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pH对牦牛与荷斯坦牛脱脂乳稳定性及胶束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H对2种乳资源酪蛋白胶束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差异.【方法】通过调节pH测定不同脱脂乳的稳定性、疏水性及粒径,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在pH 6.35~6.80范围内,2种脱脂乳的热稳定性、磷酸盐稳定性、乙醇稳定性均随pH减小呈降低趋势;统计分析表明,荷斯坦牛乳热稳定性的对数值、牦牛乳的热稳定性以及2种乳资源的磷酸盐稳定性和乙醇稳定性与pH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在相同pH下,牦牛乳的3种稳定性及粒径均高于荷斯坦脱脂乳.随着pH的减小,2种乳中酪蛋白胶束粒径均减小;荷斯坦牛乳内源和ANS最大荧光强度增加,其对应的最大发射波长减小;牦牛乳荧光特性变化趋势与荷斯坦牛乳恰好相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牦牛乳和荷斯坦牛乳的工业化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和酸诱导对鲜牦牛乳酪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酸处理和热处理对鲜牦牛乳酪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乳酪蛋白的功能特性表现为酸和热的共同依赖性.在远离酪蛋白的变性温度(140℃)及pH 6.6附近,酪蛋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乳化性、热稳定性以及疏水性;当酸度达到6.8,温度接近其变性温度时,由于蛋白质分子变性程度增加,分子发生聚集,牦牛乳酪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热稳定性及疏水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牦牛曲拉干酪素的结构及功能性质,以牦牛曲拉为原料,将胃蛋白酶、木瓜凝乳酶、酵母凝乳酶复配成复合凝乳酶,用混合凝乳酶制备牦牛曲拉干酪素,对牦牛曲拉干酪素的基本成分、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组成、红外光谱特性、圆二光谱特性、变性温度等进行分析,并模拟食品加工体系中的不同温度、pH值,观察其对牦牛曲拉干酪素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曲拉干酪素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测定结果表明,牦牛曲拉干酪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25 000~37 000。用红外光谱分析检测得到-NH、C=O等特征官能团,用圆二色光谱鉴定得出,牦牛曲拉干酪素是无规则卷曲型蛋白质,其中α-螺旋占11.3%,β-折叠占26.8%,β-转角占23.3%,无规则卷曲占38.6%。研究结果还表明,牦牛曲拉干酪素的热稳定性较高,变性温度达到123℃左右。牦牛曲拉干酪素的主要功能特性如下:当温度接近50℃时,具有优良的溶解性、乳化性、发泡稳定性;在较高温度(50~70℃)下,持油性、发泡能力明显增强;在pH值为3~11条件下,除等电点(pH值=4.6)外,有较优良的功能特性;在中性条件下,干酪素溶液的表观黏度最大,最小凝胶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灭菌牛乳酪蛋白结构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圆二色谱(CD)、荧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粒度仪对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灭菌(UHT)牛乳酪蛋白的二级结构、内源荧光发射光谱、胶束形态结构、粒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巴氏杀菌牛乳酪蛋白(α-螺旋47.4%、β-折叠19.7%、β-转角13.4%、无规卷曲19.4%),UHT牛乳酪蛋白的无规则结构增多(α-螺旋22.1%、β-折叠23.1%、β-转角22.4%、无规卷曲33.4%);UHT牛乳酪蛋白色氨酸在酪蛋白中所处的环境疏水性增强;巴氏杀菌牛乳酪蛋白颗粒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能够连接成较短的胶束结构,而UHT牛乳酪蛋白表面不光滑,几乎不能形成胶束;巴氏杀菌牛乳酪蛋白平均粒径为295.1 nm,UHT乳酪蛋白平均颗粒明显变小,平均粒径为221.7 nm.可见,巴氏杀菌乳与超高温灭菌乳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牦牛"曲拉"干酪素品质.【方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以牦牛"曲拉"为原料,研究活性炭脱色和脂肪酶脱脂条件对"曲拉"精制干酪素品质的影响.【结果】"曲拉"精制干酪素活性炭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50℃,活性炭使用量2%,脱色时间40min;脂肪酶脱脂最佳工艺条件为脂肪酶体积分数1%,pH值为4.2,时间55min,温度35℃.经精制得到的干酪素成品为微白色粉末、有乳香味.蛋白质含量43.97%,脂肪25.75%,灰分5.59%,水分2.90%,酸度0.83%.【结论】经该工艺优化,"曲拉"干酪素成品颗粒细小,感官和理化指标理想,品质得到改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20kHz超声处理对脱脂牛乳蛋白质结构和界面性质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牛乳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不同超声时间对脱脂牛乳酪蛋白胶束平均粒径、脱脂乳浊度和荧光光谱的影响,分析了脱脂乳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脱脂乳中酪蛋白胶束的平均粒径减小,脱脂乳浊度显著降低,但乳体系pH基本不变;超声处理4min时,脱脂牛乳内源荧光最大发射波长λmax达到最大值,最大荧光强度突然增大.ANS荧光λmax在超声处理2min时迅速增大,之后基本保持不变;最大荧光强度在2min时降至最低,之后增大.