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针对2010年2月26日出现在广州市南沙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了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属于平流雾的类型,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移入是造成大雾天气的主要原因。在预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湿度和风的条件,也要考虑前期地面至500 hPa相关的物理量场如逆温层等的变化对大雾天气的指示意义;另外,前期湿度的积累也为大雾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周翠芳  张广平  杨海山  伍一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42-8244,8283
针对2010年9月30日出现在宁夏北部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不仅要考虑冷却条件、风的条件,更要考虑前期500~700 hPa维持较稳定层结及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如T地面-T850值、θse850-θse500值等)变化对大雾天气的指示意义;另外,前期湿度条件的积累也是影响大雾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2009年12月多次大雾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梁明增  刘忠礼  赵英莹  辛学飞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07-11209,11271
利用台站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2月张家界市5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速一般在0.1~3.0m/s、相对湿度≥90%和温度露点差ΔT≤1.5℃(桑植站ΔT≤1.1℃,永定站ΔT≤1.2℃,慈利站ΔT≤1.5℃)3个条件是张家界地区产生大雾的必要条件。雾浓度与上述条件无正相关关系。前期湿度条件的积累也是影响大雾生成的主要原因。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及与水汽条件有关的相对湿度场对预报大雾天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雾浓度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陈晓红  严小静  周扬帆  黄勇  娄姗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70-18174,18191
利用2010年9月才建成的安徽省高速公路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资料,以及NOAA16极轨气象卫星和其他常规资料,对2010年11月16~1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雾形成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下发生的,大雾发生前降水有利近地面湿度增加,降水后高压控制有利夜里地面辐射降温;在湿度条件较好情况下,低层浅薄逆温就能形成雾;逆温明显时,即使湿度条件不是很好,也能形成雾。通过逐时对比检验发现,高速公路观测站网资料可信度较高,对预报大雾有参考价值;气象站上没有出现大雾时,气象站所在县市内的高速沿线上时有大雾发生,高速上观测信息大大弥补了气象站观测的时空密度不足;高速上大雾生成时间较气象站观测到的平均偏早3 h左右,可提高市、县级台站大雾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田磊  蔡雄辉  陆琴琴 《北京农业》2013,(15):171-172
基于此以2001~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背景、物理量诊断和探空资料分析方面,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对2012年10月27~28日发生的1次辐射平流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雾前期有降水,为大雾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大雾发生皖北前高空为一致的槽后西北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地面处于高压底部,高压稳定少动;大雾发生过程中,高空为弱偏西气流,中低层有弱冷暖平流,近地层存在逆温层;湿度场上表现为上干下湿,925hPa以下湿度接近饱和;低层有明显的辐散运动,这些都有利于大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维持,而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要素场、T-lnp图、水汽及物理量场方面对2011年12月3~7日山东中西部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大范围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形成和持续原因。[结果]此次大雾过程发生在500 hPa中纬度较平直的偏西气流、中低层高压脊以及地面高压底部弱气压场控制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前期的强降雪过程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空的暖湿气流和近地面的偏东气流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大雾期间,风速一直1~3 m/s;过程前期温度露点差和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中后期变化不大;在近地面有较明显的逆温层存在,同时在大雾强盛期间在700~800 hPa有明显的低空逆温层存在,这些均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发展。大雾期间,大气层结稳定,低层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中高层存在弱的辐散下沉运动,这些也有利于大雾的维持和发展。[结论]该研究为大雾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Micaps常规数据资料和ECMWF细网格数据对2016年9月12日夜间大雾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利用ECMWF细网格产品进行了解释应用,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中高层为下沉运动,风速前期较小,辐射降温至露点温度后风速略微增大至微风有利于大雾的产生和维持。预报大雾时地面有风的水平与垂直切变时,大雾落区可以考虑沿切变线附近。ECMWF细网格产品对大雾的预报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取息烽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0—2020年期间地面观测资料,对大雾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大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降雨量、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息烽县大雾天气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为冬季多夏季少,1月出现大雾最多,7月最少,夜间是大雾天气生成的高发期;雾形成时往往湿度较大,当日有降水并出现大雾天气的概率占73%,风速较小时更有利于大雾天气生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EC模式物理量场资料,对2023年2月9-10日发生在石嘴山市的大雾天气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过程是在较为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低层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均压场维持,大气层结稳定,有利于低层逆温层的生成;探空资料显示,大雾发生过程中,低层出现多层逆温且较为深厚,对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起了重要作用;热力结构表明,温度日较差大表示地面辐射冷却为水汽的凝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辐射雾的特征;温度平流表明,在大雾发展和维持阶段,低层有暖平流输入,具有平流雾的特征;水汽条件表明,前期的降雪天气、地面积雪融化以及沙湖地区靠近水域,都为本次次大雾天气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表明,在大雾发展维持期间高层存在稳定的下沉运动,在中低层,大雾发生前期存在弱的辐合上升运动,大雾消散期间存在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10.
