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娟  许文年  夏栋  祝顺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43-16045,16069
[目的]探讨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不同类型边坡土壤酶与肥力的相关性,为监测人工修复边坡的土壤状况以及构建良好的"土壤-植物"复合系统奠定基础。[方法]选取向家坝工程扰动区4类修复边坡(框格梁覆土边坡、植被混凝土边坡、厚层基材边坡和客土喷播边坡),以天然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修复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酶活性与肥力的相关性。[结果]植被混凝土边坡的酶活性最接近天然林。转化酶表现为天然林〉植被混凝土边坡〉框格梁覆土边坡〉厚层基材边坡〉客土喷播边坡。脲酶活性以天然林最高,植被混凝土边坡次之。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除在植被混凝土边坡和天然林较高外,在其他边坡差异不显著。各类边坡间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均较天然林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与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磷酸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用土壤酶活性来表征土壤肥力可靠。  相似文献   

2.
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其与有机磷组分的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土壤磷有效性管理的措施,该文对北京八达岭地区9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的磷酸酶活性、有机磷组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的类型以酸性磷酸酶为主。表层0~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5~25cm和25~45cm土层的磷酸酶活性,且与土壤有机碳、氮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全磷中的比例为15.51%~17.48%。在土壤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其次为活性有机磷,而高稳性有机磷的含量最低。活性有机磷与中活性有机磷含量的相关性显著。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含量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酸性磷酸酶还是碱性磷酸酶,都与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增加土壤有机质,诱导磷酸酶的产生,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土壤酶活性在黄土高原沟壑区2种起源油松林更新苗根际土壤中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陕西黄龙山林区和甘肃子午岭林区具有代表性立地条件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以林下更新苗为对象,对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总体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而土壤全磷含量与之相反。2)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总体上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而蔗糖酶活性与之相反。3)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全氮含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显示,林分起源与土壤全磷、有机碳、pH和含水量存在较大相关性。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油松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引起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影响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  相似文献   

4.
有机物料和有机磷组分对潮土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土壤有机磷分为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度稳定性4个组分。盆钵试验结果表明,前3种有机磷组分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后一组分达不到显著相关;活性、中等活性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组分可作为土壤速效磷的有机来源。速效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性磷酸酶活性是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磷组分转化的一个生物化学指标,但用它反映土壤速效磷的供应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到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有机物料对潮土速效磷含量影响的综合效果是:牛粪>马粪>麦秸。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栽植年限、不同土壤层次苹果梨园土壤中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磷酸酶活性与磷素协同机制,针对延边地区苹果梨园土壤,按照不同土壤层次、栽植年限采集并处理土样,采用改进后的磷酸苯二钠法测定土壤中的磷酸酶活性,Bray法测定速效磷,熊-范改进Bowman-Cole法,对土壤进行有机磷分级测定,分析研究时空分异下苹果梨园土壤磷酸酶的变化规律和苹果梨园土壤磷酸酶与有机磷组分及速效磷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均逐渐下降。在0~20 cm土壤层次中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20~40 cm和40~60 cm土壤层次。栽植年限40年和60年的果园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10年和20年。0~20 cm土壤层次中,栽植年限40年的果园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大于20年。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栽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土壤中的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影响速效磷含量。酸性、中性磷酸酶活性与中活性和中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同活性有机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活性有机磷含量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同中稳定性有机磷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076~56.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311~1 175.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933~2 035.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381~6.094 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能力大小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 0.01)和显著(P < 0.05)正相关,EOC与CPAI、CPI、CPMI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不同植被恢复方式通过增加土壤SOC、EOC等,从而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局部范围内有波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壤学理论依据,以不同植被类型(草地,竹林,灌丛)的土壤为样本,测定土壤A层(0~20cm)和B层(20~40cm)样本中的蔗糖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及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A层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大于B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竹林A层土壤略高于B层土壤,草地和灌丛则是B层土壤略高于A层土壤。不同植被类型竹林样地中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草地和灌丛,蔗糖酶活性A层土壤均显著高于B层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不同植被土壤中脲酶的活性均表现为草地竹林灌丛,灌丛土壤中蛋白酶活性最低。各植被类型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降低,相同土层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出竹林灌丛草地;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多酚氧化酶话性表现为灌丛草地竹林,但差异不显著,土壤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蔗糖酶相互间相关性各异;相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各土壤酶活性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贞丰县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植被恢复的4个阶段样地,按春、夏、秋、冬季分别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容量法(用0.1N的标准KMnO4液滴定)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恢复而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根际土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A层大于B层;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不同的酶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壤酶参与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文以喀斯特断陷盆地3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喀斯特断陷盆地云南松林、桉树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林地土壤pH介于5.47 ~ 6.03之间,10 ~ 20 cm和20 ~ 30 cm土层土壤密度,云南松林显著高于桉树林和次生林(P < 0.05),0 ~ 10 cm和10 ~ 20 cm土层全氮含量,桉树林显著高于云南松林和次生林(P < 0.05),0 ~ 1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次生林显著高于云南松林和桉树林(P < 0.05),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整体呈现次生林 > 云南松林 > 桉树林的规律。(2)3种林地0 ~ 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为次生林 > 桉树林 > 云南松林,而10 ~ 20 cm土层呈现相反的规律。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和10 ~ 20 cm土层均为次生林最高,云南松林次之,桉树林最低。此外,林地各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土壤酶活性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和pH均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氮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4)蒙特卡洛检验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有机碳(41.4%) > 铵态氮(32.9%) > 速效磷(24.3%) > 土壤密度(12.6%) > 全氮(7.9%) > pH(5.5%)。结论综上分析表明,有机碳、铵态氮等是影响研究区内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指标,在断陷盆地林地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恢复方面,次生林最佳,而云南松林的优势高于桉树林。   相似文献   

10.
以宁化县紫色土区油茶成熟人工林、马尾松成熟人工林、杉木成熟人工林及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4种森林类型0~10、10~20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等4种土壤酶活性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油茶人工林的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马尾松林蔗糖酶活性最高,而杉木林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基本处于最低水平;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最关键的理化因子为土壤容重、全C含量、全N含量和有效P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