【结论】就界面性质而言,4min超声处理的脱脂牛乳乳化活力指数和起泡性最大,分别比未处理的提高了35.14%和21.74%.试验结果可为超声技术在液态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H对鸡肉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和结构的影响,揭示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活AA鸡宰杀,提取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配制不同pH(5.0、5.5、6.0、6.5、7.0)的肌原纤维蛋白溶液并制成热诱导凝胶,运用Zeta电位仪测定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分子表面的电位值来表征静电相互作用;利用拉曼光谱仪测定肌原纤维蛋白凝胶I760/I1003反映疏水相互作用变化,I850/I830反映凝胶氢键变化,并通过分析酰胺带I最大峰的波数计算蛋白和凝胶的二级结构含量;用粒度仪测定肌原纤维蛋白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用扫描电镜观察凝胶微观结构。【结果】pH由7.0降至5.0,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Zeta电位值从-17.87显著变化到-0.263(P0.05),表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分子表面所带负电荷急剧减少,静电斥力显著减弱;归一化强度I760/I1003比值由0.86逐渐增大到0.927,表明肌原纤维蛋白中色氨酸包埋程度增加,凝胶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增强;归一化强度I850/I830比值从1.039减小至0.987,表明肌原纤维蛋白酪氨酸残基苯环上-OH与水分子生成的氢键逐渐减少、与蛋白质上其他基团生成的氢键逐渐增加,即蛋白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增强,蛋白与水的作用减弱。pH由7.0降至6.5,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α-螺旋含量从59.96%降低到55.24%(P0.05),β-折叠含量从15.83%显著增加到19.44%(P0.05),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pH在6.5—6.0时,各种结构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0.05);pH在6.0—5.0时,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α-螺旋含量从51.61%降低到16.76%(P0.05),β-折叠含量从22.23%显著增加到48.93%(P0.05),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随着pH降低,肌原纤维蛋白α-螺旋的含量逐渐降低,而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pH在7.0—5.0时,肌原纤维蛋白粒径大小逐渐增大,D_(10)从13.4μm上升到48.4μm,D_(50)从38μm上升到253μm,D_(90)从236μm上升到805μm。pH 7.0时形成的凝胶微观结构有序,孔径最大;随着pH减小,凝胶微观结构有序程度降低,孔径变小;pH 5.0时形成的凝胶微观结构无序、孔径最小。pH与凝胶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氢键、α-螺旋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β-折叠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这表明pH显著影响静电斥力、疏水相互作用、分子间氢键和二级结构含量。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氢键与蛋白凝胶二级结构都显著相关(P0.05),表明非共价键作用力显著影响二级结构。【结论】肌原纤维蛋白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二级结构和微观结构与pH密切相关;pH从7.0降到5.0,静电斥力减小、疏水相互作用增大、分子间氢键增大,是α-螺旋含量减小、β-折叠含量增多以及凝胶微观结构变得无序、孔径减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臭氧氧化对鲢肌球蛋白热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鲢肌球蛋白为对象,测定臭氧处理后肌球蛋白在加热过程中的疏水性、浊度、粒径和分子质量分布变化,研究臭氧氧化对鲢肌球蛋白热聚集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肌球蛋白表面疏水性和浊度均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随后上升趋势减缓;臭氧氧化15~60 s的肌球蛋白表面疏水性和浊度显著大于未氧化的肌球蛋白,但臭氧氧化15~60 s的肌球蛋白样品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臭氧氧化5 min的肌球蛋白的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加热前30 min,随加热时间延长,大粒径的肌球蛋白聚集体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加热最后30 min,其含量下降。臭氧氧化的肌球蛋白粒径分布的峰值随氧化时间的增加向大粒径方向偏移。臭氧氧化加速肌球蛋白的热聚集,轻度臭氧氧化与未氧化肌球蛋白的热聚集过程相似,但轻度氧化的肌球蛋白聚集较快;而重度臭氧氧化使肌球蛋白在加热前已形成不规则聚集体,加热后使肌球蛋白迅速产生不溶性蛋白聚集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酸性条件下酪蛋白的稳定特性。