川和广西是农业快速增长型地区;重庆、云南、甘肃和内蒙古是农业平稳增长型地区;贵州、陕西和新疆是区位推动型地区;西藏、青海和宁夏是增长滞后型地区。并针对各地的结构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毛艳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3):712-721
[目的]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明晰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实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2—2016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线性加权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考察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考察期内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介于0.1421~0.3832,旅游业综合指数介于0.0036~0.3398,均表现为波动变化态势,二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522,表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考察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均不高.四川和云南属于现代农业滞后型,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9个省份均为旅游业滞后型.西部地区所有省份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指数均小于0.3500,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二者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来看,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等9个省份均属于颉颃耦合阶段;宁夏位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青海在2013和2015年属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其余年份均为颉颃耦合阶段.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介于0.1193~0.3882,包含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3个等级.其中,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6个省份均属于轻度失调,贵州、甘肃和新疆均属于中度失调,青海和宁夏均为严重失调.[建议]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旅游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以此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SBM-Global-Super模型对中国2000-2017年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v收敛和β收敛方法考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表明: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属于领先型,其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中国省级农业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进一步确定中国农业数字经济程度和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方法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数、12个二级指数的农业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21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上海市)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份农业数字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各地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构建指标密切相关;综合评价得分前5位分别为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和山东,后5位分别为云南、贵州、吉林、西藏和黑龙江;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第一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第二大类包括2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和广东;第三大类包括山东、河北和河南等6个地区;第四大类包括重庆、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12个地区;第五类包含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等8个地区。评价结果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结论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地理、经济、农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在农业数字经济方面普遍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由东部到西部...  相似文献   

7.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十省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新疆、宁夏、青海、西藏、陕西、甘肃)废水污染河流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四川的废水污染河流情况综合评估得分最高,具体得分为1.618706077;西藏的废水污染河流情况综合评估得分最低,具体得分仅为-0.962992192。西藏、青海、宁夏废水污染河流情况综合评估属于第一类,四川废水污染河流情况综合评估属于第二类,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废水污染河流情况综合评估属于第三类,废水污染河流的程度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方法】基于2010~2018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及Markov链方法,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长期转移趋势。【结果】(1)2010~2018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2.2%;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由2010年的0.113下降至2018年的0.093,年均下降率为3%。2018年,东-西地区间差异高达0.113。(2)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两极分化特点。(3)低水平(Ⅰ)、中等水平(Ⅱ)、中高等水平(Ⅲ)和高等水平(Ⅳ)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自我锁定概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4.29%、71.25%、84.38%、97.73%,且向上级跃迁概率均大于降级概率,当达到稳态分布时,将出现在81.34%的高等水平(Ⅳ)地区。【结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化水平逐年增大,且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之...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比较了2009—2017年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动态变化和农业用水优化路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高于全国水平,但其下降幅度更大;黄河中上游、中下游地区和流域整体效率均值分别为0.722、0.855、0.781,中上游地区效率低且下降更为显著;青海、山东、陕西和四川效率值为1,山西用水效率较高但存在潜在的下降风险,甘肃、宁夏、河南效率较低,内蒙古农业用水效率最低,节水潜力最大。根据农业用水效率及污染程度聚类结果,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属于低效率-低污染类型,河南属于低效率-高污染类型,青海、山西、陕西和四川属于高效率-低污染类型,山东属于高效率-高污染类型,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的农业用水优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因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简称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故选择全国及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以相对贴近度和阻碍度作为研判标准,分析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关因素,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熵权TOPSIS模型、阻碍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时序上持续改善,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较大,相比2011年,2020年水平综合评分涨幅达679.35%;一级指标综合评分波动幅度存在差异性,其中质量高效评分涨幅最大;2011—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省际差异性,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水平改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上海等地水平较高,河南、贵州等地水平较低;农业绿色发展一级指标相对贴近度整体提高,生态保育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优化程度最大;一级指标阻碍度均有所下降,资源节约是阻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改善的主要因素。2011—2020年全国及31个省(市、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增长阶段,但...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广西玉米引种试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广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07年继续在我区玉米主产区对29个已通过外省审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新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但品质和综合抗性表现较差,其中耕源14、东单68号、郑单518、中单808和遵玉205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了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引种试验,可在广西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组织培养对于品种改良、新品种繁殖、遗传转化和种质保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花生苗的再生培养、体细胞胚的诱导培养、花药培养、远缘杂种胚营救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花生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