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钟昌松  李琳  蒲志刚  徐利远 《种子》2006,25(5):43-47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较广泛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测定两个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来预测其杂种优势。而DNA分子标记预测方法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手段。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利用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以及杂种优势形成在若干层次上的反映。并讨论了分子标记准确预测杂种优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苦瓜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6个苦瓜高世代自交系分成两组,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9个杂交组合。利用11个数量性状计算主成分遗传距离。以遗传距离为自变量,杂种优势为依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果长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直线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7.5718+3.2272X和Y=-5.8529+1.5946X。单果质量和果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无相互关系。分析认为单果质量为产量的重要构成性状,而叶柄长、节间长为果长的重要构成性状。对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杂交育种效率,有必要对杂种优势预测进行探索。本研究选用国内外不同地区10份材料,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45个杂交组合,利用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大豆亲本间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0份亲本中检测到417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变异,多态性位点变化范围为2~5个,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520~0.695,平均GS值为0.5996。10份供试材料被分为两大类,F1杂种优势值从3.4%~42.1%,F1性状均具有不同程度正向杂种优势。其中,单株粒数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461,达显著水平。其余8个农艺、品质性状与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初步认为,利用该174个SSR分子标记检测亲本间遗传差异,对本研究10份大豆亲本间杂种优势预测效果不显著。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大豆亲本杂种优势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预测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种优势育种是蔬菜作物的一种重要育种技术。国内外利用RFLP、RAPD、AFLP、SSR、I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研究,取得了富有启示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分析和述评了国内外作物杂种优势分子预测的遗传距离法、杂种优势类群法、QTL法认为基于QTL的杂种优势类群和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将是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并最有可能在育种实践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AFLP分子标记预测水稻杂种优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蔡健  兰伟 《作物学报》2005,31(4):526-528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测定两个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可进而预测水稻杂种优势.迄今已提出了许多预测方法,从表型预测、生化预测,到现在的分子标记预测,DNA分子标记的发展为杂种优势预测提供了新的手段.Lee等[1]和Smith等[2]研究发现RFLP遗传距离与F1杂种优势的表现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可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与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到杂种优势的预测、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经典假说的论证以及杂种与亲本的基因表达差异。同时对杂种优势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分析了杂种优势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构建、杂种优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对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种类,分析了杂种优势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构建、杂种优势预测以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中的利用现状。并对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研究中的进一步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Using of AFLP Marker to Predict the Hybrid Yield and Yield Heterosis in Rice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46个水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按照NC设计获得的195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探讨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通过UPGMA聚类分析(图3),可将供试材料分为16个类群,并把来源不明的品种(系)划分到相应类群中,从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鉴定。可见,AFLP分子标记是检测类内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为水稻品种(系)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2)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优势、F1产量、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235-0.7713之间。但相关程度还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增效座位和减效座位以及使用与杂种优势有关的QTL连锁标记位点可能提高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但最终解决,将依赖于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根据80个爆裂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表现估算了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及它们之间随机组配的67个杂交组合F_1代小区产量、爆粒率和膨胀倍数的杂种优势。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F_1代产量的成分照优势与其双亲之间的遗传距离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而F_1代品质特性爆粒率和膨胀倍数的对照优势与其双亲之间的遗传距离无确定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亲本间数量性状的综合遗传差异——遗传距离预测爆裂玉米杂种一代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1.
Utilization of crop heterosis: 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terosis (or hybrid vigor)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whereby hybrid offspring of genetically diverse individuals display improved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to their parents. Heterosis has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crop production for nearly a century,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more vigorous, higher yielding and better performing cultivars.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and compare three categories of crop heterosis utilization: intraspecific heterosis,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and wide-hybridization heterosi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polyploid species. Different pollination-control systems used to breed for heterosis are also comparatively analyzed. Finally, we highlight problems involved in heterosis research and crop improvement. We aim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best practices for amplifying heterosis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抗源基因棉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主要对三种类型转基因抗虫棉包括国产单价、国产双价及美国单价抗虫棉杂种F1代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与产量性状方面,F1霜前皮棉产量、子棉产量、铃重和衣分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其优势组合率分别为95.80%、83.33%、95.45%和87.50%,竞争优势(CH%)分别为27.65%、14.26%、13.13%和11.95%。在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其竞争优势值为22.64%,而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优势不明显,其竞争优势分别为2.78%和 7.33%。在纤维品质方面,2.5%跨长、整齐度、比强度均为负优势,伸长率和麦克隆值均为正向优势。不同转基因抗虫棉相比,以sGK321双价抗虫棉为亲本的杂种平均竞争优势CH%最高,以GK12为抗虫亲本的组合伸长率竞争优势最高,以晋棉26为抗虫亲本的组合比强度竞争优势最高,以新棉33B为抗虫亲本的组合2.5%跨长、整齐度和麦克隆值的竞争优势最高。  相似文献   

13.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具有巨大的商用价值。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一直是近百年来遗传和育种学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两个经典假说-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基本观点、不足之处。同时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的学术见解,如:上位性效应与杂种优势、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遗传平衡与杂种优势、活性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QTL效应与杂种优势、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并列举了部分学说的分子证据。以期使人们能够了解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4.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杂种优势是广泛存在的遗传学现象,并在多种动植物中得到成功的利用,但对于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学机理尚未十分清楚.本文对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评述,在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经典理论和假说的基础上,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见解.探讨了杂种优势群和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最后对杂种优势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其遗传机理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杂种优势机理的进一步认识。本文从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数量性状位点及基因表达与调控对杂种优势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芯片技术在杂种优势机理研究上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辣椒11个品种双列杂交14个组合为材料,对辣椒的13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研究,发现辣椒的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各性状间优势差异较大,且各性状在不同组合间优势的表现也不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弱;杂种优势强的性状,不同组合间优势变异幅度较大,杂种优势弱的性状各组合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7.
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邢朝柱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4,16(6):379-382
从棉花杂种优势性状表现、配合力分析、生理生化研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棉花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从基因水平研究棉花杂种优势,更能确切地反映杂种优势表达机理。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sis and genetic distance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Heterosis in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as evalu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sis and genetic distance (GD)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SSR markers for yiel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Yields of seed cotton and lint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mid‐parent heterosis (MPH) and better‐parent heterosis (BPH). The variation in heterosis for other trai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GD may be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r the effort of QTLs tes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may var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present finding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heterotic grouping of parental lines and breeding of new cotton hybrids with improved seed cotton yield. This study calls for more research with stable QTLs as well as advance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 may be used in predicting yield heterosis in a more precise and reliable manner.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间杂种一代的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间的优势差异较大,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强,次为单株秆重、谷秆比。单株粒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每穗实粒数的提高,与双亲平均值关系极微。杂种一代的株高、全生育期、单株最高茎数、单株有效茎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与双亲平均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