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预处理法,对棋盘山2个常见树种油松、蒙古栎林下细小可燃物的失水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关的模型。结果表明:在75%湿度、不同温度梯度(15、20、25、30、35℃)下,各细小可燃物的平衡含水率和时滞都不同程度受到温度的影响。表现为:平衡含水率与时滞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与枯枝和树皮的平衡含水率、时滞分别为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关系;与油松落针的平衡含水率和时滞分别为三次函数和四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相关性分析法选取了影响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因子和延迟时间,同时说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影响因子对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影响有滞后性,并通过微分方程理论推导,建立了具有时滞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取值范围。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精度达到96.0%,说明在研究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变化规律时考虑时滞因素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滇油杉林下死可燃物含水率与温湿度关系模型.[方法]以滇油杉林下三类死可燃物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恒温恒湿箱对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并研究三类死可燃物含水率与温度、湿度、温温度的关系.[结果]在相同湿度条件下,死可燃物含水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在不同的湿度下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死可燃物含水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温湿度共同作用影响死可燃物的含水率,且不同的死可燃物有不同变化规律.[结论]可燃物含水率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油杉林下三类死可燃物含水率从小到大依次为粗大死可燃物、腐殖质、细小死可燃物.  相似文献   

4.
森林地表不同层可燃物含水率对林火的垂直蔓延和地下火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加拿大火险等级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火险等级系统,其中3个湿度码模块分别代表不同层可燃物湿度。研究地表不同层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使用湿度码预测不同层可燃物含水率,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分析,对可燃物含水率预测及火险预报研究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老爷岭生态定位站的蒙古栎-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白桦林内凋落物、半腐殖质、腐殖质为研究对象,在春季防火期以日为步长,连续监测3层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计算得到3个湿度码: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腐殖质湿度码(DMC)、干旱码(DC),并进行可燃物含水率预测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红松针阔混交林、白桦林内凋落物含水率动态变化与FFMC、DMC呈显著相关;半腐殖质与3个湿度码都呈显著相关;腐殖质仅与DC呈极显著相关。使用湿度码进行凋落物含水率预测时,使用非降雨数据预测效果优于使用全部数据,使用降雨数据预测效果最差;对于半腐殖质,使用湿度码进行预测时,是否区分降雨对预测精度没有显著影响;对于腐殖质,使用降雨数据无法建立与湿度码之间的线性关系。湿度码法预测可燃物含水率精度略低于气象要素回归法,但在含水率较低时,湿度码预测效果更符合实际火险需要。以后研究中,应从湿度码尺度模型、机理对湿度码进行修正。提高地表不同层含水率预测精度,对可燃物含水率研究和火险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森林地被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是影响森林火险等级高低的因素之一,为研究不同地形条件对1h时滞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采集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的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地被物以及林地内的土壤,借助变坡土槽在实验室模拟6种不同坡向坡度的森林地被可燃物床层结构,连续监测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参数的动态变化,绘制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曲线,计算不同地形条件下可燃物含水率的统计学特征。结果表明,平地可燃物含水率>缓坡可燃物含水率>陡坡可燃物含水率,阴坡可燃物含水率>阳坡可燃物含水率;构建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地被可燃物含水率气象要素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6.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是森林火险预报中的主要指标之一.利用黑龙江省伊春林区5个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气象资料、森林火灾次数资料和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1991-2005年森林可燃物含水率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法,建立森林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模型,并将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引入到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中.结果表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引入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气象预测模型可提高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的应用效果,并划分了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在伊春林区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中的应用指标值.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模型可祢补可燃物含水率纽份缺少观测资料的不足.促进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Rothermel模型的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潜在火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othermel模型以燃烧物理学为理论基础,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属于物理机理模型。基于Rothermel模型,利用BehavePlus 5.0 5软件,采用自定义可燃物参数模型,通过输入不同的可燃物模型参数,包括不同时滞的地表枯枝负荷量、可燃物床层厚度、含水率、热值、风速、坡度等,研究计算了不同可燃物湿度条件下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潜在地表火行为状况,即蔓延速率、单位面积发热量、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等。