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孔子的政治思想,其内容可以用“有为而进,无为而治”加以概括,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任人举贤、简政宽民等行政方略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内容是贤人政治,因而他极力主张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对于政府的行政过程和行政方针,孔子主张“居敬而行简”,抓大体,不烦琐,而简政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宽民”,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是“无为而治”,但孔子的”无为”与庄子的“无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庄子的“无为”有严重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而孔子的“无为”则是通过“有为”的政治方式而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成功的典例,其都进一步证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之处。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就应该倡导“无为”管理思想,将“无为”的智慧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与诸多的先进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西部资源贫困型村庄更需要重点关注“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核心动力。以贵州省大多数资源贫困型村庄为例,“熟人社会”冲击了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半熟人社会”使得原子化村庄呈现出“分裂”和“竞争”的状态,分析认为,群众共识(法治)和道德规范约束(德治)无法形成礼法兼具的共同体,因此村民自治成为了“三治融合”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让乡土社会中的自治“无为”变成自治“有为”,进一步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成功的典例,其都进一步证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之处.  相似文献   

5.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人学思想,而非宇宙观。他以自然规律为准绳,力图寻求一条天、地、人和谐之路。老子的和谐思想可以概括为无为、重民、守一,这不仅是道德的理想,而且是实践的途径。老子主张通过无为、慈爱、节俭、谦虚、返璞归真的生活实践达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复归于自然"。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化典籍。这部典籍从哲学层面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揭示了春秋社会发生动乱的原因,阐述了老子爱民治国的思想和方略。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自然无为,管理社会爱民治国也要无为而治,就要加强以道为德的学习修养,做好民众的表率,要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要坚持以民众为本。  相似文献   

7.
<正>据《史记》说:“子产治郑(国),民不能欺;宓子贱治单父(县),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县),民不敢欺。”同样是“不欺”,其“不能”、“不忍”、“不敢”的区别何在?道理何在?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说:子产做郑国的相,既仁而且明,所以人们不能欺骗他;宓子贱做单父县宰,为政清净无为,自己只是操弦弹琴,三年不下堂而民人大化,是人们心里在经常惦念着他,所以不忍欺骗他;西门豹做邺县令,以威严猛烈驾驭风俗,所以人们不敢欺骗他。  相似文献   

8.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老子生活的背景,"无为"思想的内涵,"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三个方面阐述"无为",争取让读者对"无为"思想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不仅明白他的来源更知道其现实意义,并应用于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基本取向及与民休息的施政策略,进而论述道家无为而治思 想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最后指出老子的施政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弊端的 以便更好为百姓服务的政治伦理思想,其理论价值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走在田野间。远远地看到隐于一片葱翠树影中的道观及淳朴耕作的道者。让人不由想起一生崇尚自然的诗人陶渊明的诗:“悠悠上古。阙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一些道者虽没隐迹于名山胜水之白云深处,然更能感悟“顺其自然”、“喧静两皆禅”的蕴涵道义。《老子》第二十五章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自己同自然圆融为一,以一种恬淡的心情泰然地顺应自然,则更显德行高洁。“参禅何须好山水”、“无心于道道自得”。只要我们心境旷远,亦能不为世俗所累。亦能自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唯一传世之作《道德经》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不争”和“言善信”。争之有损,意欲之“不争”,“为而不争”,行“不争之争”;不信之有果,行之“言善信”,“言善信”发端于“诚”的本体世界,皈依于“信”的意义世界,落实于“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研究和挖掘老子“不争”与“言善信”的德育思想,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以及身与心和谐共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道德资源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程金 《农业考古》2005,(6):85-87
本文尝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乡村社会的治理.文章认为,1949年以前,传统乡村社会是国家“无为而治“;1949年解放后,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步步逼近,乡村社会处处渗透着国家的权力.虽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多元的,但在互动过程中,国家始终是主体,社会只是在国家“有为而治“的权力渗透中不断被动应对.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天下无兵和社会诚信。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即所谓德政只不过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手段或途径罢了,它是以建立礼的秩序,发扬仁爱精神和坚持富而后教为基础的。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进步呼声,是一种积极的无为而治,是对于老子消极的无为而治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汉武帝以后对于儒术的独尊已经完全丢弃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千年来的尊孔只是利用亡灵的作用而根据自己需要的对于孔子的篡改。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阐明了这样一个重要思想:“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正确领导与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者之间的历史联系,全面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农业、农  相似文献   

16.
"圣人"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圣人"是"无为"政治的执行者,是"道"的体现者,拥有最高的智慧。老子通过"圣人"这一概念表达其政治理想,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平等和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历史观与治国论的视角探讨老子的道德论,可以发现老子的道、德、仁、义、礼五种社会形态是依五行相胜的框架建构的;他对礼治社会的抨击及其对无为而治的理想的道治社会的憧憬,以及他在治国方面提出的种种设想,无不浸润着道德之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两委”“一肩挑”体制建设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要举措。而加强农村 “两委”“一肩挑”体制建设基于三个现实需要:一是有助于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二是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三是提升 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一肩挑”体制建设也面临着制度执行困难、监督体制不完善、乡村人才不足等 问题。为此,加强“一肩挑”体制建设就要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执行能力、完善监督机制合理约束权力、健全选人用人 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老思想是汉初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在治国理念上倡导“仁性当分”,在治国方略上坚持“无为而治”,在治国原则上强调重民爱民,在治国手段上重视仁义礼法,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它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把社会人生等问题置于宇宙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对照思考,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对其中的生态智慧及“道”和“无为”的概念进行解读,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