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源头断流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黄河源头断流的成因,认为黄河源区以湖泊、沼泽为主的地貌特征,稀少的降水、年径流的丰、枯县殊,贫乏的水资源,湖面的蒸发和冬季寒冷的气候及年径流的性变化都是造成断流的原因。造成断流的主要根源是源区水资源的贫乏和湖南的蒸发。黄河源头断流有一定的周期性,是以自然因素为主影响的结果,不应把黄河源头的断流现象看成是黄河源区生态恶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珍贵的生态宝库,近年来遭受着土壤侵蚀加剧,生态严重退化的威胁。根据2002年开展的黄河源头区土壤侵蚀调查成果,对该区土壤侵蚀的面积、强度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区分析。分析表明,冻融侵蚀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分布于中西部山原区。水蚀广泛分布在东部山区,总体强度不高。风蚀主要分布区域集中,总体强度较高。这4个土壤侵蚀分区中,东北部水蚀、风蚀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黄河源头区西部虽然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但生态十分脆弱,成土缓慢,土壤抗侵蚀能力差,一旦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极难重建和恢复。从土地利用上看,草地、湿地资源的保护对黄河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河下游河床和河口区侵蚀及淤积的变化与黄河水沙变化的关系,黄河水量减少,包括总水量和洪峰水量的减少,会引起下游河床淤积,河口地区淤积减弱,甚至侵蚀后退,也会影响河口以外海岸带泥沙的供给情况,造成黄河三角洲海岸的侵蚀后退。  相似文献   

4.
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是黄河流域的水源地,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对维护黄河流域及国家的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开发建设和人为活动加剧,导致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于对黄河8条重点支流(渭河、汾河、泾河、北洛河、无定河、湟水、洮河、窟野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情况的调查,从区域基本情况、水土流失情况、预防保护情况等方面介绍了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的水土保持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黄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要研究黄河下游治理方向,首先需要重新认识黄河。黄河现在的特点是干旱年份上中游一些支流径流量减少幅度大于降水量减少的幅度,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植被用水量在增加,入黄泥沙减少的同时径流量也减少。对于今后黄河的治理,需要研究下游的年均水量及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减沙量与减水量的变化幅度和增加下游汛期水量的可行性。按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总结了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教训。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淤地坝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淤地坝建设将增加黄土高原地区人畜饮水、生态用水、蒸发损失和地下水补充以及坝地用水。2010年将减少入黄水量15.2亿m3,2020年将减少入黄水量43.55亿m3,2041年以后稳定在42.66亿m3,按减少入黄水量43亿~45亿m3计算,仅占黄河天然径流量的8%~10%,对黄河水资源实际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头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区 ,地带性植被为高寒草甸。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超载过牧、沙金开采等 ,致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草业在该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独特 ,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对策是 :草原牧区禁止超载过牧 ;沙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封育改良 ;陡坡地退耕 ,缓坡地实行草、粮带状间作 ;加强对工矿和城镇建设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4%,而径流量占47.5%,输沙量只占3.86%,是黄河的主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龙区间总面积129654km~2,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9.08亿t,占全河沙量的57%。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本区来水、来沙量呈现出明显减少趋势。采用不同系列对比分析法、双累积曲线分析法、降雨指标法等水文分析方法,分析区间内降雨、径流、输沙实测资料可知:70、80年代在河龙区间总减水量分别为21.36亿m~3、37.56亿m~3中,人类活动影响的约占80%,在减沙总量分别为2.86亿t、6.68亿t中,人类活动影响的约占50%左右,因降水减少而减少的水沙量分别占总减水、减沙量的20%和50%左右。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表水含沙量极高,减少这一地区进入黄河的泥沙极其重要。多沙粗沙区的地表径流量为31.18亿m3,扣除泥沙后的清水资源量为28.21亿m3。各治理区特别是一期治理区,对黄河产水的负效应远小于减沙的正效应。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实施治理,会减少入黄水量,但同时能减少入黄泥沙,因拦减泥沙而节约下游输沙用水使黄河增加的可用水量远大于措施本身的拦减水量。治理程度越高,拦沙比例越大,相对节约的水资源量越多。在同一减沙比例下,因减少输沙用水而相对“增加”的水资源量,一期治理区大于二期治理区,二期治理区大于三期治理区。