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小麦和油菜病虫害在西南、江淮和黄淮等地由南向北相继发生和发展,小麦病虫害以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和麦蜘蛛为主,油菜病虫害以菌核病和蚜虫为主。西南地区虫害重于病害,小麦、油菜蚜虫发生较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油菜菌核病缓慢扩展;江淮和黄淮等地病害重于虫害,小麦纹枯病普遍发生、病情上升快,  相似文献   

2.
正据全国农技中心预计,2018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0亿亩次,病害重于虫害。其中,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发病程度重,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9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根腐病、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  相似文献   

4.
黄淮冬麦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黄淮冬麦区小麦以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上,独具其特殊的规律性。由于近几年气候条件和栽培种植方式的变化,病虫发生规律也随之变化,病害的主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小麦的白粉病、黑穗病退居次要病害,小麦纹枯病上升为主要病害,防治方法也应随其进行变化。目前,黄淮小麦区发生的主要病害有:小麦病病毒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叶枯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常发生的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红蜘蛛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里下河麦区小麦白粉病流行频率高,发生危害程度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该文总结了江苏里下河麦区近10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近5年国内小麦白粉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化学预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以期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病害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在常熟地区,一般年份赤霉病发生较重,锈病不发生,白粉病发生较轻,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一般以赤霉病为主.1999年异常的气候条件,造成小麦白粉病病害严重流行,使小麦产量、品质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害流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每年,小麦病虫害常有发生,其中蚜虫重发区域较广,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吸浆虫、麦蜘蛛在部分小麦种植地区发生严重,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流行风险较高.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虫口夺粮,特制订本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白粉病在世界各麦区广泛流行。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高产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小麦白粉病急剧加重。近年来,我国黄淮麦区和其它麦区,白粉病危害有加重趋势,叶锈病也已逐渐上升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湖北、山东、河北省等都曾造成流行和减产。目前,抗这两种病的小麦品种还较少,理想的抗源材料很缺。我室经过连续三年的抗病鉴定,筛选出一些综合性状较好的抗病材料,1986—1987年度,经全国联合鉴定单位(烟台地区农科所、甘肃天水地区农科所等)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烂麦头,属于典型的气候灾害问题,会导致小麦籽粒腐败变质,严重降低小麦产量,甚至分泌的毒素还会致人中毒,对人类健康构成较大威胁.白粉病也属于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发生频率较多,危害损失极为严重.对此,种植人员应结合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发生症状,针对性的采用防治措施,以提高生产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本文据此分...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麦穗枯,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多雨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因而得名"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近年来,该病害由长江、沿海地区向黄淮和北方麦区蔓延,对我们邯郸地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病害发生后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减产20-40%,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麦粒中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如呕吐、腹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卫红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65-165,168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几年在黄淮麦区危害较重,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由于长期使用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致使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对其产生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为筛选出高效对路农药防治小麦白粉病,笔者在鹿邑县做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以12.5%禾果利450g/hm2、25%奥宁450g/hm2、25%科惠600mL/hm2效果较好,防效达90.0%、82.5%、79.6%,明显高于三唑酮的66.9%,增产率也分别达到16.7%、14.0%、11.3%,其速效性、持续性都比较明显,且用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是替代三唑酮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12.
<正> 豫麦13综合性状好,增产显著,是一个较好的换代品种。两年来,在我市由点到面已推广1万余亩,但其缺点是易感白粉病。我们在过去研究豫麦16白粉病的发生和栽培条件关系的基础上,调查了白粉病对豫麦13产量的影响和引起发病的主要栽培条件。通过调查,初步认为:①白粉病对豫麦13产量的影响并不太大;②栽培因素中的氮、磷比例失调,是发生白粉病造成减产的主导因子。一、白粉病对豫麦13的产量影响在大田中,小麦白粉病一般在年前开始发生,到3月底发展成中心片,4月中旬后气温回升,病株迅速增加,发病中心迅速向外扩散,病害流行,4月下旬到5月中旬,正值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白粉病,是一种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而严重发生的世界性病害,在全国各麦区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白粉病菌寄生小麦后,植株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小麦受白粉病危害,严重田块可减产20%~30%。1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部。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总结了小麦病害(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虫害(小麦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小麦吸浆虫、黏虫、麦叶蜂)、草害等的发生情况,总结了防治关键技术,以期为提高小麦产量和绿色栽培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它的丰歉对人民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影响很大。小麦病害是小麦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小麦病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多种,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历史最久,为害最大,解放后曾多次流行成灾。其次为赤霉病,此病是70年代以后才在北方麦区发展起来的新病害,在关中、黄淮海等灌区常造成严重为害。小麦白粉病和叶枯病是近年来日益发展的新病害,在有些地区也为害很大。因此,为了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必须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防治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东部麦区主要病害有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锈病和小麦白粉病,其中以小麦纹枯病和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较大。笔者在今年5月中下旬的小麦病害普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民因分不清小麦病害的种类,药剂防治时选用农药种类不当,错失了最佳防治时期。现就豫东小麦主要病害症状的田间识别与药剂防治技术,分别进行简要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黄淮麦区发生也加重。该病害的发生除可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还会导致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实践表明,采用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即将利用小麦品种抗性、改进田间耕作、精准利用杀菌剂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对赤霉病的防效可达8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防治,而且小麦籽粒中的赤霉  相似文献   

18.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早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纹枯病在部分地区上升为主要病害;到了80年代,在各冬麦区普遍发生,尤以江淮麦区为重;90年代初期,黄淮麦区开始严重发生。现在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病害的发生为害,2004~2005年我们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新野县属于南阳盆地平原麦区,处于黄淮麦区和长江流域麦区过渡地带,常年小麦播种面积6.3hm~2,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产粮大县。赤霉病是新野县小麦后期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病频率和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及越冬菌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新野县常年在赤霉病的预报防治方面主要参考依据是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尤其是扬花期)雨日多少。根据天气预报如果抽穗  相似文献   

20.
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分布范围极广,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分布,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在稻茬麦上,常年发病率在25%~45%,高的年份达60%以上.小麦受白粉病侵染危害后,养分被掠夺,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