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碳养殖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以一新建成并运行1年的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其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水质动态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模式的完善、推广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从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内共采集到水生维管束植物32种,主要以挺水及湿生植物为主。与运行初始相比,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显著,共增加2.6倍。得益于更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更高的水生植被面积占比,尾水处理池的水质总体优于循环水净化处理区。而若要充分发挥净化处理区功能,应增加主池塘的水生植物的配置种类及面积,从而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除配置水生态工程一些常用水生植物种类外,可加大水生蔬菜的配置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市松江五厍生态农业园区水产养殖排水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试验区域内水产养殖情况及排换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园区自身特点,开展水生植物组合净化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水产养殖排水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对CODCr、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3.5%、24.9%及67.4%。通过比较组合技术与单项技术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可知,水生植物组合净化技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要优于单项技术的水质净化效果,组合技术比水生经济作物浮床单项技术对TN、TP、亚硝态氮和CODCr去除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3.7%、40.1%、78.7%及114.4%。此外,对水生经济作物浮床上的空心菜定期收割,共收获11 907 kg,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将空心菜移植于螃蟹塘,不仅可供螃蟹食用,还可净化螃蟹塘的水质,有利于维持养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符合循环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的现有水平,阐述了IPA应用规模,并开展了IPA养殖槽和净化区功能试验,最后对IPA养殖水产品进行了品质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渔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注重资源利用转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1.模式特点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借鉴了工厂化循环流水养殖理念,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该模式是在池塘中的固定位置建设一套面积不超过养殖池塘总面积5%的养殖系统,主养鱼类全部圈养于系统内,系统外的池塘面积用于净化水质,以供主养鱼类所需。  相似文献   

5.
低碳·高效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模块建设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建设一套满足我国当前水产养殖业工业化、节约化需求的养殖系统。[方法]对现有养殖池塘进行改造,结合工程化施工,建造3条流水槽;利用气提式推水装置营造流水养鱼的效果;通过沉淀池及微滤器作用将养殖鱼类代谢废物收集、压缩、重新利用;在套养鱼区利用滤食性鱼类进行水质净化。[结果]每条流水槽均可单独饲养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鱼类;养殖池塘水循环利用,整个养殖周期内达到污水零排放;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水源水标准。[结论]该养殖系统具有养殖水体循环利用、可进行高密度精养、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养鱼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人工栽培水草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和虾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虾蟹养殖池中人工栽培水草,分析评价水生植物的功能及其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养殖期间的不同季节、月份进行池塘水质分析和虾蟹生长跟踪测定,研究不同品种水草、不同栽种模式(栽种数量及密度)、种类搭配对池塘养殖生态调节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虾蟹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栽草对养殖池塘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水草栽种面积、水草种类、栽种模式对池塘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水花生、伊乐藻、轮叶黑藻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伊乐藻与轮叶黑藻混合搭配栽培模式对池塘水质改善、生态调节的作用明显优于单一水草栽培模式。池塘栽草面积须合理控制,伊乐藻应控制在40%~50%,轮叶黑藻应控制在60%以下,水花生覆盖率则不应超过30%。人工栽种水草对池塘养殖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功能,而池塘养殖生态环境对虾蟹生长具有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但此前的研究并没有详细计算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城区典型水体为对象,调查分析了水生植物种类及应用频度,水生植物群落数量、结构及景观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已普遍应用的水生植物共96种,分别隶属于47科。其中,湿生植物68种,挺水植物17种,浮叶植物8种,沉水植物3种。水质相对较好的城东和城北地区的水生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相对较丰富。总体来看,南京城区水生植物应用仍存在种类少、缺乏沉水植物层、景观雷同、竖向及横向景观不足等问题,应在今后的水体景观营建中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大型水生植物能够为水体中的各类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还能通过过滤和吸附水体中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15年夏季和秋季水生植物生长旺盛期对于桥水库大型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大型水生植物17科24属25种,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于桥水库大型水生生物种类相对贫乏,生活型较单一;二是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三是水生生物分布面积较广,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池塘水质净化健康养殖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源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通过处理池曝气沉淀净化,经初步处理后水体进入净化池,在净化池中应用传统机械增氧方法,增加了微生态制剂与种植根系发达的挺水、漂浮沉水水生植物,以增强吸附、分解水体中大量富积的有机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经过综合净化处理,水质达到无公害淡水养殖水质检测。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与其他物理、化学及工程的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治理效果好,对环境扰动小,有利于资源化,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美化环境价值,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应用生物进行池塘微生态环境修复将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