结果表明:4种林型火行为指标均随可燃物湿度、坡度增大而降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极易发生高强度地表火,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易发生中强度地表火,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因本身难燃,仅可能发生低强度地表火,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因地表凋落物累积较多,且林分通风条件好,在低湿度、干旱条件下易发生中等强度地表火,对林分结构造成破坏。因此,在护林防火工作中,我们要以油松、侧柏林防火为主,及时清理林下有效可燃物,减少可燃物累积,防止林火的发生与蔓延,最大程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图5表3参19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森林枯死可燃物含水率 预测模型及变化规律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树种的枯死可燃物含水率为对象,通过对可燃物含水率的逐日观测,对不同种类的可燃物含水率与天气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栓皮栎、槲栎、侧柏和油松不同树种不同种类可燃物含水率的预测模型,并运用模型对不同树种不同种类的枯死可燃物含水率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不同种类的可燃物含水率差异显著,栓皮栎树种含水率远高于其他树种;枯叶含水率普遍比不同时滞的枯枝高;不同树种不同种类可燃物含水率差异也很显著;可燃物含水率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建立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均大于30%的含水率变幅,且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的检验,效果良好;可燃物含水率每天从1:00~24:00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7:00~8:00达到最高值,在14:00左右达到最低值;防火期中,可燃物含水率在12~2月比较高,3~5月和11月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9.
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防火期(128d)的观测资料,对细小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细小可燃物含水率变化与降水、前期降水、空气湿度、前期空气湿度及当日蒸发量有直接的密切关系;细小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与其本身的基础含水率有关,在含水率小于60%、大于75%的2个区段内有明显分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依据计算分析所建立的6种线性、非线性预测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可燃物含水率随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可为预报火险级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南瓮河生态站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落叶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的288组可燃物含水率数据,选择基于平衡含水率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模型为基础模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NLME)模型方法,以林分因子作为随机效应,建立具有混合效应的可燃物含水率的实时变化预测模型,并通过给残差方差增加权重的方法解决异方差性问题。结果表明:考虑随机效应和异方差结构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NLME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M_(AE)=0.716 7,M_(RE)=0.026 6)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预测模型(M_(AE)=0.815 6,M_(RE)=0.031 2);其中以常数加幂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的模型精度最高(AIC=547.72,BIC=581.29,-2LL=527.72)且明显优于未给残差方差增加权重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NLME预测模型(AIC=961.65,BIC=988.50,-2LL=945.65)。利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的预测,考虑随机效应和异方差结构的NLME模型的检验精度(M_(AE)=0.495 8,M_(RE)=0.034 2)比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M_(AE)=0.588 5,M_(RE)=0.588 5)有所提高,说明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区域尺度上不同林分类型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赵亮  常纪恒  王宏生  余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17-17820
采用静态称重法对4个牌号的成品烟丝在50%~8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分别测定了12、16、20、24、28、32、36℃时的平衡含水率,得到各牌号烟丝的吸湿特性曲线,通过非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评价4个常用的平衡含水率数学模型对测定数据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ModifyHalsey模型对4个牌号成品烟丝的平衡含水率预测效果最好(R^2〉0.980),利用拟合的模型做出的烟丝等平衡含水率温湿图,在贮丝温湿度调节及贮丝房空调节能运行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油松林地表火行为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油松林是华北地区典型针叶林分,易发生森林火灾。通过对油松林地表火行为模拟研究可以为森林可燃物管理,林火预防及扑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地表枯死可燃物(1、10、100 h时滞)和灌层可燃物,记录林分因子(第1枝下高、树高、林龄和胸径)和环境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结合内业实验测可燃物含水率和热值,利用火行为模拟软件BehavePlus5.0,对1 h时滞可燃物设定不同含水率和风速值,模拟所研究林分地表火蔓延速度、火线强度、火焰高度以及单位面积发热量4个重要的火行为指标。结果1、10、100 h时滞和灌层可燃物占总可燃物载量比分别为78%、5%、4%和13%。基于实测可燃物载量和含水率,油松林地表火蔓延速度平均值为2.1 m/min,火线强度平均值为270 kW/m,火焰高度平均值为0.95 m单位面积发热量平均值为7 139 kJ/m2。油松林1 h时滞可燃物载量显著高于10 h时滞和灌层可燃物载量。在1 h时滞可燃物含水率为6%,风速为40 km/h的强风和干旱天气条件下,油松林地表火蔓延速度平均值为15.1 m/min,火线强度平均值为3 278.5 kW/m,火焰高度平均值为3.1 m,单位面积发热量平均值为12 337.5 kJ/m2。结论油松林内1 h时滞细小可燃物载量高于其他类型可燃物载量。地表火蔓延速度慢,火强度低,火焰高度低于第一枝下高,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容易被扑灭。模拟结果表明油松林在低含水率的条件下,风速会显著增加地表火蔓延速度,难以人为扑灭,需清理地表可燃物,降低火险。   相似文献   

