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笋梢部位采用套塑料薄膜袋和注射乙酰甲胺磷2种方式对防止一字竹象甲成虫和幼虫的危害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竹笋套袋的效果与竹笋注射乙酰甲胺磷杀虫剂的效果一样;从生产成本上看,竹笋套袋的成本稍高。但综合竹笋食品安全和竹材质量,竹笋套袋的技术仍值得采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竹腔注药防治竹织叶野螟的药效机理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50%甲胺磷稀释液(甲胺磷:水=1:1)2ml注射竹腔防治竹织叶野螟进行药效机理试验结果表明:①注射后24小时,竹叶中的农药浓度就可杀死幼虫,持续时间为15天;注射后第4天,幼虫取食后20.2小时就死亡,速度最快,死亡率为100%;②幼虫死亡率、死亡速度不受虫龄影响。  相似文献   

3.
竹腔注射甲胺磷防治竹虫综合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竹秆竹腔注射甲胺磷方法防治笋期、枝干、食叶害虫的效果均在90%以上,防治后对竹林害虫天敌影响小,不影响竹笋食用,成本也较低,宜在竹虫为害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泡桐叶甲效果调查 ,注药后第 4~ 9天为泡桐叶甲死亡高峰期 ,约占总死亡量的 80 %左右。采用第 15天校正杀虫率 90 %以上的样株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泡桐胸径与注射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 =0 5 3X +7 5 8  相似文献   

5.
对雷竹秋季覆盖、冬季覆盖和普通栽培以及毛竹林大量施肥和基本不施肥等不同栽培方式的竹笋亚硝酸盐残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竹笋亚硝酸盐的残留量从高到低排列为冬季覆盖笋 > 普通栽培笋 > 秋季覆盖笋;毛竹林中低产林的鞭笋和冬笋的亚硝酸盐残留量都比高产林要多;土壤中的氮含量和土壤温度可能影响竹笋亚硝酸盐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课题在浙江省林业厅主持下,邀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于1991年12月10日在湖州市通过鉴定。湖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本课题组经12年试验研究,用竹腔注射内吸农药甲胺磷的办法,对叶部、枝杆和竹笋害虫进行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7.
着重介绍了生长在印度东北部的食用竹种、营养成分和利用其竹笋烹制的传统食物。在本地,大约有50种本地竹种或多或少地用于食物。利用竹笋烹制的大量传统菜肴显示出用于竹笋防腐和发酵的本土技术的独特性。此外,由于鲜竹笋中含有葡萄糖氰化物,因此带有一种苦味。本文也注意到减少苦味的传统方法。在22个竹种中,发现砍伐14天后竹笋及其食用部分的物理特性,如长度,干围和重量有很大的变化。干笋的营养成分如下:粗蛋白含量为15.1%~36.1%,脂肪0.64%~3.62%,碳水化合物31.6%~50.6%,粗纤维13.4~29.8%,热量为2.21~3.70 cal/g。矿物质含量如下:钙0.21%~1.97%,磷0.42%~1.34%,镁0.42~0.61%。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锰4.0~17.6 ppm,铁5.0~24.5ppm,锌0.6~3.5 ppm,铜为0.2 ppm和钴含量为0~0.5 ppm。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两个成果: 1.一字竹笋象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该成果摸清了一字竹笋象在我国的寄主范围达6属54种;提出了防治方法:在大径竹林内,于成虫始见日,采用50%甲胺磷乳油原液1~1.5毫升注射笋基;在小径竹林内,采用2.5%溴氰菊酯于成虫发生高峰期和盛末期防治,防治效果及其稳定性较  相似文献   

