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越心草莓果实的品质形成规律,选取了第1和第2花序的4级果实从色泽、花青苷含量、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花序第4果的光泽明亮度最好,第2花序第4果的颜色最红,第1花序的第1和第2果的色泽饱和度最好。越心中主要花青苷是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占总含量的90%以上,其中第1花序的前3果和第2花序的第3、第4果花青苷含量最高。第1花序各果实和第2花序第1果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第2花序的其他果实。越心果实中主要有机酸是柠檬酸,占总含量的70%以上。第1花序的各果实和第2花序第1果的总酸含量显著高于第2花序的其他3果。  相似文献   

2.
小麦不同叶位间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规律,以洛旱7号小麦为试验材料,在20℃、1 505μmol/(m2.s)光强条件下,测定了其主茎由上至下3片叶第1片叶、第2片叶和第3片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在不同叶位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片光合速率第1片叶第3片叶第2片叶,胞间CO2浓度第2片叶第3片叶第1片叶,蒸腾速率第1片叶第3片叶第2片叶,气孔导度第1片叶第3片叶第2片叶。小麦的光合速率分别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地方品种太湖鹅为素材,对2个世代保种群的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第2世代公鹅各周龄体重高于第1世代公鹅;除初生重外,第2世代各周龄体重低于第1世代.10周龄体尺各指标在不同世代之间差异极小.2个世代育雏期存活率分别为95.33%,96.33%,育成期存活率分别为95.45%、96.19%,2个世代均无显著差异.(2)2个世代太湖鹅开产日龄均为160日龄,第1世代人舍44周龄鹅的平均产蛋量为60.40个/只,第2世代比第1世代高了0.72个/只,2个世代的平均蛋重为134.59,135.05 g;2个世代种蛋合格率、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分别在98%、91%,86%和96%以上.(3)第2世代太湖鹅公鹅屠宰性能各指标均略高于第1世代;第2世代太湖鹅母鹅的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均略低于第1世代,但是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均略高于第1世代.(4)第2世代公鹅胸肌、腿肌的嫩度、系水力、肉色、pH值均高于第1世代.第2世代母鹅的腿肌嫩度、系水力低于第1世代,肉色、pH值高于第1世代;第2世代母鹅的胸肌嫩度、肉色高于第I世代,系水力、pH值低于第1世代.上述结果表明太湖鹅达到了保种要求.  相似文献   

4.
刺槐小蜂对砂生槐种子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刺槐小蜂对砂生槐种子的为害特点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刺槐小蜂在林芝地区1年发生2代,以第2代幼虫在种子内越冬。6月中、下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下旬第2代小蜂开始羽化,第1代和第2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树型选择北疆金三角苹果树主要采用小冠疏层形。乔砧或半矮化砧普通型品种砧穗组合,行距3~4米,株距3~4米,每667米2栽树33~55株宜用此种树型。树体结构:树高2.5~3.5米,全树留6~9个小主枝,第1层主枝3个,第2层主枝3个,第3层主枝2个。第1层与第2层主枝层间距为80厘米左右,第2层与第3层主枝层间距为60厘米左右。第1层主枝上各留1~2个向外侧斜上方的小侧枝,第2、3层主枝上均不留侧枝。  相似文献   

6.
第2茬雪茄烟分杈数离地面高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第2茬雪茄烟分杈数离地面高度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第2茬雪茄烟选择不同高度进行留杈,采收第2茬雪茄烟,虽然在品质上比不过第1茬,但是在产量上不存在差异,第2茬雪茄烟产量仅比第1茬少9.8%,并且可以根据品质来划分第2茬雪茄烟的用途。第2茬雪茄烟留杈高度与产量呈负相关,同时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增加其品质下降,因此在生产中要选择离母株高度0~10 cm范围留杈可以获取最高产量和高品质。第2茬雪茄烟由于留杈高度不同其用途也不同,由上到下依次可以作为烟芯、中包皮和外包皮。  相似文献   

