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是指有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摄食、排泄等)时脱落的DNA片段.e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对生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eDNA技术具有效率高、分辨率高、采样无损伤性等优点.环境DNA技术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水生生物的生物监测、保护生物学(单(多)种检测、丰度估计)、入侵生物学(早期物种检测、被动监视)和环境监测等.综述了环境DNA技术在软体动物研究中的取样方法、研究进展、优势、局限,以及该方法在软体动物入侵物种防治、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多样性评价和生物量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同时对环境DNA在软体动物资源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软体动物资源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新的技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环境DNA技术在水生态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DNA(eDNA)是指环境中所有被发现的生物DNA的混合。eDNA技术可以通过对提取的环境样品进行DNA测序,反映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或物种组成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基于形态学鉴定的生物监测方法,eDNA技术具有简单高效、灵敏度高、环境友好等优势,是未来水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eDNA技术的操作流程、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技术局限性进行了综述,并对eDNA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传统形态学监测无法识别绝大多数微型生物,环境DNA(eDNA)宏条形码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生物监测手段。以白洋淀为例,采用eDNA宏条形码测序技术,开展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揭示了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组成、序列数、多样性等的时空分布,比较了eDNA技术和传统形态学方法对藻类的检出能力,分析了eDNA技术的灵敏度和还原力。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检出白洋淀7个微型生物类群的4 569个OTU,分属于567个种,其中细菌(除蓝藻门)最多,原生动物次之,古细菌最少;时间上,白洋淀主要微型生物类群秋季生物多样性最高,夏季次之,微型生物类群的序列数、门与属水平的相对丰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空间上,优势门类在各采样点的分布大致相似,Epsilonbacteraeota等部分相对丰度较少的门类分布明显不均衡;时间和空间变化均影响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季节变化的影响更显著;eDNA比传统形态学方法具有更高的检出能力,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利于全面获取微型生物组成信息。研究全面揭示了白洋淀微型生物群落信息,探索了e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北方湿地的应用,印证了该技术的高效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每年为人类创造约33兆,美元的价值。然而,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加剧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生物入侵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入侵已经对生态系统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水域面积辽阔,水生生物资源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近年来外来水生生物物种引发了多起生态灾难事件,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区域自然条件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生物多样性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目前,中国在各类多双边合作机制下与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展了跨境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种质资源收集等农业生态合作,下一步可继续与"一带一路"区域在草原生态保护、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来物种入侵防控、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生态环境技术研究合作等领域继续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7.

生物入侵已经对生态系统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水域面积辽阔,水生生物资源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是近年来外来水生生物物种引发了多起生态灾难事件,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其动态和机理与自然生态系统迥然不同.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诸多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城市化过程深刻改变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导致了诸如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物种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大量研究结果既回答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又提出了诸多新的论题和挑战.分析了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总结了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研究方法的关键问题,指出了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方向,特别强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在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新西兰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状况,以及新西兰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等进行了综述.在新西兰共有31种无脊椎动物被列入最受威胁的物种名录,其中昆虫18种、螨类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1种.人类活动、栖息地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新西兰无脊椎动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交通的发达,外来植物种的入侵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评价外来植物入侵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当前入侵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植物外来种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种多样性、农业遗传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等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甚至整个农业环境的变化,以致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农林业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植物外来种的入侵及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期对防治植物入侵提供依据,从而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白洋淀生态环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白洋淀生态环境变化,归纳总结了其水文、水量、水质、水生生物和景观格局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和曲线回归法分别分析了各生态环境要素的相关性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白洋淀入淀水量逐年减少,蒸发量增加,水质下降,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小,湿地景观向非湿地景观转化的比例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水文要素、水质与水生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流域用水增加及气候变化共同导致的入淀水量减少,是水质下降、湿地面积减少和浮游动物种类减少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应加强生态补水,优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流域水污染深度治理,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与连通性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2.
朱玲  关梅 《农技服务》2013,(9):1001-1004
植物浮床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污染生物处理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该文介绍了池塘养殖水环境污染修复类型,异位修复与原位修复,以及植物浮床在污染水环境修复中的净化机理。养殖池塘水环境污染来源,阐述池塘水环境污染的危害,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列举蕹菜、水芹、生菜3种植物浮床在养殖池塘水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实例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环境监测传感器技术研发、构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进行赤潮等环境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索水域污染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和污染物毒性、毒理和迁移转化规律,进而提出生境修复和野生物种保护和恢复的方法措施,并在溢油、化学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等方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针对目前的政策导向和研究热点,今后应更重视国家级大型环境监测数据网构建、灾害预警的机理性研究、分子水平上污染物对生物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规律、水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的整体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分布特征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直接进入到环境中的初生微塑料和大块塑料破裂、分解形成的次生微塑料,其可在大气、水体(淡水和海洋)和陆地环境之间进行迁移。需建立统一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分离和鉴定方法,并结合准确高效的溯源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索其环境行为与归趋。微塑料(含自身的添加剂)被生物摄取后会造成物理损伤、引发生物体的行为、生理学和分子学反应,并可能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通过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联用,重点研究微塑料的生物累积和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应,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以期为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从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对六安市4大类绿地树种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市域植物、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六安市境内有种子植物145科7、21属、1828种,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和六安市的市域特色,确定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目标和指标,从4个层次提出了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在遗传多样性层次,划定优先保护的区域,确定优先保护的植物物种,建立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3个层次之间的物种流动通道,同时创造多样化的生境,为植物基因繁育提供条件;在物种多样性层次,通过建立植物园、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采取就地或迁地保护、优势物种驯化等措施,保护和挽救物种,并对植物多样性变化长期进行监测;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控制待恢复的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演替过程;景观多样性层次,从景观斑块多样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3个方面确保景观多样性健康发展。最后提出了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底栖动物长期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长期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利用20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动态,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RDA)研究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2年洞庭湖底栖动物多年平均种数53种,以水生昆虫(占41.5%)、软体类(占39.6%)为主。全时段水生昆虫种数、密度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基本平稳,种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优势种由水生昆虫、软体类与钩虾等为主的清洁型种类向以寡毛类、软体类等为主的清洁型与耐污型种类转变。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种数、密度与多样性指数均低于西、南洞庭湖。RDA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种群的主要水环境因素。三峡工程运行后入湖水沙减少、水位变化对底栖动物种群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优化建立一套符合山溪鲵属物种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分析的操作方法,为后期山溪鲵属资源调查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太白山溪鲵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条件下,进行水样过滤及目标物种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b)基因的扩增,根据测序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判定水样DNA中目标物种的归属.结果 表明:(1)通过酒精直接浸泡、锡箔纸包裹、唾液收集管收集这3种方法对过滤养殖水后的滤膜进行贮存,发现酒精直接浸泡法可增加后期eDNA的提取量;(2)在进行目的 片段的PCR扩增时发现高保真Mix的扩增成功率大于普通Mix;(3)应用属间特异引物进行不同物种扩增后,可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来确定种间的分类.通过优化首次建立了山溪鲵属物种的水样eDNA分析方法,可为后期生活在相同水质且种间分化较小的物种进行eDNA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