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麦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生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2.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粉病性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3.
以核质杂种NC2134和D^2-鉴26(均带有D^2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体,以筛选恢复系和转育不育系为目的,用69个春小麦品种为核供体进行回交转育,观察不同核质组合后代的育性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大约28%的品种携带有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约35%的品种通过回交可以转育成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系。对其中一些组合F2群体单株育性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核质组合育  相似文献   

4.
小山 2 1 34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合作 ,育成的核质杂种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 1 998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定名为小山 2 1 34,2 0 0 0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认定。该品种的选育是以粗厚山羊草 ( Aegilopscrassa6x)为细胞质供体 ,与普通小麦品种阿芙乐尔杂交 ,幼胚经过组织培养获得远缘杂种 ,从中选择具有野生种优异性状、遗传性稳定的中间杂种类型 ,再以春小麦品种晋2 1 48为核亲本回交 ,最后育成具有粗山羊草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小麦。小山 2 1 34是我国首次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核…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个可自交的、纯合矮秆黑麦品种与小麦杂交,研究了17个黑麦性状在24个普通小麦×黑麦和8个硬粒小麦×黑麦杂交种中的表达情况。在所有的杂交种中,黑麦花梗上的茸毛性状表现都很明显。在硬粒小麦×黑麦的杂交种中,叶片呈深绿色的性状与黑麦相似,而这一性状在普通小麦×黑麦的杂种中只是部分地表达。黑麦的叶耳不具茸毛,在多数硬粒小麦×黑麦的杂交中也没有;但是,在普通小麦×黑麦的杂种中则不然。由此表明,这些性状的有无常常受小麦D染色体组的控制,而不是由A或B染色体组控制。多数蛋白质含量较低的杂种,其叶鞘上具有很厚的粉霜,基部没有未发育小穗,这些特征与黑麦相似。同样,绝大多数双单倍体的子叶鞘、茎和茎节的花色素也与黑麦的相似。小麦中,存在着由A或B染色体组控制的一些限制因子,表明有些小麦基因型表达了黑麦性状,例如很厚的蜡被、茎节上的花色素以及基部没有未发育小穗。杂种颖片中脉上的刚毛密度和长度提高,可能是因为小麦与黑麦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同黑麦一样,小花和小穗数减少,说明在不同的小麦遗传背景下其特性表达程度不同。部分黑麦基因的表达可能还受着黑麦基因与小麦细胞质互作或与环境互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五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将五种山羊草细胞质导入普通小麦 ,研究其对普通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沙伦山羊草、粗厚山羊草和瓦维洛夫山羊草细胞质使普通小麦育性降低 ,离果山羊草、沙伦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农艺性状存在不良效应 ,五个性状中 ,除穗下节间长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差异不显著外 ,旗叶面积、株高、结实率均存在细胞质效应。这说明只有导入合适的异源细胞质 ,才可能创造出可为生产利用的核质杂种小麦  相似文献   

7.
水稻籼粳核质核杂种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籼质粳核核质杂种配普通籼稻,粳质籼核核质杂种配普通粳稻,以及这两种核质杂种互交F1,称之为核质核杂种.研究表明,核质核杂种既保持了或基本保持了籼粳稻亚种间的杂种优势水平,又克服了籼粳稻亚种间不亲和的问题、植株超高问题和不能正常抽穗等问题.探索了一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核质杂种的内在生理变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效应,以8个小麦核质杂种及其父母本为材料,进行了田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结果显示,核质杂种的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高于父母本,表现出核质杂种优势;通过对苗期小麦进行的PEG水分胁迫和10℃的冷处理,从处理前后的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的变化看,北节/633和北节/3653*太85两个核质杂种抗旱性最好,北节/139杂种抗寒性最好,而且苗期生理指标与田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相吻合,预示了这些核质杂种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小麦核质杂种主要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统计方法,对8个稳定的节节麦胞质的普通小麦核质杂种的株高等8个性状的平均数、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表现型相关系数、基因型相关系数作了估算。结果表明,(1)各性状变异系数较大的是有效分蘖数、株粒重、穗长和穗粒重,其它性状变幅较小;(2)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顺序为:株高、穗长、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株粒重、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3)表现型相关与基因型相关趋势一致,其中穗长与穗粒数和株粒重、株粒重与株高和千粒重、有效分蘖数与株粒重和小穗数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与前人用普通小麦作试材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此,可认为普通小麦选育理论同样适用于核质杂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以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一套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cDNA-RAPD方法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用了284个引物,有104个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扩增差异,22个引物在不育系和杂种F1间存在扩增差异,找到了一个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S238999,Northern杂交证实该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转录的确有差异,它的转录本丰度随着恢复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表明该片段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NCBI数据库的同源性比对,发现该片段仅与一个Hordeum vulgare基因组DNA片段有84 bp的同源序列,表明这是一个新的可能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序列.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具有三系和两系两套不育机制的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分子水平上的育性机理,同时也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利用水稻基因芯片,以2310SA及其保持系两系光温敏不育系2310S为材料,在安徽合肥秋季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比较了稳定不育的2310SA和恢复可育的2310S(对照)减数分裂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等4个穗发育时期花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减数分裂期(上调表达基因1938个,下调表达基因1635个)和三核期(上调表达基因2220个,下调表达基因2656个)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单核期(上调表达基因752个,下调表达基因693个)和二核期(上调表达基因1025个,下调表达基因886个),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其他3期上调表达基因比下调表达基因多。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聚类显示,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表达基因聚为一类,减数分裂期和三核期差异表达基因独立成为第2类和第3类。筛选出147个在4个穗发育时期都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也只有在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生物合成、刺激反应、光合作用、信号传导、大分子的新陈代谢、运输、转录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花的发育和细胞死亡等11类生物学过程。所得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和β-环羟化酶,与热激反应有关的热激转录因子、热激蛋白DnaJ家族蛋白及热激蛋白70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与细胞死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不育花粉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籼粳交杂种不同灌浆期稻米缬氨酸含量的发育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可以估算不同发育时期基因累加效应和特定发育时期净遗传效应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籼粳交稻米灌浆过程中缬氨酸含量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控制籼粳交稻米缬氨酸含量表现的基因在稻米多数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以颖花开花受精后第8~14天表达量最大。遗传率分析揭示缬氨酸含量在稻米5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母体和细胞质普通遗传率及其相应的环境互作遗传率均较高,育种低世代进行单株选择可以提高稻米缬氨酸含量的育种效率。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浙38A、浙农8010A、金23A和中9308等4个亲本有利于增加籼粳交稻米的缬氨酸含量,其中浙38A受环境影响最小,可应用于配制高缬氨酸含量的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3.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烟草育种目标与杂种优势利用现状的分析,认为利用烟草杂交种来实现烟草育种目标是可能的。烟草不育系的选育现阶段以利用核质互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转育为主,但从遗传工具的方便程度和选育效率上来看,烟草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以利用显性核不育基因或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为上策。烟草杂交种亲本的选育应遵循品质优秀、抗性强、遗传多样和易于制种的原则。烟草杂交组合配制应遵循双亲性状互补、生态适应、品质适宜和遗传差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lines) and photoperiod/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s (P/TGMS-lines) are important genetic tools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which served as the female parents of the three-line and two-line hybrid rice breeding system, respectivel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CMS system possesses complete and stable sterility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bortive cytoplasm and nucleus genes from their cognate B-lines [1] but TGMS-lines used t…  相似文献   

