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开发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饲料资源,采用消化试验研究了小龙虾对8大类共计30种饲料的日摄食率和消化率,并采用稻田养殖模式生长试验研究了日摄食率和消化率均较高的土豆、红薯、黄豆、黑米、猪肝和草鱼肝对小龙虾的养殖效果。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小龙虾对不同种类饲料的日摄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动物类、配合饲料类、水果类、谷类、根茎瓜类、豆类、叶菜类、野草类;对不同种类饲料的消化率由高到低则依次为水果类、根茎瓜类、动物类、谷类、叶菜类、配合饲料类、豆类、野草类。结果表明:土豆组、红薯组和黄豆组小龙虾存活率均在90%以上,而猪肝组和草鱼肝组存活率则低于80%;土豆组小龙虾特定生长率最高,其次为黄豆组,且二者均显著高于红薯组、黑米组、猪肝组和草鱼肝组(P0.05);黄豆组小龙虾含肉率最高(20.88%),草鱼肝组则最低(16.83%);小龙虾肌肉的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均以黄豆组最高、猪肝组最低,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5)。黄豆组小龙虾肠道组织结构及肌纤维密度均较好,而草鱼肝组则均相对较差。黑米组小龙虾肌肉中盐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7.70%),黄豆组其次(6.08%)。综合来看,黄豆、土豆对小龙虾的养殖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丙二醛(MDA)对草鱼肠道、肝胰脏抗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以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通路为研究对象,选择初始体重(74.8±1.0)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pond),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4组草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61(B1组)、124(B2组)、185 mg/kg(B3组)MDA的试验饲料,在池塘网箱养殖72 d后,测定肠道、肝胰脏和血清中MDA和GSH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草鱼肠道、肝胰脏GSH/GSTs通路中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胱甘肽还原酶(GSR)、pi-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pi)、微粒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1(MGSt1)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除B3组肝胰脏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其余试验组肠道、肝胰脏MDA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各试验组血清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除B1、B3组肠道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其余试验组肠道、肝胰脏GSH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B1、B2组血清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B2、B3组肠道及B1组肝胰脏GCLC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除B2组肠道G SR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外,其余试验组肠道和肝胰脏G SR表达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B2、B3组肠道及B3组肝胰脏GSTpi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B3组肠道MGST1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各试验组肝胰脏MGST1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MDA引起草鱼肠道、肝胰脏GSH/GSTs通路抗氧化应激反应,且肠道和肝胰脏受M DA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与池塘精养草鱼营养品质的差异,选取相同饲料源的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平均体重:(723.89±71.54)g,平均体长:(340.86±8.88)mm]和池塘精养草鱼[平均体重:(680.35±155.13)g,平均体长:(334.00±21.40)mm]各12尾,测定形态指标与肌肉剪切力、质构特性、色泽以及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1)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硬度、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和剪切力均显著高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2)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低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均高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3)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和呈味氨基酸总量(TDAA)高于池塘精养草鱼,但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和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TAA分别为77.11%和76.61%,TEAA和TDAA分别占TAA的40.87%和40.43%、46.10%和46.06%。4)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69.68%)高于池塘精养草鱼(68.44%),但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和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1.78%和18.58%,两者差异显著(P<0.0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未检测到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为0.44%;池塘精养草鱼肌肉中EPA含量为0.10%,DHA含量为0.55%。5)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肌肉中钾、镁、铁、铜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钠、锌显著低于池塘精养草鱼(P<0.05)。由此得出,循环流水槽养殖草鱼的营养品质总体上优于池塘精养草鱼。  相似文献   

4.
