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脯氨酸含量对苜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品种的苜蓿根部中脯氨酸的测定,研究了不同苜蓿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时期3个苜蓿品种根部的脯氨酸含量表现不同,品种之间和不同时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部脯氨酸含量增加,说明脯氨酸是植物的低温保护物质。  相似文献   

2.
以国内外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品种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及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以了解它们与苜蓿抗寒性的关系,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根内的可溶性糖含量从9月中旬开始升高,11月中旬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一直延续到次年5月中旬,说明可溶性糖是一种低温保护物质,能够提高苜蓿对低温胁迫的适应。各苜蓿品种根部全氮含量从9月到3月均保持在较高水平,4月份有一个明显的增高,而5月份显著下降,可见全氮含量不仅关系到苜蓿对低温的抵御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苜蓿翌年春季的再生与返青。不同苜蓿品种根部丙二醛含量在9月份时较高,而后逐渐下降,到1月份出现最低值,1月份以后又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另外,对各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表明,草原二号、龙牧803和润布勒苜蓿为高抗寒品种;准格尔苜蓿和德宝为中等抗寒品种;Euver苜蓿为低抗寒品种。  相似文献   

3.
以巴格斯酒庄主栽的威代尔、赤霞珠等8个酿酒葡萄品种1年生枝条为材料,测定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抗寒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8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升高,SOD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先升后降,POD活性下降,可见,相对电导率、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作为葡萄抗寒性综合评价的指标。8个品种的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威代尔赤霞珠霞多丽马瑟兰蛇龙珠西拉梅鹿辄白玉霓。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6种冬小麦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游离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变化,比较了越冬期和返青期冬小麦叶片中代谢物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几种冬小麦在低温胁迫下脯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更显著.抗寒性较强的小偃6号和西农383积累脯氨酸、游离氨基酸等主要代谢物的能力较强,西农580和小偃22次之,84加97和陕农981较弱,该结果与冬小麦耐寒性强弱一致.研究表明冬小麦抗寒性与相关代谢物的积累相关,通过对这些代谢物质的检测可以为冬小麦的引种、育种及抗寒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12个苜蓿品种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晚秋和早春时期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动态,以期为当地紫花苜蓿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国内外12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其在晚秋和早春时期根部可溶性糖、还原糖、总糖和淀粉含量,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抗寒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季不同苜蓿品种根部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总糖含量以及可溶性糖/淀粉值差异显著(P0.05),淀粉含量在秋季差异显著(P0.05),春季差异不显著(P0.05)。从晚秋至翌年早春,不同苜蓿品种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幅度差异较大,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率为8.71%~41.43%,淀粉下降率为51.21%~79.37%,还原糖下降率为17.47%~56.16%,总糖下降率为26.10%~48.78%。聚类分析可将12个苜蓿品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根部低淀粉含量类,包含M1和M8号二个品种,淀粉含量低于3.0%;第二类为根部高淀粉含量类,包含M3、M4、M6、M7和M11号五个品种,淀粉含量在3.91%~4.82%之间;第三类为根部高可溶性糖含量类,包括M2、M5、M9、M10、M12五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在8.0%以上,淀粉含量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冬小麦芒性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对5种有芒与5种无芒小麦品种幼苗叶片在低温胁迫下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越冬期和返青期各小麦叶片中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明确冬小麦抗寒性是否与芒性状有关。[结果]所有小麦品种在越冬期其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返青期,其中有芒品种陇鉴102、西峰27号及无芒品种GB20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的代谢能力较强,有芒品种陇育3号及无芒品种中梁30、天00102-2-2-1-1最弱。而有芒小麦和无芒小麦群体间在越冬期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冬小麦的芒性状与其抗寒性没有关系,生产上不能将其作为抗寒品种筛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雄性不育株宁杞5号和可育株宁杞1号为试材,研究了花蕾发育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花蕾发育过程中,宁杞1号花蕾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宁杞5号花蕾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游离氨基酸呈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在花蕾发育各时期,宁杞5号花蕾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宁杞1号,几种物质含量在宁杞1号和宁杞5号花蕾发育各时期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茄子雄性不育系的可溶性糖、淀粉、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2个不同品种茄子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试材,对不同发育阶段花蕾中可溶性糖、淀粉、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蕾的发育,不育系可溶性糖高于其保持系;不育系淀粉含量变化不大;保持系淀粉含量在减数分裂时期达到最高,小孢子时期又迅速下降,其后缓慢上升。此外,不育系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均低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9.
以4个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种为材料,8叶期时采用孢悬液灌根接种的方法,分析测定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辣椒疫霉菌后脯氨酸、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脯氨酸、丙二醛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在接种后增长速度与积累量是决定辣椒抗病力强弱的关键性生理活性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高、丙二醛含量低的品种抗疫病力强,相反,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低、丙二醛含量高的品种感疫病力强。  相似文献   

