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甘蔗的适种区域广阔。甘蔗品种不仅有糖蔗和果蔗,还有能源蔗、蔬菜蔗等。甘蔗所含物质丰富且大多可被牲畜吸收利用,故作饲料的利用价值很大。大量的甘蔗砍收剩余物和甘蔗制糖副产物成为甘蔗副产品开发的原料,所以,甘蔗作饲料的产业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2.
甘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降低制糖成本、提高糖业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用甘蔗制糖,再加工成各种食品;利用蔗稍、蔗叶作饲料或饮料;利用糖厂的酒精废液、滤泥等作肥料;利用甘蔗副产品制酒精、味精、酵母等,可使甘蔗资源实现多次增值,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甘蔗的应用发展出发,概述了甘蔗从最初的作果蔗,发展到果蔗与糖蔗并存,再发展到果蔗、糖蔗与能源蔗共存,到现在的果蔗、糖蔗、能源蔗、饲料蔗、菜蔗共存等阶段,并重点介绍了甘蔗作蔬菜的国内外应用情况,通过对甘蔗作蔬菜发展的营养学、药理学和药用等的分析,以说明其作蔬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广西糖业》2021,(3):35-35
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100万亩左右,年产蔗叶700万吨,占农作物秸秆的三分之一。近两年来,虽然蔗叶综合利用在肥料化和饲料化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属起步阶段,蔗叶利用的渠道、方式、方法不多,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蔗叶还是以焚烧为主,尤其是甘蔗主产区蔗叶焚烧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甘蔗蔗茎梢部单芽段育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蔗生产中,常规生产所需种苗均是采用蔗茎作种进行无性繁殖提供的.在甘蔗成熟收获时,蔗农常把蔗茎梢部视为无用丢放蔗地或弃之路旁或带回家中作喂牛养马的青饲料,这不仅不利于环境卫生,而且使蔗茎梢部的潜在价值未能有效利用,导致资源流失.因为每株蔗茎梢部被人们轻视部分长度约30~40cm,含有蔗芽5~8个,多数芽被叶鞘层层包裹而未与空气直接接触,故蔗芽幼嫩而生长活性高,且未被污染带病菌少,是作种育苗的较好材料(种茎).笔者曾经测算:单产达6t/667m2以上的甘蔗产品梢部蔗茎种芽经规范化技术妥善处理完全可育苗移栽同等面积的蔗田(地),从而比常规蔗茎作种(用种量为lt/667m2)进行新植节省种苗,利用蔗茎梢部作种剥切成单芽段育苗不仅使蔗茎资源优势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为新植蔗节约了种苗成本,而且又能使蔗茎主茎(除梢部外)完全作当季产品出售增加当季收入,是甘蔗生产中摆在蔗农眼前立竿见影的节本增效捷径和有力措施,为此就甘蔗蔗茎梢部单芽段育苗移栽技术介绍如下,服务于甘蔗生产.  相似文献   

6.