15.
小麦的基因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作物的基因源是指系统发育中与作物遗传关系较近、通过遗传操作可以向作物转移基因的一群植物及其基因所编码的遗传信息。研究了散作物的基因源,不仅能通晓作物种质资源的全貌,开阔育种取材的思路,而且有助于正确选择育种途径。不同作物基因源的范围大小不同。小麦的基因源包括整个小麦族,可分为三级:凡含有ABD三个基因组的品种、品系和原始种都是普通小麦的一级基因源;含有ABD这三个基因组中一个或两个基因组的物种是普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In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DW-type three-line hybrid rice, cross incompatibility (CI) was found when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CMS) lines were crossed/backcrossed with some varieties. We focused on the trait to lay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CI of DW-type CMS lines, so a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DW-type three-line. 【Method】With isocytoplasm allonuclear materials of DW-type and isonuclear all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of WA-type as female parents, maintainer lines as male parents, cros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CI.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rough mapping were conducted using a set of chromosome 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which were crossed to a DW-type CMS line DY1A, respectively. 【Result】The CI was caused by nuclear-cytoplasmic interactions. Two types of CI were observed that the first type occurred in F0 crosses and another after backcrossing. For the first type, primarily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I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gene in the nucleus, temporarily named CI1(t), which was then mapped between the two markers RM6838 and RM5767, linked to RM3395, on chromosome 8. 【Conclusion】The CI of DW-type CMS lines could be improved by molecular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利用9个籼型不育系和5个籼型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同时分析了早籼稻米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指数、赖氨酸含量、赖氨酸指数以及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等营养品质成对性状间种子、细胞质和母体等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证实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指数等多数成对性状间的种子加性和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以及母体加性和显性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值,对这些性状进行间接改良有效。但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比值同蛋白质性状的关系则以显著负相关为主,表明选择高蛋白质含量或蛋白质指数的单株将会显著降低该比值。正向的种子和母体显性相关以及细胞质相关可以同时显著提高杂交稻组合中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以及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比值。对于主要受加性相关控制的成对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具有较好的效果,而杂交稻育种中则以利用显性相关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东野型新三系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育系与部分品种杂交或回交存在异交不亲和性。对该性状开展研究,为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东野型三系体系的应用。方法 采用东野型同质异核不育系和野败型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保持系品种进行杂交,研究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产生原因,进而利用一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分别与东野型不育系DY1A杂交,开展遗传分析,并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结果 异交不亲和性由核质互作产生,且有两种类型,分别发生在杂交当代和回交世代。针对第一种类型,初步遗传分析显示异交不亲和性在细胞核内受单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CI1(t),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8染色体RM6838和RM5767两个标记之间,与RM3395连锁。结论 东野型不育系的异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分子手段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9.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赤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异源细胞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用麦穗单花定位注射接种法、双层培养法、电导率法研究了小麦3个近缘属9个近缘种植物的细胞质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9个近缘种的细胞质对小麦的赤霉现抗生存在明显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和核质互作遗传效应,异质系的赤霉病抗性因核质组合的不同而有差异。具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异质系(Ae.ventricosa)Pe1068-069和(Ae.ventricosa)鉴9的植株水平抗性的和细胞水平抗性比其核亲本增强,并且在不同年度的田间和室内鉴定中抗性表现稳定。穗轴及叶片细胞的质膜透性测定结果显示,小麦异质系的赤霉病抗性与植株在受到病菌毒素侵害时的质膜透性呈负相关。选择理想的核质组合和行为之有效的筛选、鉴定方法是培育抗赤霉病异源细胞质小麦材料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以6个恢复系为父本、3个不育系为母本共配制18个杂交粳稻组合,分析了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结果 表明,杂交组合的产量和结实率受母本的影响大于父本,每穗实粒数更多地依赖恢复系,穴穗数和千粒重则受双亲的共同影响.遗传分析表明,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为穗实粒数,主要受非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