2种饲料投喂下草鱼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皇竹草粉饲料为试验组,以商品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平均体重为(300.00±10.00)g的草鱼2个月,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以及肌肉pH、系水力、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的内脏重、肝脏重、腹腔脂肪重、脏体指数、肝体指数及腹脂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空壳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硬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肌肉pH、滴水损失、失水率和冷冻渗出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Fe)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7.43%和17.23%。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66和84.94。由此得出,与商品配合饲料相比,投喂皇竹草粉饲料可改善草鱼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讨玉屏风多糖对草鱼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肝胰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从而为玉屏风多糖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选择健康、体重相近[(74.50±2.50)g]的草鱼7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其中1组为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4组为试验组(Ⅱ~Ⅴ组),饲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8、1.2、1.6、2.0 g/kg玉屏风多糖的试验饲料。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Ⅳ和Ⅴ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饲料系数均小于对照组,其中Ⅳ和Ⅴ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头肾指数和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Ⅳ组的头肾指数以及Ⅳ和Ⅴ组的脾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肝胰脏中一氧化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Ⅳ组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各试验组肝胰脏中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Ⅳ组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综合来看,玉屏风多糖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1.6 g/kg时可以显著改善草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获得较好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凝结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健康的1日龄AV500肉鸡10 00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 00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凝结芽孢杆菌制剂。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1~21日龄、22~42日龄试验组肉鸡死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下降了61.7%、52.42%;22~42日龄,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1日龄试验组肉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道指数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日龄试验组肉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1和42日龄试验组肉鸡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1和42日龄试验组肉鸡盲肠、回肠食糜中凝结芽孢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抑制肉鸡肠道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提高免疫器官指数,降低死淘率。  相似文献   

7.
配制核黄素含量分别为0.54、2.32、4.08、5.78、9.28和19.35 mg/kg的6种纯化饲料,投喂初始均重为(11.21±0.16)g的草鱼幼鱼8周,通过研究核黄素对其生长性能、肝胰脏中D-氨基酸氧化酶(D-AAO)与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0.54和2.32 mg/kg组草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核黄素含量的增加,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肝胰脏中D-AAO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当饲料中核黄素含量为5.78 mg/kg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大值;5.78 mg/kg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0.54 mg/kg组(P0.05),但饲料中核黄素含量对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折线模型回归分析表明,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为5.54 mg/kg;肝胰脏中D-AAO活力达到最佳时对饲料中核黄素的需要量为5.99 mg/kg。  相似文献   

8.
黄霉素和喹烯酮在我国实际水产养殖中应用广泛,喹乙醇已被禁用,但违规添加使用的现象十分严重.研究这3种促生长剂对罗非鱼生长性能、肝体比及体型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促生长剂均有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表观消化率的作用.喹乙醇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显著;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肝体比均增加,差异极显著;体型的变化,只有喹烯酮组鱼体的体深指数、体宽指数及肥满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人工养殖对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采用16S rDNA测序方法对野生(YS)和人工养殖(YZ)尼罗罗非鱼的肠道内容物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两者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在野生环境下,尼罗罗非鱼肠道中Actin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为主要优势菌群;在人工养殖环境下,Actin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群。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表明,YZ组群落多样性指数低于YS组(P<0.05)。门水平上,YZ组的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ota、Bacteroidota和NB1-j菌门低于YS组(P<0.01或P<0.05),Cyanobacteria、Dependentiae高于YS组(P<0.01或P<0.05)。属水平上,YZ组的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 Mycobacterium、 Paeniclostridium、 IMCC26207、 Methylocys...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型蛋白质源乙醇梭菌蛋白替代豆粕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胰脏和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25.70±0.03) g的草鱼54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J0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用5%(J5组)和10%(J10组)的乙醇梭菌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27.5%和55.0%的豆粕。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 J5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J10组(P0.05),与J0组无显著差异(P0.05)。J5组草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J0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J0组(P0.05)。2) J5和J10组草鱼的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J5组(P0.05),J5组显著高于J0组(P0.05); J10组草鱼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J0和J5组(P0.05);J10组草鱼的血浆AST/ALT显著高于J0和J5组(P0.05); J5组草鱼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J0和J10组(P 0.05)。各组草鱼的血浆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α(IL-1α)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 J10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J5组(P0.05)。各组的全鱼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4)从肝胰脏和肠道的病理切片可以看出,随着乙醇梭菌蛋白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草鱼肝胰脏核聚集加剧,而肠道病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由此可知,草鱼饲料中添加5%乙醇梭菌蛋白有利于草鱼生长,但添加量提高到10%则会影响草鱼生长,降低存活率,并导致肝脏损伤。因此,乙醇梭菌蛋白在草鱼饲料中的推荐使用量为5%。  相似文献   

11.