【方法】从牛乳中提取出纯体酪蛋白,对酸性条件下酪蛋白与高酯果胶相互作用的条件和机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当pH值为4.20,酪蛋白含量为0.6%~1.5%时,高酯果胶添加量(y)与酪蛋白含量(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333 3x+0.245 8;酪蛋白和高酯果胶有效结合的适宜pH值为3.70~5.30。【结论】在合适的酸度范围内,高酯果胶分子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和静电吸引与酪蛋白胶束结合,阻止了酪蛋白胶束之间的聚集沉淀,从而使酪蛋白在酸性条件下也可以相对稳定地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以罗非鱼肉为原料,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肌球蛋白,固定蛋白浓度2 mg/mL,分别采用HCl、H2SO4、H3PO4和C6H8O7(Citric acid)调节体系pH值为2.0、3.0,以溶解度、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色氨酸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为指标,研究不同种类酸诱导肌球蛋白去折叠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肌球蛋白经过酸处理后分子部分展开,表面疏水性和活性巯基含量增加,色氨酸荧光强度下降、α-螺旋含量降低,且pH2.0条件下处理的肌球蛋白去折叠程度大于pH3.0;比较而言,pH2.0条件下,C6H8O7处理的肌球蛋白展开程度最大,α-螺旋含量由41.7%降低至20.5%;pH3.0条件下H2SO4处理的肌球蛋白结构展开程度最大,溶解性下降最明显;而HC1诱导的肌球蛋白去折叠过程中,蛋白分子变性程度最小,α-螺旋含量下降不明显,分子稳定性较好,呈“熔球态”构象.  相似文献   

11.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氯化钙为壁材固化包裹戊唑醇,制备得到2.5%的戊唑醇硅酸钙纳米胶囊缓释剂.并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傅里叶红外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对其理化性能进行详细表征,并对其缓释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硅酸钙包裹的戊唑醇纳米胶囊缓释剂;胶囊形状为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为209.8nm,粒径分布窄,且呈正态分布,形态稳定;较高温度和pH碱性能够提升戊唑醇的缓释速率,壁材的增厚会降低戊唑醇的缓释速率.戊唑醇微胶囊的制备对提高戊唑醇的使用效率、降低残留、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酵母菌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一株产碱性蛋白酶假丝酵母菌(Candidasp.N921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酵母膏20g/L,蛋白胨15g/L,干酪素20g/L,硫酸亚铁0.01g/L。优化后蛋白酶活性提高了27倍(由1.55U/mL提高到41.85U/mL)。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10.0,接种量1%,发酵温度35℃,最佳培养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13.
短小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的提纯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Zkud202-4液体的发酵液离心去菌体,用硫酸铵盐析得粗酶,透析除盐后进行Sephadex G-75柱层析得到电泳纯碱性蛋白酶,用该法提纯的碱性蛋白酶比活力从粗酶液的155.5 U/mg提高到了954 U/mg,回收率为27.6%.该酶水解酪蛋白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10,且该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耐碱性.经SDS-PAGE测定,其分子质量约为2.5 ku.  相似文献   

14.
水中镉和芘在核桃壳生物炭上的吸附行为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核桃壳在600℃热解所得生物炭(WSBC)为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WSBC进行表征,用批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WSBC对水体中两种典型污染物Cd(Ⅱ)和芘的吸附特性,考察了吸附时间、Cd(Ⅱ)和芘初始浓度、pH值、WSBC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以及Cd(Ⅱ)和芘在WSBC上吸附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WSBC表面粗糙,孔隙结构明显,富含羟基、羧基、羰基等含氧官能团,具有高度芳香和杂环结构;在25℃时,WSBC对Cd(Ⅱ)和芘的吸附分别在20 h和16h时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3.79、0.17 mg·g-1;pH=5时,WSBC对Cd(Ⅱ)的吸附量最大,而pH在3~11范围内,WSBC对芘的吸附量随着pH的减小而增加。通过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等温吸附特性分析,发现WSBC对Cd(Ⅱ)和芘的吸附动力学规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可以用Langmuir方程很好地描述;Cd(Ⅱ)和芘在WSBC上吸附时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  相似文献   

15.