7.
在防马铃薯晚疫病化学药剂中加入控失剂,结果表明:防效最好的是处理C(7月5日第1次喷大生M-45 2100g/hm2+控失剂315g/hm2,7月20日第2次喷杜邦克露1800g/hm2+控失剂270g/hm2,8月5日第3次喷杀毒矾1800g/hm2+控失剂270g/hm2,8月20日第4次喷烯酰吗啉600g/hm2+控失剂90g/hm2);而处理B(7月5日第1次喷大生M-45 2100g/hm2+控失剂315g/hm2,7月20日第2次喷杜邦克露1800g/hm2+控失剂270g/hm2,8月5日第3次喷杀毒矾1800g/hm2+控失剂270g/hm2)比生产常规处理D(7月5日第1次喷大生M-452100g/hm2,7月15日第2次喷杜邦克露1800g/hm2,7月25日第3次喷杀毒矾1800g/hm2,8月5日第4次喷烯酰吗啉600g/hm2)少用1次药,施药间隔时间也长于生产常规,但防效却好于生产常规;产量也是处理C最高,其次是处理B、D。  相似文献   

8.
李胄  唐保善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0):1554-1558
棉铃虫是中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降水量对其种群数量具重要影响。采用连续10a棉铃虫第2代和第3代的百株卵量与同期降水量指标资料,通过相关系数法筛选出10个预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的降水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百株卵量的特征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好,历史符合率为70%;而第3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差,历史符合率为40%。由于入选因子均为前兆因子,因此,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区域棉铃虫发生程度的监测和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苜蓿品种刈割时期与产草量·粗蛋白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苜蓿刈割时期与产草量、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以6个不同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于2002年刈割2次2、003年刈割4次2、004年刈割2次,每次刈割后测定苜蓿的产量、粗蛋白含量。[结果]1年刈割4次,6个苜蓿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均以第2茬最高,其次是第3茬,第1茬最低,其中苜蓿王和爱菲尼特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2.95%和22.53%;干草产量均以第1茬最高,其次为第3茬和第4茬,第2茬最低。1年刈割1次,6个苜蓿品种播种当年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年。6个苜蓿品种2003年、2004年干草总产量均高于2002年。[结论]1年刈割4次,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以第2茬最高,干草产量以第1茬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苜蓿刈割时期与产草量、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以6个不同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于2002年刈割2次2、003年刈割4次2、004年刈割2次,每次刈割后测定苜蓿的产量、粗蛋白含量。[结果]1年刈割4次,6个苜蓿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均以第2茬最高,其次是第3茬,第1茬最低,其中苜蓿王和爱菲尼特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2.95%和22.53%;干草产量均以第1茬最高,其次为第3茬和第4茬,第2茬最低。1年刈割1次,6个苜蓿品种播种当年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年。6个苜蓿品种2003年、2004年干草总产量均高于2002年。[结论]1年刈割4次,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以第2茬最高,干草产量以第1茬最高。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公布的《2 0 0 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2 0 0 2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1 0 0 1篇论文在“2 0 0 2年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数前50名”排行表中名列第34位,另一位进入该排行表的农林类院校为中国农业大学,其以772篇论文名列第45位。在“2 0 0 2年农林牧渔高等学校科技论文数前30名”排行表中,我校以1 0 0 1篇名列第1 ,比名列第2位的中国农业大学(772篇)多2 2 9篇。在“2 0 0 2年我国高等学校基金论文前50名”排行表中,我校以585篇名列第2 7位,在农林牧渔类院校中名列第1 ;进入该排行表的另外3家农…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牦牛MSTN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第2外显子以及80bp的部分第1内含子和102bp的部分第2内含子,共556bp的区域中存在5处点突变,表现AA、BB、AB、AC 4种基因型,由A、B和C 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84 0、0.001 4、0.106 0和0.008 6.序列分析表明等位基因B在位于第2外显子411bp处发生A→G突变,导致编码的第235位氨基酸由组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其余4处突变位于等位基因C上,即位于第1内含子31bp处的G→A突变和65bp处的核苷酸缺失以及第2内含子529bp处的A→G突变,还有一处是位于第2外显子第121bp处的T→C沉默突变.  相似文献   