9.
基于随机过程的毛竹笋期生长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笋期生长与毛竹生长快、产量高、固碳功能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毛竹笋期生长模型意义重大。本研究指出毛竹笋期生长受很多随机因素的干扰,其实质上是随机过程,并应用随机过程理论与Sloboda生长方程构建了毛竹笋期生长的随机过程模型,及对该模型的特征函数进行研究。用本文构建的模型结合实测数据资料表明:1)毛竹笋期生长在大约55天完成,其生长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1~25天为第1阶段,该阶段毛竹生长比较缓慢,25~55天为第2阶段,该阶段毛竹处于爆发式生长;2)对于给定的生长时间(本文指天数),毛竹的累积生长量是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曲线由左偏峰逐步转化为正态分布,且其分布的峰值起初显著下降,后逐步变为平稳;3)毛竹笋期生长的第1阶段(1~25天),其生物量的累积量不大,但在生长的第2阶段(25-55天),因竹高处在爆发式增长阶段且地径不变,其生物量的累积速度非常快,体现了毛竹超强的固碳功能;4)对于不同的毛竹,Sloboda生长方程参数k,b的值相同,而SI的值服从正态分布。本研究给出的毛竹笋期生长随机过程特征函数(均值函数、相关函数与标准差函数),为进一步研究毛竹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内吸性杀虫剂甲胺磷Methamidophos在杨树、黑松上注射后,对松褐天牛能进行有效的防治。在甲胺磷中混入一定量的敌敌畏等农药可增加药效。研究甲胺磷及甲胺磷混合药剂注射到杨树及黑松上并测定其在树干内的输导动态,有它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甲胺磷等农药在树干内输导动态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有机磷内吸性杀虫剂甲胺磷Methamidophos在杨树、黑松上注射后,对松褐天牛能进行有效的防治,在甲胺磷中混入一定量的敌敌畏等农药可增加药效。研究甲胺磷及甲胺磷混合药剂注射到杨树及黑松上并测定其在树干内的输导动态,有它的初中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大熊猫主食竹竹林老化后的人工辅助更新方式.以陕西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非参数统计法对间伐后第一年巴山木竹竹笋的数量、基径和高度以及当年生竹的株数、基径、高度和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间伐使巴山木竹林的发笋数增加129.20%,竹笋平均高度增加38.20%,当年生竹株数增加339.32%;而未对巴山木竹的竹笋基径、当年生竹的基径和高度以及营养状况起到促进作用;②不同间伐带宽 (1 m,2 m,3 m)的间伐产生了不同的更新效果:2 m间伐带宽的竹笋的密度和平均高度高于1 m和3 m间伐带宽的.而平均基径低于3 m间伐带宽的;对于当年生竹,1 m间伐带宽的效果最好,其当年生竹的密度、平均基径和平均高度都高于2 m和3 m间伐带宽的.人工间伐更新使竹笋和当年生竹数量增加,有利于大熊猫春季和冬季的取 食保证.  相似文献   

13.
涕灭威抑制松材线虫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9ppm涕灭威对生长在灭葡萄孢霉上的松材线虫有很强的抑制繁殖作用,每株黑松注入15%涕灭威颗粒剂40g,30天后树干内的涕灭威含量为20.013-51.796ppm,50天内为17.575-40.386ppm.含不同剂量涕灭威的木屑对松材线虫的繁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松褐天牛羽化期,黑松树干注射一次涕灭威,当年保株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经多点取样检测杭州市雷竹林土壤与竹笋有机农药残留,结果表明:雷竹林土壤与竹笋有机农药污染具有普遍性.土壤中检测到3类16种有机农药残留,HCH及其异构体、DDT及其同系物、五氯硝基苯有机氯农药(OCP)10种,HCH检出率100%,显著高于DDT.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甲胺磷、乐果有机磷农药(OPP)4种,甲基对硫磷检出率100%.氯氰菊酯和顺-氰戊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P)2种,检出率低于75%;土壤中有机农药残留量均低于100 μg·kg-1,低于有机农药土壤残留有关规定,其中,HCH、DDT低于20μg·kg-1,有机磷农药低于50喀·kg~.笋体检测到有机农药9种,均为有机氯农药,HCH、DDT检出率均达100%,DDT较HCH更趋于稳定,五氯硝基苯检出率88.24%.竹笋对HCH、DDT等有机氯农药有富集效应.笋体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均值均低于50μg·kg-1,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浙江省优质竹笋标准. 检出率100%.氯氰菊酯和顺-氰戊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P)2种,检出率低于75%;土壤中有机农药残留量均低于100 μg·kg-1,低于有机农药土壤残留有关规定,其中,HCH、DDT低于20 g·kg-1,有机磷农药低于50μg·kg-1.笋体检测到有机农药9种,均为有机氯农药,HCH、DDT检出率均达100%,DDT较HCH更趋于稳定,五氯硝基苯检出率88.24%.竹笋对HCH、DDT等有机氯农药有富集效应.笋体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均值均低于50μg·kg-1,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浙江省优质竹笋标准. 检出率100%.氯氰菊酯和顺-氰戊菊酯拟除虫菊酯  相似文献   