发展饲料甘蔗的新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蔗有很高的能量转换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杂种优势,它是一种极有前途的特高产的饲料作物。选育饲料甘蔗品种又是发展饲料城蔗的关键技术,闽蔗92-117、C155-76等甘蔗品种,生长特愉,宿根性根强,年可收获2-3次,公顷产鲜蔗225吨左右,配合饲料青贮氨化处理,可提高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把我省现有的糖蔗、果蔗和牧草蔗,正在研究中的能源蔗以及断断续续摸索中的菜蔗等归纳为一个植株特性各异、生理功能有别以及利用方式多样的甘蔗业。文中分别就这几类甘蔗提出深入研究和扩大开发利用范围的设想,糖蔗要充分合理利用其各种副产资源,根据植蔗新情况研究调整品种结构和栽培技术,可以考虑增加生产蔗汁饮料特别是浓缩蔗汁项目;果蔗应配合政府部门进行产区合理布局,农业上应对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进行全方位研究,应从调整植期、保鲜蔗茎以及生产蔗汁饮料和混配复合饮料等方向研究果蔗周年供应技术;牧草蔗还要加强品种选育,研究茎叶的合理采收方法,研究指导饲养户如何合理利用牧草蔗以及对种植牧草蔗饲养各种动物的经济效益进行合理分析等,在利用过程中还可以尝试采收茎叶后先剥取蔗笋当作蔬菜食用,余物再做饲料;能源甘蔗要做好品种储备,伺机发展,开发中要重视对蔗渣以及发酵残渣的进一步利用;菜蔗要尽快投入生产利润分析、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以及蔗笋烹调技术等研究。总的目标是根据我省各地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需要,把甘蔗业扶持壮大,更好地为我省多行业经济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选用10个新台糖系列甘蔗品种ROC6、ROC9、ROC10、ROC11、ROC22、ROC23、ROC24、ROC25、ROC26和ROC28作父、母本与不同类型的甘蔗亲本杂交,选配组合45个,采用家系评价法对甘蔗有性杂交后代在干旱条件下的宿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台糖系列甘蔗品种作父、母本,对后代宿根蔗的影响较新植蔗更为显著,且宿根蔗遗传力表现高于新植蔗,对强宿根后代的选育贡献大,其作父本使用的效果优于作母本;其中,ROC25分别作父、母本使用时,两个植期重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均较高,作父本或母本使用,选育出强宿根甘蔗品种的潜力均较大,是优良的甘蔗亲本。ROC11和ROC24作母本使用时优势明显,ROC23和ROC28作父本使用,选育出强宿根甘蔗品种的潜力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蔗梢(叶)进行氨化、微贮、青贮等方法制作饲料,对蔗渣培育食用菌进行试验研究,找到适合贵州蔗区开展副产品加工利用的有效途径。以甘蔗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中心,对发展生态农业进行探讨,提出建设生态农业的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黑穗病是广西蔗区最主要的病害。本研究利用人工接种结合病区大田自然发病的方法,用4对甘蔗黑穗病菌交配型单倍体菌株分别注射接种,对本实验室培育的甘蔗新品种(系)中蔗1号、中蔗6号和中蔗9号及广西主栽品种ROC22进行甘蔗黑穗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甘蔗品种对黑穗病抗性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中蔗9号>中蔗1号>中蔗6号>ROC22。对重病区田间一年宿根自然发病进行全年跟踪调查,中蔗1号和中蔗6号黑穗病发病率为零,中蔗9号发病率为0.4%,ROC22为6.8%。结论:中蔗系列甘蔗品种有很强的黑穗病抗性。  相似文献   

11.
甘蔗副产物主要指甘蔗制糖外的产物,为可再生资源,其产量极为丰富,可利用形式多样。如何合理开发甘蔗副产物的价值和潜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且对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甘蔗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蔗梢、蔗叶、蔗渣和糖蜜4个方面综述了甘蔗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现状,以期为其进一步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巴西蔗糖产业种植、管理、贸易、政策、加工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可知,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其制糖成本低、国际竞争力强。其甘蔗病虫害防控实行:⑴重点培育和推广抗病虫甘蔗良种;⑵通过种苗检疫、脱毒和健康种苗繁育技术严防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⑶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系统;⑷生物防控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其糖厂已实行全网络自动化控制系统,蔗糖生产采用两步法生产精制糖。其蔗糖产业发展特点:重视氮高效品种的选育、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率高、采用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技术、燃料乙醇工业发达、多种糖料蔗供应渠道、加工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甘蔗运输成本较高等特点。我们可从中得到的借鉴为:重视强宿根蔗的选种计划、加速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建立完善的甘蔗病虫害防控系统、加强蔗糖高值化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3.