10.
8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温过程中,对8种含笑属植物进行越冬适应性观察,并对叶片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越冬性观察,抗寒性排序结果为:台湾含笑>深山含笑>含笑花>金叶含笑>阔瓣含笑>乐昌含笑>峨眉含笑>川含笑.各树种的生理指标与其所处的时期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自然温度先降低后回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SOD、MDA都有相应增加和降低,并且这种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变化与材料抗寒性关系密切,表现为树种抗寒能力越强,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增加幅度越大,而抗寒能力弱的树种则相反.MDA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规律相反,即表现为树种抗寒能力越强,MDA含量增加幅度越小,而抗寒能力弱的树种则相反.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及其含量多少与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有一定关系.而SOD变化与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关系不大.用5个抗寒生理指标比较的8个树种抗寒性结果与越冬适应性观察的抗寒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根系生长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差异,为进一步阐明紫花苜蓿抗旱的分子机理、提高紫花苜蓿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营养液沙培法,选用强抗旱的陇中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zhong)、中抗旱的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dong)和弱抗旱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Gannong No.3)为试验材料,在幼苗期对其进行6种不同水势(0、-0.4、-0.8、-1.2、-1.6和-2.0 MPa)的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供试苜蓿根系生长特征(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和根系干重)、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活性氧(H2O2、OH·和O2•-)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并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进而筛选出不同胁迫程度下对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结果】干旱胁迫会显著影响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生理特性。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供试苜蓿的根系总长度、Pro含量、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活性氧(H2O2、OH·和O2•-)含量及CAT活性不断增加;根系干重、根系活力、SS含量和GSH含量先增加后下降。此外,随胁迫程度增加,陇中苜蓿的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POD活性及SOD活性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AsA含量不断增加;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的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POD活性及根系总表面积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AsA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整体而言,陇中苜蓿的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干重显著高于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H2O2含量和O2•-含量显著低于甘农3号;陇中苜蓿和陇东苜蓿的SP含量、SS含量和MDA含量显著低于甘农3号。-1.2 MPa至-2.0 MPa胁迫时,陇中苜蓿的H2O2和OH·含量显著低于陇东苜蓿。-2.0 MPa胁迫时,陇中苜蓿的POD活性、AsA和GSH含量均显著高于甘农3号。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系活力、根体积、根系总长度、MDA和AsA是对陇中苜蓿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根尖数、根系平均直径、根系总表面积、根系干重、O2•-、GSH和CAT是对陇东苜蓿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根系活力、根尖数、Pro、SS、MDA、质膜相对透性和GSH是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抗旱性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结论】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上对干旱胁迫存在相同和不同的生长及生理响应策略。轻度和中度胁迫(0 MPa至-1.2 MPa)下,抗旱苜蓿品种主要通过增加根系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尖数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来适应干旱,弱抗旱苜蓿品种则通过改变细胞膜稳定性、根系活力及渗透调节能力来适应干旱;重度胁迫(-1.2 MPa至-2.0 MPa)下,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均可通过改变根系生长特征和启动抗氧化系统来抵御干旱,其中强抗旱苜蓿品种主要通过增加根长和AsA含量来适应干旱,而中等抗旱和弱抗旱苜蓿品种主要通过增加根尖数和GSH含量来适应干旱。  相似文献   

