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自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草原生态得以明显恢复,牧民收入明显提高,同时也加快推进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不断的调研与思考,为下一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草原与草业》2019,(4):I0001-I0002
为了推进自治区草原生态修复,借鉴国内生态修复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相关技术和经验,提升草原、草业科技工作者服务能力。2019年10月31日-11月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主办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暨第二届-加拿大草原草业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国务院128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8个省区,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蒙古自治区自2011年起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主席为组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草原监理工作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上世纪90年代落实草原“双权一制”开始,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落实草畜平衡管理,禁牧休牧制度,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等一系列草原保护管理措施的落实过程、落实程度、落实办法与实施效果等,总结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动各项草原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建设和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治区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沙化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  相似文献   

6.
《草原与草业》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主管的自治区级草业科学技术期刊。主要刊载国内草原与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专论和学科前沿动态、学科重大信息及草学人物介绍等,内容包括草原生态与保护、草原资源与管理利用、牧草生理生化、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种科技、草地牧业与经济、草坪园艺、草业政策法规、草业可持续发展等信息。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2011年开始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评估草原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实施效果,对工程效益实施了地面监测,以进一步掌握全师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情况,为实现草原依法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建设、合理利用、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由于过度利用及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居民生活水平遭遇严重考验.鉴于此,国家对草原生态治理及保护项目投入日益增多,各层面对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及管理、实践都极为关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原理与补贴政策,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对当地草地资源及牧户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现有生态补偿机制是极为必要与合理的,但仍然需要加大补偿力度.在制定相应的草原生态补偿措施时,应重视社会经济条件对生态的影响,以保护和提高牧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面对内蒙古自治区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省区和呼盟被国家列为草原生态示范区的大好机遇,作者根据本地区草场利用现状和草场日益退化的实际情况,阐明了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全旗草原建设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步伐的观点,并提出近期全旗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据农业部3月28日信息,2011年起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今年将扩大。2012年国家将安排150多亿元,将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范围。  相似文献   

11.
吴永祥 《草业科学》2005,22(6):64-64
为充分发挥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在草原保护建设和草原监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推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运转,2005年5月,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在云南组织召开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会议,会议对2005年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组织开展了监测技术培训,草原监理中心还分别与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签订了2005年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任务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旗草原生态严重恶化,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我旗进行着大规模的草原建设和草原保护,采取了多种建设和保护措施,尤其是围封转移战略休牧、禁牧和生态移民等项目的实施,加大了草原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必将加快我旗草原生态恢复的步伐,草原生态恢复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只有采取划区轮牧措施,划区轮牧在我旗刚刚起步,但它是今后我旗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1,(6):65-F0003
2011年5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启动仪式在锡林郭勒市阿尔善宝力格镇白音宝力格嘎查举行。  相似文献   

14.
草原既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基地,又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加强草原建设和保护,实现草原生产和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辽宁省是北方重要草原区之一,为保护草原资源,明晰草原权属,2008年在全省启动了草原权属确定工作,现已完成草原确权面积1350多万亩(1亩≈667m2);2009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建设工程",完成草原沙化治理面积300  相似文献   

15.
《吉林畜牧兽医》2012,33(4):68-68
据农业部公开的信息,2011年起在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今年将扩大。2012年国家将安排150多亿元,将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范围。为保护草原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  相似文献   

16.
草原是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牧区、半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由于人们长期超载过牧,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的利用,草原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出现了大面积严重的"三化"现象,产草量和载畜量都明显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恶劣。草原生态的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的不和谐。为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黑龙江省主要牧区从1996年起实施了草原承包,2000年实施了草原禁牧,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是财政支持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探索出一条符合自治区不同草原类型实际的保护和建设草原的路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并推行了一些好的做法和措施。项目区出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为全区草原生态和畜牧业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已成为全区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基础建设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畜牧业》2013,(16):68-70
近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就草原保护和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有关情况和思考如下:一、关于草原补奖政策落实问题情况:落实到位,成效明显呼伦贝尔市牧区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力促进了草原生态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加了牧民群众的收入,深得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草地的15个旗县791户牧户为调查样本,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结束后,牧民草场是否超载?超载牧户的特征是什么?超载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率平均值为44.70%;牧户草场超载率与草场经营规模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牧户 > 中牧户 > 大牧户;牧户草场超载率与畜牧业生产依赖程度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 > 兼牧户 > 非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冬季牲畜和固定资产数量成为影响牧户草场超载行为的关键生计指标,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对其呈显著负向影响,冬季家畜和固定资产数量对其呈显著正向影响。综上,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现象依然存在,超载率与草场资源占有率呈负向关系,与其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国家从草原牧区实际出发,为促进农牧区发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民生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该政策的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