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郑的人工枣林约1.33万公顷,位于郑州市东部,背靠黄河,处以豫西丘陵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个枣区年产鲜枣2000万公斤,产蜂蜜100余万公斤,是我国北方有名的红枣产区之一。悠久的栽培历史,培育出甘甜似蜜的新郑枣,有三十多个品种,所产灰枣、鸡心枣以果脆肉厚,核小皮薄,甘甜致密,适于干制而驰名。新郑枣区的人工枣林何时形成?众说纷云。考古学家以枣核的发现,推断该地枣树源远于8000年  相似文献   

2.
新型植物杀虫剂防治枣树害虫河南是全国重点产枣省区之一,新郑是中外驱名的枣乡,现有结果枣树150万株,主栽品种系灰枣和鸡心枣,历史红枣最高年产量为1500万kg,品质上乘,色香味皆优,以新郑枣甜似蜜的美称,名扬中外,出口量位居全国之冠,濮阳及内黄枣区,...  相似文献   

3.
枣豹蠹蛾(ZeuzeracoffeaeNietner)属鳞翅目豹蠹蛾科,又名豹纹木蠹蛾、咖啡黑点木蠹蛾、截干虫、咖啡豹蠹蛾、枣钻枝虫等。该虫过去在河南枣区少见,未见到成灾的报道,近年来在新郑枣区暴发成灾。据在新郑、中牟、尉氏枣区调查,遭受枣豹蠹蛾危害的枣树约15万株,其中新郑市龙王乡枣林虫口密度较高。1994年8月20日在新郑龙王乡枣园调查枣树500株,虫株率高达91%,部分植株新生枣头被害率为60%;2年生枣头被害率30%,损失极重,故此枣豹蠹蛾,已成为新郑枣区主要害虫之一。1分布枣豹蠹蛾分布于海南、浙江、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河…  相似文献   

4.
鸡蛋枣是驰名中外的枣树良种,品质居红枣首位,目前产量与供求差距很大。尤其近几年蜜枣大量出口,多创外汇,已促使溆浦县发展鸡蛋枣基地3.5万亩,分布13个乡。这些树大部为幼树,结果的只有1.87万亩,年产鲜枣850万公斤,平均亩产只413公斤。而1979—1987年在各地调查中发现,产量不高的原因,除了和立地条件有关外,主要是缺乏有效的丰产栽培措施。为了提高鸡蛋枣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大湾乡牛角冲村建立了速  相似文献   

5.
一、大枣为阜平县富民的基础产业 阜平现有枣树850万株(18万亩),其中挂果枣树360万株(8万亩),主要分布于县城东南部浅山丘陵区的13个乡(镇)124个行政村,涉及3.2万多户13万多口人,常年产鲜枣2000—2500万公斤,最高年产可达3200万公  相似文献   

6.
宣州区水东镇是著名枣乡,现有枣林0.9万亩,枣树近34万株。水东蜜枣久负盛名,誉扬海内外。此地枣树栽培多采用农枣间作,平均每亩20~30株,株行距多为5m×5m,主栽品种为尖(团)枣。树龄有数十年,新栽植的一批枣树幼林,已陆续大量  相似文献   

7.
金丝小枣是无棣县的优势资源,据1989年统计,全县枣粮间作面积已达到48万亩,有枣树7.20万株;年产干枣100万公斤。然而,由于地处渤海之滨,干旱少雨,潜水矿化度3.26克/升,不能用于灌溉,加之客水资源匮乏,致使枣树常因土壤干旱,生长衰弱,发育不良,产枣量低而不稳。为解决枣树生长发育期缺水问题,我们于1987—1989年在柳堡乡刘柳村的枣粮间作地内进行了枣树冠下移植覆膜  相似文献   

8.
大枣是新郑的特产。每年向国家交售1,200万斤左右,出口300多万斤,为国家换回了大量外汇,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近年来由于枣步曲的大面积发生和危害,不仅产量大幅度下降、质量差,也严重地影响了集体经济收入及国内外市场供应。枣步曲是枣树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危害枣树的叶、芽、花蕾。在大发生的情况下,可将大面积枣树叶、芽、花蕾全吃光。我县每年都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新乡县农业局园艺站销售枣树苗新郑县是我国大枣的主产区之一,现有枣树400余万株,大枣年总收入超亿元。我站苗国培育的枣树苗为新郑冬区特有的两个品种一大灰枣和鸡心枣。大灰枣的特.点是个大(单果重20克以上)、核小、肉厚、皮薄,色泽紫红,干枣含糖量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枣树高产、稳产、优质,1985年省科委把《枣树优质丰产技术模式》课题下达到新郑枣树研究所,本项研究在陈贻金高级工程师主持下,同国内十多个协作单位开展多学科的会战攻关,经六年的努力,创建了我国首套《枣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模式》,其中十项技术措施、十项技术指标,具有科学上的新颖性及生产上的适用性。本项系列技术模式,先后在河南、山东六大枣区应用,示范区达261万株,新增产鲜枣1158.7万公  相似文献   

