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不良环境形成的一种特殊胞外结构,当细菌从浮游状态转换成生物被膜状态后其生理代谢活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了研究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生理代谢途径的变化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以食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为试验对象,对其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形成状态下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浮游状态相比,大肠杆菌O157:H7在生物被膜形成状态有1 652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上调821个,下调831个),其中鞭毛组装、细菌趋化性和双组分系统调控蛋白基因等在生物被膜形成阶段表达上调;ABC转运系统调控蛋白基因等表达下调。同时,碳代谢、氮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血清型O38、O53及O75分离株的外膜蛋白型。[方法]以8株不同血清型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超声波裂解和N-十二烷基肌胺酸钠对其进行外膜蛋白(OMP)的提取,提取产物经SDS-PAGE电泳检测后,根据OMP型模式图确定其OMP型。[结果]3个血清型的8株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共分为3个型。其中2株O75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分别为OMP-I型和OMP-II型,1株O53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为OMP-II型,5株O38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分为OMP-I型和OMP-III型。[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菌株外膜蛋白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OMP型,血清学上毫不相关的分离株之间的外膜蛋白却可具有相同的OMP型。同一血清型的分离株的外膜蛋白之间可发生遗传分化,而不同血清型的分离株的外膜蛋白之间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禽大肠杆菌O2、O78菌株外膜蛋白A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禽大肠杆菌O为O2、O78及它们的融合株O2.78(Chl^rNor^r)中分别扩增得到外膜蛋白A基因(ompA),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3个菌株的ompA均由2276nt组成,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ORF),长1041bp,编码由346个氨基酸组成的前外膜蛋白A(pro-OmpA),前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成熟的OmpA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其氨基酸序列也完全相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禽大肠杆菌O2和O78菌株存在相同的外膜蛋白A抗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青海省部分地区市售的羊肉、牛肉进行了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样品先用mEC肉汤增菌,然后在选择性培养基TC-SMAC培养,再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大肠杆菌O157∶H7 rfbE、fliC 和 eacA 抗原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3对引物,进行多重PCR鉴定,将可疑菌接种于MUG-LST,进行微量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在各1株牛、羊肉分离菌中多重PCR同时扩增出了大小为678、560和368 bp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离菌的生化反应特性符合大肠杆菌的特征.[结论]在羊、牛肉各1份样品中检出了E.coliO157∶H7.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肠杆菌O157:H7CWN11效应因子tccP和tccP2基因序列。[方法]PCR扩增tccP和tccP2完整基因,以及含有tccP和tccP2侧翼序列的基因,测序分析。[结果]CWN11同时含有tccP和tccP2两个基因,前者含有一个富含脯氨酸的重复序列,而tccP2含有5.5个脯氨酸重复序列,并且第28位密码子无缺失,非假基因。参考菌株SakaitccP含有4.5个脯氨酸重复序列,而tccP2为假基因。[结论]首次报道非典型大肠杆菌O157:H7CWN11同时含有完整的tccP和tccP2,并且tccP可能编码无功能蛋白,而tccP2在细菌定植和激发信号级联中发挥替代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O2、O78及其耐药、融合菌株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用Sarkosyl处理和超速离心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提取禽大肠杆菌强毒株O2、O78,耐药弱毒株O2(Nor^rChl^s)、O78(Not^sChl^r)及其融合双价弱毒株O2.78(Nor^rCll^r)等5个菌株的外膜蛋白(OMPs),经SDS-PAGE,结果均出现1条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1000-43000之间的主要OMPs条带,表明5个菌株存在相同的OMPs成分,将3个耐药菌株的OMPs分别免疫小白鼠和鸡,结果均产生对O2、O78良好的同源及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用各耐药菌株的OMPs做包被抗原,ELISA方法都能交叉检测3个耐药菌株OMPs免疫鸡血清中IgG水平,且各IgG的消长曲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了超声波破碎、N-十二烷基肌氨酸处理和超速离心技术提取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外膜蛋白(OMPs)。提取物用SDS-PAGE进行电泳检测。  相似文献   

8.