全婷婷    陈学刚    李勇  杨涵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37-42
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采取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3种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样品共45个,测定土壤有机质、pH值、粒度理化指标,并对乌鲁木齐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值为47.71 g/kg,变异系数为24.10%,不同用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大小关系是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农用地;研究区土壤呈中性和弱碱性,不同用地类型土壤pH值大小呈现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均值减小的特征;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其中粗粉粒含量最高,其次为中粉粒、细粉粒,粗砂粒、细黏粒含量较低,不同用地类型土壤粒径组分分布规律与整个研究区相同;土壤粒径、有机质与pH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建设用地的细黏粒与有机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他用地类型土壤粒径与有机质、pH值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与pH值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地类型对SOM含量、pH值、细黏粒和粗黏粒组分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酪蛋白是乳中重要的一种蛋白质,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与乳品工业密切相关。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自然状态下乳中酪蛋白胶粒的双电层结构及其组成,並就酪蛋白胶粒的稳定性从理化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影响酪蛋白胶粒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如乳中盐类的组成、pH、脱水作用、温度以及其它物质等)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印楝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中对影响印楝素稳定性的因素做了较系统地研究,诸如温度、溶剂极性、酸碱度、抗氧剂和抗光剂等.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印楝素在pH4~6的溶液中比较稳定,而在强酸、碱、水溶液以及热甲醇溶液中分解较快.环氧化豆油有抑制印楝素热分解的作用,对氨基苯甲酸有抑制印楝素光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东  王传贵  王翔  杜娟  余锟  赵保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04-3605,3615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竹造纸固剩物粒度、固剩物与漂珠配比、板材厚度)对复合板材各种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利用竹造纸固剩物和漂珠制造复合板材,并通过对力学性能和导热系数的测定,探讨固剩物粉末粒度、固剩物与漂珠配比、板材厚度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粒度和板材厚度的增大,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MOE、24hTS呈现下降趋势;随着配比的增大,MOR、MOE增大,24hTS减小.[结论]最佳工艺为固剩物粒度为20~40目、固剩物与漂珠配比为8∶2、板材厚度为14 mm时,此时板材的各种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丙二醛氧化对核桃分离蛋白结构及乳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脂类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对核桃分离蛋白(walnut protein isolate,WPI)结构和乳化性能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这种氧化对WPI结构修饰与功能影响机制,为核桃蛋白抗油脂产物氧化及对乳化性功能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酸沉碱溶法分离核桃蛋白,加入1,1,3,3-四乙基环丙烷制备的产物MDA最终浓度分别为0、0.1、1、5、10和20 mmol·L-1,在室温下与WPI反应24 h,通过透析去除MDA,再真空冷冻干燥制备MDA氧化核桃蛋白。测定氧化蛋白标记性基团(巯基、二硫键、氨基和羰基)、物理化学性质(溶解度、浊度、疏水性、粒径和Zeta电位)及蛋白的乳化功能性等。【结果】MDA氧化造成核桃蛋白溶解度从68.74%下降到11.88%,特别是5—20 mmol·L-1 MDA对溶解度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蛋白溶液的浊度影响不大(其所有值保持在0.32左右);在蛋白分子基团修饰方面,0—1 mmol·L-1 MDA对总巯基、二硫键、自由氨基和羰基含量影响不大,但5 mmol·L-1以上浓度的MDA对总巯基和自由氨基含量的降低及对二硫键和羰基含量的上升影响显著(P<0.0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也显示较高浓度MDA对二硫键的含量增加影响显著,并促进核桃蛋白分子间(内)形成了还原性二硫键和非还原性共价键。在低于0.1 mmol·L-1的MDA中氧化并不影响核桃蛋白二级结构,而在1 mmol·L-1 MDA以上则能显著降低α-螺旋和β-折叠、β-转角含量,提高无规则卷曲含量;随着MDA浓度增加而引起的蛋白荧光强度变化规律与蛋白二级结构中的有序结构变化规律相同,特别是10 mmol·L-1以上浓度的MDA能极大地降低蛋白荧光强度。0—1 mmol·L-1 MDA氧化不改变蛋白疏水性,但1 mmol·L-1以上浓度的MDA显著降低蛋白疏水性,疏水性最大降低程度为对照组的1/10;同时,低于1 mmol·L-1 MDA氧化对核桃蛋白粒径和带电量没有显著影响,而浓度超过1 mmol·L-1MDA则能显著提高蛋白粒径大小,并在10 mmol·L-1 MDA时达到最大粒径约1 160 nm,且显著降低蛋白带电量,且随着MDA浓度提高而一直降低。在核桃乳化功能性方面,0.1 mmol·L-1 MDA氧化即可显著降低蛋白乳化活性,而1 mmol·L-1MDA氧化可显著降低乳化稳定性;随着MDA的浓度上升至20 mmol·L-1,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持续降低并均能损失约2/3的功能性。【结论】核桃蛋白在脂类氧化产物MDA氧化体系中,随着氧化度的加剧,MDA通过与蛋白反应而显著修饰蛋白分子结构(包括其残基基团),促进其交联形成大的聚集体进而改变其物化性质,从而显著降低蛋白的乳化功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