11.
枣果烘烤制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现有枣树250余万株,其中结果期枣树20余万株,年产鲜枣150余万kg。预计1998年全市鲜枣产量将突破300万kg。为避免大枣在采收期、加工期发生霉烂,造成损失,我们对枣果烘烤制干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介绍如...  相似文献   

12.
枣树在阿克苏地区已广为栽培,成为经济林的主栽树种之一。为了使枣树提早进入结果年限,我所进行了枣树矮密早丰产试验,使枣树栽培以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1990年定植枣实生苗四亩地面积,1270株。于1991年嫁接赞新枣、梨枣、不落酥三个枣树品种。嫁接第二年,(即1992年)赞新枣平均株产3.72公斤,梨枣平均株产3.52公斤,平均亩产鲜枣1143.5公斤,创造了快速成林丰产收益的新成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于后,供林业界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郑县为河南省主要产枣区之一,其中以孟庄人民公社分布最多,且栽培集中,密植成林,约7万余亩,64万多株,年产大枣400余万斤。枣尺蠖是大枣生产中的主要敌害,发生严重时,常把嫩芽幼叶吃光,使大枣不能座蕾开花、结实,对枣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估计每年减产78.7峯以上。孟庄人民公社自1961年起,开始用飞机大面积防治枣尺蠖,连续4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据1964年的普遍调查,虫口密度较未防治地区平均降低了95峯以上,基本上制止了枣尺蠖的危害,从而大大地解放了群众的劳动生  相似文献   

14.
<正> 在长期栽培条件的影响下,金丝小枣一般需要15年生左右方能进入开甲结果期,加之多习惯于稀植,因而造成了小枣结果迟、产量低、受益晚。目前,全省枣树平均单株产量仅6斤左右,沧州地区小枣平均单株产量也不超过8斤。为解决金丝小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于1977年开始了小枣矮化密植试验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1980年四年生小枣树亩产鲜枣414斤,相当于全省枣树平均亩产的两倍;1981年亩产鲜枣943.5斤,较1980年增产128%。现将丰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枣业稳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果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既美味可口,又可入药,还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枣树适应性很强,分布很广。我国栽培面积约700万亩,年产鲜枣约8亿公斤。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其枣产量占全国枣总产量的90%左右。 我国有几百种枣树品种,目前主要栽培的名贵品种有:山东省的金丝小枣,河南的灰枣、鸡心枣,山西的稷山板枣,陕西的木枣、油枣等,这些构成我国枣树发展的主导品种。目前栽培的主要方式是枣粮间作。  相似文献   

16.
圆铃枣丰产管理配套技术岳彩田(阳谷县林业局,252300)阳谷县是圆铃枣的重点产区之一,全县有枣树50余万株。长期以来,产量低而不稳,平均株产一直在4kg左右。自1991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低产枣树开发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并总结出圆铃枣丰产管理配套技...  相似文献   

17.
枣树是我县的一大干果,现有结果枣树80万株,人均7株。但是产量却很低,年总产140万至200万斤,平均株产2斤。为了探讨枣树增产的有效措施,于1980年在长泞公社南合流大队,进行了枣树增产技术措施的研究。南合流大队位于黄土丘陵区,全大队254户,1002口人,耕地2280亩,结果枣树12000株,主栽品种是榆次芽枣,树龄30至50年。1966年是最高产年,红枣总产24万斤,1979年是最低产年,总产只有1万斤,平均株产不足1斤。这里枣树产量低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8.
裂果烂枣是红枣生产的毁灭性自然灾害,全国枣区普遍发生,山西尤为严重,去年全、省红枣挂果累累,本应特大丰收,由于秋季阴雨连绵,致使各枣区普遍裂果,比较严重的稷山板枣预计产量约200万公斤,由于烂枣只收回5万公斤,且收回的枣品质严重下降。全省红枣损失约2000万公斤,合款4000万元左右,给国家与枣农都带来重大损失,部分枣农为确保经济收入只好在白熟期以极低的价格出售青枣,大大降低了枣树的经济效益,于发展枣树非常不利。裂果烂枣的原因主要是红枣成熟期含糖量增加,弹性减小,表皮变脆,枣果在阴天  相似文献   

19.
新郑枣区影响红枣优质丰产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河南省新郑枣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红枣产区之一。新郑县、中牟县和管城区,产区遍及16个乡230个行政村。主要栽培品种有灰枣、鸡心枣等,农枣间作是主要经营模式。1987年鲜枣总产2046万公斤,年创产值近1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地区枣树栽培面积达8万公顷,预计2010年将达10万公顷,灰枣、金昌1号、骏枣等盛果期枣树平均经济效益达10 000元/667平方米以上.通过抓"两当枣树"(当年嫁接、当年培养枣树形和结果)管理技术示范能提高枣树前期经济效益.枣树形培养比常规管理培养缩短1~2年时间,成园时间短,当年嫁接的枣树结果量平均达200克/株,农民当年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