13.
梁玉  王强  范小莉  房用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14-15317,15387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模式(侧柏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对侧柏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当地荒山造林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根据。[方法]于4月26与27日分别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每隔2 h测定侧柏纯林和侧柏-油松混交林中侧柏的光合及蒸腾特性,对侧柏与油松的混交林以及侧柏纯林的光合特性、蒸腾特性以及叶片水分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混交林中侧柏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蒸腾速率日变化,以及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叶室温度、空气中CO2浓度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与纯林侧柏均不相同。1 d中光合速率平均值,纯林侧柏仅为混交林侧柏的54.1%;以鲜重为基础和以干重为基础的叶子含水量混交林侧柏与纯林侧柏相比差异不明显,但混交林侧柏的相对含水量明显高于纯林侧柏,而其叶片的自然饱和亏明显低于纯林侧柏叶片。[结论]在良好的森林小气候,有较高土壤水分条件下,旱季混交林林木的水分平衡状态好于纯林。  相似文献   

14.
大葱种子贮存最适含水量与贮藏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密闭包装的大葱种子在50℃、35℃、20℃下贮藏,最适含水量分别为1.8%、1.8%~5.1%和1.8%~8.1%,其相应的平衡相对湿度分别为5%、5%~14.2%和5%~33.5%。种子最适含水量和相应的平衡相对湿度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随着贮藏温度和含水量的降低,种子寿命不断延长,每降低1%的含水量,种子寿命延长1.3倍。种子含水量(%)与贮藏寿命(d)之间呈对数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通化市森林可燃物6个观测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林下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率与最高气温、前3d累积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有很好的联系,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分别对不同测点建立了含水率的线性和多项式气象模型,对2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在相同的信度水平检验下,多项式模型比线性模型与实况的相关性有了很...  相似文献   

16.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对森林火灾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对林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同地区不同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年秋季防火期至2017年春季防火期大兴安岭林区(根河市、鄂伦春旗、牙克石市、阿尔山市)林分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主要火环境因子对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中气温、林中相对湿度、枯枝落叶层质量、枯枝落叶层温度以及林内灌木盖度是影响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的重要因子。(2)各地区春季与秋季、春季与全年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秋季与全年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均极显著(P<0.01),说明秋季防火期预测模型精度优于春季防火期预测模型精度。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需要根据不同防火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并相对应地引入更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火环境因子,为林火预测预报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帽儿山地区典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是林火预报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林火垂直蔓延的持续性及地下火发生的可能性,含水率变化主要是受天气状态和地形特征的影响,而我国关于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动态变化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较少,分析红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3层可燃物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对建立我国林火预报系统有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对帽儿山地区红松蒙古栎典型针阔混交林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进行每日监测,同步监测林分内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气象要素和3层可燃物含水率的相关性,选择气象要素回归法建立3层可燃物类型的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在整个监测期内,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波动最大,最小值为10.99%,最大值为253.30%;半腐殖质次之,最小值为19.21%,最大值为238.07%;腐殖质含水率最稳定,最小值为48.45%,最大值为193.83%,波动最小。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最敏感,多与当日或前一日气象因子相关,半腐殖质次之,腐殖质含水率仅与空气温度相关;建立3种可燃物含水率气象要素回归预测模型,其中地表细小可燃物、半腐殖质和腐殖质的含水率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2.2%、23.5%、17.1%和7.1%、14.8%和23.4%,以MRE为15%为界限,细小可燃物和半腐殖质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均能达到林火预报精度,腐殖质含水率预测模型精度较差。结论综合分析可得,3层可燃物在防火期内有被引燃,进而发展为森林火灾的可能,在今后的林火预报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地下可燃物,包括半腐殖质和腐殖质含水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逆向求解Fick扩散定律,比较胡萝卜切片热风干燥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确定胡萝卜切片试样表层局部干基含水率,联合平均值理论对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热空气及不同厚度胡萝卜切片试样条件下的热风干燥对流传质系数进行迭代估算。结果表明:胡萝卜切片试样厚度、平均干基含水率、热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胡萝卜切片热风干燥对流传质系数估算值大小几乎没有影响。干燥末期,胡萝卜切片热风干燥对流传质系数估算值出现陡增,这是由于在热风干燥末期,胡萝卜切片试样表层局部干基含水率接近其平衡干基含水率,测算公式中分母数值趋于0所致。  相似文献   

19.
准确预测森林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对提高森林和草原火险预测精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白桦(Larix gmelinii-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和草甸细小死可燃物为研究对象,确定影响林内t时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率的影响因子(林外t-1时刻的气温变化率、相对湿度变化率和累计降水量变化率),根据统计回归理论建立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率模型,进而构建大兴安岭林区典型森林和草甸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白桦林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蒙古栎林和草甸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1.1%、90.0%、91.0%和81.0%(相对误差不超过5%),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火险预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