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比较分析含Xa23基因的籼稻品系白叶枯病抗性,为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及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等提供种子资源,同时为白叶枯病分子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14种遗传背景不同且含有Xa23基因的81份籼稻品系为材料,孕穗期采用剪叶接种法接种7种南方稻区白叶枯病生理小种代表菌株(FuJ、YN24、HNA1-4、GDA2、PXO86、GD1358和PXO99),接种20 d左右当参试材料的病情趋于稳定时,量取病斑长度,鉴定参试材料的抗病性。【结果】供试材料对7株白叶枯病菌菌株的抗感分析结果显示,81份品系中有74份品系对7株白叶枯病菌菌株均为抗病,其中35份品系对所有菌株为高抗;含Xa23基因品系对7株白叶枯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大小为:PXO86和YN24(100.0%)>GD1358和HNA1-4(98.8%)>PXO99(96.3%)>GDA2(95.1%)>FuJ(93.8%);同一遗传背景品系对7株白叶枯病菌菌株病斑长度的变异系数在100.0%以上的有遗传背景为A、B、C、E、F和H类品系对菌株FuJ,遗传背景为A、B、D和E类品系对菌株GDA2,遗传背景为A类品系对菌株GD1358和HNA1-4,遗传背景为A和B类品系对菌株PXO86、PXO99,遗传背景为A、C和E类品系对菌株YN24;对14种遗传背景不同品系白叶枯病抗性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含Xa23基因的品系与7株白叶枯病菌菌株间病斑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含Xa23基因的品系在7株白叶枯病菌菌株诱发下的菌斑长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D1358、HNA1-4、PXO86和YN24与对应的其他菌株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在白叶枯病抗性研究时选用菌株GD1358、HNA1-4、PXO86和YN24其中1种抗源接种试验材料,即可得到较宽抗谱的抗性材料,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用白叶枯病3个菌系P1、T1和浙173对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后代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的杂交后代对白叶枯病3个菌系表现较高抗性,尤其是Ac-1、Ac-3抗性表现显著,可为抗病育种材料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最近几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呈现突发和爆发态势。明确当地病原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情况,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措施。选择东北稻区2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了IS-PCR扩增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0.83遗传距离水平,23个菌株可划分为5个簇。利用分离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与粳稻品种接种互作,"通禾855"等部分品种表现较强抗谱。用9个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标准菌株对15份北方粳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结果显示除品种"通系929"表现中抗外,其他品种的抗性综合表现感病。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较复杂,筛选、引进广谱抗水稻白叶枯病种质资源材料非常必要,而且,利用当地菌株筛选抗源材料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致病型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湖北省水稻种植区白叶枯病样品分离白叶枯病菌,用含不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近等单基因系IRBB2、IRBB3、IRBB5、IRBB13、IRBB14和IR24作为鉴别寄主,采用剪叶接种,根据寄主和分离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型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致病型R9(SSSSSS)占鉴定菌株的46.2%,还有Unknown类型的菌株占38.5%。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湖北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主要致病型由R4变成了R9,且出现了以前没有的R8(SSRSSS)类型和Unknown类型。同时,鉴定了Xa7和Xa23介导的湖北省白叶枯病菌的抗性,Xa7有2个分离菌株可以克服其抗性,而Xa23能抗所有分离菌株,因此在湖北省可以利用这2个基因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  相似文献   

6.
疣粒野生稻高抗水稻白叶枯病,但是其具体的抗性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NO是否参与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目前仍缺乏研究。以抗病的疣粒野生稻和感病的水稻品种日本晴为材料,研究了接种白叶枯病菌对叶片病斑、NO含量、NO亚细胞定位和木质部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侵染导致了日本晴叶片呈现枯黄色的干枯斑,疣粒野生稻叶片呈现褐色的凋亡斑,而且野生稻的病斑长度要明显短于日本晴的病斑长度。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日本晴叶片内NO含量未见明显的变化,而野生稻叶片内NO含量则显著升高,并且大部分的NO定位于导管细胞壁内。进一步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病菌侵染诱导了野生稻叶片导管细胞壁厚度的明显增加。基于这些结果,推测NO参与了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其功能可能包括诱导导管细胞壁增厚,从而抑制病菌的进一步侵染。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叶枯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本文检测了不同水稻品种(系)对主要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情况。【方法】选择中国流行的9个白叶枯病菌株及菲律宾的强毒性广谱致病菌株PXO99,利用剪叶法对收集的64个水稻品种(系)进行抗性分析。【结果】生理小种YN24、PXO99、YN1致病力最强,致病率分别达到了95.31%、95.31%、92.19%,致病力最弱的生理小种是YN18,致病率只有3.23%;水稻品种(系)武21621、A130、圣稻740对10个生理小种都表现抗病,C418、K18对10个生理小种都表现感病,其它品种(系)对10个生理小种抗性表现不一。同时,PCR分析表明对10个菌株表现抗病的水稻品种圣稻740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是一个潜在的抗病资源。【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对指导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苗期用人工剪叶接种法筛选鉴定160个糯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再从中选择中抗以的抗病品种(系)24个,用白叶枯病菌的9个菌群(每个菌群选一个菌株)接种鉴定灯白叶枯病的抗谱。抗白叶枯病的品种(系)有IR_29和82-66两个,中抗白叶枯病的品种(系)有IR_20选1,滇瑞302-2等30个,对白叶枯病抗谱广(抗8个菌株)的品种(系)只有滇瑞302-2,抗谱较广(抗7个菌株)的品种(系)有82-66、滇瑞303-3、滇瑞306、滇瑞308和粟秆糯等5个。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与其抗谱有联系,但有关别,在育种工作中抗病种质的选用应建立在广谱抗性的基础之上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普通野生稻杂交后代抗白叶枯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达到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目的,对合系35与元江普通野生稻远缘杂交后代不同世代的不同株系材料分年度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能力的鉴定和分析,并调查了后代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获得了一批高抗和中抗材料,为今后定位高抗白叶枯病基因以及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广西野生稻对稻瘟病的抗性,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挖掘抗瘟基因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分别在苗期和孕穗期对广西野生稻进行稻瘟病混合菌株(ZA1、ZB1、ZB15和ZC15)接种,调查不同野生稻材料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级别,统计抗感材料,并依据抗病材料地理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188份、抗穗颈瘟材料9份,占比分别为11.85%和0.58%;从药用野生稻中鉴定出抗叶瘟材料73份、抗穗颈瘟材料5份,占比分别为36.68%和2.54%;从普通野生野和药用野生稻中分别鉴定出兼抗叶瘟和穗颈瘟的材料9和4份,占比分别为0.58%和2.03%.贵港和梧州等地是广西野生稻抗稻瘟病材料最多的地区.[结论]广西野生稻抗叶瘟资源较丰富,但抗穗颈瘟或兼抗叶瘟、穗颈瘟的资源较匮乏,需进一步挖掘抗穗颈瘟及兼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