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总结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效,分析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制订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加快全省种养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转化推广服务工作、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等进一步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作物专家研究开发了许多种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现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该文通过对启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介绍了作物秸秆利用基本情况,总结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做法,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趋势新乡市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种类多、面积大、产量高,而收获后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数量较多。为推进秸秆的科学使用,增加农民收益,保护生态环境,新乡市农牧局与新乡市农机局、新乡市环保局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进行了确定,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大力发展秸秆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肥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开展新技术试验研究推广,拓展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全面提升新乡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认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尽快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效益;加强科技创新,积极示范推广高效、低成本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机具;加强组织协调,不断加大科研、推广、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对其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意义,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措施,以期促进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汉中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农作物秸秆产量日趋增加,为了减少农作物秸秆焚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阐述汉中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并依据汉中市实际情况对各项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以选取适合汉中市农业发展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加以大面积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顺市秸秆资源与饲料化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了秸秆饲料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发展方向,探索拓展现代生态畜牧业饲草饲料渠道,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进程;着重解决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问题与难题;积极搞好宣传培训与示范推广工作;打造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秸秆加工产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衢州市柯城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研,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宣传、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推广秸秆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途径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宿州市埇桥区秸秆综合利用措施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宿州市埇桥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埇桥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措施,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宜昌市夷陵区找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切入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推行肥料化利用(全量还田)、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拓宽秸秆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主要矛盾提出政策扶持、产业支持、资金投入、宣传引导等相应对策,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效果,2010—2015年在贵州省55个县(市、区)开展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进这项技术发展,文章结合某地区农作物秸秆还田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农 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从财政扶持角度入手思考如何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必 要补贴支持。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春 《农学学报》2015,5(2):42-46
为了明确农村种植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对北京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北京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占全部秸秆产量的94.9%,秸秆利用主要以秸秆还田为主。除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北京仍有10%的剩余秸秆资源。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郊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可再生资源,燃料化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农作物经济产量为依据,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估算,进而评估其生物转化甲烷和燃料乙醇的潜力。2014年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达72 836.9万t,其中可收集利用量达60 986.1万t。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为前三大秸秆资源。河南省、黑龙江省和山东省的秸秆资源是最为丰富。以热值估算,仅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三大秸秆可折合标准煤量20 177.5万t。基于微生物发酵工艺估算,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生产甲烷1 286.8亿m~3,或可生产燃料乙醇1 823.5亿升。我国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巨大,以其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选取了水稻种植常用的五项环境友好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稻草还田、绿肥还田、灯光诱杀害虫、生物农药),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互联网使用均能显著促进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业保险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对中青年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好;农业保险对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互联网使用对未加入合作社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需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农村互联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关注老年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和使用互联网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唐庄镇岗槽村为例,运用文献查阅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对该村农业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岗槽村面临的主要农业环境问题是秸秆的弃置与焚烧、生活垃圾在田间处理不当;该村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解决好农业环境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解决对策,包括农作物秸秆的污染控制,生活垃圾处理,政府政策引导,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秸秆资源管理政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1949年—2015年7月国务院和各相关部委发布的有关秸秆资源管理政策文件共计51份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早期(1949—1978年)的政策文件主要是促进秸秆还田、改善农村能源;中期(1979—2007年)开始着重于促进秸秆资源的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其中,于1999年发布了第一份禁止秸秆焚烧的文件;近期阶段(2008—2015年)中央政府对秸秆资源管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坚持秸秆还田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引导农民自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和商业化生产。当前,我国秸秆资源的管理亟待解决大量焚烧引起空气严重污染和巨大循环利用潜力之间的问题,开展农村调研以掌握现有秸秆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物质能源作为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2个问题的新方式备受关注。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能源的原材料之一。本文对东营市的农作物秸秆总体情况进行研究,以长安集团宝力生物质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并针对东营市秸秆能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详细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璐  肖健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66-168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它的合理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包括还田技术、能源化技术、饲料化技术和工业应用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秸秆资源化利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进一步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实现秸秆利用的资源化、高效化和产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测算2012年全国各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基于秸秆资源密度,分析各地区之间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发展潜力。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486×108 t,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达6.406×108 t,除用于还田、生活燃料、饲料等传统途径之外,可资源化利用潜力为1.515×108 t。我国各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差异较大,其中: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地区可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分别为4.451×107、3.626×107和3.511×107 t,具有较大的秸秆可资源化潜力;华南、黄土高原和青藏地区作物秸秆可资源化潜力较低。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秸秆可资源化潜力的资源密度相对集中,适宜建立较大规模的秸秆直燃发电站、秸秆气化等能源企业,可加强当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从而不断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