建立大肠杆菌O157:H7荧光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法。方法:首先将荧光纳米颗粒与大肠杆菌O157:H7单抗共价偶联,制成大肠杆菌O157:H7单抗-荧光纳米颗粒偶联物。用该偶联物代替金标颗粒,以双抗体夹心作为反应模式来制备大肠杆菌O157:H7免疫层析试纸条。在紫外灯下观察免疫层析试纸条上经免疫反应而产生的质控线和检测线上的荧光信号,并利用荧光强度来半定量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结果:用所制备的试纸条对11属24种54株菌进行检测,所有27株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其它非大肠杆菌O157菌株检测结果呈阴性。用该试纸条检测人工污染的鸡肉样品。灵敏度为2.7×10^4CFU/mL。通过观察检测线的有无。可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半定量检测。分别用所制备的大肠杆菌O157:H7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标准法检测57份样品,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80.7%。结论:大肠杆菌O157:H7荧光纳米颗粒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成功,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检测方法.便于野外检测的开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噻呋诱导鸡源大肠杆菌耐药产ESBLs与主动外排机制的关系。方法: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噻呋诱导3株临床分离菌和标准菌O78至产ESBLs;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和CCCP对诱导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加入利血平后,头孢曲松诱导后的菌株,阿米卡星、氟苯尼考、磷霉素组的MIC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耐药率下降范围为25%~75%;头孢噻肟诱导后的菌株,头孢曲松、头孢噻呋、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磷霉素组MIC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耐药率下降为25%~100%;头孢噻呋诱导后的菌株,其中头孢曲松、头孢噻呋、阿米卡星、氟苯尼考、磷霉素有统计学差异,耐药率下降为25%~100%。加入CCCP以后,仅头孢噻肟诱导后的菌株,头孢曲松MIC值变化差异显著;头孢噻呋诱导的菌株,头孢曲松、氟苯尼考差异显著;且耐药率下降范围均为25%~75%;利血平与抗菌药物合用后对诱导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高于CCCP。结论:3种头孢类药物诱导后的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外排表型存在差异;鸡大肠杆菌特异性耐药机制ESBLs可激活非特异性耐药机制外排表型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存适应性的影响,为创造多重耐药菌株带来高适应代价的环境及加速降低种群耐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分离自贵州省规模化猪场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为研究对象,以大肠杆菌质控(敏感)菌株ATCC25922为对照,经体外竞争试验测定不同环境(培养基浓度、碳源、氮源、pH和温度)胁迫下耐药菌株QL15相对于敏感菌株ATCC25922的适应性,并通过重测序变异位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分析耐药基因表型及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与细菌适应性代价的关系。【结果】耐药菌株QL15在体外独立及混合培养时,除在稀释LB培养基(1/4、1/8和1/16)中的长势较敏感菌株ATCC25922低外,在低碳源(0.1%和0.5%)、低氮源(0.01%和0.05%)、酸碱性(p H=5.0、pH=6.0和pH=8.0)及低温(20℃)和高温(42℃)胁迫下的生长均优于敏感菌株ATCC25922,且混合培养结果优于独立培养。将耐药菌株QL15基因组序列与敏感菌株ATCC25922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共检测到509个InDel突变位点,其中Delete突变位点233个、Insert突变位点276个;共注释到71个功能基因,以细胞壁与细胞膜相关基因突变最多(10个),占14.1%。与敏感菌株ATCC25922相比,耐药菌株QL15在不同环境胁迫下其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相关基因emrB、acrB、tolC和ompC呈下调表达,而ompF基因呈上调表达。【结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获得促使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但对可直接利用营养物质的获取弱于敏感菌株,即处于竞争劣势。耐药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主要是由多种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介导完成,其中,ompF基因在pH胁迫、全营养胁迫和高、低温胁迫下均处于上调表达状态,故推测ompF基因的高表达有利于大肠杆菌在上述胁迫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制备用于子宫基因敲除的PGR-iCre大鼠。PGR-iCre大鼠与含有Flox报告基因Tdtomato大鼠(Tdtomatof/f)杂交得到PGRCre+/--Tdtomatof/+大鼠。利用real-time PCR、免疫组化、荧光检测等技术检测Tdtomato基因在PGRCre+/--Tdtomatof/+大鼠不同器官表达,间接检测PGR驱动的Cre重组酶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PGR驱动Cre重组酶在大鼠子宫、卵巢、输卵管、乳腺、下丘脑、垂体、脾脏、肾脏、肺等器官不同程度表达;未检测到Cre重组酶在心脏、肝脏、肌肉中表达。综上,PGR-iCre大鼠可作为子宫基因敲除工具鼠研究大鼠子宫表达基因的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基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的反转录-复合PCR方法,为IBV流行毒株和呼吸型疫苗株的分型鉴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IBV 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通用引物,建立IB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用以对IBV进行检测.通过对GenBank上公布的IBV S1基因全序列的分析比对,找出呼吸型疫...  相似文献   

14.
15.
产纤维素酶菌株C真3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株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摇床发酵试验,并对其产生的纤维素酶进行滤纸酶活、CMC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测定,初步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C真3。  相似文献   

16.