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的来沙及其水利水保减沙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虽流经广阔的黄土高原,但来沙区十分集中,中游69%的泥沙集中来自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在该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经分析,近30年来,入黄泥沙已显著减少,黄河中游主要来沙区水利水保工程年均减沙约4亿t。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区基本农田建设浅议高荣乐(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山丘地貌为主,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在已开垦的1867万hm2农耕地中,处于平原区的不足20%,其余均分布于...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系统整体特征方面,分析了黄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特征。利用实际资料和聚类分析发现本区自北而南分异为侵蚀性质各不相同的三个地带。从全区角度看,侵蚀作用因子中自然因子与人文因子之比约为2.8。在CO2倍增,全球增温的背景下,本区土壤侵蚀可能减少18%。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50—2015年长序列的水沙数据,以平滩流量作为漫滩洪水的参照值,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了黄河下游不同河段的排洪和输沙能力。结果表明:黄河下游的基本排洪能力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不同河段的排洪能力随时间变化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排洪能力随时间变化表现为阶段性减小,与上中游来水的丰枯具有密切关系,并部分受到水库调节的影响,尤其是小浪底水库在水沙调控中的作用。并对比分析了1950—2015年日平均流量大于平滩流量的发生情况,发现漫滩洪水的发生频率是逐渐减小的,输送的水量与小于漫滩流量输送的水量相比也是逐渐减少的。输沙能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差异,高村以上的游荡河段在20世纪后期都是逐渐减小的,21世纪初期的输沙能力逐渐提高,高村以下河段在研究期内的输沙能力变化较小,艾山—洛口河段基本不变,孙口—艾山河段和洛口—利津河段在1998年以前的变化不大,之后前者略有提升,后者略有减弱。研究期内黄河的排洪输沙能力总体上是减弱的,虽然现今水沙量显著减少,但河道的淤积升高仍然给排洪输沙带来很大的压力,提高黄河下游整个河道的排洪输沙能力依然是河道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黄河健康评价与修复基本框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河流健康评价与修复是当前河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黄河生态退化日趋严重,研究其健康评价与修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探讨黄河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健康评价框架,包括干流与支流健康,河源、上游、中游、下游与河口段健康,流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建立了包括水质、水量、水生生物、物理结构与河岸带等5个要素的黄河健康表征指标体系;还提出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次上的黄河河流修复内容,识别出黄河修复的优先行动领域。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冯有连,于德广(西安市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710043)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有效地推广和应用,是水土保持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振兴水土流失区经济、加强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和减少水上流失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强化对该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效果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治理,在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必然要减少入黄水量。但应看到,因减少了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也会减轻下游河床淤积,因而减少了为维持下游"河床不抬高"而消耗的输沙用水量。研究表明,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程度越高,所节约的输沙水也越多。可以说,加强该区治理,可间接为黄河"增加"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中游治沟骨干工程防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王英顺,邓吉华(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是国家为了加强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步伐、减少入黄泥沙而在支毛沟内兴建的防洪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对提高小流...  相似文献   

20.
松花江水系是我国重要地表水系之一,该流域占吉林省总土地面积的71.8%,而其第二松花江的源头区正处于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河道长255.7km,集水面积18724km。,整个江段位于长白山山地,生态环境很脆弱,恶化趋势仍未遏制,给第二松花江源头区水源地污染带来了重大影响;区内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趋于严重;特别是长白山北坡,垃圾、污水、粪便等,已使“三江之源”的天池和松花江上游二道白河造成污染。从第二松花江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入手,初步探讨了第二松花江源头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江河水源地保护和治理提出了初步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