瑞丽甘蔗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气候资源优势、低廉缅籍人工成本等优势,但随着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的推进,瑞丽市甘蔗产业出现了产业争地严重、种蔗面积逐年减少、境外种蔗难度大、生产成本持续走高、蔗区投入不足等问题。借助SWOT分析法,分析瑞丽蔗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提出瑞丽甘蔗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导致甘蔗严重损失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被称为甘蔗的"癌症",造成云南临沧、孟连、石屏多片蔗区甘蔗成片死亡,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该病原菌频繁变异导致防控困难,目前对该病害药剂防控效果不理想,仍无有效、彻底的根治措施,甘蔗赤腐病菌变异研究及甘蔗抗病研究是实现病害持久可持续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重点从甘蔗赤腐病菌形态变异、致病性变异、分子变异分析了甘蔗赤腐病菌遗传变异,论述了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及甘蔗品种抗病性、诱导抗病性等分子研究进展;并就深入开展甘蔗赤腐病防控、群体遗传结构和抗性基因挖掘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甘蔗赤腐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收获后甘蔗叶叶鞘、叶脉中部、叶脉下部、叶薄片中部、叶薄片下部的拉伸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选择的5个部位的试样中,甘蔗叶叶脉的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最大,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最强,可为甘蔗叶集捆机、收获机、加工粉碎机的设计提供参考,有助于甘蔗叶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甘蔗属起源及其与近缘属进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甘蔗起源、进化、分子遗传学在甘蔗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关系研究上的应用,回答了甘蔗的起源中心、甘蔗属及其近缘属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当前如何利用细胞学手段和分子标记技术,从微观分子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生活史进化等生态和进化问题,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甘蔗鞭黑粉菌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我国甘蔗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给甘蔗产业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化学防治是作物病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开展甘蔗黑穗病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药剂的筛选,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对甘蔗黑穗病的有效防治和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适合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化学药剂,通过测定11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菌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解析有效杀菌剂的抑菌机理,通过新植蔗和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大田防治试验,评价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和对产量、株高、茎径、公顷有效茎数、锤度、单茎重等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获得4种杀菌剂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生长、有性配合、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分别是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扫描电镜显示,这4种杀菌剂均对甘蔗鞭黑粉菌冬孢子和单倍体孢子细胞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甘蔗鞭黑粉菌失活。在大田新植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1%、82.84%、81.76%、70.92%,各药剂防治区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0.84%、17.13%、15.92%、13.35%。在宿根蔗的甘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以上杀菌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9.35%、82.21%、81.51%、70.18%,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30.15%、24.05%、20.33%、16.58%。新植蔗和宿根蔗药剂防治区的甘蔗其他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区。这4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可作为大田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推荐杀菌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影响广西甘蔗种茎出苗及苗期生长的气象因子,本研究选用2个广西当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T22)和‘桂糖42号’(G42)为研究对象,从2—5月开展甘蔗分期播种试验,每半个月播种1期。通过观测每期甘蔗的出苗率、苗期生长状况以及同期的气象因子(降雨量、平均气温),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22、G42蔗种的出苗率与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后1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正相关,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与甘蔗出苗率的对数函数方程进一步显示,为了使甘蔗种茎出苗率达80%以上,甘蔗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要达到75 mm以上;播种后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与甘蔗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相关性达到5%显著性水平以上,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甘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的显著性自变量。推断甘蔗播种后10~20 d的累积降雨量是决定甘蔗出苗的关键气象因子,在甘蔗苗期生长过程中,降雨量对甘蔗生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降雨量预测甘蔗苗期株高/茎粗。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广西甘蔗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甘蔗出苗率,要加强甘蔗种植后20 d内的水分管理,在这期间累积降雨量需达到75 mm以上才能达到甘蔗齐苗的目的,甘蔗出苗后也需加强水分管理,利于苗期快速生长,从而提高蔗苗质量。  相似文献   

19.
倒伏是限制我国糖料蔗生产的核心问题之一.茎秆机械强度是决定蔗茎抗倒伏性能的重要性状,由于缺乏精准评价甘蔗机械强度的有效方法,甘蔗抗倒伏研究进展严重受阻.本研究针对甘蔗倒伏、折断的问题,分别建立一套基于穿刺力和折断力的蔗茎力学表型测定方法,对117份甘蔗品系蔗茎机械强度精准评价,并对茎秆抗倒伏差异品种('桂糖 42号'和...  相似文献   

20.
重点分析了我国甘蔗及制品质量与技术标准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国内现行的甘蔗产业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尽快构建符合我国甘蔗产业发展需要的甘蔗及制品质量与技术标准的建议,并提出可从技术标准等3个方面对我国甘蔗产业标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