2015 年11 月11 日,满洲里出现大雾天气,雾最强时段能见度只有100 米,且持续较长时 间,本文对此次大雾出现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空气湿度,大气层结等方面进 行分析,表明大气的层结稳定,低层逆温层的出现及近地面较强的湿度是造成此次大雾天气的 主要原因,之前本地草原计划烧除也为此次大雾天气提供充分的凝结核,也是造成此次大雾天 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德安  王凤娇  刘慧  徐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17-1120,1131
利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对滨州市2011年12月3-7日和2012年3月16-17日2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雾天气产生的环流形势及其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垂直运动特征、温湿条件等。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及地面较弱的气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天气形势;风力小,空气湿度大,有利于雾的形成;低层西南气流是大雾形成并维持的主要水汽来源;近地层形成逆温层,使大气层结处于稳定状态,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层垂直运动较弱,对水汽的扩散不利,有利于雾的维持。  相似文献   

12.
新宾县大雾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宾地区单站大雾气候特征及大雾天气低空风场、温度场、湿度场的研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分布,得出新宾县多年雾日的平均分布规律,并分析雾日的形成条件,为大雾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22日营口沿海地区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场、气象要素等入手,对比辽宁省区域性大雾物理量阈值,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物理量定量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近地面逆温、相对湿度和比湿条件预报较差,对省内气压差和10m风速预报较好。此次营口大雾过程为地形槽型,受前期降水和地面冷锋前暖湿空气影响,由于暖湿空气经过冷的下垫面,在近地面层产生水汽凝结并且层结稳定而形成大雾天气,白天由于有云和雾,气温较低并长时间维持,是营口沿海地区大雾维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分别从环流形势、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分析了2015年11月1—20日宁夏中北部地区的连续大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连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前期低槽入侵产生的小量降水使低层增湿,暖脊控制使中层增温形成逆温,连续大雾过程湿层厚度及逆温差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便于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一次连续大雾的天气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宁娜  陆忠艳  关颖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20-6621,6853
[目的]探讨大雾的形成、持续及消散的原因。[方法]在辽宁省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尤其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对此次连续大雾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此次大雾是由于辽宁处于鞍形气压场中,弱冷空气扩散使地面有多处较弱中尺度辐合区,前期气温较高造成积雪融化,伴随辐射降温和西南平流输送作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同时,由于风速小和上空逆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潮湿空气的扩散;加之华北地区也出现大雾天气,高空西南气流将华北地区的潮湿空气输送到辽宁上空,更加重辽宁大雾的强度。[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空气污染气象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霜降节气的到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初霜甚至下雪,气温骤然下降.雨雪天气之后,气候寒冷,很容易出现大雾天气,由于空气湿度增大,昼夜温差较大,大范围出现大雾天气的概率也明显增多.面对已来临的大雾时节,安全养生保健绝不容忽视.在这种雨雪大降温的天气,一定要注意防寒、防潮、防风,注意适时添衣保暖,防止感冒,拒绝过度“秋冻”.在此,奉上初冬中医养生食谱,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拥有一份健康.  相似文献   

17.
冬春季连阴雪雨、大雾天气,棚室蔬菜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传统的喷雾施药易使密闭的棚室内湿度增加,可改用粉尘剂防治病害,不但省工省时而且不增加棚内湿度,药剂分散均匀,防治不留死角,效益显著。但在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在吉林地区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发生在2007年11月7~9日持续3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特别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并结合环保局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对大雾天气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发生前期,低空有弱冷空气活动,大雾维持期间北部维持高脊使得没有强冷空气入侵,850 hPa以下有深厚的逆温层存在,近地面层逆温持续存在,且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500~850 hPa有弱的冷平流;由于稳定的逆温层结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雾天气里空气污染指数为三级,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陈锋立  王春明  任思衡  陈光泽  邓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81-9085,9153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3.2、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12月12~13日西安地区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阶段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RFV3.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大雾的范围、强度和生消过程,但模拟白天雾的强度较弱。这次大雾是平流辐射雾过程,在夜间的辐射降温和弱冷空气的入侵共同作用下,西安地区形成冷气垫,造成逆温产生,逆温的存在为大雾的产生和维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地面湿度大,逆温层结稳定又有效地抑制了水汽向高空传输和能量交换,为大雾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在大雾产生和维持期间,微风有利于近地面的湍流交换,使辐射冷却作用扩散到适当高度,也可使水汽垂直输送到一定高度,有利于雾的产生和发展。而白天太阳短波辐射造成的逆温层抬升是引起大雾减弱和日变化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雅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08-15109
根据1979~2009年辽宁气象观测站及即时天气报告和常规气象资料,统计辽宁地区出现的持续大雾,分析其天气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共出现3次持续大雾,出现持续大雾一般都在冬季,前期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较强的降水天气过程后,各地气温有明显的回升,925hPa有辐散并存在逆温的形势下产生的,且1000hPa风速小于4~8m/s的形势下,容易出现持续大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