用高脂肪日粮饲喂45日龄三黄肉鸡,建立脂肪肝综合征(fatty liver syndrome, FLS)病理模型,系统观察了FLS鸡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与正常对照鸡比较,FLS鸡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显著升高(P〈0.01),ESR血沉、血沉方程k值降低(P〈0.01);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以及肝脂肪含量和肝指数明显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蛋氨酸水平对生长中期草鱼生长性能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旨在确定生长中期草鱼的蛋氨酸需要量。选用平均体重为(259.00±0.48)g的草鱼90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2.19、4.72、7.18、9.67、12.21和14.69 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49 d。结果表明:与蛋氨酸水平为2.19 g/kg时相比,提高饲料中蛋氨酸水平显著地提高了生长中期草鱼的增重、摄食量、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当蛋氨酸水平达到7.18 g/kg时,增重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生长中期草鱼的肝胰脏和肠道重量、肝胰脏和肠道蛋白质含量以及肠道长度(P<0.05),对肝体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蛋氨酸水平≥4.72 g/kg时,肝胰脏和肠道重量以及肠道长度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和肠道蛋白质含量分别在蛋氨酸水平为9.67和12.21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氨酸水平为7.18 g/kg时,肝胰脏和肠道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当蛋氨酸水平为4.72 g/kg时,肠道淀粉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各肠段Na+,K+-ATP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肌酸激酶活性(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蛋氨酸可以提高生长中期草鱼的生长性能和消化吸收能力。以特定生长率为标识,当饲料胱氨酸含量为1.61 g/kg时,生长中期草鱼(259~498 g)的蛋氨酸需要量为10.41 g/kg饲料或34.71 g/kg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华猪和长白猪各肠段主要产丁酸菌相对丰度及丁酸代谢的相关性。选取相同条件下饲养的240日龄金华猪和长白猪各10头,分别取不同肠段内容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肠段主要产丁酸菌的相对丰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产丁酸关键功能基因丁酰-CoA:乙酰-CoA转移酶和丁酸激酶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丁酸含量。结果表明:1)金华猪空肠和回肠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丁酸球菌属(Butyricicoccus)、丁酸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真杆菌属([Eubacterium] hallii group)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长白猪(P0.05),而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和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在金华猪和长白猪中,布劳特氏菌属、丁酸球菌属、粪杆菌属和真杆菌属相对丰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0.88,P0.01)。2)金华猪回肠和结肠中丁酰-CoA:乙酰-CoA转移酶和丁酸激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长白猪(P0.05)。3)金华猪空肠、回肠、结肠中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长白猪(P0.05)。4)金华猪和长白猪肠道中丁酰-CoA:乙酰-CoA转移酶和丁酸激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与丁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0 4~0.722 1,P0.01);2个品种对比发现,长白猪相关系数均高于金华猪。由此可见,金华猪空肠和回肠产丁酸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长白猪,同时金华猪结肠产丁酸关键功能基因丁酸激酶和丁酰-CoA:乙酰-CoA转移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长白猪,与之相对应的是金华猪空肠、回肠和结肠中丁酸含量显著低于长白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长白猪肠道丁酸含量高于金华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蜂王浆对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染毒24 h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活性;制备肝匀浆,测定肝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①蜂王浆各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AST、ALT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它们都极显著低于模型组的(P<0.01);②模型组MDA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的(P<0.01),而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蜂王浆低剂量组、蜂王浆中剂量组和蜂王浆高剂量组的MDA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它们都极显著低于模型组的(P<0.01);③正常对照组、蜂王浆低剂量组、蜂王浆中剂量组和蜂王浆高剂量组的GSH-Px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它们极显著高于模型组的(P<0.01),且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的(P<0.01)。