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东省副省长陈延明6月下旬在省海洋与渔业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到文登市小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视察对虾增殖放流和地方资源增殖工作。陈副省长认真察看了对虾放流现场,还亲自登船放流中国对虾。陈延明同志对于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近几年增殖放流的效果是明显的。放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回捕产量逐渐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每年安排六七千艘渔船参与回捕对虾,开辟了新的生产门路,对维护渔区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陈延明强调指出:目前要着力解决好海洋渔业资源枯竭和渔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海洋捕捞计划产量"零增长"、海洋捕捞渔船指标"双控"等多项措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捕捞作业方式和渔船装备的不断改善,目前渔船实际捕捞强度明显超过了渔业可捕资源的修复能力,资源枯竭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资源状况堪忧。1减船转产的必要性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直接导致部分捕捞渔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近海捕捞能力过度增强,造成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海洋渔业陷入生产滑坡、效益下降的困境。在这各级领导及广大渔民忧心忡忡之际,中国对虾放流增殖业正在浙江一隅象山港崛起,它给人以启迪——发展海洋增殖业大有可为。一、探索性放流试验象山港位于浙江北部宁波市,是一个半封闭的港湾,总面积89万亩,水面60万亩。港内营养盐丰富,  相似文献   

4.
郭庆祝 《中国水产》2016,(11):48-49
正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伏季休渔、增殖放流、海洋捕捞计划产量"零增长"、海洋捕捞渔船指标"双控"等多项措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捕捞作业方式和渔船装备的不断改善,目前渔船实际捕捞强度明显超过了渔业可捕资源的修复能力,资源枯竭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资源状况堪忧。一、减船转产的必要性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直接导致部分捕捞渔民收入锐减、生活水平下降,多数渔船靠"吃油补"维  相似文献   

5.
浅谈罗源湾长毛对虾放流增殖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罗源湾1998年至2005年连续8年开展长毛对虾人工放流增殖及回捕情况分析,对虾放流增殖对恢复对虾资源,提高近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加沿岸渔民的经济收入产生积极作用。现对如何加强港湾放流增殖管理与保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进行鱼、虾、蟹、蜇等经济品种的增殖放流是修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和效益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不断增加放流品种,扩大放流规模,社会效益非常显著,达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良好效果。今年乳山市的增殖放流数量又创新高,共放流苗种近1.2亿尾(只),其中中国对虾3 200多万尾,日本对虾6 500多万尾,梭子蟹500多万只,海蜇1 200多万只。通过回捕调查,产量提高35%~58%,经专家论证,乳山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潜力巨大,有关部门研究决定,明年将进一步增加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乳山市增殖放流数…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和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们于2002、2003年在胶州湾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3年青岛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认为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本文介绍了南美白对虾放流的背景和实施情况,分析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结了南美白对虾放流的经验,并提出了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8.
鲜虾变虾仁,价格倍倍增。连日来,赣榆县海头镇李巷村渔民把起捕后的南美白对虾蒸熟后,在大马路空地上晾晒,鲜活的南美白对虾摇身一变,价格翻了好几倍。  相似文献   

9.
浙江象山港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1998年,目前这项工程对浙东沿海和象山港海区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沿海渔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放流苗种招标、检验检疫、公证公示、标记放流及成效评估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真正实现我省海洋经济水生动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一、增殖放流工作开展之背景我省是海洋与渔业经济大省,但…  相似文献   

10.
金属线码标记技术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致使中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增殖放流成为修复渔业资源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放流种类的生物标志技术是评价放流效果的重要手段。金属线码标记(CWT)作为渔业生物体内标志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在放流种类种群密度、存活率、资源补充量估算及洄游分布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开展CWT研究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原理和发展历史,简述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缺点。综合看来,CWT具有标记速度快、对鱼体损伤小、标记保持率高、批量标记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也有回捕率较低的缺点。随着渔业生物标志技术的不断发展,CWT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领域的应用将更广泛,并成为标志放流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 前言沧州地区地处渤海湾西岸,沿海河口较多,是对虾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之一,也是捕虾生产的良好渔场。历史上我区沿海广大渔民就有捕虾生产的习惯,其产量在我区海洋渔业生产上历来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在渤海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对虾资源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对虾产量,大力发展对虾生产,就成为我区海洋渔业生产上的一个首要课题。为此,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参加对虾生产的实践,粗浅地提出几点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2.
《齐鲁渔业》2010,(1):60-60
2009年,我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增殖资金7447万元,共放流各类海洋水产苗种28亿单位,放流品种达19个,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在山南浒苔旺发及赤潮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取得了显著增殖效益。据沿海七市不完全统计,至11月底,全省累计投入增殖资源回捕渔船31374艘次,回捕总产量5.69万t,创产值14.02亿元,实现利润7.97亿元,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长江口、杭州湾海域2004—2006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前后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种类对放流海域总资源补充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放流种类的资源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放流种类的资源补充量逐年增加;三疣梭子蟹、海蜇等放流种类在增殖放流区附近形成了区域性渔场,说明资源增殖、修复的效果非常明显;增殖放流整体的经济效益明显,3年总的苗种放流资金与捕捞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5,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效应得以逐渐体现;增殖放流使渔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促进了渔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禁渔期结束开捕至今已有近半个月,本市塘沽、汉沽两区海洋捕捞生产捷报频传,令广大渔民欣喜的是今年海洋捕捞生产呈现了中国对虾从未有过的丰收景象,截止9月13日塘沽、汉沽渔民捕虾已超过60t。结合渤海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我们走访了塘、汉沽渔民协会和船上渔民,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信息走廊     
北海市在近岸海域人工放流 南美白对虾 1800万尾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水产局渔政管理站前不久在当地近海海面人工放流南美白对虾1800万尾(价值人民币40万元)。此次人工放流南美白对虾,在该市尚属首次,也是历年人工放流活动规模较大的一次。 近年来,该市水产局、市渔政管理站十分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并把保护工作和增殖放流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在近岸海域投放一定数量的虾苗和鱼苗,为了确保此次人工放流的质量与效果,该市渔政管理站还依据新《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在全市发出禁捕通告,规定从4月27…  相似文献   

17.
全国重点渔业发展基地的江苏省启东市,最近几年来,十分重视海洋农牧化研究,采取有效的增殖措施,认真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使海洋渔业生产稳步的发展。开展海洋农牧化研究,增殖海洋渔业资源,首先开展人工放流。他们主要经验是采取国家投  相似文献   

18.
海洋岛渔场对虾增殖放流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岛渔场是黄海北部的重要渔场。自70年代末期,该渔场资源严重衰退,大部分经济鱼类已濒临绝迹,尤其是对虾已不能形成渔讯,年捕捞量由最高年份5000吨,下降到最低年份40吨左右。为尽快恢复对虾资源,我省自1985年开始在海洋岛渔场进行大规模对虾增殖放流,15年来投入资金近1亿元,累计投放对虾苗149亿尾,回捕对虾2.4万吨,创社会总效益1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恢复对虾资源,确保沿岸渔民收入稳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省增殖渔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15年的对虾增殖放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是一项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措施。本文简要回顾了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国增殖放流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介绍了当前倡导的负责任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理念,以期为中国今后的增殖放流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开展海蜇增殖放流是实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仅就山东省莱州而言,海蜇增殖放流每年的投入保持在150万元以上,投放苗种数量4000万只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份、不同海区的海蜇回捕率差异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进一步提高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使海蜇在捕捞渔民增收和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