12.
在土壤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施用钼肥对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个播种期条件下,施用钼肥均极显著提高幼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及基脯氨酸含量,早播冬小麦的游离氨基酸及脯氨酸含量随生育期推进而明显下降,施钼使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的幅度有生育期而提高的趋势,而脯氨酸含量的增幅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但晚播冬小麦的变化不同。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早,晚播冬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但对苗期植株影响不大;施用钼肥使冬小麦可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提高的幅度有随生育期而提高的趋势,可溶性糖尤为明显。施用钼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及其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必能增强植株的抗寒力和促进生长发育,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比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能更早,更敏感,更显著地反映冬小麦对低温和缺钼胁迫,尤其是游离脯氨酸。  相似文献   

13.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龙牧80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后紫花苜蓿生长情况。利用碱胁迫处理5、8 d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分析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对提高苜蓿耐碱性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接种摩西球囊霉菌苜蓿株高、根长及分支数均高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根中MDA含量,SOD、POD和CAT酶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碱胁迫后,接种摩西球囊霉可提高紫花苜蓿根和叶中抗氧化酶(POD、SOD和CAT)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通过增强紫花苜蓿抗氧化能力,降低碱胁迫对苜蓿造成的损伤,并通过渗透调节能力提高接种苜蓿耐碱性。研究为紫花苜蓿盐碱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PEG模拟旱后复水对紫花苜蓿茎叶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紫花苜蓿(北极星、陇东及阿尔冈金)幼苗叶片及茎受到水分胁迫及恢复正常的不同生理生态反应。结果表明:苜蓿叶片和茎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与复水后的补偿能力存在差异,即叶片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强于茎,因此受到的影响大于茎,复水后的补偿效应弱于茎。主要表现在受到胁迫后,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而茎相对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以及MDA的累积量均小于叶片;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叶片和茎各指标逐渐向对照水平恢复,但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含量先于叶片恢复到对照水平。另外,不同品种在生物学特性上、对水分亏缺的抵抗能力上以及复水后的补偿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为探索马铃薯耐寒机制及耐寒品种的早期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低温敏感型品种费乌瑞它、中薯3号和耐寒品种桂农薯1号、桂农薯4号苗期植株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5℃低温胁迫处理,于处理后0、1、2、3、5和7 d分别取样并测定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结果】5℃持续胁迫3 d对叶片造成的伤害在外观形态上开始出现,胁迫5 d后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受低温胁迫后,各品种叶片POD、CAT和SOD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整体上均呈升高趋势,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各生理指标升降变化趋势不同。在低温胁迫5 d时,耐寒品种的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低温敏感型品种,费乌瑞它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下同)。低温胁迫提高了各品种的叶片MDA含量,在低温胁迫第5 d时,低温敏感型品种的MDA含量高于耐寒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OD活性与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T活性与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OD、CAT和SOD活性及MDA和脯氨酸含量可作为鉴定马铃薯品种耐寒性强弱的生理指标,低温胁迫第5 d可作为早期筛选耐寒材料的时间节点。4个马铃薯品种苗期耐寒性强弱依次为桂农薯4号>桂农薯1号>中薯3号>费乌瑞它。  相似文献   

16.
伊犁绢蒿种群对不同刈割干扰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新疆蒿类荒漠草地建群种-伊犁绢蒿为对象,探讨刈割强度对其越冬前后根部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及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脯氨酸)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刈割处理后的伊犁绢蒿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与越冬前(2008年11月)相比,越冬后(2009年4月)各处理下伊犁绢蒿根中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氨基酸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同一测定时间下,刈割强度对伊犁绢蒿根部淀粉、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越冬前C5、C2下伊犁绢蒿可溶性糖显著高于C0,脯氨酸含量则表现为C5显著高于C2、C0,越冬后两者在刈割强度间的差异消失;越冬前还原糖表现为C5、C0显著高于C2,氨基酸含量为C5显著高于C2、C0,而越冬后还原糖、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C5明显高于C0.[结论]C5有利于伊犁绢蒿根部碳水化合物及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有利于抵御刈割逆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