结论:蜂王浆对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草鱼肝脏对高脂饲料的代谢调控机理,试验研究了连续12周投喂含8.1%脂肪的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脏生化指标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mRNA表达的影响。将120尾平均体重为(15.0±2.4)g的健康草鱼随机为高脂组和基础组,分别投喂含8.1%脂肪的高脂饲料和4.6%脂肪的基础饲料,并在试验的第4、8、12周检测草鱼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试验第12周,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肝胰脏组织形态,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胰脏A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高脂组草鱼肝细胞出现损伤,并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高脂组草鱼血清中AST、ALT活性及TG、CHO含量以及肝胰脏中MDA含量均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而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则随投喂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在试验第12周,高脂组草鱼血清中AST、ALT活性及TG、CHO含量以及肝胰脏中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或P<0.01),而肝胰脏中SOD和CAT活性则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或P<0.01);与基础组相比,高脂组草鱼肝胰脏ACC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由此得出,高脂饲料的连续投喂升高了草鱼的血脂水平,并使草鱼肝胰脏出现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高脂饲料降低草鱼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肝脏脂肪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观察饲料不同比例酶解豆粕(ESM)的添加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筛选适宜的ESM添加比例。选用初始体重为(55.39±1.82)g的草鱼作为研究对象,共配制4组蛋白含量相同的饲料,ESM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32%、36%和40%,每组3个平行,养殖8周后对草鱼的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32%ESM,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添加比例为36%对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添加比例为40%时则呈现显著性降低(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2%ESM草鱼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ESM替代比例的增高,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此外,32%ESM组草鱼肠道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和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等有益菌丰度最高,但当ESM比例为40%时,显著降低了梭杆菌门比例(P<0.05)。嗜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养殖水低pH值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将36尾驯化后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尾,空白组养殖水pH值≈7.0,处理组养殖水pH值≈4.0,试验期为14 d,试验结束后提取两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DNA,扩增16S rDNA基因,利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进行测序后,对两组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物种组成及优势菌群和差异菌群进行分析,并进行PICRUSt2功能预测和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表明:处理组肠道微生物的香农指数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辛普森指数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群落丰富度指数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空白组和处理组肠道中菌门数量分别为22个和28个,共有的菌门数为18个;空白组和处理组肠道中菌属数量分别为235个和373个,共有的菌属数为137个;空白组和处理组肠道中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数量分别为458个和791个,共有的ASVs数量为162个。在门水平上,处理组和空白组的优势菌群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离体消化法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对俄罗斯鱼粉、国产鱼粉1、国产鱼粉2、罗非鱼鱼粉1和罗非鱼鱼粉2的消化能力,结果显示,2种国产鱼粉粗蛋白质含量(72.14%、68.26%)、蛋白质消化率(49.78%、49.41%)均显着高于俄罗斯鱼粉(65.41%、47.82%),且0h时水解液中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俄罗斯鱼粉;2种罗非鱼鱼粉虽然粗蛋白质含量(56.03%、52.69%)相对较低,但它们的氨基酸生成量与俄罗斯鱼粉相近。研究表明:两种国产鱼粉中掺入了可以溶解的高含氮物质;罗非鱼鱼粉可以作为饲料原料被较好的利用;此方法可以对鱼粉真伪和蛋白质有效利用效果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比较桑叶粉混合发酵饲料(CL组)与常规饲料(CK组)对草鱼生长、生理、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桑叶粉混合发酵饲料能有效改善草鱼肝脏健康,调节脂肪代谢,提高氧化能力,对草鱼抗应激、耐缺氧能力有较大的作用,从而促进草鱼生长。CL组草鱼全鱼脂肪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但肌肉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且CL组草鱼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CK组。桑叶粉混合发酵饲料养殖草鱼,不仅可以提高草鱼的健康性,还可以提高鱼肉营养成分和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