以脱脂奶粉作为初筛底物,纤维蛋白作为复筛底物,透明圈作为筛选标记,从肉联厂,污水沟等地筛选出产纤溶酶的菌株40株,从中筛选出产酶活力最高的2号菌株,将其编号为ZLW-2,并采用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酶活,提高了酶活测定的精确性,对提高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效率有重要意义。菌株ZLW-2的发酵过程研究表明,纤溶酶是在菌体大量生长以后酶活力才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自制腐烂稻草及附近土壤筛选分离到一株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纤维素分解菌ZJ-8,经初步鉴定为根霉菌.经紫外诱变后,该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11.07~14.5 IU/mL,对滤纸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该菌最适生长条件温度为30 ℃,pH值为5.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用于菌根苗接种的高质量红汁乳菇菌株,为提高红汁乳菇产量提供支持。【方法】以10个红汁乳菇菌株(JH1、JH2、JH4、JH5、JH7、JH8、JH10、JH11、JH12、JH13)为研究对象,将菌株分别在PDA和BAF培养基上培养后,测定菌株生长势指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物量);将红汁乳菇液体菌种接种于马尾松幼苗根部合成菌根苗,以不接种为对照(CK),培养210 d后对菌根合成能力(菌根数量、菌根侵染率、菌根化率)和宿主植物生长量(苗高、主根长、地径、干质量)进行测定。对上述9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隶属函数法对菌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在PDA固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17 mm/d;在BAF液体培养基上,以菌株JH5的菌丝生物量最大,为3.28 g/L。②所有菌株均能与马尾松根系形成外生菌根,但菌根形态并不相同。接种红汁乳菇菌株JH5的马尾松苗的菌根数量为45.65个/株,菌根化率为90.67%,菌根侵染率为79.60%,显著高于其他9个菌株,表现出较强的合成菌根苗能力。③接种不同红汁乳菇菌株的马尾松苗,在苗高、主根长、地径和干质量等指标上表现各异。接种菌株JH4的马尾松苗高、主根长和干质量表现最优,较对照分别提高24.45%,16.72%和53.33%;接种菌株JH5的马尾松苗地径生长量表现最优,较对照提高5.19%。④相关性分析表明,菌丝生物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菌根数量与菌根化率和菌根苗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⑤基于隶属函数法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汁乳菇JH5为适合培育菌根苗的最佳菌株,JH4和JH7为次优菌株。【结论】筛选出1个优良红汁乳菇菌株JH5,该菌株的生长势和菌根苗品质整体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及其环丙沙星体外诱导耐药株菌的蛋白表达图谱差异,分析这些蛋白在鼠伤寒沙门菌诱导耐药过程中的作用,为沙门菌耐药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沙门菌标准株和环丙沙星耐药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期,然后超声破碎细菌制备蛋白样品,进行二维电泳,电泳胶经扫描分析后选取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沙门菌环丙沙星耐药株与标准株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磷酸化孔蛋白PhoE、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组件蛋白、ATP合成酶、细胞侵袭蛋白SipD的A亚基、锰过氧化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琥珀酰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假定蛋白AF355_20900等8个蛋白表达量下调,磷酸乙酰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RND家族外排泵的膜融合蛋白、鞭毛马达开关FliM、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OmpA外膜蛋白、蛋白质链伸长因子EF-Ts、丙二醇利用蛋白PduB、NAD(P)H硝基还原酶、假定硫醇-烷基过氧化氢还原酶、50S核糖体亚基L4、肽ABC转运体结合蛋白、假定的胞质蛋白、锰超氧化物歧化酶、30S核糖体S4亚基、TolC外膜蛋白、短链脱氢酶等17个蛋白表达量上调。这25个差异蛋白中,有1个(1号)与抗药性无关,有2个(8和21号)为未知功能蛋白,其余22个是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蛋白。这22个蛋白可分为4类,其中耐药相关蛋白5个、毒力相关蛋白2个、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3个、代谢相关蛋白12个;其亚细胞定位为:细胞质中的蛋白15个、外膜蛋白3个、细胞质内膜蛋白2个、周质蛋白和细胞外蛋白各1个。【结论】与沙门菌标准株相比,耐环丙沙星沙门菌有25个差异表达蛋白(8个表达下调,17个表达上调),其中22个与耐药性相关,分属4个功能类别,定位于5个亚细胞组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酵母zjy2菌株进行培养条件研究,并对其制剂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液体培养以麦芽汁为培养基、pH值6左右、转速200转/min较好,固体培养采用麸皮80% 菜饼20%混合发酵,1%的接种量,培养料的含水率控制在50%~60%为好,培养温度25~30℃较好。按霍恩氏法未能测得酵母制剂的LD50,测得其对小鼠经口给药最大耐受量大于40 g/kg(相当于1 kg猪每天摄入量的400倍),属实际无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