15.
树干打孔注药防治黄斑星天牛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30%氯胺磷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和10%吡虫啉乳油3种高效农药,打孔注药防治杨树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通过解析木抽样调查,对危害较轻的中幼林防治效果明显.试验表明,30%乙酰甲胺磷乳油1:2浓度防治效果显著,施药第30天死亡率为71.4%,防治效果达到65.5%;施药第40天死亡率为80%,防治效果达到78.7%.  相似文献   

16.
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华安县1998年引种云南甜竹、大头典竹、吊丝单竹3个竹种的生长情况、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其平均造林成活率和当年出笋率为:93.3%和85.9%,造林第2年就可郁闭成林,并有竹笋产出,第3年有竹笋、竹材产出,第4年达到稳定丰产期,每亩(1hm^2=15亩,下同)平均产鲜笋l124kg、竹材45lkg,投入产出比为1:1.8。  相似文献   

17.
为破解毛竹竹杆高大通直易受风、雪、冰冻危害的难题,应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对毛竹竹笋进行注射,控制毛竹新竹生长高度。通过试验和对毛竹新竹各生长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药效的作用从第2天开始至第14天结束,药效期在14天以内;注射2%溶液矮壮素的全竹高、枝下高变化率最大,F值分别为15.0543和7.5894(F(0.01)5.2922),存在极显著差异;新竹主杆的尖削度指数,注射2%溶液矮壮素的1.7688>对照的1.0626,t=12.2406(t0.014.6041),达到极显著差异。而注射浓度在0.5%、1.0%的矮壮素没有明显的作用。从抵抗风、雪、冰冻等自然灾害能力考虑,注射2%溶液的矮壮素能够改变毛竹竹杆高大通直的特点,满足设计的需要,但会造成可利用的竹材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以毛竹春笋为试材,在低温(4℃)和常温(15℃左右)条件下贮藏,在贮藏的第0、2、4、6、8天测定笋的水分、呼吸强度、灰分含量以及与笋氧化和木质化密切相关的酶活力水平,研究低温贮藏对毛竹春笋采后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贮藏条件下的毛竹笋水分散失量、呼吸强度和灰分含量都低于常温条件下的毛竹笋,且在贮藏第8天3个指标在2种温度条件下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低温条件下毛竹笋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贮藏的第8天显著低于常温条件下的,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贮藏的第4天显著低于常温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有利于维持毛竹笋的食用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9.
高产笋用竹     
浙江省林科所在上虞县一家农民竹园发现高产笋用新竹种——角竹。一般高10m,直径5cm,节间长20—25cm。竹质坚韧。竹笋产量很高,每亩产竹笋6,500多斤,比毛竹、淡竹高二、三倍,竹笋含糖量在6%以上。种植三年就可成林,且当年移栽,当年就可出笋。  相似文献   

20.
毛竹叶螨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用多种药剂在林间开展竹腔注射和根施竹螨灵药肥防治毛竹叶螨,结果表明,两种防治方法对毛竹叶螨均有显著防治效果。竹腔注射50%甲胺磷、40%氧化乐果见效最快,3d后害螨减退率达100%。竹腔注射20%杀灭菊酯、20%快灵、5%抑太保和20%灭扫利,10d后害螨减退率达86.0%~98.9%;30d后除灭扫利外,各处理害螨减退率达100%。根施药肥10d后害螨减退率达96.3%以上。从防治后受害毛竹林叶片长势、返青及新竹产量、质量上看,防治方法优先选择依次为综合治理、根施竹螨灵+有机肥药肥、根施竹螨灵+复合肥药肥、竹腔注射甲胺磷+营养剂、根施竹螨灵+尿素药肥、竹腔注射甲胺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