13.
选择‘河西绒山羊’5个胎次共100只,采集产后第30天、第100天的乳样,研究不同胎次和不同泌乳时间羊乳的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河西绒山羊’乳中粗蛋白含量第1、2、3胎均显著高于第4、5胎(P<0.05),乳中粗脂肪含量、总固形物含量第1、2、4胎均显著高于第5胎(P<0.05),第3胎显著高于第1、2、4胎(P<0.05),乳中非脂固形物含量第2、3胎均显著高于第1、4、5胎(P<0.05).乳粗蛋白含量、总固形物含量产后第30天显著低于产后第100天(P<0.05).乳酸度值第1、2、3胎均显著低于第4、5胎(P<0.05),产后第30天乳酸度值显著低于产后第100天(P<0.05).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长季节栽培的西瓜品种,本文作者从国内外收集了欣喜1号、莎蜜佳、瑞凤、巨龙、佳春、红将、天骄2号、北农福田、华欣2号共9个西瓜品种,对其进行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天骄2号的长势中等,第1茬、第2茬、第3茬及总产量分别为4 435.93 kg、2 463.58 kg、1 845.62 kg和8745.13 kg,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分别排在第2位、第1位、第1位和第1位,平均中心含糖量为12.1%,果皮韧、肉质脆、口感好,白粉病及病毒病抗性均表现为中抗以上。本研究结果初步认为天骄2号适用于北京地区长季节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唐山市2年5茬蔬菜种植模式,包括第1茬秋茬菠菜、第2茬糯玉米、第3茬白萝卜、第4茬甘蓝、第5茬生姜等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蔬菜种植获得高收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茬次刈割对苜蓿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全年选择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的4个紫花苜蓿品种,研究了3茬刈割前后对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第2茬分枝数比第1茬明显增多,第1、2茬分枝数变化呈二次函数曲线,以第2茬最明显,分枝数在刈割后第18~22 d期间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减少.4个品种以第1茬刈割后日生长量最高, 以后逐茬下降,但苜蓿9651316和中苜1号第2茬刈割后日生长量有增长趋势.苜蓿SD003株高在第2茬略有增长, 其余3个品种逐茬降低.每平方米干质量也是随着茬数增加而降低.结合每茬生长发育动态和干质量情况,对第2 茬产量低的品种如96S016和中苜1号等品种,第2茬的收割日期可适当提前5-10 d.苜蓿SD003可适当延长第1茬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苗药百尾参营养元素N、P、K吸收特性,为百尾参野生变家种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百尾参第1年和第2年生长期定期取样,分析百尾参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N、P、K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百尾参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养分含量不同,地上部分整体含量大于地下部分.最大吸收时间为第1年8月和第2年5月.整株吸收量第1年N>K>P;第2年K>N>P;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第1年N、P、K累积吸收比为1.00∶0.04∶0.80,第2年为1.00∶0.38∶1.79.[结论]每生产100 kg干百尾参约需吸收N为7.65 kg、P2O5为1.54 kg、K2O为6.25kg.建议施肥时间为第1年8月之前和第2年5月之前;收获百尾参时间应该在第2年10月底以后.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以清水为对照,设置18.90、37.80 g/hm2和56.70 g/hm2亚硒酸钠浓度处理,选择在小麦灌浆第2天和第9天进行叶面喷施,研究灌浆后不同喷施时间点、不同硒水平对植株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灌浆第9天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喷后7天旗叶、叶鞘、穗轴、节和节间硒含量显著低于灌浆第2天喷施处理7天对应部位的硒含量,而高于灌浆第2天喷后14天的植株硒含量,成熟期均呈现灌浆第9天喷施植株硒含量显著高于灌浆第2天喷施植株对应部位硒含量。然而,无论在喷硒后7天还是成熟期,灌浆第9天喷施的籽粒硒含量均显著高于灌浆第2天喷施处理。因此,小麦灌浆第9天喷施亚硒酸钠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19.
<正> 《数理统计》第1版由我校符伍儒教授主编,1980年出版。第2版由我校贾乃光教授主编,今年7月已出版发行。第2版保持了第1版中经典内容和顺序上的稳健性,以及从始至终密切联系林业科学的两大优点。虽然第2版的总篇幅与第1版差不多,但第2版包含有大量仅供查阅、不在本科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第1代和第2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年生)的马尾松Pinusmassordana人工林为对象.对第l代和第2代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相同层次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第2代均高于第1代,且幼龄林0~20cm土壤细菌、真菌及2个层次土壤微生物总数、中龄林0~20cm土壤真菌、20~40cm土壤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在第l代和第2代间的差畀达显著(P〈O.05)或极显著(P〈O.01)水平;在第1代和第2代幼龄林、中龄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对土壤生化作用的影响。连栽后,幼龄林、中龄林不同层次土壤硝化作用强度第2代较第1代有所上升,而氨化作用强度则趋于下降。且中龄林O~20erfl和20~40cm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在第1代和第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P〈O.05)或极显著(P〈0.01)水平。马尾松连栽对其幼龄林、中龄林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及生化作用强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正效应。图4表2参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